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虫”故事的启示(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艾米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则“观虫”故事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同时观察一只小虫子爬墙。这只虫子艰难地往墙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竟这样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 第二个人长叹了一声:“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不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吗?为什么不肯看一看周围的有利条件呢?” 第三个人似乎有点生气了:“这个目标达不到,为什么不换一个目标试一试呢!”
观察一只虫子的行动,三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当然受到的启示就不一样了。第一个人鼓励自己:遇到挫折,不能气馁;第二个人提醒自己: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蛮干,要动脑筋,想办法;第三个人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好高骛远。
并非折中,这三个人的看法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认识就不一致了。借这则小故事反省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总不尽人意,这与我们常常只满足于一种正确的答案有着直接关系。
实话实说,只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不仅只是砍断了思维的触角,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潜能的发展。要想冲破思维惰性的束缚,就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去思考,从普遍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之处,透过事物已经熟悉的`、了解的一面(如第一个人的看法),看到事物确实存在的、不被熟悉的另一面;从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去寻找陌生的一面(如第二个人第三人的看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出求同的圆圈,训练思维的多向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教辅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懂得:“公鸡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都不理自己,认识到‘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它能不能帮人们做事”’,就戛然而止。虽然答案是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已达到,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在了一个圆圈内。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错之后,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它,态度会不会改变?其思考的结果会是多向的或它们成了好朋友,或成了竞争对手,或啄木鸟、蜜蜂、青蛙成了公鸡的帮助对象……像这样引导学生由果导因,从发展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有位教师教学《新型玻璃》,他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接着鼓励学生挑刺:“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你认为这五种新型玻璃还有不足吗?谁能发现其不足,就发给“发现奖’;谁的见解有独创性,就授予‘智慧星’称号。”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整个课堂热气腾腾,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百分之百。有的说:“夹丝玻璃”可用于防盗,因为它坚硬,即使猛击也不碎,何惧刀划?若能与“夹丝网防盗玻璃”合二为一,万一破碎了,报警器再报警,也不迟呀,还可节约能源呢!有的说: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家庭有高档次或家用电器,若能将“夹丝网防盗玻璃”与“变色玻璃”的优点合并用于住宅,既可防盗,又可调节室内光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有的说:要是将这五种玻璃的特点来一个大综合,那不是成了万能玻璃了吗?有个同学异想天开:再加进去一种能模糊视线的材料,那就更妙了──若不仔细看,根本不知道有玻璃……虽然同学们这些超越现有条件的“创举”难成现实,但这种敢于发现,敢于创造的精神,才真正是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初衷。
三、诱发想象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在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如教学《白杨》,抓住孩子们“只知道”的内容,启发想象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教学《狼和小羊》,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启发想象狼扑向小羊以后的情况;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抓住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启发想象小女孩死后的情况……
从上面的教学实例中可看出,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袤空间。经常将学生认识问题的范围向课本外延伸、发散,既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思维纬度向广度展开,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不会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了。换句话说,“打破沙锅问到底”、“异想天开”将会成为孩子们创造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则“观虫”故事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同时观察一只小虫子爬墙。这只虫子艰难地往墙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竟这样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 第二个人长叹了一声:“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不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吗?为什么不肯看一看周围的有利条件呢?” 第三个人似乎有点生气了:“这个目标达不到,为什么不换一个目标试一试呢!”
