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橘子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安吏》阅读答案(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橘子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安吏》阅读答案

篇1:《新安吏》阅读答案

1.解释词义:①更: ②次:

答:①岂 ②挨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答: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

答:客即杜甫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5.“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和《石壕吏》中哪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

篇2:《新安吏》阅读答案

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新安吏字词解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⑨旧京:指东都洛阳。

⑩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篇3:新安吏的阅读答案及新安吏赏析

新安吏的阅读答案及新安吏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著名的三吏之一,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文学地位极高。其原文如下: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阅读答案:

1.解释词义:①更: ②次:

答:①岂 ②挨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答: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

答:客即杜甫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5.“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和《石壕吏》中哪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

新安吏翻译:

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新安吏字词解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⑨旧京:指东都洛阳。

⑩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新安吏背景: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中心大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对社的会黑暗的无奈,对统治者无能的愤恨。

新安吏赏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嗦下去了。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

篇4:《新安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新安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阅读答案:

1.解释词义:①更: ②次:

答:①岂 ②挨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答: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

答:客即杜甫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5.“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和《石壕吏》中哪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

新安吏翻译:

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新安吏字词解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⑨旧京:指东都洛阳。

⑩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新安吏背景: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中心大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对社会的黑暗的无奈,对统治者无能的愤恨。

新安吏赏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后世评价:

1,仇兆鳌《杜诗详注》:陆时雍曰,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千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新安》、《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首首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5:《吏道》阅读答案

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期年,吏不能决( ) (2)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 )

(3)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 ) (4)予虽痛子,独谓行何(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 B.吏不能决,言之于相 C.母之子杀人 D.夫少子者,人之所爱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

(2)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

20.母亲选择杀其少者,她的理由是:(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21.对于这位母亲的选择,齐宣王美其义。从今天的观点看,你是否赞成她的选择?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7.(1)决:决断(2)度:估计、猜测(3)属:通嘱(4)痛:疼爱(每小题1分) 18.AB(2分)19.(1)宣王很仁义,特意(让我来)问问你想要杀谁,让谁活。(大意连贯1分,故、何所各1分)(2)(如果)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大意连贯1分,信、何以句式,各1分)20.大儿子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如果杀兄,就会败坏公义道德(1分);况且已对丈夫承诺好好抚养长子,如果违背诺言,就无法立足社会。(2分)21.对于这种选择我们今天是不能赞同的。(1分)因为不问是非选择杀小儿子,这是不符合法律惩恶扬善的`精神的,这是违法(1分),况且仅仅为了信守诺言、成就自己的道德而选择杀小儿子,这是自私。(1分)

【参考译文】:齐宣王的时候,有人打架斗殴,死在路上,官吏前来调查(这件事)。有兄弟二人站在旁边,官吏询问他们。哥哥说:人是我杀死的。弟弟说:不是哥哥,是我杀的。整整一年,官吏不能决断,就把这事告知宰相,宰相也无法决断,就禀报了齐宣王。宣王说:如果放过他们,就是放纵犯罪的人;如果都杀掉,就会妄杀无辜之人。我估计他们的母亲能知道谁好谁坏。问问他们的母亲,听听她对谁死谁活的意见。宰相受命,召见他们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了人,兄弟两人都想相互代替赴死,官吏不能决断,告知宣王,宣王很仁义,特意让我来问问你想杀谁活谁?母亲哭着说:杀掉年纪小的。宰相听后,反问说:小儿子是父母最疼爱的,而你却想杀掉他,这是为什么呢?母亲回答说:年少的,是我亲生的儿子,年长的是丈夫前妻的儿子,丈夫得病临死之时将他托付给我说:好好地抚养他。我答应说是。既然受人之托,答应了人,又怎能忘人之托而失信于自己的诺言呢?再说杀兄活弟,是以个人私爱败坏公义道德;背言失信,是欺骗死去的丈夫。如果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我虽然疼爱自己的儿子,却怎么能不顾道义德行呢?说罢痛哭流涕。宰相入朝后把情形禀报了齐宣王。宣王赞叹这位母亲的德行高义,于是赦免了她的两个儿子。不但不杀她的儿子,还尊崇这位母亲,称这位母亲为义母。

篇6:《吏道》阅读答案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息:繁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1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2分)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2分)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3分)

参考答案:

16.C 17. C 18.A

19.⑴译文: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2分)

⑵译文:(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百姓)不能不愤怒;(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2分)

