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奥数数学日记(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ngolabab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今天,我缠着哥哥教我学游泳,忙于学习的哥哥拗不过我的纠缠,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给你一把20厘米长的尺子,在5分钟内计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如果你能办到,我就教你学游泳。”“哼!这不是刁难人吗?”我大声的说。哥哥笑着说:“没办法,随便你,测不出来就不带你去游泳。”
为了学游泳,我认了。可是用那小小的尺子一点一点的测量着客厅的长,而且要在5分钟内测出面积,真的好难!哥哥在一边幸灾乐祸的说:“小弟啊,五分钟可是很快的呀。”
我心里真是又气又急,这一急可真急出办法了,我想起老师教过我们的步测的方法。于是我就用步测的方法去测量,我沿着客厅的长来回走了三次,分别走了8步、10步、9步,这样平均一下,客厅的长就是9步,我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宽是7步,然后我再用小尺测量了一下自己一步的长度,我也反复测了三次,求出平均值为60厘米。这下我就求出了客厅的长是9×60=540厘米=5。4米,宽为7×60=420厘米=4。2米,现在客厅的长和宽都知道了,那么客厅的面积就是:5。4×4。2=22。68平方米。
我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告诉了哥哥,哥哥很吃惊的看着我说:“小弟,你还真行啊,咱们客厅的面积是24平方米,你算得基本正确,最主要是你能想出这样的方法来,真是了不起!”
“如果甲数减去乙数所得的差等于乙数,那么乙数一定是甲数的,”表面看来,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答案是1/2或50%,可张雨辰的答案,与大多数人却不相同,认为乙一定是甲的约数,猛一听来,可能还会有人认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我也差一点走进这个误区,后来才反应过来甲乙不一定是整数,所以乙不一定是甲的约数.当老师问到我这个题目与什么有关系时,我竟然想不起这一类题目的名称,过了一会儿才回答出老师的这一问题——答案是“整除”.之后,刘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语文的填空题:数学知识应该怎样地掌握,怎样地应用?我很快想到了熟练地掌握,灵活的应用,对于这个答案,同学们也是比较同意的.但仔细想一想,这两点我们的确做到了吗?不我们没有.像今天张雨辰的错误,和我回答问题思考的时间就可以看出,我们都没有“熟练地掌握”.这句话,是我今后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一定要“熟练地掌握,灵活的应用.”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难题:
记得那是一件很逗的事儿,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是记忆犹新.
三年级的时候,陈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20个苹果,吃了4个,还剩几个?我迅速在本上算出答案:16个.可过了一会,还不见老师继续讲课,我便疑惑起来:这道题中是不是有什么“埋伏”呢?还是在检查一下吧,我掰着手指头念念有词地算起来:“吃了第十七个……啊!果然有‘埋伏’,还剩十七个呢!”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高兴起来,并把这一“秘密”告诉了张雨辰,
他也同意了我的想法,统一了“战线”.当老师开始讲课,问大家答案是多少的时候,两个“十七”的声音打破了一大片“十六”的和谐,大家用诧异的眼光注视着我,也注视着张雨辰.经过了一场“唇枪舌战”后我们终于被说服了.我们才发现:这道题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啊.
虽然那次错了,但还是令我明白了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当看到每一道数学难题之前,都不要把它想得复杂,造成心理压力,其次,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难题,只有我们现在能做的和暂时不会做的两种,而我们所做的题目,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
在数学学习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或是有教育意义的事,仔细思考,这些事一定会告诉我们一些学习方法,或是让我们明白其中道理的.
一堂课因差错而精彩
数学奥数测试题
1、学校买来两种粉笔共240盒,已知白色粉笔的盒数是彩色粉笔的5倍。两种粉笔各买了多少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傅和徒弟3小时共生产零件90个,已知师傅每小时做的零件个数是徒弟的2倍,师傅和徒弟每小时各做多少个零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哥哥和弟弟共有48本书,弟弟给哥哥5本后,哥哥的书就是弟弟的3倍,哥哥、弟弟原来各有几本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粮仓共有粮食230吨,后来从甲仓运出50吨,乙仓运进20吨,这时乙仓的粮食是甲仓的3倍,甲乙两仓原来各有粮食多少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校三年级和四年级共有学生372人,三年级的人数比四年级人数的2倍多36人,该校三、四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动物园的猴山上共有180只猴。大猴子的只数比小猴子的3倍少8只。猴山上大小猴子各有多少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球共270个,黄球的`个数是红球的2倍,蓝球的个数是黄球的3倍,三种颜色的玻璃球各有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书架上层有46本书,下层有22本书,要使上层的书是下层书的3倍,那么必须从下层拿几本书放到上层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个数相除,商3余10,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的和是163,求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用画图法解应用题
知识点
1、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应用题。
2、用画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帮助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教学目标
1、分析思考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受数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典型例题】
例1:小明的钱不到5元(是整角数),如果买6枝铅笔,钱不够,还少5角。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
解题策略:问题求的是“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由题意已知小明原来的钱不到5元,但加上5角后就超过5元,且能被6整除。假设每枝笔8角钱,6枝则是48角,不到5元,所以不能;如果每枝9角,6枝就是54角,再减去少5角,原来最多49角。算式:6×9-5=49。
【画龙点睛】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认真思考,提笔就做,很容易出错。所以应该先从条件或问题入手,仔细分析,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二课时
【举一反三】
1、一盒糖果,总数不超过20颗,把它们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还余2颗,这盒糖最多有几颗?最少有几颗?
