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的诗《赫尔辛基》鉴赏(共含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烤年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郭沫若的诗《赫尔辛基》鉴赏
赫尔辛基
郭沫若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
森林疑岭立,岛屿似星罗。
中夏途佳节,和平发浩歌。
斯城良不夜,舞影看婆婆。
赫尔辛基,芬兰首都,也是芬兰最大的海港。在芬兰掩北岸的一个半岛上,被许多岛屿所环绕。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决议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并设立总部。总部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1955年6月15日,郭沫若以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身分,与茅盾率领我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启程,取道莫斯科,21日抵达赫尔辛基,7月2日离开,5日回到北京。此诗作于7月1日。
这首取材于国际生活的五律,描绘了芬兰的自然风光和北欧诸国的习俗,表现了保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前两联着重描绘自然风光。千湖国,实写,据统计,芬兰境内有大小湖泊六万个以上,西南濒波罗的海,海岸曲抓多港烤。
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之七十。森林密的象屹立的山岭,岛屿多的'象天空的星星。作者抓住湖、港、森林、岛屿儿大特点,一下子就勾画出了芬兰独特的美好的自然风光。
后两联着力写人物。“佳节”,指约翰节,每年从6月24日到7月1日,为了纪念约翰,群众都要举行盛大的舞会,经常是通臂达旦。这次会议于6月22日开幕,7月1日结束,恰好逢上约翰节。会议通过了宣言以及裁减军备和原子武器等多项建议,发出了保卫世界和平的正义的歌声。这是人民所欢迎的,可以说给节日增添了光彩,加浓了气氛!赫尔辛基成为一座不夜城,人们通宵都在狂欢舞蹈里也可以说是对世界和平大会的胜利的庆祝。
全诗把异国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与保卫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溶为一护,从而构成了一幅具有时代精神的风景画、风俗画,给人以知识,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2.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1、《天上的街市》一诗有何思想意义?
人之所以想像天上的街市创作出这样的一首诗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作者自身的想法是有很大关系的。诗人想像天上的自由生活,正因为当时中国人民苦难深重。诗人思索着祖国人民的命运,他同情人民大众的苦难,他引导读者一起憧憬自由幸福的理想境界。作者正是因为痛恨黑暗的现实,才觉得美好的世界只有在天上,才想像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美好,在这样的想像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告诉人们理想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地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积极的,是被压迫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心声,在苦难中不失望,不消沉,他们心中自有理想,自有光明。对光明理想的向往,当然会激起斗争的热情。
2、《天上的街市》一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天上的街市》一诗语言优美,无论是想像还是用词用喻都恰如其分,充分体现了作者精妙的语言技巧。在第一节诗中,用叠字远远,同遥远比较一下,就见出好处,音律很美,用词也准确。上下两句都用了一个明字,上句是动词,下句是形容词,在字义与语音上相配相应。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现字与上句明字相互对应,准确地描摹了夜空中星星闪现的过程。点字用得好,既是点灯,必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灯,渲染了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第二节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切物品,前一句结尾街市二字,做了后一句的起头,上下两句头尾蝉联,表现了诗人的想像思维紧密连续,序次井然,句势畅达。诗人是依据星象来作想像的,所以显得颇为真实可信,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一条浅浅的天河,确是不甚宽广。既然浅,当然不甚宽广,也很合推理。诗人不用肯定句,说定然是很狭窄,而用否定句,说不甚宽广,措词很有分寸。
3、《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在想像和联想方面有什么特色?
