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一个新兴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辣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一个新兴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
从第5期开始到第2期,汉语国际传播笔谈已连续举办了4期.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34位著名专家为笔谈奉献了思想精华.
作 者:吴应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年,卷(期): 6(2) 分类号:H1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
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汉语的`国际传播,汉语正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面临这种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发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汉语国际传播不同的研究目标,今后只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深化基础性研究,强化应用性研究,加强对策性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作 者:赵金铭 ZHAO Jin-ming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刊 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33(5) 分类号:H195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对策研究汉语国际传播感言
“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国际传播”是近几年对外汉语教学界常常听到和看到的.两个词语.顾名思义,“推广”即推而广之,“汉语国际推广”就是要在世界上扩大汉语的使用范围;“传播”即传扬播撒,“汉语国际传播”就是将汉语散布至世界各地.相比之下,“推广”具有更多的积极主动和刻意人为的含义.而“传播”虽也有人为的因素,但更主要是由客观趋势使然,因此拥有更多人随天意、顺其自然的内涵.
作 者:印京华 作者单位:美国佛蒙特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年,卷(期): 6(1) 分类号:H195 关键词: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掌握好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而汉语国俗词语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语言文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汉语国俗词语在词汇系统中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其重大意义却不容小觑。汉语国俗词语与一般性词语不同,具有显着的民族文化特性,因此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难通过字面理解“汉语国俗词语”的真正含义,为了避免汉语学习者交流障碍,使其尽快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我们需要对当前汉语国俗词语的定义与分类、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现状、汉语国俗词语教学的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对外汉语教师及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国俗词语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对汉语国俗词语的分类和难度划分,将汉语国俗词语更好地融入进汉语国际教育的词汇教学之中,实现文化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的有机结合,使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准确全面地掌握汉语国俗词语的基本内涵、特点、分类等,提升汉语教学的效果。
语言是传递人类信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汉语国俗词语不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海外“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汉语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大,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寻找汉语国俗词语教学的突破口十分关键,无论是对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的应用还是对教学实践的完善都具有现实意义。
从语言本体的角度分析,词汇具有多元性,代表了不同的主体元素,与语法、发音相比更具有文化色彩,也是语言本体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元素,负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汉语国俗词语”能够更好地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体现民族语言词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性,折射出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多彩的文化形式,实现中华文化传播“隐性窗口”的开启,提升海外汉学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
本研究从“汉语国俗词语”本体入手,在准确把握“汉语国俗词语”分类、特点、内涵的基础上,置“汉语国俗词语”于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进行多角度研究,使教师和学习者对文化词语的使用范围、文化含义有更系统的认识,一方面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汉语国俗词语”的重视度,另一方面深化汉语学习主体对汉语国俗词语内涵的认识深度。另外,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国别化研究,这对于丰富词汇研究本身、推动语用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国俗词语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理论价值,还具有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汉语国俗词语”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汉语国俗词语的界定与分类从本体入手着重剖析汉语国俗词语的内涵、语言环境特点,结合相关学者研究结论,对汉语国俗词语进行界定和分类,将其分为名物词语、制度词语、熟语、征喻词语、社交词语五大类。
2、汉语国俗词语的统计与分析第一部分为词汇大纲中的汉语国俗词语的统计分析,主要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新 HSK 词汇大纲》为统计对象。第二部分为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国俗词语的统计与分析,主要以《发展汉语》中、高级教程、《桥梁》和《登攀》三部对外汉语权威性的教材为对象,进行封闭式统计,主要考量汉语国俗词语的分布与使用情况,为对外汉语教材的改善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3、留学生汉语国俗词语习得难度调查分析留学生汉语国俗词语习得难度调查,包括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语国俗词语习得难度调查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语国俗词语习得难度调查。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对汉文化的理解和对汉语语言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是我们把二者分开进行调查的最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汉语国俗词语习得难度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对留学生汉语国俗词语学习中的主要障碍、难点进行总结。
4、提升留学生汉语国俗词语学习效果的策略主要从教材和教法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等途径,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汉语国俗词语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状况,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从国别、区域层面进行区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汉语国俗词语难度分别进行调查,采集数据,为问题分析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
