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春·其二》唐诗赏析(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浪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感春四首·其二》唐诗赏析
《感春四首·其二》作品介绍
《感春四首·其二》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8卷。
《感春四首·其二》原文
感春四首·其二
作者:唐·韩愈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
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
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
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
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醨。
惜哉此子巧言语,不到圣处宁非痴。
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感春四首·其二》注释
1、漫诞:浩荡的'意思。
2、妆:装饰,点缀。
3、倾天维:指春风劲吹,使人有天地倾侧之感。天维,犹说天网,指天。
4、老物:既指衰老之物,也指衰老之人。《晋书·宣穆张皇后传》:晋宣帝曾卧病,张皇后去看她,宣帝一见就说:“老物可憎!”张皇后听后既羞渐又气忿,连饭也不吃,她的几个孩子也跟着不吃。宣帝只得向张皇后道歉,后来对人说:“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5、怜:爱,喜好。李杜:李白、杜甫。
6、离骚:指代屈原赋。《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包括《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
7、餔啜:食和饮。糟:酒糟。醨:淡酒。《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浦其糟而饮其醨。”
8、⑧圣处:指酒。邹阳牺赋》:“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圣明,浊者顽焰。”又《魏书·徐邀传》:“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9、明四目:指明察四方。《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10、品汇:众类。
11、酩酊马上:《晋书·山简传》:山简镇守襄阳时,唯好游赏饮酒,当地习氏有园池甚美,山简常至池上醉饮,称之高阳池。当地流传一首儿歌:“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茗芋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籬。举鞭向葛疆,何如并州儿?”
《感春四首·其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感春四首·其二》繁体对照
卷338_24感春四首·其貳韓愈
皇天平分成四時,春氣漫誕最可悲。
雜花妝林草蓋地,白日坐上傾天維。
蜂喧鳥咽留不得,紅萼萬片從風吹。
豈如秋霜雖慘冽,摧落老物誰惜之。
爲此徑須沽酒飲,自外天地棄不疑。
近憐李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
屈原離騷二十五,不肯餔啜糟與醨。
惜哉此子巧言語,不到聖處甯非癡。
幸逢堯舜明四目,條理品彙皆得宜。
平明出門暮歸舍,酩酊馬上知爲誰。
《叹鲁二首·其二》唐诗赏析
《叹鲁二首·其二》作品介绍
《叹鲁二首·其二》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5卷。
《叹鲁二首·其二》原文
叹鲁二首·其二
作者:唐·白居易
展禽胡为者,直道竟三黜。
颜子何如人,屡空聊过日。
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
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与其一。
荔枝非名花,牡丹无甘实。
《叹鲁二首·其二》注释
①颜子:颜回。《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
②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叹鲁二首·其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叹鲁二首·其二》繁体对照
卷425_26嘆魯貳首·其貳白居易
展禽胡為者,直道竟三黜。
顏子何如人,屢空聊過日。
皆懷王佐道,不踐陪臣秩。
自古無奈何,命為時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與其壹。
荔枝非名花,牡丹無甘實。
《遣悲怀三首·其二》唐诗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解
1、施:施舍与人。
2、行看尽:眼看不多了。行:快要。
3、怜婢仆:伸足“旧情”。
