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记叙文(共含11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玫瑰和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乡间小道,成熟的庄稼,无边的蓝天……呵!哪里还有这样的场景?空气里弥漫着战火的味道。夕阳早已为残阳,红如鲜血。我骑着马,眉头紧皱,马却总发出鼻音,只在叹息吧!曾经的辉煌盛世,如今却为这副模样,我不禁叹息。天色已暗,我又从何落脚?上天眷顾,不忍看到百姓再伤害,让我来到了石壕村。
路上一片狼藉,门户紧闭,没有路人,没有家畜,村子里静得可怕!一位老伯收留了我,我看到他的家只有巴掌大的地方,颗粒无存,衣衫简陋,但他还是为我腾出了一间房,我心中的酸涩无法言语,只能道着一句又一句感谢的话,尽管这没有用处。
“咚!咚!咚!”沉重地砸门声传来。谁不知是那官人又来征兵?老伯压低声音让我千万别出声,又赶快去嘱咐老妇,那老妇早已泪流满面,连连点头,只有手上在不停地将老伯往外推,让他赶紧离开。老伯留下了这个“家”逃了。那木门又怎经得住官人的踢打,门没了。“为何不来开门?不知道皇上让来征兵吗?你们整天吃好,穿好的,国没了看你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死到了哪!”官人不分清红皂白就破口大骂。老妇被吓得瘫坐在地上,泪水不禁地向外涌,尽管心中有太多无奈,愤怒,奈何?那沙哑的声音响起了:“官人呐,我们家里没男人了呀!怎会有人能让官爷征兵呢!”一个儿子传来书信说,两个儿子去了岸那头,另一个活着却是偷生!眼中的血丝分外明显,稀少的白发连簪子都受不住了。
我心中的怒火何以熄灭?可总不能使老伯的功工夫白白浪费。底层的百姓靠什么生活?不就是农耕,望国家轻徭薄赋。他们何时何能吃饱穿暖,衣食无忧。若国在,百姓又为何会穷愁潦倒至极?这国在与无国又有何区别?这些话却只能在心中,道不出啊!
婴儿的啼哭声,如此不适宜地传来,官人火冒三丈:“这是什么?不是说没有人吗?为什么还有声音?知道欺骗是何罪吗,大胆!”只见老妇抱住官人的腿不放哭叫着:“哪里啊,官人!屋中根本没了人啊,唯独一个孙子在里面,他还只是个没断奶的婴儿啊!他的母亲也无处可去,我们三口相依为命。屋中也不方便让人探访,我们进出都没有完好的衣物啊!您看这样可否――我随您去军营,说不定早上还来得及为战士们做饭。”官人似乎疯了一般,大笑道:“好!哈哈!交差了就好!走,快走吧!”
我听得一字不差,见得一幕不差,惊心动魄!苦了那老妇啊!
清早,淅淅沥沥地雨落下,我却只能与那老伯告别,看着老伯红肿的眼睛,佝偻的身躯,瘦弱不堪…,不知是泪,还是雨在脸上酣畅淋漓,任意横流。我牵着马离开了这连石碑的大字早已模糊的“死城”。那肆虐的风不断向我挑衅,那又如何?反抗?呵!无用啊!
天色已经晚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赶路,错过了旅店,来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村庄。今天晚上,诗人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媳妇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
夜深了,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粗暴的吆喝着:“开门!快开门!”老翁和老妇人慌忙起身,慌乱之中,老翁爬过屋后的短墙逃出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打开了门。
外面的几个差吏闯了进来,四处搜寻,恶狠狠地对老妇人说:“官府有令,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说:“屋里实在没有人了。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还有音讯,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死去的人就这样长久地离开了人世。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在,只是进进出出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了。我虽然年老体弱,还能给你们煮饭洗衣,请求跟你们一起回去,还来得及去应付河阳的差役,为士兵们烧好早饭。”随着一阵嘈杂,老妇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离开不知第几个如死城一般的小村子,我继续赶在那不知何处是终点的羊肠小路上。远处的朝霞在太阳缓缓升起时渐渐淡去,阳春三月,本已不冷的日子,却无端发寒。不知还要多久才能让那夜的事飘散在记忆的河畔。冰冷的明亮与微暖的黑暗,我究竟还要挣扎到几时?