联想的自然,想像的丰富,意境的美妙是本诗的特色。第一节,诗人由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诗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于是想像到天上的街市。远远指诗人与街灯之间的距离。远远望去,街灯和明星极为相似,这一联想就很自然。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很自然地仰望星空,由明星又联想到街灯。这一节诗句很工整,用了比喻,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诗人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他既不满地上的现实,就在想像的天国中抒写自己的理想。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想像是如此丰富而又自然而然。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想像天上远比人间美好。作者想像出的美好的天境,无论是天街上的陈列还是作者的心情都是那样的美。三、四节中,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像天上的生活、天上的人物。诗人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但是,传说中的牛郎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着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地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牛郎织女不再隔河相望而只能一年一度靠鹊桥相会,他们骑着牛儿就能来来往往,专制的王母娘娘似乎不复存在,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游逛,这是多么自由,多么美满。在诗人的奇妙想像中,引进了流星,由流星联想到灯笼,结尾更有一番动人的情致。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人与读者亲切地交流着感情,指望着星空交谈。流星那灿烂的光芒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天上的街市越发神奇美妙,令人向往,想到了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想像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也自然地把读者带入了诗的意境当中。
4、《天上的街市》一诗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为什么与民间故事中的不同?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拆散,受尽夫妻分离之苦,每年只有农历七月七日那一天鹊桥相会。而诗中的牛郎织女则可以自由地来往,可以愉快地闲游,非常幸福美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5、《天上的街市》一诗的第一节中的灯与明星有什么意义?
从字面上来看,这时正当天黑,由街市上的街灯而产生奇妙的想像是很正常的。但细细究来其实是含有象征意义的。诗人面对的社会现实,不正处在黑暗之中吗?诗人不满于地上的现实,就在想像的天境中抒写自己的理想。灯与明景正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黑暗社会的嫌恶。这正是作者厌恶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这种厌恶的感情在诗中是含蓄而不直露的。
6、《静夜》一诗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境?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自己神奇瑰丽的想像,描绘出了一幅奇异的世外仙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写了月下的夜景,十分恬淡,令人心怡。而下一小节开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想像了美好的仙境,创设一个绝美的意境。
7、《天上的街市》一诗中作者怎样写牛郎织女?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拆散,受尽夫妻分离之苦,每年只有农历七月七日那一天鹊桥相会。而诗中的牛郎织女则可以自由的来往,可以愉快的闲游,非常幸福美满。而且,作者选取牛郎织女为例,还在于在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是最不自由、最不幸福的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同情。举他们为例,比举孙悟空或其他神话人物更具典型性,更能深化主题。
因此,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8、为什么说《天上的街市》既是光辉的理想赞歌,也是黑暗现实的丧曲?
《天上的街市》既是光辉的理想赞歌,也是黑暗现实的丧曲。
诗人通过对天上美好景象的想象,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胜利的信心,这不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吗?
然而,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不仅限于此。正象对英雄的崇尚实质上就是对丑类的鄙弃一样,它褒扬了天上,实际咀咒了人间。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既是光辉理想的赞歌,也是黑暗现实的丧曲。诗人之所以要热情激越地大擂光明之鼓,目的就在于催送旧中国的僵尸入土。也便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热爱祖国的血流正在诗人的胸臆之间澎湃作响。
一、诗歌朗读
老师:大家一起齐读课文题目
学生:《静夜》(声音很响亮)
老师:注意,尝试读出静夜的感觉再读
学生:《静夜》(低沉缓慢,很有感觉)
老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就在这种静夜的氛围中,自由读这首小诗
学生自由读
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真的读出静夜的氛围
学生甲读
师评:送你一个词:字正腔圆其他同学是否也能注意到这几个生字新词,读得字正腔圆呢?
展示: 漏lòu 模mó 鲛jiāo
学生乙读
老师:这次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还可以
老师: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丙:读出了静夜的感觉了
老师:恩,那你说还可以说明,你认为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吗?
学生丙:对的
老师:哪里改进一下
学生丙:不仅要有静夜的感觉,而且最好融入作者的情感
老师:你试一试?
学生丙读(真的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既读出了静夜的感觉,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老师:恩读得怎么样?
学生齐:好
老师:大家像她一样,再次齐读,如何?
学生齐读
二、感知诗歌
老师:读了《静夜》,请思考:诗人郭沫若写了静夜中的哪些景物?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诗人真实看到的?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老师:哪些是诗人想到的?
