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春宫怨》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能不能嗑起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唐诗之《春宫怨》赏析(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能不能嗑起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唐诗之《春宫怨》赏析

篇1:唐诗之《春宫怨》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春宫怨》赏析

《春宫怨》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此诗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其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两句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解

1、婵娟:形态美好貌。

2、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译文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篇2:唐诗之《春宫怨》

作者: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解】:

1、婵娟:形态美好貌。

2、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韵译】: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评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篇3:唐诗《春宫怨》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

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篇4:唐诗之杜荀鹤:春宫怨

唐诗三百首之杜荀鹤:春宫怨

唐诗三百首全集

《春宫怨》

作者: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解】:

1、婵娟:形态美好貌。

2、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韵译】: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评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

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

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

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

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篇5:唐诗《春宫怨》文学鉴赏

唐诗《春宫怨》文学鉴赏

【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译文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注释

①婵娟:形容形态美好。

②若为容:又叫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③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④碎,鸟鸣声细碎

唐诗鉴赏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婵娟”,是说容貌美好。宫女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于濆《宫怨》)。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上句一个“早”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自己被误之久;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腻。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宫女说:“既然被皇上看中并不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呢?”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风暖”这一联设色浓艳,《诗人玉屑》(卷三)把它归入“绮丽”一格。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而多,唧喳不已,洋溢着生命力,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立;“日高”,见出阳光的明丽;“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绮丽而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这两句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此时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而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女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篇6:杜荀鹤唐诗《春宫怨》赏析

杜荀鹤唐诗《春宫怨》赏析

【作者简介】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解:

1、婵娟:形态美好貌。

2、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韵译: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唐诗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象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婵娟”,是说容貌美好。宫女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于濆《宫怨》)。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上句一个“早” 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自己被误之久;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腻。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既然被皇上看中并不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呢?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风暖”这一联设色浓艳,《诗人玉屑》(卷三)把它归入“绮丽”一格。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而多,唧喳不已,洋溢着生命力,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立;“日高”,见出阳光的明丽;“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绮丽而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这两句以过去对比现在,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而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女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无疑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篇7:唐诗之《春宫曲》

作者: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

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

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

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

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

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篇8:唐诗之《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

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

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篇9:唐诗之《玉阶怨》

作者: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解】:

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

2、却下:还下。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韵译】:

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

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

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评析】: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诗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篇10:《春宫曲》唐诗鉴赏

《春宫曲》唐诗鉴赏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唐诗鉴赏:

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纳杨玉环,荒淫无度,诗人以汉喻唐,借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的一段情事,为自己的讽刺诗罩上了一层“宫怨”的烟幕。

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写宫怨,字面上却看不出一点怨意,只是按一个失宠者的口吻,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沈德潜《唐诗别裁》)。

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明月高照,银光铺洒。表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静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如同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诗中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可接近的所在,因而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表现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于是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可想而知。

因为有见于此,前人评论此诗,多认为是诗人代失宠的旧人抒发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词也。”此诗的旨义是借叙春宫中宠幸的宫人的怨思,从而讽刺皇帝沉溺声色,喜新厌旧。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篇11:唐诗之李白:怨情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怨情

唐诗三百首全集

《怨情》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解】: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

颦蛾眉:皱眉。

【韵译】: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评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

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

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

人可以自解。

篇12:唐诗之《瑶瑟怨》

作者: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解】:

1、冰簟:喻竹席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韵译】: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评析】: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唐诗之《春宫曲》

唐诗之王昌龄:春宫曲

唐诗之《征人怨》

王昌龄《春宫曲》唐诗鉴赏

唐诗之刘方平:春怨

唐诗之《阙题》赏析

唐诗赏析

唐诗之《瑶池》

李白《怨情》赏析

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唐诗之《春宫怨》赏析(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唐诗之《春宫怨》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