已被杂草所覆,模糊不清只依稀可辨“石壕村”的石碑又重回脑海……
明明是个晴朗的午后,却没有孩提们的嬉闹。我孤身一人已久,一路来早已习惯了如此场面。家家紧闭着门窗,街上还有今早细雨留下的痕迹。似是听到有窗重重合上的声音――马蹄声便已让人如此恐惧了吗?叹了口气,下马走进村中。
一片静寂。
忽地有孩子啼哭。我看了看这间早已破落到连挡风遮雨都做不到的屋子,轻轻扣响了门。
来开门的是位老人家,大概已过古稀之年,满脸皱纹,一头白发。背微曲,一派饱经沧桑之感。我向他说明来意,不知是听了未听,只是拉着我走进屋子。
近看才知,这不大的屋子竟然是住了三人和一个仍在吃奶的孩子。我正想告辞,不要再为这家平添麻烦的时候,那位老妇却已热情地端上并不算丰盛却已是她们家最好程度的菜。
不好再推辞,今日只能先住下。我这样想着,找到一片空位吃起饭来。
从闲聊中我了解到:这里早已没一个壮丁,甚至十二、三的孩子,六十多的老人皆被征去服役….若不是那日老翁上山捡柴,也不会逃此一劫。
看着这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面,我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暖意。
夜风吹开了窗,吹入一室落英。许久没有的,半夜惊起。合上那几乎毫无作用的窗,心中却越发忐忑不安……
“砰砰”的声音骤然让房间里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那引我入室的孩啼声又响起,老妇与老翁不知所措。商论了一会,终是下定了决心――为了让孙子和儿媳顺利活下去,便只能委屈老妇了……大家都明白这一别便是死别,压抑的氛围让人不知所措……
可我只能站在那里看着,远远地看着。
老妇的泪终于落了下来,便收不回去,一家人抱头痛哭起来。
门外的响声更重了……
老翁首先收起了泪,沉默地走到墙边,准备翻越逃离。老妇却拉住了他向他交代那家常事宜――躲进哪里不会被发现、之后的衣食住行、孩子该如何照料……她说的那样快,似是早了然于胸;老翁仿佛一直都是那般闲散的模样,但我知道他记住了――那眼神和刚迎我进来时完全不同。
老妇交代完了,与老翁对视一眼,便去开门。看着老翁越墙离去的背影,我明白――一眼万年,那是他们今生最好一眼了……
官吏倒不是印象中那种五大三粗的感觉,眉目生得清秀。脸上没有多少愠色,声音出口却严厉:“在下已在这里等候多时了,把你们家的男丁交出来吧!”
妇人又开始掩面啼哭起来:“官爷啊――我三个儿子皆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他是暂且苟且活着,可死去的两个儿子便永远离我而去了……”
话还未完便被那官吏粗鲁的打断:“不要再说这些没有意义的话了……”
“官爷啊――家中真的没有男人了啊,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他不能服役啊!还有他的母亲,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啊!”
“但是你们家必须出一个人……”
“我……我虽然我力气衰弱,但让我和你们回营去吧!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唉,那你便和我走吧……”
四周和平时一般寂静,四下无人,却似是又响起了啼哭之声。此夜注定无眠。物是人非,一早只与那老翁道别,我又踏上了前往远方的路。
莫问来路,勿提归处。
我终是决定步入那冰冷的明亮。
即使前方――
空无一人。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题记
夜,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大片大片的乌云遮盖了微弱的星光。小村仿佛被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没有一丝声响,庄严而肃穆,一切静如太谷。
然而,这宁静却被一连串急促的马蹄声撕裂了,几个强壮的官兵骑着快马从远方长满荒草的小径上疾驰而来。马蹄扬起沙尘,模糊了官兵们的身影。远处传来了一声犬吠,接着四面的犬吠声便连成了一片,此起彼伏。小茅草屋的灯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微弱的灯光映出了老人佝偻的身影。然后各家各户都响起了幼儿惊恐的哭声,依稀看见几个苍老的身躯逾墙而走,消失在南面的密林里。
硝烟还未散去,一只孤雁凄厉的鸣叫在尸横遍野的古战场上空投下一个斑驳的影子。邺城,一个令无数英雄敬畏之地,只因为几百年前,一代枭雄曹操笑傲如此,指点江山。然而他最终也逃不过一抷净土掩风流的命运。而今,这里又成了战场。只不过此次是手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走向衰败的唐王朝的抗衡。
战场上,一个疲惫的战士倚着岩石坐着,赤裸的胳膊上一道流血的伤口,惊心触目。地上还有个躺着的战士,头枕着他的腿,痛苦地呻吟,剩下的黄土地被鲜血染红。他嘴唇嚅动着,费力地对坐着的战士说了一句:“大哥,珍重!”便合上了双眼,脸上似乎还有不甘与悲愤……
半个月后,在那个战士的家里,年迈的老母亲平静地望着如狼虎般前来抓装壮丁的官差,手里紧握着一封皱了的血书。那上面深褐色的血迹赫然写着:二弟皆战死,吾亦不知可否生还。请父母妻儿珍重!妻可再嫁!