译文
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
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
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
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
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
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
但咱们贫贱夫妻事事更觉悲哀。
赏析
这一首主要写身后的纪念伤怀,起笔自然,毫不做作。接着写人亡物存,触目生悲。反复吟诵贫贱相交,情真意切。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解
1、施:施舍与人。
2、行看尽:眼看不多了。行:快要。
3、怜婢仆:伸足“旧情”。
译文
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
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
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
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
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
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
但咱们贫贱夫妻事事更觉悲哀。
赏析
诗人的亡妻韦蕙丛既慧且美,两人感情很好,但在元稹未出仕时就亡故了,诗人毕生都觉得很对不起她。两人当时是贫贱夫妻,挚真纯洁,因而抒情叙事,完全出自内心。最后一首,觉得纵然同穴也无法回报妻子在生前对自己的怜爱,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遣悲怀三首·其二
作者:元稹 朝代:唐朝
【 作品原文 】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身后意一作:身后事)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存,贫贱夫妻百事哀。
【 作品翻译 】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 作品注释 】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身后意一作:身后事)
戏言:开玩笑的话。身后意:关于死后的设想。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行看尽:眼看快要完了。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怜:怜爱,痛惜。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诚知:确实知道。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存,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存”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唐诗鉴赏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
元稹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
元稹诗鉴赏:
元和四年(809)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死时年仅二十七岁。韦丛死后,诗人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六年春遣怀》是他在元和六年春写的一组悼亡诗,原作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头两句说,一天在清理旧物时,寻检出了妻子生前寄给自己的几页信纸。信上的字写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行距也时阔时狭,不大匀称,只能勉强成行罢了。但这字迹行款,对于诗人来说,却是熟悉而亲切的。睹物思人,自然会唤起诗人对往昔共同生活的深情追忆,浮现出亡妻朴质淳厚的面影。这两句如实描写,不加修饰,却正见出亲切之情,感悲之意。
三、四两句叙说“旧书”的内容。信中说,由于生活困难,常常不免要过“并食”而炊的日子(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不过,这种清苦的生活自己已经过惯了,倒也视同寻常,不觉得有什么。自己心里深深系念的倒是你这个出外远行的人,耽心你在深山驿路上奔波劳顿,饮食不调,不要累坏了身体。信的内容自然远不止这些,但诗人转述的.这几句话无疑是最使他感怆欷歔,难以为怀的。那旧书上自言“并食”而炊,又怕丈夫为她的清苦生活而耽心、不安,所以轻描淡写地说这不过是“寻常事”。话虽说得很平淡、随便,却既展现出她那种“野蔬充膳甘长藿”的贤淑品性,又传出她的细心体贴。自己“并食”仿佛不值一提,而远行于深山驿路的丈夫才是真正让人挂念的。