学生: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非常准确
展示: 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写实
天河 海雾 鲛人 ――想象
老师: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准确罗列,发现天河没有修饰词
老师:恩,现在我将小诗第一节改了一改,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
展示:原文: 月光淡淡, 改文: 月光皎洁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朗照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白云朵朵
漏出了几点疏星 闪烁着点点繁星
学生思考,老师点拨: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感觉,是吗?提示一下,大家不一定都讲出来,你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词的变化,谈谈
学生甲:“淡淡”说明月光并不皎洁,它比皎洁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老师:感受非常细腻
学生乙;“笼罩”感觉是月色并不明亮,而“朗照”感觉月光明亮得已经照进松林了
老师点拨:如此“笼罩”能写出月夜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学生乙:朦胧幽静
老师;太棒了还有――
学生丙:“团团”说明白云已经成团了,白云很浓重,而“朵朵”则不然
……
老师;是啊,不同的特点,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定然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这种已经写出来吧把诗中意象及其特点连缀成句,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因天河没有修饰词,天河就不用写进去了开始――
(学生写3分钟)
学生丁: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对月流珠……
老师:写得如何?
学生评;写得非常好“我仿佛看到了”,将写实和想象区分开了了
学生戊:我觉得它有的地方还不够散文化,比如“对月流珠”
老师:那你试试?
学生戊: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老师:注意关键词:默默为什么?
学生:符合静夜氛围,就像诗人用“对月流珠”而不用“对月泣珠”的原因一样
老师:感受多么细腻!讲得多好啊!我们一起将修改好的片段读一读:
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三、情感揣摩
老师:可是 ,天河何处?齐
学生齐问:天河何处?
老师:再问
学生齐问:天河何处?
老师:是啊,天河何处?不仅我想知道,同学们想知道,还有谁也想知道?
学生:诗人郭沫若
学生:鲛人
老师:有同学说“鲛人”,谁?有请――你知道什么是“鲛人”吗?
学生:生长在水里的神人
老师:可是,现在鲛人在哪里?
学生:在岸边
老师:所以,鲛人为什么问“天河河处”?
学生:因为它想家了
老师:为什么想家?在家的生活该是如何?
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老师:那么,诗人又为什么问呢?我们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就知道了
(老师读)《静夜》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不禁发问:(学生读) 天河河处?
老师:结合背景,大家想一想,当诗人郭沫若问天河河处时,心情如何?请同学们在纸上至少写三个词来形容一下
(学生写)
学生答案罗列:思乡、无奈、气愤、痛苦、哀伤、惆怅、迷茫、失望、渴望……
老师点拨:结合静夜的氛围,你觉得用哪些词语好?
学生A:如果真的很痛苦,他可能就号啕大哭了
学生B:气愤也很可能破坏夜的宁静,而不是简单的“对月流珠”
老师总结:是啊,淡淡的思乡、些许的无奈、十分的哀伤和惆怅、满怀的迷茫、隐隐的失望,可是纵使心中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的也只能是两行清泪……可见,“对月流珠”除了鲛人,还有谁?
学生:诗人
老师: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带着诗人的情绪,再次齐读小诗
学生齐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想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及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6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19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1949年后担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四、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缥(piāo)缈(miǎo)
(2)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韵律美。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1、研习诗作第一节,体味联想的自然。
思考:
(1)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
(2)在第一节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明、闪、现、点
①“明”写出了人间万家灯火(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色。
②“闪”写出了群星闪烁的姿态。
③“现”既写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④“点”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灯点亮了。一字传神,意境尽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点”展开了。
那么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产生了哪些无穷无尽的想像呢?