3、统计分析法主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信息,借助于数学方式,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汉语国俗词语本体的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国俗词语的是前苏联学者韦列夏金,针对“对外俄语教育”提出了“国俗语义学”,阐明了国俗词语的定义,从属性上定义为民族性、传统性、独特性。
而国内最早提出汉语国俗词语概念的'是王德春教授。一直以来学界对汉语国俗词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上,近些年,才不断有学者在此基础上,从汉语国际教育视角对此进行探讨。
王德春(1990)指出了汉语国俗词语的特殊用法、特定的涵义及特有的民族文化色彩及汉语国俗词语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梅立崇(1993)基于词语本体角度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不同类别的汉语国俗词语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的不同含义。他认为:“所谓汉语国俗词语就是别的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语,或者说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非等值词语’”
(二)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汉语国俗词语的研究
汉语国俗词语是“交际文化词”的重要部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刘晓娟指出汉语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汉语国俗词语教学和文化教学密切相关,并对汉语国俗词语的特性类型、文化含义进行概括,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
陈树峰()、刘志敬()主张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加强词语文化含义的解释,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并对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汇进行了归类。
李玉萍()、李丽生、马艳(2008)从翻译层面分析说明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汉语国俗词语”的选择、文化词语的讲练、文化词语的测试三个层面着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隐性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解析方法。
姚俊玲(2003)也认为以留学生为代表的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国俗词语”的学习中翻译的准确度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并从外语教学的角度阐述了汉语国俗词语的选择。
四、研究进度
200x年x月-200x年x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x年x月-200x年3x: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x年x月-200x年x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x年x月--:定稿。
五、参考文献
1 蔡振生。汉字词语国俗语义的文化透析[J].语言文字应用,(4)
2 陈树峰。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J].考试周刊,2007(26)
3 丛珊,徐丹。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国俗词语特点[J].现代交际,(1)
4 戴卫平,斐文斌。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年
5 高美丽。“风、花、雪、月”的国俗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年,硕士
6 韩慈红。汉语国俗词语的英汉互译[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7 何禾。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国俗词语教材编写及教学[J].青年作家,2014(22)
8 洪晓静。从文化词语看文化因素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之影响--以汉语国俗词语和汉英不等值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为例[D].厦门大学,2008 年,硕士
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年
10 黄远振。词的理据理论与词汇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11 汲传波。词的文化义、交际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
12 姜美玉。从若干汉语文化词语看文化因素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年,硕士
13 金志刚。国俗语义分析与修辞[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5)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将结合笔者在白俄罗斯一中学的汉语课堂教学实践,初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实际教学中,笔者所理解的汉语拼音国际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初步浅谈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教授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拼音教学;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汉语国际教育相关领域,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颇为成熟,不仅有国内众多教育、师范研究院所的专业性理论支持,更有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所主持领导的海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丰富拓展。多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卓越成长、硕果显著,不仅在世界教育领域获得好评和人气积累,更为提升中国形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积累了非常多成功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案例和教学方法,这其中,关于文字、语言、文化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已有很多著述,颇具规模,而在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研究上,笔者认为仍有很大空间。汉语拼音,作为汉语言文化的一项重要的支撑性内容,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是一项主要内容,因此,对于国际汉语教学中拼音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奔赴世界各地的汉语课堂,这些年轻人所亲身经历的异国教学日常和教学经验积累正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因此,基于这样的探索和初步研究态度,笔者决定及时记录自己在汉语国际教育普通岗位上,对于一些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实际及方法探索
国际汉语教学在国外课堂的特殊性和挑战性在于,面对的`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他们是在自己本土接受汉语知识,这一点与在中国留学的汉语学习者不同,在自己本国本土的学习者需要更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和认知汉语这种新的语言文字的规律。以笔者所在的白俄罗斯中学为例,该中学本学期共有汉语学习班级五个,每个班级平均每星期有两节汉语课。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跨度很大,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较长的周期内保持汉语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学者具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与实验思维,勇于探索最适合本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汉语知识,感受汉语文化。
