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堂提问“六要”(共含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rayhear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堂提问六要的地理教学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粗浅的体会,把它概括为“课堂提问六要”说来大家共议。
一.要有价值
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三类,即:浮现记忆性,如:“是什麽”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性,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提问时要主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信息,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效思维性的问题,他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上提出“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提的有价值,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要有梯度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如提问“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学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时作答困难,我提的问题是⑴西亚位于哪两洋五海三洲之地⑵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海联系了哪两大洋⑶土耳其海峡连接了哪两海?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三.要有对象
教师提问中的偏爱现象,对课堂负面影响很大。由于以前,我在提问中,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使前一部分学生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傲气凌人。使后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之后虽把易题送给后一部分学生回答,只是暂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弊端又很快凸现出来,我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判断出让谁来回答,造成部分学生“事不管己,高高挂起”态度冷漠,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阻碍了思维的'发展。现在我非常注意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辩答、记分等方式。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四.要瞅时机
瞅时机是指把握“期待时间”。“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期待时间”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路趣于完善的机会。我将“期待时间”增长到4---6秒,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
五.要巧点拨
1.面对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
(1)投石激浪,点拨导引
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什麽”我点出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即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四个方面分析,则学生恍然大悟则顺利回答。
(2)巧设路标,寻求思路
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分化瓦解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如:“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错误。要:
(1)顺水推舟,设谬质疑,教师采取将错就错,使生主动发现错误。如:“学生说‘越向北气温越低’好越向南气温越高,到南极呢?”学生立即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
(2)切中要害,温故答疑:学生的错答是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温故所学知识,错误自己发现。如:学生说:“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只要学生复习一下课本立即知错。
(3)相互讨论,争辩答疑。让学生对错误答案相互启发、讨论、反驳、补充,教师合理操作,使学生在论中长见识,在论中辩正误,主动纠正错误,
3.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将问题推向深入。
(1)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
(2)扼要简化,归纳完善。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复杂的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
六、要有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有评价,要科学的评价。即: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角度多元化,师生角色求转化。
1.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
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语要丰富多彩。如:‘好’‘不错’‘真棒’‘了不起’等。适时用体态语,点头,微笑,竖大拇指。对后进生有出色表现或有独特见解的,提议为之鼓掌,使每位学生受到鼓舞和鞭策。
3.评价角度多元化:不仅评价结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回答方法。
4.师生角色求转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评。如:‘你认为怎样’互评。如:‘为什麽好’‘有何不足’也可‘角色反串’如:某一问题教师故意答错,引导学生评价正误,说明理由,改进答案。使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更深更透,回答更精彩。
课堂提问是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新知识可以运用,巩固知识也可以运用。它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相互交流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这一教学手段的正确使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发展学生独立思维.但是,提问要有原则
针对性与科学性的原则
所 谓“针对性”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提问中要有明确目的和内在意图、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搞形式主义。提的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定义,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或是认识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或是巩固旧知识,等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所提问题,一定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上情况来进行的。提问要难易、深浅适当,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智力水平、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低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而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立意鲜明,准确、具体。没有“偏”“泛”的倾向,没有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再者是所提问题之间及所提问题与已学过的问题之间,在逻辑关系上要保持一致,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能较为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能灵活变通,在较大程度上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贯彻好针对性的原则,要注意以下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1、提问的目的明确。教师首先应精心设计问题,有明确的目的及意图,确实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易混淆、易忽略的地方提出、不能主次不分、搞平均主义。也就是说针对教材的中心、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例如,在进行契诃夫的《变色龙》的教堂中,教师紧紧围绕着奥楚蔑洛夫基本性格“善变”这个中心,提出以下四个问题:(1)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善变。(2)变的特点是什么?--变得很快(瞬息间,对狗的态度变了五次);变得很蠢(愚蠢的理由、荒唐的逻辑)(3)善变中不变的内核是什么?--媚上压下、奴才本色。(4)造成奥楚蔑洛夫性格的根源是什么?--反动阶级的精神统治。这种提问、犹如对准目标,步步深入、层层剥笋。
2、所提问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同学。提出的问题要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认识能力为依据,即使是超越这一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也要考虑经过学生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使大多数学生能领悟。要让多数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全体学生身上,区别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即使是难点、也可以把它分散成为小问题给差生以发言的机会,他们是完全可以对答的。
为了贯彻好科学性的原则,我认为应从这两方入手。
3、提问不能过偏过泛。“偏”的提问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课堂上出现冷场、沉闷的现象,而泛泛地提问,则是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这种表面上热闹和徒有形式的一问一答,常常把课堂搞得秩序混乱,反倒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课堂提问的变通性。这是主要指从思维的角度而言。比如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难以下手,出现“冷场”局面时,如果教师能灵活地变通一下提问的角度,就会收到曲异同工的教学效果。如有位老师在讲《小桔灯》一课时,最后总结时,提出如下问题:“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体现在她的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表面上显得宽了些、太笼统,学生无所适从,出现了一时的冷场。马上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提问:“请同学们在小姑娘的语言、动作、行为中找出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来。”课堂上顿时活了起来。可见教师课堂中灵活变通所提问是极具科学内涵的。
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近几年来通过对阅读教学的不断研究和探讨,语文教学逐步向培养“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重分析讲解的“满堂灌”早已被摒弃,但代之而来的“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这种教学表面上看很活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假启发式”。
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即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课堂提问就要做到“精、巧、活、深”。
一、精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找准关键处,可抓住“完善”一词,层层设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编写“完善”的药物书,他是怎么做的新的药物书《本草纲目》是“完善”的药物书吗这样以“完善”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完善”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蒯福棣语)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活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理解完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分层,有的学生把第二句划到了“飞机遇险,情况严重”这一层里。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意见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认识语言的内在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四、深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