2、研习诗作后三节,体味想像的丰富和意境的优美。
(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诗作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
(2)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3)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六、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预习《静夜》。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思考:
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明确: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四、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1)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2)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3)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2、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六、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了,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悲观绝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美丽而又迷人的诗。
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3)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学生讨论并归纳:
(1)“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
街灯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织女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作中描绘了两幅令人心醉的图画:骑牛图、闲游图。“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
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写实):朦胧、恬静的美
鲛人泣珠(想像):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历史话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另还写有诗集《战声》《蜩螗集》《女神》,历史论著《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等。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等。现有《沫若文集》行世。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向往。这首诗立足“静夜”,描绘月光、松树、疏星等景物,展开联想,有一位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夜无声地流下了珍珠泪。寄托诗人的失望情绪,隐含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语文文学知识重点
1、《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本文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述了山市的美景。
2、《羚羊木雕》张之路,著名作家。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话剧:《双龙花盆》。童话剧:《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设计示例二
天上的街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
导语 “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
2.生字
缥(piāo) 缈(miǎo)
3.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5.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6.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
这首诗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教师提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在一片繁华的“天街”上,诗人更关心的显然是此间人们的生活状况。因而诗的第3、4节,便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以印证他们生活的幸福自由。谁都知道,在原来的神话中,牛郎与织女扮演的是悲剧故事,他俩一在天河之东,一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而在本诗里,这对情侣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银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改动推陈出新,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像和对幻美的追寻,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蔑弃。发人深思的是,天上的街市本是神异的幻境,诗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而且写得如此真切,容不得半点怀疑。诗中还反复运用肯定性的词语“定然”,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三)总结、扩展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像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1.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
诗人的联想和想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
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连续递进的联想和想像,建立起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诗人首先平视地上,仰望星空,通过联想,很自然地把人间街市的灯与天上的明星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一条从地上街市想像到天上街市的桥梁。接着诗人神驰星空,尽情地想像天上的街市的美景:既然有街市,那必定有许多物品;既然是天上的街市,那陈列的物品必定是人间没有的珍奇。最后,诗人由天上街市想到天上银河,并由银河想到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此时,他们不再分离,而是“骑着牛儿”过河来逛街购物,那闪亮的流星正是他们夜行时用来照明的灯笼。可见,这种联想和想像极富有推理层次:“街灯、明星 街市、物品、珍奇 天河、牛郎织女 流星、灯笼”。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生活逻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想像空间。
2.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抒发
理想的对象,把自然当作神,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从而使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人格化,静止不动的星空动态化。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是神奇的:广袤无垠的银河变得“不甚宽广”而且“浅浅”,每年只得一夕相见的牛郎织女却能够自由来往。这种奔腾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作者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答案:由街灯写到明星是联想。由街市写到牛郎女提着灯笼走是想像。
2.诗人怎样由联想进入想像?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答案:参见“总结、扩展”。
3.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原诗基础上,试续写一节。
语文活动设计:续写《天上的街市》。
九、板书设计
郭沫若的诗《箱根即景》鉴赏
箱根即景
郭沫若
红叶经霜久,依然恋故枝。
开窗闻晓乌,俯首拾新诗。
箱根,日本本州南部城镇,在湘模湾西北、芦湖南岸。附近的箱根火山区,风景优美,多温泉,为游览胜地。1955年12月,作者率代表团访问日本。1日抵东京,3日下午被招待至此,留宿一夜。这首五绝写的就是留宿时的情景。
诗见物起兴,一开头就离情于景。秋天的树叶,到了深秋,仍然没有落下,原因是留恋故枝。这样写,表面看是景,实际上倾注了作者的无限深情。作者青壮年时期,先后在日本渡过了二十个春秋,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曾引发过他的诗思,写成了《女神》、《星空》等划时代的诗集,展撼了中国文坛,也是这里,曾引发过他研究历史的兴味,写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划时代的史论.震撼了中国史坛……所以,作者总是把日本视为“第二故乡”。从1937年归国到1955年重访日本,自己已经由青壮年步入老年了!但对日本仍然充满感情,以红叶经霜,依然恋故枝来比喻自己对“第二故乡”的感情是多么自然贴切啊!情景交融,毫无痕迹。
如果说头两句从色彩上描绘了一个静态的画面,那么,后两句则从声响上给静态的画面添上活力。早晨,打开窗户,到处都听到鸟儿清脆悦耳的叫声!作者不用 “见”,而用a闻”,既写声响,又写动作。红叶、飞鸟,确实富于诗意。顺势作结:“俯首拾新诗”,自然有力!《诗品·自然》中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正是这个意思,多而易得,触目皆是。充满了画意诗情,人情好,风光美,拈来便是诗。
全诗情感真挚,比喻贴切,语言自然,别有诗味,不愧为一首优秀的中日友谊的颂歌。
★ 《郭沫若诗》
★ 《小池》全诗鉴赏
★ 外国诗原文鉴赏
★ 佳诗好词鉴赏
★ 木兰诗原文鉴赏
★ 屈原郭沫若
★ 郭沫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