作为教学主体一方的学生,要理解汉语拼音———这种形似、但意义不同于西方拉丁字母的语言符号,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人都是以母语为第一语言和思维习惯寄托的,对于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具有先天的距离感,以白俄罗斯所使用的斯拉夫语言为例,其语言与汉语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更大,如何能够在一开始就拉近这种差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引入汉语拼音概念。作为教学主体另一方的教师,在非中国本土的异国课堂上,如何有效、正确地传递汉语的拼音识读方法和拼写规律,也是具有挑战性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首先,作为跨文化语言传播者,对于所在国文化,特别是所在国语言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大作用。以在白俄罗斯为例,在这样一个以斯拉夫语言———俄语言体系为主的文化背景里,如果能够有效结合俄语的发音技巧和语言规律,将其应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的。在发音方面,汉语的发音位置和发声习惯显然与俄语不同,但如果能找到俄语发言和汉语发音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避免弯路,开始走上正确的汉语发声之路,并且能够因此而减少学生因为发生问题而产生厌倦或畏难情绪的情况。比如,汉语拼音字母的c、e、j的发音对于白俄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难度,笔者发现他们更习惯于在单词或背字母顺序时发音,而在单独的字母发音时具有难度,于是笔者决定,结合俄语字母的ц、э、з进行引导性的模仿练习,然后在教授实际应用意义的汉语词汇“蔬菜”、“白俄”、“姐姐”的“菜”、“俄”、“姐”时,引入字母c、e、j的单独发音,并在此时着重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联想的方法巧记发音,相比于枯燥的单独记忆字母发音或许更加便于学习。同理,在使用俄语时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比如“ити”这个俄语单词里有汉语拼音字母j的发音,引入本土语言类似发声,应用联系和关联的方法,帮助学习者进行识读学习。
相较于汉语文字象形性学习的趣味性,学习拼音的过程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枯燥的,首先因其与拉丁文字形似音异、易于混淆的属性,其次是由于拼音与汉语文字的一一对应学习过程是相对困难的,不易于记忆。因此,学生常常喜欢直接用本国语言标注文字发音,直接越过学习拼音标注这一过程,这在笔者所在的白俄中学汉语学习课堂初期非常普遍,虽然这样“外国腔”的文字发声可以勉强实现,但是这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的,因为汉语所讲究的“字正腔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拼音的拼读规律所贡献的,如果初始学习阶段就这样跨过拼音标注,对于日后重要的拼音学习是不利的,显然是不提倡的。在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上,拼音教学是主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内容,可以加入其他语言或非语言手段的,以此减轻汉语学习者启蒙阶段的困难。在课堂设计上,可以结合声调以及手势、拼读趣味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拼音的多变性和规律性,提升学习信心。比如,分发写有声母和韵母的字母卡片,多多鼓励学生进行拼读尝试,并告知其所拼读出的发音对应的汉语文字意思,学生会很有成就感,并且依据其发声的不同音调,代表不同意义,给学生树立声调的概念。
三、综述
在国际汉语教学实践中,拼音教学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任务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任务,对汉语学习者的兴趣启蒙和汉语水平根基奠定都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者应不断探索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语言教学方法的转化过渡和创新整合,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不断学习和思考理论知识及他人实践经验,为国际汉语事业发展和汉语学习者的实际进步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引言
关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性,龙果夫教授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
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离开词类,既不可
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
还是从实用的角度。”正是基于这一点,又由于汉语自身特点的原因,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
论的热点。从《马氏文通》至今,虽几经反复,犹未有定论,大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方
便,我们把自《马氏文通》以来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加以搜集、整理,并对此作一个简单的评述。为了叙述得
清楚、透彻些,在此不妨也把古人的一些有关认识附录在前。东鳞西爪,多有不足之处,冀读者笑正。
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1898年的《马氏文通》揭开了汉语语法学的序幕。但是,对汉语语法现象的研究则是古已有之,而其
中研究最多、取得的成绩最大的无疑是对汉语词的研究。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对“语助”的研究。此后直至清代,历代都有人对汉语词的一些现象及其特性加
以描述和说明,诸如“实字、虚字”说,“死字、活字”说,“叹辞”说等等,多散见于一些私人学术著作和
笔记中。元代(一说明万历20年),我国出现了一部专门论述汉语虚字的著作--卢以纬的《助语辞》第一
次对汉语虚词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当然,这种研究多从表义、释义出发,很少涉及语法功能。
清代是我国古代对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清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前人未加留意的词的类
别概念。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其他像“称代辞
”、“形容辞”、“指辞”、“设辞”这些称谓也都出于清人之口。对前人已有研究的现象,清人又加以进一
步的细致研究,扩大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王鸣昌的《辨字诀》在南宋张炎等提出“实、虚字”之说后,又进
一步把虚字分为起语辞、接语辞、转语辞、衬语辞、束语辞、叹语辞、歇语辞等七类。代表清人对词类问题认
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在从汉代到清代的漫长历史阶段中,我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词类的认识始终是朦胧的、模糊的,还没有进入
自觉阶段。他们没有视词类问题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只是附之于“小学”(文字、训诂之学),并使之
成为经学的附庸,所以不可能真正触及汉语词类的本质问题。
从另一方面看,古人对汉语词的研究也是很不全面、很不均衡的,主要侧重于虚词的诠释和说明,而对于
争议颇多的实词却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及,即使触及到的也只是从词汇平面去解
说,而很少从语法平面去探讨。古人所以这样做,在于他们感到实词意义明了,便于理解,毋需为之多费笔墨
。
另外,古人研究语法还有一个普遍的、严重的缺点,即所用术语从来不给予定义,因而一些有关汉语词类
概念的术语的含义往往不很明确,有时前后用语歧出,缺乏规范化,这都给汉语词类研究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
麻烦。这个缺点在后来的《马氏文通》得以幸免。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时期前人对词类的研究还是很有成绩的,他们首创了不少语法学上的概念和术语。
只要稍微浏览一下《马氏文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有关的术语大都取之于古人。不难设想,如果没有
古人的数千年的辛勤探索,汉语语法学要一下子达到《马氏文通》这样的起点,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总之,这一时期古人对汉语词类的研究还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它只能称作是汉语词类科学研究的前奏
或准备。
二、《文通》至文法革新讨论之前的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端。从1898至1