观察一只虫子的行动,三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当然受到的启示就不一样了。第一个人鼓励自己:遇到挫折,不能气馁;第二个人提醒自己: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蛮干,要动脑筋,想办法;第三个人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好高骛远。
并非折中,这三个人的看法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认识就不一致了。借这则小故事反省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总不尽人意,这与我们常常只满足于一种正确的答案有着直接关系。
实话实说,只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不仅只是砍断了思维的触角,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潜能的发展。要想冲破思维惰性的束缚,就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去思考,从普遍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之处,透过事物已经熟悉的、了解的一面(如第一个人的看法),看到事物确实存在的、不被熟悉的另一面;从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去寻找陌生的一面(如第二个人第三人的看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出求同的圆圈,训练思维的多向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教辅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懂得:“公鸡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都不理自己,认识到‘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它能不能帮人们做事”’,就戛然而止。虽然答案是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已达到,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在了一个圆圈内。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错之后,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它,态度会不会改变?其思考的结果会是多向的或它们成了好朋友,或成了竞争对手,或啄木鸟、蜜蜂、青蛙成了公鸡的帮助对象……像这样引导学生由果导因,从发展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
[1] [2]
雨虫故事
雨虫很长,它的头挨着地,尾巴还在云上呢。等雨虫的尾巴到了地上,天就该晴了。
一条雨虫到了地上就变成了很多雨虫。它们有的掉在小孩子软乎乎的鞋子上,把小孩子的脚丫亲得湿淋淋的;有的落在花瓣上,看上去像是给微笑的花瓣点了个小酒窝;还有的落到树根上,一下子就跟着爱躲猫猫的树根钻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条小雨虫,落在了银杏树叶上。它看上去真是小得可爱,就像一颗樱桃核。银杏树很喜欢它,颤动着像球拍一样的叶子,让小雨虫在上面跳高。小雨虫就像一只水做的小球在绿ǜ色的球拍之间传来传去。每一片接住它的银杏叶子都会发出惊呼声,逗得小雨虫也轻轻地笑起来。
一棵柳树看得心里直痒痒,它伸出柳条招呼着小雨虫:“来呀!到我这儿来,我们来玩滑梯!”
小雨虫说:“好哇!”一个漂亮的弹跳,小雨虫就跳到了柳树叶上,一片片柳叶连接起来,真的像一条长长的滑梯一样好玩儿!小雨虫从一片叶子滑到另一片叶子上,玩得开心极了!
忽然,一阵风吹来,柳树荡起了“秋千”,把小雨虫荡到了一棵桑树上。只听得“哎哟”一声,小雨虫吓了一跳。啊,原来,一条白白胖胖的虫子正在吃桑叶呢。小雨虫撞到了它的脑门儿!
“冒失鬼!你打扰了我的午餐。”白白胖胖的.虫子不高兴地扭扭身子。
“对不起。……不过,你为什么把树叶啃得全是洞呢?难道就不能找点别的东西吃吗?比如,花蜜就好吃……”
“哎!你不懂!我是蚕,就是吃桑叶的。我还得多多地吃呢!等吃饱了,我要吐丝,白白的、很长很长的蚕丝,然后把它们织得像云彩一样!”
“像云彩一样?”
“对呀!”
小雨虫高兴地在桑叶上跳了个高儿:“可爱的蚕儿,你能教我织云彩吗?……你不知道,每当下过雨,云彩就会变得很瘦很小,一阵风就能吹走,我们雨虫看了真心疼。如果我能学会织云彩就好了!”
“当然可以呀!”蚕痛快地答应了。
于是,小雨虫真的跟蚕学会了织云彩!
后来,又有很多的雨虫学会了织云彩。
你看,每次下过雨之后,在阳光下会有一些水蒸气慢慢上升,那就是雨虫们忙着回到天上去织云彩呢!
观《脑袋有虫》有感300字
我们都知道,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珍惜自然资源是我们的责任。今天,我看了一幅漫画,题目叫做《脑袋有虫》。看完后,我气愤不已,同时也对森林被破坏深感惋惜。
在一片茂盛的树林里,有一个偷伐者正挥舞手中的斧头,向树木砍去。一只啄木鸟飞在他的肩上,啄他的脑袋。漫画旁边有一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这幅漫画极具幽默,啄木鸟与偷伐者截然不同的做法令人反思。啄木鸟在保护树木,保护自己的栖息地,而偷伐者为了赚钱,不顾后果地乱砍乱伐,破坏生态平衡,所以啄木鸟认为偷伐者的脑袋里有虫子。
看完漫画,我联想到自己。平时也有过摘花拔草的行为,也经常跟同学一起随意践踏草坪,不懂得爱护环境。现在我明白了,保护环境要靠大家齐心协力。
的确,偷伐者的脑袋里有条“虫”,这条“虫”就是两个字:赚钱。为了赚钱,随意砍伐树木,破坏资源,,难道能说他的脑袋里没有“虫”吗?