⑶译文:如今为百姓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就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3分)

篇7:《吏道》的阅读答案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息:繁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1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2分)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2分)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3分)

篇8:《吏道》的阅读答案

16。C17。C18。A

19。⑴译文: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2分)

⑵译文:(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百姓)不能不愤怒;(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2分)

⑶译文:如今为百姓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就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3分)

篇9:一钱斩吏阅读答案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判毕,下阶仗剑自斩之。

1.请找出短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乖崖“仗剑自斩之”,你认为小吏该不该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答该或不该都可以,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译文】

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那个库工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工斩了。 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崇阳人至今还在赞扬这件事。大概从五代以来,这里的士兵侵犯将领主帅,这里的小吏欺压长官,残余的不良风气到现在还没有除尽。张乖崖这个举动,不只是为了一钱,它的意义很深远啊,这件事很伟大啊。

篇10:吏道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吏道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吏 道

邓 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①建官,厥②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③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

【注释】①唐、虞:远古时代两个贤明的国君唐尧和虞舜,即后文的“二帝”

②厥:代词,其,这。③三王:远古时期的贤君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天下阴受其赐 阴:暗中

B.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 缘:依靠

C.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 治:治理

D.盗贼害民,随起随仆 仆:倒地(引申为惩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吏道黑暗的一组是(3分)

①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 ②为吏者常出不得已

③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④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君需要官吏共同管理国家,远古时期的唐尧和虞舜离百姓很近,所以他们建立官制,只需少数官吏,这是有据可查的。

B.后世之君害怕天下人作乱,对百姓严加防范,禁令非常周详,所以他们任用的大小官吏数量特别巨大,使百姓深受其害。

C.那些宣称要治理百姓的官吏,实际上是虎狼毒蛇般的恶人,比盗贼的祸害更加严重,他们搜刮百姓财物,耗尽百姓气力。

D.作者认为,干脆废除官署,撤销县令等所有的官吏,让百姓自治,这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比官吏治理好多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3分)

译文: ?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

译文: 。

(3)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3分)

译文: ?

5.请用斜线()给本文结尾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治:安定。“厌治思乱”,是并列结构的短语,由此结构可推出“治”与“乱”意义相反,是形容词“安定”,而不是动词“治理”。利用短语的构成方式推断词义,是解释词语的一个重要技巧。本题难点是对B项“缘”的理解。根据前面句子的意思,官大的食邑数万,官小的虽无禄养,可以推断出“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的意思发生转折,说的是小官虽然无禄养,但照样能依靠官职吃饱饭,由此进一步推断这个句子是宾语省略句,“缘”是动词“依靠”,宾语“官职”省略了。这样,全句的意思豁然贯通。

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②说的是上古之世的情况,那时吏道不黑暗。

⑤说的是天生百姓,是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这三项与吏道黑暗无关。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该项错误有二:一是“唯一途径”有误,作者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首先是寻求有才学且道德高尚的人,任用他们,其次才是废除官署,撤销官吏;二是“比官吏治理好多了”,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比任用有才德的人好多了”,作者对官吏治理是全盘否定的,没有可比性。

4.(1)(这就像)领着虎狼来放牧羊和猪,却希望羊猪繁衍生长,怎么能够实现呢?

(2)百姓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危难,是由于(官吏)使他们耗尽了力气。

(3)难道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毒蛇一起都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除注意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句子省略的成分,三个句子省略成分较多,要适当增补,使句意通畅。(1)关键词:率(领着、带着),豕(猪),蕃息(繁衍生长)。省略成分:该句是比喻,首先在句前补上“这就像”,与前文自然衔接。(2)关键词:人(百姓)、乱(造反作乱)、由(由于)、竭(使动用法,使……耗尽)。省略成分:两个“由”后补出“官吏”。(3)关键词:蛇虺(毒蛇),均(都、一起)。省略成分:“使”后补出省略的宾语“官吏”。

5.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给较浅显的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一要注意标志词,“也”一般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二要注意并列关系的句子,如“废有司”与“去县令”,中间必然断开。抓住这两处,根据句子大意即可对其他三处断句。

新安吏翻译

新安吏杜甫诗词

杜甫的诗词《新安吏》鉴赏

杜甫《石壕吏》阅读答案

新安家族读后感

《木兰诗石壕吏》阅读题答案

《吏学指南》原文

《石壕吏》杜甫

家吏范文800字

石壕吏翻译

《新安吏》阅读答案(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安吏》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