938的四十年的时间里,汉语语法学处于草创之时,同样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也处在新生阶段,既有不少建树
,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一时期的汉语词类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类的研究;一是对国语白话文词类的研究。
前者以《马氏文通》为代表,后者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虽然它们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倾向还
是一致的,因而不妨合在一起论述。
A.共同的倾向
首先,这一时期词类研究的最大的共同倾向是模仿倾向。《文通》在词类分别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
语的文言词分成九类,其中实字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四类。而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则参照了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也将汉语的词分成五大类共九种:
实体词:名词、代名词;述说词:动词(同动词);区别词:形容词、副词;关系词:介词、连词;情态词:
助词、叹词。
两者一比较,不难看出,除了在每类词的具体范围上有所差别外(如黎氏把指代词、疑问代词统归入形容
词,而马氏未曾),马、黎两家词类体系大致相当。而同期的其他一些语法著作在词类的划分上,或以《马氏
文通》为法,或仿效《新著国语文法》,即有变更,也是无伤主体,均没有突破原有的体系。
对这一时期的汉语词类研究,何容先生在其《中国文法论》中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这时的“中国文法
书,差不多都是依照欧洲文法的例,把词分成八类,再加一类欧洲语言里所没有的‘助词’,而成为九类”(
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39页)。这一论述几乎适用于当时的一切文法书。
说当时模仿严重并不意味着全无一点革新的气息。早在1920年,刘复(半农)就提出了“建造起一个
研究中国文法的革新的的骨格”(《中国文法通论》第91页)的主张,可惜未能贯彻到底。当时真正称得上
革新派的要数陈承译、金兆梓、何容诸人。他们对汉语词类
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上(具体将在下文提及),而在实际的划分上仍跳不出《文通》的窠臼,只有金兆梓的划分(见《国文法之研究》第52页)相对说
来比较有新意,既照顾了意义,更突出了功能,对印欧语的词类体系有一定的突破。可惜作者对“体”、“相
”这些概念言之不明,使读者甚感茫然。在词类的划分上也存在着互相牵扯的毛病。
尽管这四十年中革新的呼声愈来愈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模仿体系的地位,原因在于革新派本身缺乏
一个全新的、比较合理的、能为众人乐意接受的词类体系。
这一时期词类研究的第二个共同倾向就是各家对词的分类标准普遍重视不够,不少人把主要精力放在给一
些词的归类上,这正如王力后来所指出的:“争论的中心不在于分类,而在于归类。”(《关于词类的划分》
,见《语法和语法教学》第77页)这样做,优点是重在实用,通病是理论阐述不够、不深。可想而知,没有
对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的足够认识,要想圆满地解决汉语的词类问题那当然是难以奏效的。
B.分歧点
对汉语自身特点的认识不同,直接导致了汉语词类观的不同。总括起来说,这一时期汉语词类研究有两大
分歧。
1.词无定类和词有定类
马建忠和黎锦熙都是“词无定类”论者,但各自的出发点,又有所不同。马氏认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文通》第24页,1983年新1版),主张“依义定类”、“随义转类”,他这是从意义出发的。到
了黎锦熙先生,他说得更明确:“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上(即字的形体上)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
位置、职务,才能认定这一个词是何种词类……国语的九种词类,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或职务而变更,没有严
格的分业。”(《新著国语文法》第6页,1951年版)他强调:“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同上)两个
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结论都是一个--“词无定类”。这个观点无疑是不符合汉语实际的,理所当然地遭到
了后来语法学者的责难。
和上述两人相反,陈承泽认为“字(词)有定类”。陈氏在其《国文法草创》一书中主张要以“字”在句
中“所居之文位”(第11页)来定其类。他提出了“一义数用”的观点,认为词应“从其本用”(第18页
)定类,这就避免了马、黎因“随义定类”、“依句辨品”而造成的“词无定类”的弊病。但究竟什么才是字
(词)的“本用”,作者却未能说清楚。不管怎么说,陈氏的观点比之前两人确实大大进了一步,为汉语词类
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确立了前提。
2.分类标准:意义标准和功能标准
当时学者虽然在词的类别上颇多相似,但运用的标准却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条是意义标准;一
条是句子成分标准(或曰功能标准)。
马建忠在划分词类时强调:“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文通》第23页)
亦即从意义角度出发,与之相同的有杨树达等。他们拿意义作划分词类的唯一标准,而根本忽略了词的语法功
能。这样做极易滑向“词无定类”的歧途,因为“一词数义”现象在汉语中是屡见不鲜的。
黎锦熙、陈承泽、金兆梓等则反对以意义为标准来区分词类。黎先生主张“依句辨品”,陈承泽强调以“
字”在句中“所居之文位”来定其类,金兆梓也认为“中国文字的字形上,不能表词性的区别,是全靠位置区
别的”(《国文法之研究》第52页)。三者说法不一,但意思是一个,即都赞成以词在句子中的功能来决定
词类。这种标准较之意义标准确实要进步,其优点有二:(1)从语法角度出发划定词类,可给任何一个在句
中的成分归类;(2)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单纯化、明朗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讲清问题。缺点在于把词义
和功能割裂,将句子成分和词类合二为一,也极易坠入“词无定类”的泥潭中去。
这一时期在理论上贡献最大的要首推《中国文法论》的作者何容先生。何先生在该书第三部分“论词类区
分”中对汉语词类划分的原则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单从意义方面说明各类词的分别,是不容易说明的”(
第58页)、“各类词都有其共同的形式上的特征以别于他类词”(同上)、“所谓某一类词的形式上的特征
,也就是从语言的表意方法上表现出来的它们的共同之点。”(第57页)可见,何先生是主张以语言自身的
表意方法即形式上的特征作为区分的标准的,即以词的语法特征(语法功能,不仅仅是指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来作为区分词类的标准。
C.成就与不足
关于这一时期词类研究的主要不足,已在上文各部分谈到,这里不复赘言。在此主要概括一下这四十年所
取得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
1.从自发走向自觉,第一次把汉语词类问题视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点,系统地分别了词类,创立、
选用了一些语法上的术语并全都给予较明确的定义,因而奠定了传统语法词类体系的基础。直到今天,我们仍
在沿用着前人择定的不少词类概念,当然有的内涵已发生变化。
2.研究日趋细致,不仅分出了大的类别,而且还进一步划分了许多次范畴(如黎锦熙就给每类词分了很
多细目),论述详尽,尤适合语法教学,有的颇贴切于汉语的某些实际。如黎锦熙已注意到汉语量词的特点,
只是由于受纳氏文法的束缚,他仍将量词归在名词分下来论述。虽还未独立为一大类,但已难能可贵。
三、文法革新讨论至建国前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1938年的文法革新讨论冲击了语言学界的模仿体制,人们开始“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新知,
参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谨严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陈望道《文法革新论丛·序言》)。文法革新
讨论给汉语词类研究带来了转机。
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建立自己的词类体系,是这时期汉语词类研究的共同倾向。由于各家都比较注意从
汉语本身特点出发,因而和以前不同,这时期的汉语词类观体
现了较多的分歧点,这是一种正常可喜的现象。A.有关分类标准的分歧
这一时期,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主要有三种:一是王力、吕叔湘的“意义说”;一是方光焘的“广义形态
说”;一是高名凯的“三条标准说”。
王力、吕叔湘在分类标准上基本以意义为主。王力说:“中国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
来分。就意义上说,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实词,它们的意义是很实在的,它们所指的是实物,数目,形
态,动作等等;第二类是虚词,它们的意义是很空灵的,独立的时候它们几乎没有意义可言,然而它们在句子