真正深挚的爱,往往是这样朴质而无私的。诗人写这组诗的时候,正是他因得罪宦官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特别需要得到精神支持之际,偶检旧书,重温亡妻在往昔艰难生活中所给予他的关怀体贴,想到当前孤单无援的处境,能不百感交集,黯然神伤吗?
悼亡诗是一种主情的诗歌体裁,完全靠深挚的感情打动人。这首题为“遣怀”的悼亡诗,却通篇没有一字直接抒写悼念亡妻的情怀。它全用叙事,而且是日常生活里一件很平常细小的事:翻检到亡妻生前写给自己的几页信纸,看到信上写的一些关于家常起居的话。事情叙述完了,诗也就收住尾,没有任何抒发感慨的话。但读者却从这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诗人对亡妻那种不能自已的深情。关键原因就在于:
诗人所叙写的事虽平凡琐屑,却相当典型地表现了韦丛的性格品质,反映了他们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系,情含事中,自然无须另置一词了。
元稹的诗平易浅切,这在其他题材的诗歌中,艺术上往往利弊得失参半。但就这首诗而论,这种平易浅切的风格倒是和诗所表达的内容、感情完全契合的。
悼亡诗在感情的真挚这一点上,比任何诗歌都要求得更严格,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而华丽雕琢往往是会伤真的,朴质平易倒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好形式。特别是当朴质平易和深厚的感情结合起来时,这样的诗实际上已经是深入浅出的统一了。鲁迅所说的白描“秘诀”——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似乎特别适用于悼亡诗。
李贺唐诗《感春》
《感春》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前言】
《感春》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首联写的是初春时节,大地还是一派萧条景象;颔联写的是春天家中院内的景象;颈联诗人渴盼祥瑞、攘避凶灾的美好祝福;尾联写诗人拿起胡琴来排遣胸中的遗恨,将满腔的心事向琴槽诉说。全诗情调极其幽冷,意象极为凄怨。
【注释】
①北郭骚:春秋齐国的一个读书人,关心国事,讲义气,乐于助人,以贤良忠孝闻名乡里。但家贫如洗,每天结罘网捉鸟兽,割蒲苇织草鞋,换些柴米来奉养母亲。还曾向晏子借过粮食。(《吕氏春秋·季冬纪·士节》)
②莱子眼:古钱币名,即耒子。南朝宋废帝刘子业所铸二铢钱,文曰“景和”。形式转细,无轮郭、不磨凿者,谓之“耒子(莱子眼)”。
③柳断舞儿腰:源自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④上幕:垂挂的帘幕
⑤飞丝: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百劳:鸟名,即伯劳,又名鵙或鴂。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小鸟。善鸣。朱熹《孟子》注曰:“伯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传说所鸣之家必有凶,故言“送百劳”。
⑥檀槽: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
【翻译】
天气变暖,但家境仍冷落萧条,白花齐开,更使我这北郭骚悲伤无聊。一文不名,只有像来子钱一样的穿眼榆荚,不见舞妓,倒有比舞妓细腰更柔软的柳条。张开帘幕,迎接神燕,弋射飞丝,送走伯劳。弹起胡琴,借以抒发今日的愁恨,频繁急切的乐声扑向那紫檀琴槽。
【赏析】
李贺的一生都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挣扎,他拥有一颗苦闷的灵魂,因此他早夭于世,诗歌情调极其幽冷,意象极为凄怨。
他是唐宗室后裔,不过到了父亲晋肃一代,家族早已败落,家境颇为贫寒。诗人幻想通过科举之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彻底摆脱现实的贫穷落魄,却因种种原因,应举受阻,仕途受挫。诗人对于自我才能的过分自负和对于前途的过高期望,最终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作为一名穷愁潦倒的才子,再加上自身的体弱多病,他只能在残酷的现实中无尽地哀叹,跌进悲剧人生的深渊。
《感春》是诗人在春日感于自己的贫困落魄、不为世用,抒发愁闷之作。
首联“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写的是初春时节,大地还是一派萧条景象。独居寒室的北郭骚家境贫困,又有年迈的母亲,连花朵都在为他伤悲。这里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借古代齐国的北郭骚来自比,显示出诗人的家境贫寒。同时,诗中还运用比兴手法,借萧条之景来引出诗人处境的悲苦。“悲”字用得极为巧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花儿以人性,借物以表情,塑造了生动的形象和意境。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然而,在诗人的眼里,不但“萧条”,而且绚烂的春花也在为自己悲愁。由此可见,李贺贫病交加,不为世用,以及又要奉养老母的困苦境地。在这明媚的春光里,诗人无法尽情歌唱,只留下无尽的悲叹。