脑袋里有虫
这是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河水叮叮咚咚地唱着歌,鸟儿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小动物们也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整个森林充满了和谐与快乐。
一直红灰相间的啄木鸟栖息在一棵粗壮的大树上,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给森林中的每一棵治病。啄木鸟是森林里远近闻名的医生,医术十分高超。啄木鸟从当医生起,就牢记着妈妈说的一句话:“这是个很重要的工作,如果虫子吃光了树木,树就会死掉,树死了就会没有了森林,没有了森林所有的动物都会没有家。”啄木鸟每时每刻都记着这句话,可是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这天,啄木鸟一如既往地给大树们治病,但是,就在它准备给另一棵大树治病时,啄木鸟听见了一个声音:
“咔……”这声音十分刺耳,打破了森林以往的宁静。啄木鸟寻声而去,看见了一幕令它大吃一惊的情景:一个身穿蓝色工具服,头戴鸭舌帽,嘴里含着一根烟的男人正抡起大斧头一个劲地向大树砍去。而大树却在痛苦地呻吟着:“救命!救命!求求你别再砍我们了!”周围一片狼籍:大树倒的倒,瘸的瘸。小草、花儿都弯下了腰;土地变成了光秃秃的,动物们逃的逃,散的散。总之,这个男人的到来破坏了这片森林的和谐。
啄木鸟见后非常生气,它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大树朋友们倒下,于是啄木鸟说了一句:“坏蛋,我不允许你再伤害我的朋友了!”接着,啄木鸟扇了扇翅膀,朝那个男人飞去。而男人呢,他正费九牛二虎之力朝一棵参天大树砍去,一斧下去,一斧上来,还不时停下来抽着烟,根本没有察觉啄木鸟的攻击。
啄木鸟飞到了男人的头上,使劲啄了啄他的头,说:“这个人一定是个木头脑袋,他的脑袋里一定有虫!居然敢来破坏我们的森林。我一定要把这个人赶走!”
男人发现了啄木鸟,他慌乱地扔下斧头,拼命地喊:“救命呀!救命呀!”啄木鸟不停地啄着,直到男人逃之夭夭,离开了森林。啄木鸟松了口气,“这下森林又和谐了。”说着,它又去治疗其它大树了。
是呀,这个人的脑子里的确有虫,这条虫是一条贪婪的虫,一条自私的虫。如果每个人都有着这样一条虫,只顾自己眼前利益而破坏大自然,森林迟早会毁在人类自己的手里,就会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加速,干旱、沙尘暴、泥石流……也会接踵而至。目前,我们的森林在十年间锐减了百分之十五,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所以,请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来保护森林,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还我们母亲一个甜蜜、灿烂的笑容!
脑袋里有虫
我,是一只整天无忧无虑的啄木鸟,快乐地生活在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里。我整天给这棵树捉捉虫,给那棵树治治病,自由自在地奔跑、飞翔。
在大森林里,最让我高兴的是,每天都能看见许多人来森林种树,他们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生机勃勃了。
“呜……”一天,一阵哭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出什么事了呢?”我一边想着,一边向哭声传来的地方飞去。
“呜……”原来是小树在哭泣:一个人在砍伤小树的身体。咦,现在大家不是都积极植树吗?怎么这个人还反其道而行之呢?他是不是脑子里有虫子啊?
我是绿色森林的保护神,我一定要把他脑子里的虫子捉出来!
观漫画《木头脑袋定有虫》有感范文
我看过这样一则漫画:在一个大森林里,一个人嘴里叼着一根烟,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砍伐一棵棵大树,而大树也在哭泣,那个人肩膀上停了一只啄木鸟,啄木鸟看了看那个人的脑袋,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不知这副漫画的含义大家看懂没有,那个人脑袋的确有“虫”,不过此虫非彼虫,这个“虫”指的是那个人破坏生态平衡的心虫,怪不不得啄木鸟说他“脑袋有虫”,不过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世界上,这类“脑袋有虫”的人数不胜数,可啄木鸟却是寥寥无几。
平时,不少同学的草稿纸只划了几笔就扔进了垃圾桶,要知道,这些纸可是一棵棵树木啊;洗手时,水开得挺大,这还不说,洗完手,也不关水就走了,任凭水哗哗的流淌,要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多么宝贵啊;平时,随手将垃圾扔在地上,既影响环境又影响美观......