里却有语法上的意义。”(《中国语法纲要》第43页,开明书店1946年4月初版)由此可见,王力所说
的意义对实词来讲是词汇上的意义,对虚词来讲则包括语法上的意义。吕叔湘也主张把词“按意义和作用相近
的归为一类”(《中国文法要略》第16页),虽说已强调“作用”,但在具体分类时仍以意义为主。上述观
点,基本上还是套用旧说,因而意义不是很大。
在此颇值一提的是方光焘在文法革新讨论中提出的“广义形态说”。方光焘认为可从词的形态上来分类,
但他所强调的是一种不同于印欧语形态的广义形态。他说:“我认为词与词的互相关系,词与词的结合,也不
外是一种广义的形态,中国单语本身的形态,既然缺少,那么辨别词性,自不能不求助于这广义的形态了。”
(《中国文法革新论丛》第50页)从狭义形态发展到广义形态,这是方先生的独到创见,它摆脱了印欧语的
羁绊,把汉语词类研究引向了一条新路。
高名凯在其《汉语语法论》一书中对汉语词类问题也发表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首先,他认为:“词类是
词的语法分类,每一类的词都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第60页)随后,他提出了区分词类的三个
标准:一是词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二是词在句子里的功能;三是“注意词的形态”。他的这种不囿于意义一项
而取多项标准的观点显然大大超越了前代学者和同时代的学者。标准从一条到三条,这更切合汉语的实际。但
他后来却主张以狭义形态作为区分词类的标准,并认为汉语没有狭义形态,从而得出汉语实词不能分类的错误
结论(详情见下文)。
B.有关词类划分的分歧
既然各人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那么在分类标准指导下的词类划分当然也就各有千秋了。
吕叔湘把词分成实义词和辅助词两大类。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因为他们的意义比较实
在些”(《要略》第16页)。凡“意义比较空虚”“可以帮助实义词来表达我们的意思”(第17页)的,
称为辅助词,包括限制词(副词)、指称词(称代词)、关系词和语气词。吕先生的贡献在于他首先创立了语
气词这一大类。但总体说来,划分欠细致。由于受叶斯泊孙“三品说”的影响,他把词分为甲、乙、丙三级,
这显然是不足取的。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给词作了划分,和以前各家不同的是,王力先生提出了“
半实词”、“半虚词”之说,这种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汉语中有的词无论是从意义还是从功能来看都介乎
虚、实之间,很难直接判定它属于虚词、实词中的哪一类。此外,王先生还提出了一种不列为第十类词的特别
的词--记号。按王先生之说,“凡语法成分,附加于词,仂语或句子形式的前面或后面,以表示它们的性质
者,叫做记号。”(第307页)这种记号实际上相当于后来称之为语缀的语法成分,不便视为词的一种类别
。同样,王力也因受“三品说”影响而把词分为“首品”、“次品”、“末品”。
高名凯对汉语词类的区分同样是与众不同的。他认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汉语语法论》19
57年版第67页),因为“汉语的实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功能”(第82页)。高先生的这个观点是有违汉
语事实的,并且和他本人的“三条标准说”有相抵触之处。但是尽管如此,高先生在其著作的绪论里还是把汉
语实词分成“三种(名词、动词、约词)四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汉语语法论》1948年版
第52-53页),并在第三编“范畴论”中详细地论述了指示词、人称代词、数词、数位词、次数词、体词
、态词、欲词与愿词、能词、量词等十个方面的范畴,这正反映了高先生思想上的矛盾之处。
C.成就与不足
文法革新讨论使人们开始注意汉语的自身特点,因而在词类研究上也突破了不少成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具体体现在:
(1)由于从汉语的本身出发,不盲目模仿,因而对汉语的词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例如,对于汉语的“数
词”,以前的语法著作(如《新著国语文法》)大都归入形容词,而王力先生第一次把它同其他词区别开来,
使之独立成类。总之,对词的分类比以前更为精细。
(2)词类的体系更有系统性和科学性,重视实用,也较多地从理论上予以阐述,把对词类的研究和对句
法的研究结合起来,避免就事论事。
(3)开始注意到了词类活用和兼类问题。其实,早在二十年代初期,陈承泽就提到了词类活用问题,但
他所说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活用。而吕叔湘先生在其《要略》第二章最后一小节中专门探讨了词类活用问题
。他认为一个词只应有一种用法(本用),若有其他用法则为活用,他这种认为词和功能“一一对应”的观点
显然是受到了印欧语的束缚。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谈到了词的分隶问题(兼类问题),但他认为:“要
看词之应否分隶,不该看它是否有两种地位和职务,而该看它是否有两种相差颇远的意义。”(第25页)这
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兼类也不完全一致。但无论如何,王、吕先生在这方面的开创之功是不应抹杀的。
但是,在革新的成就中也隐藏着一时难以避免的不足,主要是:
(1)模仿风气虽被大大冲淡,但并未绝迹。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人的著作中我们仍不时地找到一
些模仿的痕迹。王力、吕叔湘在说明词的关系时,不切实际地引进了叶斯泊孙的“三品说”。而高名凯认为汉
语实词无分类的观点,无疑与法兰西学派分不开。(2)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严重缺陷是:在划分词类时,仍过于强调词汇意义这一条标准,而对其他标准则
重视不够。王力、吕叔湘的著作中都体现了这一点,而未能出现依据广义形态拟定的词类新体系。
(3)由于大多数学者只重视句法,因而对词类的研究并没有付之多少心血,所以词类的研究成果并不显
著。
建国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使得建立新的、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势在必行,但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
是汉语词类问题。词类问题是个既复杂又重要的问题,自《文通》以来一直悬而未决,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建国头两年,国内虽然出了几本语法书(如《语法修辞讲话》、《语法学习》),但在词类研究上基本沿
用旧说,并无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解决汉语词类问题已成为可能。于是一九五三年前后,一次全国性的规模巨大的
词类问题的讨论就在《中国语文》上展开了。这次大讨论避免了以前在这个问题上的偏差,即不单单给词作简
单的分类,而开始涉及到了汉语词类的原则性问题即汉语的词能否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首先,在汉语的词能否分类的问题上,语法学界产生了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以高名凯为代表的少数学者
坚持认为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理由是汉语本身缺乏构形形态,这完全是拿印欧语的词类理论来硬套汉语,根
本忽略了语言的民族特点。而王力、吕叔湘、胡附、文炼等多数学者则肯定汉语词类的可分性。讨论的结果,
肯定论者占了上风。
其次,在分类的标准问题上,各家也发生了争执。争执的中心是汉语的形态问题。高名凯等坚持认为只有
狭义形态才是划分词类的标准,而多数学者则主张给汉语的词分类应从广义的形态即词和词的相互关系、词与
词的结合、语词的句法功能等因素入手。最后,多数学者取得了相对一致的意见,提出了区分词类的一般标准
:(1)词汇意义(概念的范畴);(2)形态标准(包括构形性质和构词性质的);(3)句法标准(词在
句中的作用或功能、词的组合等)。这样就比较圆满地解决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前提问题。
另外,对汉语词的具体分类以及词类的界限问题,很多学者也作了探讨,尽管互有出入,但无伤总前提,
这是允许存在的。
总的说来,这次讨论是成功的,收效甚大,对当代语法的研究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
词类问题的大讨论,澄清了长期蒙在汉语语法学界的一片迷雾,为词的分类和归类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很多学者在各自的论著中给汉语的词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归类尝试,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大体反映了汉语词类
的基本事实。其中“文革”前影响较大的是《暂拟体系》(张志公主编)的词类系统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丁声树等著)的词类系统,下面逐一介绍。
《暂拟体系》根据“词汇·语法范畴”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前者下辖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对各类词的定义、特点和主要用法,《暂
拟体系》还作了说明,描写细致详尽,尤利于中学语法教学,确实是以前的语法书望尘莫及的。至于体系中的
“附类说”,并不能说明多大问题,故后人颇多贬辞,不妨作为小类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前身是《语法讲话》)是结构主义在中国大陆的首作。它区分词类的标准是“性