颔联“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写得是春天家中院内的.景象。院中的榆树花开,像是一串串穿起来的铜钱。此处并不是诗人眼花错把榆树花当作铜钱,而是通过盛放的花朵,来反衬诗人家中没有钱粮的困境。莱子,即二铢钱。除了榆树之外,院中的柳树也随风舞动,好像有位女子在舞动细腰。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树的柔弱。诗人在这句诗中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借以烘托自己的悲凄。
颈联“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写的是诗人渴盼祥瑞、攘避凶灾的美好祝福,即打开门帘迎接燕子这种吉祥之鸟的到来,在飞丝动荡的春天里送走不祥之鸟伯劳。自古至今,世人皆以燕为禖官嘉祥,神物也,象征着吉祥。而诗人恶伯劳,伯劳象征着灾凶,言所鸣之家必有凶也。诗人在这美好的春天里,通过“迎神燕”“送百劳”来寄托自己的祝愿,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尾联“胡琴今日恨,急语向琴槽”,写的是拿起胡琴来排遣胸中的遗恨,将满腔的心事向琴槽诉说。对于诗人来说,所谓的“心中的遗恨,满腔的心事”,是指理想落空的失意,怀才不遇的孤愤,报国无门的苦痛,忧病、畏死的恐惧。对于这些,诗人向琴槽诉说,无力改变,无奈悲叹的心理情结,因而显得格外的凄凉伤感。末句紧扣题目,以胡琴传恨,将“感春”落实在失意的愁苦之中。
运用大量的意象,是李贺诗歌中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自然类意象,还是社会类意象,其诗歌中核心意象群的审美特征就是“凄怨”。而形成这一审美意象的原因则是在于诗人凄怨的心态和情感。杜牧评其诗为“怨恨悲愁”。这首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榆柳等景物的美好,烘托诗人的凄苦,以榆钱、柳断补足“萧条”之意。“神燕”、“伯劳”寄托了诗人盼祥瑞、避凶灾的美好愿望。“胡琴”成为了诗人排遣苦闷的工具,而“琴槽”则成为了诗人诉说心事的对象。诗人对这一连串的意象,进行了极力的渲染烘托,展示了一种饱“悲”之美,借以强化了诗人的悲惨不幸。
唐诗《春思》赏析
作品介绍
《春思》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春思
作者:唐·杜牧
岂君心的`的,嗟我泪涓涓。
绵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
兽垆凝冷焰,罗幕蔽晴烟。
自是求佳梦,何须讶昼眠。
注释
①的的:明白、昭著。
②涓涓:流淌貌。
③绵羽:黄鸟的别称。
④锦鳞书:即鱼书,书信。
⑤兽炉:兽形香炉。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4_11春思杜牧
豈君心的的,嗟我淚捐捐。
綿羽啼來久,鬻[書未傳。
獸壚凝冷焰,羅幕蔽晴煙。
自是求佳夢,何須訝晝眠。
唐诗三百首春词赏析
春词
刘禹锡(唐)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3.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韵译】
宫女打扮脂粉很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然好,但独锁深院里,怎么会不怨愁?她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过来,停在她的玉簪头上!
【赏析】
这是一首写宫怨的诗,但这首宫怨诗与其它同类诗迥然不同。诗篇先出现一个精心梳妆、脂粉脸色相宜的年轻宫女,写她一系列的动作流露出期待,最后变成失望的情态。二句中的愁字透露了全诗的主题。但诗人又是如何将这种愁绪抒写得刻骨铭心、入木三分的呢?笔者认为主要采用了不言而言的手法,即除了二句中的愁字外,通篇均不写愁意,而且女主人公的举止行为又似乎是那么优雅得体,那么闲适安舒,仿佛她正沉浸在这满园春光中而怡然自得。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笔者认为,诗人主要通过写人美(新妆宜面)、妆美、楼美(红楼)、院美(春光一院)、花美、蜻蜓美(飞上玉搔头)、首饰美,然而命运却不佳(深锁、愁),不受君王的思宠,所以前面的七美再美也是架空的,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就要忧愁了。这就是不言而言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刘禹锡此诗的特色在于用强烈的对比,说这位宫中女子在自身的气质上、在物质待遇上均属上乘,然而却失宠于君王,因此只落得个同花儿、蜻蜓为伍的'可悲下场,读罢令人心酸不已。刘诗在整体上不动声色,平心静气,实则内中隐藏了抒情女主人公极大的悲哀在内,这种欲哭无泪反装欢笑的愁绪是最难状写的,而刘禹锡却将它写得如此出神入化、震撼人心。全诗有形象,有内心世界,有人物行动,几种描写自然浑成,有映衬,有兴寄,尤其景中、外形衬出女子的内心由期待到幽怨的心理活动,艺术表现极为突出,成为此类诗歌中的佳作。
★ 唐诗春词赏析
★ 唐诗《春思》赏析
★ 金陵其二赏析
★ 唐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