“不行,每家必须出一个人!”几个官差气急败坏地叫着。“那就我去吧!”老夫人淡淡地说,脸上毫无表情。几个差役上下打量了一下老妇人,“得,就你了,老婆子,快点啦!赶紧去河阳应征,说不定还赶得上做饭。”
话语声渐渐远去,可每家每户传来的那幽怨的哭声,却如山寺敲响的钟声,在秋日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回荡……
战争,让天下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或许一个原本美满的四世同堂转瞬间便只剩下老弱病残了。烽火红了苍穹,似乎到处都闪着刀光剑影。
一场安史之乱,3600万人长眠于沙场。青史中人们看到了无数王朝的兴盛,记住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名字,却不知有多少无名小卒静静地躺在历史的一隅,任凭岁月为他们蒙上尘埃……
诗人经过了一天的旅途,已经很劳累了。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准备投宿。
开门的是一位老妇人。她满头白发,眼睛里布满血丝,八成是战乱导致的。她穿的是粗布衣,衣服已经穿了许多年,原本是什么颜色都看不出来了,反正现在是灰色的,还打了许多补丁。
诗人上前和他说明了情况,老妇人的眼睛中透出一份惊喜,但很快又愁眉不展。因为现在征战四起,没有东西能够招待客人。老妇人左翻翻,右找找。趁这个时候,诗人打量了一会儿这个屋子。墙上面有深深的裂纹,好像快坍塌了,顶上的茅草已经掉落了大半,窗户更是无法言说,即使这样整个屋子里还是干净整洁的,梁上挂着一根绳,用来晒衣服,上面还有不少尿布。
这时老妇人喜滋滋地拿着刚刚烤好的红薯,放到他的手里,让他吃完就去睡觉。夜深了,杜甫辗转难眠,村子里没有什么呼声,显得格外凄凉。
突然有一只狗在叫,于是叫声惊醒了全村的人们。“官爷们来抓人了!”村里的人们惊慌地喊道。
杜甫也被吵醒了,他听到了老夫妇之间的对话。“老头子来抓人了,你快走,他不抓女的,你快点!”“老婆子,我走了,你自己小心一点!”说完老头子就沿着事先准备好的木桩子,翻墙走了。
正当这个老头翻墙的时候,一阵马蹄声越来越近。抓到隔壁了,一阵哭喊过后是一阵怒骂声,随即一片安静……
“你快点!”老妇人压低声音说。
老头子前脚刚走,官吏后脚就来了。“咚、咚、咚”的敲门声,门非常不结实,才敲了几下,就倒了。
官吏看到前来开门的是一个老妇人,大怒:“你们家的男的全都给我滚出来!”他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官爷求您开开恩,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在服兵役。前不久小儿子带来家书,家书说他两个哥哥都战死沙场。”老妇人走上前说道,泣不成声。
官兵惴惴不安,他既同情这户人家,又同情自己的脑袋。几番抉择之下,他怒气冲冲地说:“别和我讲这么多,你儿子没有,老公总有吧?”“他呀,别提了,他这两天因思子而死,连个棺材都没给他呀!”又是一片泣不成声。
过了一会儿,老妇人才稳住自己的情绪。她抽泣道:“死的人也不能复生,活的人也是活一天是一天。”
这时官兵们冲进屋内,想直接抓人,看见了尿布,听见了婴儿的哭声。“不对,你们家有人!”“那只是个婴儿,还在吃奶,他的妈妈因为孩子没有去前线。”又是一阵哭诉,“那把他妈妈给我喊过来!”冰冷的声音再次响起。“孩子他妈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您看这样行吗?我跟您去。我虽然老了,但是给战士们做饭可以的。”官兵们同意了。
夜更加深了,婴儿的母亲拼命抑制住哭声,她怀里的婴儿已经熟睡。
听到这儿,杜甫辗转难眠,沉思良久……
他好不容易熬到天亮,那个老翁在外面藏了一夜,没有料到自己相守多年的老伴被征走了,心痛不已。
天已大亮,老翁含泪与他告别。马匹走远了,老翁仍然站在路边,目送着他越行越远……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石壕村了。我想:今天就在这里住下吧。