质和用法”,其实质和“三结合”标准差不多。与众不同的是,《讲话》并未采用一般的“虚、实词”说,而
是一次性地把汉语的词分成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等十类。
在迄今为止所看到的语法书中,《语法讲话》最早将量词独立成一大类,这是很有必要的。《讲话》的另一个
特点是把每一类词分成若干小类并对许多个别的词详加说明,比较具体,举例也颇精当。
十年**期间,整个语法研究陷于停滞萧条的境地,当然也就谈不上词类研究了。
“四人帮”被粉碎后,语法研究恢复了生机,对词类问题的研究又摆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一时期,整个词
类研究的特点是突破《暂拟体系》的框范,给汉语词类问题以新的阐述。这方面的力作是吕叔湘的《汉语语法
分析问题》和朱德熙的《语法讲义》。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法讲义》有关汉语词类观的突出之点是把汉语的词分成“封闭类”和“开放
类”两大部分。这种划分从能否遍举(全部列举)和能产性大小这个角度出发,比较干脆利落,避免在虚实上
纠缠,也便于教学。另外,他们还根据语法功能,把实词分为体词和谓词两大类,比较成功地反映了汉语实词
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应该说,吕、朱二先生为汉语词类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考察四十年来的当代词类研究,我们不难认识到以下几个特点:
(1)进一步重视对汉语自身特点的认识。以前在词类区分问题上照搬印欧语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对汉
语的自身特点认识不足。
(2)重视词类划分标准的探讨和研究。划分标准是个很棘手的理论问题,整个词类大讨论几乎都是围绕
这个轴心,此后的不少学者也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说,这方面的成绩还是不小的,“三结合标准”(
词义、形态、功能)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所公认。
(3)重视词类界划的研究和说明。以前的各家只给词作简单的分类,至于各类词的界限以及如何判定某
一个词的性质等,则常被忽略,即使有所提及也是言之不明。当代学者显然在这方面又超越了前人。如不少人
采用的以“鉴定字”和“重叠式”来区分词类的方法都是比较切实可行的,起码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辅助手段。
(4)重视词的兼类和活用的研究。词类的活用和兼类现象解放前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他们对“活用
”和“兼类”的差别往往辨之不明。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较深入的
研究。王力认为凡属兼类词必须具备两种以上的常见用法(详见《中国语法理论·新版自序》上册第22-24页,中华书局1957年1月版);张
志公认为一词兼类的意义必须相关(详见《汉语语法常识》第21-22页,中青出版社1953年11月版
);吕叔湘认为:“主要的原则是: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都可以这样用的,不算词类转变;凡是在
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不是都能这样用,而是决定于习惯的,是词类转变……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
而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46
页);朱德熙认为:“当我们把A、B两类词分开的时候,可以允许有一部分词兼属A、B两类。但是兼类的
词只能是少数,如果把A和B分为两类之后,大部分A类词同时兼属B类,或大部分B类词兼属A类,那只能
说明我们当初把A和B划分为两类词本身没有多大意义。”(《语法讲义》第39页);胡裕树认为:“甲类
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是活用。”(胡编《现代汉语》第332页,1
982年10月第4次印刷)等等,这些观点都很有见地,较好地解决了汉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问题。
(5)不仅重视各类词的研究,而且重视每个具体词的语法功能的揭示,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动词
用法词典》等,这无疑是对词类研究的深入。
当代词类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对如何把握好“意义、形态、功能”这三结合的标准,以及如何
确定一个公认的词类体系,还缺乏一致的认识。但是,当代词类研究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
结语
纵观汉语词类研究的整个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理出这三条线索:
1.标准的多重化
曾有不少人企图通过一条标准(或意义标准或功能标准或形态标准)来给汉语词作一个彻底的划分,这种
愿望是好的,因为这样不会有交错的情况出现。然而事实上做不到,因为不合语言(特别是汉语)的客观实际
。于是很多学者只好深入探求,终于由单项标准发展到今天的多重(三条)标准,同时还找到了其他的辅助性
手段,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划分词类的能力,使问题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解决。
2.分类的精密化
回顾汉语词类研究史,可以看出对汉语词的划分是越来越细了。马建忠和黎锦熙参照印欧语法,把词分成
九类。此后,依据汉语特点,吕叔湘把“语气词“单独立成一大类,王力把数词单独立成一大类,科学院语法
小组的《语法讲话》又把量词单独立为一大类。另外,越到后来,词的次范畴(小类)也越多,这些都表明汉
语词类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精细了。
3.角度的多样化
传统词类研究多从意义的虚实出发,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随着词类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角度也不
断增多。比如有人从功能的角度把实词分为体词和谓词两大类,从词的数量的多少和能产程度的高低这一角度
把词分成了开放类和封闭类两大部分。这两种分类法不仅给语法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同时也给语法教学提供
了不少方便,对后来者也不乏启迪。
从词类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认清汉语的特点,从而找到更为合乎汉
语实际的,更为有效的词类划分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科学而详细地描写各个词类(包括小类)以及每个词的
特点和性质。
b
半规则 quasi-regular
半视野 half visual field
被式自定步调的阅读方法 subject-paced reading
本义 etymon
本字 original character
表达失语症 expressive aphasia
表面信息 surface information
表意符阶段 logographic stage
表意文字 ideographical writing system
表征,表达 representation
笔画 stroke
笔顺 stroke order
宾语关系从句 object relative clause
部件 radical
不透明 opaque
不一致字 inconsistent phonogram(s)
c
操作单词广度测验 operation-word-span test
策略—方法模型 strategy-tactics model
层次译码阶段 hierarchical decoding stage
查找到的语音直呼语音 addressed phonology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theory
成份 component
程序性 program
重复测量 repeated measure(s)
重复启动效应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重复语境 duplicate context
抽象词 abstract word
垂直相似映射 vertical similar mapping
词 word
词长效应 word length effect
词—词激活模型 lexical-lexical activation models
词干启动 stem priming
词跟语 amorphous language
词汇分解 lexical decomposition
词汇判断 lexical decision
词汇判断的计算模型 computational lexical decision model (cldm)
词汇判断法 lexical decision task
词汇判断任务 lexical decision task
词汇判断作业 lexical decision task
词汇通路 lexical route
词频效应 word frequency efect (wfe)
词素结构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词素,语素 morpheme
词素通达模型 morpheme access model (ma model)
词体 body
词通达模型 word access model (wa model)
词相似效应 word similarity effect
词序 word order
词优效应 word superiority effect (wse)