2、停车场里原来停放的轿车比卡车多12辆,后来轿车开走6辆,卡车开进8辆,这时停车场里哪种车多?多多少辆?
3、有大、小两桶油共重50千克,两个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10千克和6千克。大、小两个桶原来各装油多少千克?
第二课时:【典型例题】
例2:小明有10枝铅笔,小红有4枝铅笔,要使两人的铅笔同样多,小明要给小红几枝铅笔?
解题策略:我们用图来表示已知条件:
小明:
小红: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明比小红多6枝铅笔,把多出来的6枝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即6÷2=3,所以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
【画龙点睛】
用画图法解应用题,特别是解技巧性较强的题,能形象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构建出解题思维的模式。
第三课时【举一反三】
1、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问:小明比小红多几枝铅笔?
2、小红有4枝铅笔,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小明有几支铅笔?
3、一根12米长的木条,锯3次,每段几米?
4、小红妈妈到水果店买苹果,她的钱若买3斤多1元,若买4斤少1元5角,问妈妈带了多少钱?
6、二(1)班同学做早操,每行人数相等,小李的位置从左边数是第3个,从右边数是第4个,从前边数是第4个,从后边数是第2个。
问:二(1)班有多少同学在做早操?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了解等差数列首项,末项和公差。
2、学会等差数列的简单求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式的简单应用
难点:公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世界上有一名著名的数学家叫高斯,他在很小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大家计算:1+2+3+4+5?+99+100=?
高斯仔细观察后,很快就计算出了结果。你们能猜出他是怎么计算的吗?
高斯解题过程:1+100=2+99=3+98=?=49+52=50+51=101,共有100÷2=50(个)。于是
1+2+3+4+5?+99+100 =(1+100)×100÷2 =5050
在这里,出现了一列数据。我们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一个数列,如果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它紧前边的一项,所得的差都相等,就叫做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项,其中从左起第一项叫做首项,最后一项叫做末项,项的个数叫做项数。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
例如:上面高斯求解的问题:首项是1,末项是100,项数是100,公差是1.我们得出高斯求解方法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个求解等差数列的公式: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一:找出下列算式当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和公差。
(1)2 ,5 ,8 ,11 ,14 ,17 ,20 ,23
(2)0 ,4 ,8 ,12 ,16 ,20 ,24 ,28
(3)3 ,15 ,27 ,39 ,51 ,63
让学生上黑板演示结果。
(1)首项2,末项23,项数8,公差3
(2)首项0,末项28,项数8,公差4
(3)首项3,末项63,项数6,公差12
知道在等差数列中如何准备找出首项,末项,项数及公差以后,更重要的是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一般等差数列问题。
例二:1+2+3+4+?++.问:算式当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分别是什么?
答:首项是1,末项是1999,项数是1999。
解析:原式=(1+1999)×1999÷2
=20xx×1999÷2
= 小结:这是一道一般等差数列类型题,可以直接找到求解公式中需要的几个量。在计算过程中,当一个数乘另外一个数末尾有零时,先不看末尾的零,计算结束后,将零的相同个数添在积的末尾就行。
练习:
(1)1+2+3+4+?+250
(2)1+2+3+4+?+200
(3)1+3+5+7+?+97+99
数奥比赛日记
今天星期四,我们要去数奥比赛了。选拔要求是必须学过数奥,而且去年数奥比赛要获奖。因为我满足要求,所以也去了。
刚到赛场,老师就让我们先坐在后面,我还以为四年级考完之后才考呢!没想到,他们排过座位我们就上去了。我选了最后的座位,这是一个人坐的位置。考试刚开始还是很顺利的,但到了应用题的`第三小题时就有点卡壳了,打了N次草稿才算出来。这时离考试结束只有三十分钟了,我加快了速度,呼,终于考完了,该检查了。我一题一题地查,在“找规律填空”那题找出了一个错误,我迅速改正归来,又继续查下去……
刚查完,老师就说:“把笔停下,现在开始收卷!”正好老师让我收我们班的试卷,收到蔡军扬的时候,他说有人抄别人的试卷,交给老师的时候,我告诉了监考老师。监考老师只是问收齐了没有。我说:“收齐了!”接着,我就和同学聊起了试卷。
我真希望这场考试能拿到奖!
★ 奥数课日记作文
★ 奥数教学计划
★ 奥数试题
★ 奥数学习心得
★ 奥数学习方法
★ 七年级奥数应用题
★ 初一奥数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