我最终在一户人家的门口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向南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这里的许多人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她不希望自己的老头去上战场,因为他年岁已高,怕是有去无回了。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清晰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 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杀头问罪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
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我就这样忍着,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
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但我好象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
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
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和老头告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雪花飘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傍晚,我孤身一人来到石壕村,为躲避官兵的追捕,一路风尘为伴,四处逃窜,心中甚是担忧妻儿过得如何。
我十分的饥饿,走路跌跌绊绊。看到一户人家夜已经深了,便想寻处住所。我轻轻敲了敲门,一位老夫人指拿着一只蜡烛前来开门。
他见我已疲惫不堪,便立即把我请进屋里,端来一个红薯说:“请您不要嫌弃,这已经是我们最好的粮食了!”我十分感激的说道:“当然不嫌弃,很感谢你的红薯。”
我立即吃了起来,看见她和她的老伴生活十分艰苦。老妇人脸色蜡黄满脸的皱纹,头发已经白了,衣服上都是补丁,眼角还清晰可见的泪痕,眼中布满了红血丝,行动都很困难,他的老伴脸色苍白,说话都没了力气。屋中更是破烂不堪,墙上都是裂缝,屋内空间十分狭小,窗户也是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夫妻二人睡在薄薄的布单上,盖的被子也是很薄,两人冻的瑟瑟发抖。
远处闪烁着火光,军队浩浩荡荡的向这边走来。门外都是犬吠,他们又来抓壮丁了!外面吵闹不断,才叫声哭啼声,他们打破了之前的宁静。夫妻两人立刻立刻起身,紧张地把我藏在了草堆里。
只听老妇人对老伴说:“老头子,你快跑呀,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你的身子这么弱,到战场上能熬多久?”老伴担心地说:“不行,要走咱们一起走,我这么能丢下你一个人?”“没事的,他们只抓男的,不抓女的你就放心吧”老妇人说道。老伴只好费力的爬出窗外。
“咣!”只听门一下子就被一脚踹开,老妇人一脸惊恐的回过头来。他们大声喊着:“赶紧把所有的男丁给我交出来!”老夫人听到脸上又多了几分忧愁。
她含泪说:“我家的三个儿子都被抓到了前线去打仗,大儿子还捎信回来了,二儿子和三儿子战死沙场,现在家中只剩下我刚出生的孙子还有我那可怜的儿媳妇。如果你连他们都要带走,我就真的无依无靠了。”说说老夫人的眼泪,一个接一个的落下,官兵们似乎被感动了,但仍然铁着心说:“我们自身难保,这是我们的任务,我饶了你,那谁来找我们,我不管,你们必须要出一个人!”老妇人说:“如果你们不嫌弃我跟你们走吧,还能给前线的战士们做做早餐。”官兵们同意了。军吏们抓走了老妇人了。
官兵们走后,我与老妇人的老伴告了别。他一脸的悲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在公元758年的一天,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题记
一天晚上杜甫来到了一位老翁家借宿,这时突然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有两位官吏为“安史之乱”来抓壮丁。听到这步声,不得了了,老翁急忙翻墙逃走,并派老妇出门“迎接”官吏的到来!