词缀剥除 affixes stripping
词—语义 bm 神经网络 word-semantics bm neural network
刺激启动不同步 stimulus onset asymmetry (soa)
刺激群 stimulus constellation
储存,存储 storage
错觉结合 illusory conjunction
错觉结合的词 illusory word
错误的结合 illusory conjunction
d
大脑比喻 brain metaphor
带标识 marker
单词产生器模型 logogen model
单词识别的双加工模型 dual route processing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单词识别与命名的分布发展模型 distributed, developmental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and naming
单一合体字 unique compound
单元频率 unit frequency
单音词 monosyllabic word
岛盖部 pars perculairs
递交 commitment
调值 pitch of tones
定量分块 chunking
定位 localization
动物性 animacy
动物性名词 animate noun
短时储存 short-term storage/store (sts)
短时语音记忆 short-term phonological memory
对证 confrontation
对证命名 confrontation naming
多层次分析模型 multilevel analysis model (mlam)
多层次交互激活模型 multileve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mia)
多义关系,多义性 equivocality
多元方差分析 manova
f
发展性失读症 developmental dyslexia
反传算法 back propagation algorithm
反应时 response time
范式 paradigm
非词重复测验 nonword repetition test
非动物性 inanimacy
非动物性名词 inanimate noun
分布连结网络 distributed connectionist network
分布式发展模型 distributed developmental model
分散的策略 diffused strategy
封闭性 encapsulation
辅音释放时间 voice onset time (vot)
复合词素词 polymorphemic
g
概括化 generalization
概念驱动加工 concept-driven processing
概念依存模型 conceptual dependency model
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功能词 function word
功能磁共振成像术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构词法意识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构架 structure
关系 relations
规则不一致字 regular inconsistent
规则一致字 regular consistent
规则化,规则性 regularity
规则性效应 regularity effect
过程,历程 process
过度学习到的 overlearned
h
汉字 chinese character(s), kanji
汉字复杂性 complex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汉字识别与命名的连结主义模型 connectionist model of naming and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汉语 chinese language
毫秒 millisecond, ms
合成词 compound word
合成语音 assembled phonology
合成语境 composite context
合法性 legitimacy
核证模型 verification model
后词汇加工 post-lexical access
后续的解释过程 post-interpretive processes
后掩蔽 backward masking
后正复合体 late positive complex (lpc)
回波平面成像 echo planar image (epi)
回视 regression
会合处 joint
会意字 associative compounds
混合模型 hybrid model
混合失语症 mixed aphasia
获得性失读症,获得性阅读障碍 acquired dyslexia
j
基底神经节孙损伤 basal ganglia lesions
基本词汇 basic word
激活扩散网络 spread activation model
激活整合模型 activation-synthesis model
即时即地 moment-to-moment
集中的策略 focus strategy
几何离子 geometrical icons (geon)
计算机比喻 computer metaphor
计算机模拟 computer simulation (cs)
记忆广度 memory span
记忆扫描任务 memory scanning task
加工,处理 processing
加工时序 time course
加工效率 processing efficiency
假词迭词 pseudo-affixation
假借字 loan character
假否定句 false negative (fn)
假肯定句 false affirmative (fa)
尖端 cusp(s)
建构—整合模型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建构正义理论 constructivist theory
结点 node
结构 structure, architecture
结构理论 structure theory(-ies)
结合 binding
结合过程 cohesive process(es)
结合模型 combination model
金文 bell-cauldron inscription, bronze inscription
近似等级 order of approximation
经成分识别模型 recognition-by-component model (rbc model)
竞争和聚合 compete and converge
竞争模式 competition model
局部连贯性 local coherence
局部连结网络 local connectionist network
局部语境 local context
距状皮层 calcarine
句法分析 syntactic analysis
句法意识 syntactic awareness
句子—图画验证 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k
可懂度 intelligibility
可读音性 pronounceability
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可逆性 reversability
课文启动 text priming
肯定并例句 active conjoined sentence
口头阅读双通路模型 two route model of oral reading
口语字词识别 recognition of spoken word
跨通道启动技术 cross modal technique (paradigm[?])
跨通道语义启动 cross modal semantic priming
快速系列视觉呈现技术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
快速眼跳动程序模型 rapid saccade programming model
宽松规则混合模型 relaxed procedure hybrid model (rphm)
扩充的词素寻址模型 augmented addressed morpheme model (aam model)
l
类比策略 analogy strategies
类比错误 analogy error
离散性 discreteness
例外字 exception(s)
连合部切开术 commissurotomy
连结主义 connectionism
连绵词 binding word
连续变调 tone sandhi
连续译码阶段 sequential decoding stage
联合式合成词 coordinative compound word
联结主义 connectionism
联想学习 associative learning
裂脑人 commissurotomy
邻近词频率效果 neighborhood frequency effect
m
明显的句法线索 explicit syntactic cue
命名 naming
命名作业,命名法 naming task
模块化 modularity
模块化理论 modularity theory(-ies)
目标匹配作业 target matching task
n
脑成像技术 brain imaging technique
脑岛 insula
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脑功能特化 specialization of brain function
内源 source
凝集 agglutination
凝集的 agglutinative
p
配价 valence
皮层下失语症 subcortical aphasia
偏正式合成词 modified compound word
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拼音阶段 alphabetic stage
平均诱发电位 average evoked potentials
平行眼跳动程序模型 parallel saccade programming model
普遍理论 universal hypothesis (theory?)
