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石壕吏》阅读题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ary234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石壕吏》阅读题答案(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ry23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木兰诗石壕吏》阅读题答案

篇1:《木兰诗石壕吏》阅读题答案

《木兰诗石壕吏》阅读题答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鞍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木兰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螂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1)你从《木兰诗》中找出与《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句式相似的一句,填人横线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写了木兰征途中的“夜色”,《石壕吏》中也写了“夜色”,它们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木兰从军”和“老妪应征”各自的缘由,并分别写出作者对这两件事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暮宿黄河边

(2)《木兰诗》:烘托木兰离家远征思念亲人的.心情《石壕吏》: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3)木兰:家无长兄,替父从军。老妪:家中老翁已逃走,男人已被征尽,被迫应征。《木兰诗》的作者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精神和乐观勇敢的形象热情地赞美;《石壕吏》的作者对战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差吏抓人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予以抨击。

篇2:杜甫诗《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

《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篇3:石壕吏的阅读答案

1、时间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篇4:石壕吏的阅读答案

1、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凶暴无比。

4、“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篇5:石壕吏的阅读答案

1、有吏夜捉人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独与老翁别

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6、有吏夜捉人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篇6:杜甫石壕吏阅读答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提问】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和 。(1分)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时间 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篇7:杜甫《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

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阅读·第3页(共4页)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 和_________ 。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7、本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A.描写 B.议论 C.说明 D.记叙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11、《石壕吏》文体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12、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1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1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是:

篇8: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和 。(1分)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时间 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刁蛮,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答:”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

答: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三: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杜甫

石壕吏翻译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剧本

杜甫 石壕吏

石壕吏记叙文

杜甫《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改写《石壕吏》的

石壕吏读后感500字

《木兰诗石壕吏》阅读题答案(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木兰诗石壕吏》阅读题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