官吏大声傲慢无礼的呵斥!老妇低声诉说着他的苦衷!
老妇上前走了几一步,对官吏说:“您们已经从我家抓走三个壮丁去防御敌人了,而且刚刚有一个儿子捎了一封家书,家书中说道“有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不能再抓了,请您高抬贵手放过我们家吧!”我每天以泪洗面,苟且活着,但是我那两个儿子却永远也回不来了。这时,两个官吏听到了房间里有啼哭声,便呵斥道:“这不是有人么!快交人出来”老妇急忙回答:“家里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呀。我们家很穷很穷,连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都没有,请您高抬贵手放过我们家吧!”可恶的官吏可不会这么善罢甘休,官吏变本加厉的捉弄老妇……这时老妇又说:“我虽然没有力气,不能去打仗,但是我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餐。所以,两位官吏爷,请您把我带走吧!”官吏一听这话,连忙把老妇带走了……
过了一会,老翁回来了,杜甫给他讲了事情的经过后,老翁嚎啕大哭……
第二天杜甫走了,他只向老翁一个人告了别……
安史之乱时期,有一个傍晚,杜甫正准备在石壕村借宿一宿,而这时他正巧碰上官吏黑夜来抓人,(杜甫借宿在一对老夫妇家),老妇人非常聪明,他让老翁先离开,老翁虽然舍不得,但是也迫于无奈,翻墙离开了!
这时官吏敲门敲的更响了,老妇人不得不把门打开了,“怎么这么磨蹭啊!!!”凶神恶煞般的官吏大吼道!“赶快把你家的男人交出来,官府要征兵了!”老妇道苦道:“官大老爷!我家有三个儿子,全去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刚捎回书信,说另外两个儿子全部战死沙场了。”官吏又问道:“那你们家还有可以作战的男丁没?快交出来!”老妇人说:“没有了,只有一个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他的母亲才没有出来,但她出出进进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哟。”官吏也不管那麽多了,说道:“我不管那些事,反正你家必须有一个人去从军。”老妇人说道:“没办法了,只好请你们把我带去从军吧,赶快去河阳服役,还能给你们预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声音没有了,杜甫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啜泣,大概是老翁和他的儿媳了。到了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杜甫只能和老翁道别了(老妇人已经被抓去服役了)。杜甫在路上看到官吏们抓人的一幕幕,和战场满地的白骨,不禁心惊胆颤……
诗人杜甫被贬了官,在去上任的路上,已至夜深,他只好投宿到石壕村里。天色渐渐昏暗下来,有几个服兵役的小兵来抓壮丁了。
杜甫住的这家人里有一个老翁,老翁听到官兵的声音之后,连忙翻墙而走,老妇人听到后连忙出门来看。
官兵用很严肃的话语说:“你们家里还有男丁吗?”老夫人伤心地回答:“听我说吧!我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去当兵了,一个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的两个孩子都死了。这不,听了这件事情,我的老伴悲痛欲绝,前两天他抑郁得病,已经命丧西天了。”
官兵听完后沉思了许久,他看了一下老妇人,老妇人衣服破旧,有好多地方都有补丁。
老妇人又说:“那些活着的人还有一条出路,倘若饿死了,这一切的一切就全都没了。”
这时房子里的婴儿焦躁地啼哭起来,官兵惊动了,立即说:“屋子里一定还有其他人,你竟然敢骗我!”
“不是的,不是的,房子里已经没有其他人,只有我那还在喝奶的小孙子,有了小孙子母亲就不能走。他母亲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不能出来见人,希望你们能够体谅一下。”老妇人赶紧解释。
“那就把婴儿的母亲跟我们走吧!”官兵命令道。“不要你们抓我吧,我虽然力气没有了,但我仍然可以随你们到河阳,来为你们准备早餐。”老妇人苦苦哀求,终于和官兵们走了。
到了夜深,已经没有任何说话的声音了,只听到哭泣的声音,它来自婴儿的妈妈。
天亮了,杜甫抑郁而走,即将上路,只和老翁一个人说了再见。
★ 《石壕吏》杜甫
★ 石壕吏翻译
★ 石壕吏教案
★ 石壕吏剧本
★ 杜甫 石壕吏
★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 改写《石壕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