普遍性假设 universal hypothesis
q
棋盘图形掩蔽 patterned checkboard mask
启动技术 priming technique
启动作业 priming task
前部皮层下损伤 anterior subcortical lesions
前词典语音加工 prelexical phonology
前词汇加工 pre-lexical access
前词汇阶段 pre-lexical stage
前词汇语音加工 pre-lexical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前掩蔽 forward masking
浅层正字法,浅层文字 shallow orthography
切分信息 segmental information
轻度非词 minimal nonword
情境模型 situational model
丘脑损伤 thalamic lesions
区分网猜测阶段 discrimination net guessing stage
全局语境 global context
权衡 trade-off
权重 weight
r
人工概念 artificial concept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认知神经心里学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容量 capacity
s
深层失读症,深层阅读障碍 deep dyslexia
深层正字法,深层文字 deep orthography
深度非词 maximal nonword
神经网络 neurological/neural network(s)
声旁错误 phonological error
声调 tone
声调并行假设 simultaneous tone hypothesis
声调的调值 pitch of tones
声调轮廓 tone contour
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
失读症 alexia
失语症 aphasia
实词 content word
实时 on-line, real time
实时技术 on-line technique
实时加工 on-line processing
时间进程,时序 time course
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视别和命名的联结主义模型 connectionist model of recognition and pronunciation (cmrp)
视觉加工技巧 visual processing skill
视空间系统 visuo-spatial sketchpad
首次注视时间 first fixation duration
首尾音 onset and rime
首音 onset
数据驱动加工 data-driven processing
双层分离 double dissociation
双耳分听,双耳分析 dichotic listening
双通道模型 dual-route model
双音节 bisyllable
stroop 效应的并行分布加工模型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 for the stroop effect
t
探测词 probe word
探测字 probe (character)
特化 specialization
特征联合 characteristic binding
梯度回波 gradiant echo
条件多余性 conditional redundancy
通达,接触 access
通过事后 off-line
通用的工作记忆理论 general working memory hypothesis/theory(-ies)
通用性 universality
同型性 isomorphism
同一性判断作业,同一性判断法 identity judgement task
同音假词效应 pseudo-homophone effects
透明 transparent
透明程度 transparency
图形掩蔽 patterned checkboard mask
推理 inference
w
外侧裂周区 perisylvian
尾音 rhyme, rime
文言 classic language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physical symbolic system hypothesis
误入歧途效应,公园小径效应 garden path effect
x
吸引子网络 attractor network
先提速参与者优势现象 advantage of first mention
心理词典 mental lexicon
心理模块性 modularity of mind
相关多余性 correlational redundancy
相加混合模型 additive hybrid model
相加性的 additive
象形字 pictograph, hieroglyph
小结 wrap-up
小篆 lesser seal [small seal]
心理模块性 modularity of mind
信息的封闭性 informational encapsulation
形声字 phonogram,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形—音的对应规则 grapheme-phoneme correspondence rules (gpc rules)
y
亚词规则 sub-word regularity
亚词汇单元 sublexical units
亚符号模型 subsymbolic model
亚音节单位 sub-syllabic unit
延时 off-line
延时的分析 off-line, post-interpretive processes
延时技术 off-line technique
掩蔽技术 masking technique
掩蔽启动范式 masked priming paradigm
眼电图 electrooculograph (eog)
眼动 eye movement
眼动记录 eye movement recording
眼动技术 eye movement technique
眼动随动显示 eye movement contingent display
眼跳动 saccade
扬抑格 trochaic
一侧化 lateralization
一致性 consistency
一致性效应 consistency effect
一致字 consistent phonogram(s)
移动 migration
移动窗口技术 moving-window technique
抑扬格 iambic
抑制发音 articulatory suppression
音节 syllable
音素 phoneme
音素监控技术 phoneme monitoring task
引申义 derived meaning
隐喻 metaphor
映射过程 mapping process
右分枝关系从句 right branching relative clauses
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s (ep)
语境 context
语境效应 context effect
语境效应的相互作用激活模型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 (iam)
语境依赖性 context dependency
语言产生 production of speech
语言能力 verbal ability
语言能力测验 verb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 (vsat)
语言学猜测阶段 linguistic guessing stage
语言障碍儿童 language disordered children (group, ldg)
语义分类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语义分类作业(方法)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task
语义分析 semantic analysis
语义记忆损伤的计算机模型 computational model of semantic memory impairment
语义空间 semantic space
语义启动的分布式记忆模型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of semantic priming
语义粘着假设 semantic glue hypothesis
语音工作记忆 phonological working memory
语音回路 phonological loop
语音通达技巧 phonological access skill
语音技巧 phonological skill
语音失语症 phonetic aphasia
语音意识 phonetic awareness
语音转绿 phonological recoding
语音转绿假设 phonological decoding hypothesis
预期推理 predictive inference
元音失读 vowel devoicing
元语言能力 metalinguistic ability
元语言学意识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阅读 reading
阅读广度 reading span
阅读广度测验 reading span test
阅读时间 viewing time
阅读障碍,失读症 dyslexia
z
昝时储存 temporary storage
早老性痴呆型痴呆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dat)
真否定句 true negative (tn)
真肯定句 true affirmative (ta)
正电子发射断层照相术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正慢波 positive slow wave (psw)
正字法规则 orthographic rule
正字法阶段 orthographic stage
正字法空间 orthographic space
正字法模式 orthographic pattern
知觉解体 perceptual separability
指派 assignment
指事字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s
中枢执行系统 central executive
中心埋置关系从句 center-embedded relative clauses
主体,施事 agent
主语关系从句 pronounceability
注视概率 probability of fixation
驻留时间 gaze duration
准规则性匹配 quasi-regular mapping
自发电位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自上而下的加工 top-down processing
自下而上的加工 bottom-up processing
自由漂移的状态 free-floating state
字词识别的相互作用激活模型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字根合体字 stem compound
字汇判断任务 character decision task
字母顺序概率 probability of letter sequences
字内多余性 redundancy within character(s)
字判断序概率 character decision task
字素 grapheme
纵停留时间,凝视时间 gaze duration
组块 chunk
最低限度理论 minimalist theory
作用理论 intreractive theory(-ies)
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
近20年来汉语拟声词的研究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拟声词的性质问题;拟声词的归属及词性问题;拟声词的语音规律;拟声词的汉外对比研究;古汉语拟声词的专书研究;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总体来讲,相对于汉语的`其他词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拟声词的研究是远远落在后面的.本文对近20年来汉语拟声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介绍,以助于开阔研究者的视野,以科于对拟声词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作 者:孔维霞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中文系,山东,烟台,264000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2009 “”(20) 分类号:H1 关键词:汉语 拟声词 综述★ 汉语国际传播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