要知道,如今我们这个地球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可是那些“脑袋有虫”的人却丝毫没有醒悟,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环境:滥砍滥伐、毁坏植被;为了图方便将污水排入江河,不知有多少河流因此无法饮用,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已经便得浑浊不堪;昔日的天府之国——成都的美好风景已无复存在,土地正向沙漠化进军;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几乎处处是酸雨......在如此触目惊心的事情前,人类似乎没有觉醒,而人们脑袋里那条贪婪的虫子越来越大,人们已经被欲望迷住了双眼。自从涉及了人类的足迹,动物们便再也无安宁之日,昔日温顺自在的藏羚羊为了躲避人类的追捕已经疲惫不堪了;昔日称霸海洋的鲸以濒临灭绝......不知有多少生物在人类脑子那贪婪的虫子手下灭绝,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上消亡。
如今我们必须保护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因为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而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灭掉我们脑子里那条贪婪的虫子,同学们,请你们照亮你们内心的明镜,:“你的脑子还有虫吗?
脑袋有虫
嗨!大家好。我是森林的卫士“聪明的啄木鸟”,也是森林最重要的动物,因为我可以帮助长了虫的树木看病,在我心中这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没了我,这可不得了。
今天,我再次来到森林里帮助树木们看病,突然我看见了像木头脑袋的人在不停地砍树,我并忙着飞了过去,说道:“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那个人疼的很呢?
天空被乌云蒙住了眼睛,风卷着地上的灰,打着旋儿舞蹈着,像是嘲笑着我的无能——我又一次考得一塌糊涂。
毫无希望地望着窗外凄凉的景色,心中也无限悲哀。正茫然地注视着窗口时,一只有着金黄色外壳的金龟子飞了进来,慢悠悠地在窗台上爬着,很悠闲的样子,心情极不好的我厌恶地看着,不知从何而生的恨意,一下子将它弹入一个又细又高的瓶子里,光滑的瓶壁陡峭极了,它翻过身来,用它那轻薄如纱的翅膀飞了起来,可不到半路,它就重重地摔了下来,翅膀如同被揉皱的废纸。它不能飞了,它好像也意识到了,不再动它那小翅膀,而只用那几只细细的腿,一步一步在瓶壁上爬着,到了上次那个地方,它又重重地摔下来。“何苦呢?”我想着,“你就是一个失败者,怎么可能爬出去,这样爬有什么意义?”于是,我便不再看它一次次地上爬,一次次地摔下,只是失望地,呆呆地数落着自己的没用,任凭眼泪在脸上、在心中流淌着,心里如被火烧焦了,又被撒上了盐一样。
不知过了多久,再瞥那细瓶,那瓶子已空空如也,虫,自然是爬了出来。我回头寻找着,终于在他进来的那个窗口发现了那个金黄色的身影,它还是那么慢悠悠的不知疲倦的样子,最终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我被它惊呆了,眼中的液体还在流着,咸咸的,可分明与之前不一样了,它滋润着我那干枯的心。
它,被重重地摔下,不知多少次,却仍默默地爬着,爬出了瓶;我只失败了几次,却在这儿哀叹,不再前行。
我,就不能爬出这“瓶”吗?
蓦然间,一种力量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萌发,成长,并催促我和它一起成长,开花。
我擦干了泪,对那个窗口笑了一下,轻声说了句“谢谢”,然后提醒自己:“你还有机会!”翻开已被泪水渗透的试卷,认真审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那么颓废过,因为那只虫,那种力量,使我成长。那种成长,那种力量就是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直到成功。
挫折与困难以置评,我们就是瓶里的虫,你坚持爬到顶端,就出来了;你退缩犹豫、停滞不前,也许就会一辈子被困在那里永远出不来。
这就是那只虫给我的启示。
★ 哲理故事启示
★ 故事的启示作文
★ 寓言小故事及启示
★ 哲理小故事及启示
★ 家教小故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