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 迟子建访谈录(共含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网人8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记者:评论家认为你的小说是“本色写作”,你是一个人如其文和文如其人的“本色作家”。你认同评论家对你所做的这个归类吗?
迟子建:不太认同。小说是用文字搭建的想象世界,而作家是会思想的人,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既复杂又单纯的,用文字反映出来的世界是既客观又离奇的,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作家的性情,却不可能完全浸透作家所有的情感。所以说,一个作家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不可能通过作品完全展现出来。
记者:还有评论家说,你的小说都是在向后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在追忆中怀想的“逆行的精灵”。你觉得这种评判恰当吗?
迟子建:应该说,评论家作这样的评判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但可能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有偏差。我的小说是写到历史,但并不是向后看。其实,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逝去,不断地成为当下的历史。昨天的事是历史,即便我的作品在关注当下,完成时也变成了关注历史。只不过,我对远的历史比对近的历史更感兴趣,因为我认为有距离的历史可以看得更客观;而在写近的当下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记者:其实,你很多的中短篇都是在关注当下。
迟子建:是的,我的中短篇几乎都是当下题材的。评论家说我在向后回溯,是因为大家对历史出发点的判断不一样,在理解上有偏差。
记者:你的小说多以故乡东北为故事背景,你也曾经说过,故乡是你最大的创作源泉。不知道在你以后的创作中,是否还会固守在故乡的土地上?
迟子建:一个作家,如果能把自己熟悉的地方写深写透,写到八十岁能写完就很不错了。很多作家在评论家的影响之下,总想求大求全,多方突围,到头来可能反而没有一样能做得好。而评论家也常担心作家以某个固定的地方为写作背景,题材会枯竭。我觉得,完全不必有这种担心。就像挖一口深井,当井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枯竭。
我有一部分作品并非写故乡,但如果评论家把我的所有作品都归入与故土有关的写作,我也不否认。我的写作会有渐变,不同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貌,但不会刻意求变,更不会脱离我的故土去写作。
记者:在你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你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感觉的敏锐性非一般人能比。这是不是你一直保持高产写作的原因?
迟子建:有一定的关系吧。文学写作是一种安慰心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内心感受力的推动。这种感受力我想是与生俱来的。我从小就对万事万物的变化特别敏感。这种能力,应该是无法拷贝的。
记者:你的小说,总是由小人物的具体生活构成,即便是《伪满洲国》这样以一段历史为题材的.长篇,也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但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你并未放弃过去的风格,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上百年的兴衰史。它触及的是民族文化的题材,可以说是宏大题材,你是有意向宏大题材靠拢吗?这是否是你今后写作的一个转向?
迟子建:我个人认为,《伪满洲国》才是宏大题材,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一个弱小民族。但不管如何,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的风格没有改变。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题材,是因为我熟悉这个民族的一切。在我亲眼看到的事实中,我深切感受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文化在丧失,一些文化被人以文明的名义扼杀掉。因此,我特别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在一百年的历史中,我感受到苍凉和悲凉。历史不是断裂的,一百年前的生活,依然还在延续着。虽然它在现实中退缩,但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严格的分割。评论家把它看做是一个宏大题材,或许是站在静止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了。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我讲述的是这支部落式微的过程,是一首挽歌。(选自《作品》,有删改
阅读训练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评论家认为迟子建是个“本色作家”,但迟子建认为,客观世界既客观又离奇,她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
B.“逆行的精灵”的意思是,迟子建的小说以追忆历史为主要内容,写得精彩,犹如精灵一般令人喜爱。
C.迟子建认为,写近的历史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写有距离的历史则可以避免这种弊端。
D.迟子建以挖井为喻,说明自己在今后的小说创作中,将挖掘新题材,扩大写作范围,让自己的写作源泉永不枯竭。
E.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具有独特的感受力是迟子建能够保持高产写作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感受力是天生的。
(2从文中看,迟子建认为自己的小说具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记者和迟子建本人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迟子建访谈录
夜阑人静时,文字特别能入心——作家迟子建访谈录
刚落幕不久的“萧红文学奖”为其主持者迟子建博得了广泛的喝彩,但迟子建却累得病倒了。在电话中,她平静却沙哑地说:“现在,文学奖遭到非议的特别多,萧红文学奖采取实名制,很对得起萧红这个纯粹的名字,因为她是个艺术至上的作家。”
萧红是迟子建最喜欢的作家,因为她为自己的故乡留下了传世之作《呼兰河传》,迟子建自己的近作《白雪乌鸦》也是以黑龙江哈尔滨本土发生的大事纪为蓝本创作的。迟子建说:“不要认为写乡土,作品格局就是小的,恰恰是你写了你的乡土,就像福克纳之于美国、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雨果之于法国一样,这种文学贡献是巨大的。”
迟子建在她更新微博中写道:“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迟子建说这是暗喻了她为自己的故乡黑龙江历史上的一场大鼠疫而写的近作《白雪乌鸦》。
迟子建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而且因为她性格的低调与质朴也从来不曾热闹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过,但她的每部作品都有直指人心的、安静的力量——《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等。在浮躁的年代能够读到她如此唯美和宁静的文字,真的是太美妙的感觉。她曾经获过两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近日记者采访了迟子建。她就近作《白雪乌鸦》以及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状态向广大读者作了一个坦诚的交待。
记者:《白雪乌鸦》在豆瓣网的普通读者中反响很大,那上面有些书评写得很见水平,不知您是否上豆瓣网看这些评论?对网友的议论你感觉如何?尤其是网友认为这部作品受加缪的《鼠疫》影响很大?
迟子建:我还没注意到豆瓣网读者写的书评。因为互联网对我来说,基本是个网络邮局,我收发邮件的一个地方。不管网友怎么议论《白雪乌鸦》,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都是他们的自由。因为读者有理由选择和品评图书。但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对我来说,是件好事。说明有人还在关注这部书。其实真看了《白雪乌鸦》,你就会明白,除了“鼠疫”是两部小说的叙述核心,它们完全是两回事。而我触碰这个题材,也是因为非典时期,知道我生活的土地上,在近百年前,曾发生了一场大鼠疫。仅仅哈尔滨的一个区,就死了5000多人!那个特殊时代和特定的历史事件,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所以开始了《白雪乌鸦》的写作。写这部书,其实也是一次文学冒险,因为有一个经典文本的《鼠疫》摆在那里,读者难免比较;二是我的读者们,习惯了我带着他们在大自然的风景中徜徉,突然把他们带入百年前的一场鼠疫中,他们会接受吗?一旦开笔写起来,所有的担忧都不复存在,因为文学的天窗打开后,不管作品气氛和调子如何,作为小说作者,我感受到的是艺术的清风和阳光。
记者:可以说一下您的阅读习惯,以及偏好哪一类作品吗?
迟子建:我通常晚上阅读,因为我基本不看电视。夜阑人静时,文字特别能入心。我还是喜欢读那些经典作品,因为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淘洗,靠得住,对人的滋养也会深。我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读者千万不要跟着畅销书榜单去读书,那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畅销书,可能在几年以后,就会像泡沫一样消散。
记者:据说《白雪乌鸦》马上要拍成电影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已经拍成了电影。您对自己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会有很多的参与吗?想知道您会怎么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电影拍成后,您看过吗?有何看法?
迟子建:《白雪乌鸦》有影视公司来谈,但最终还没有敲定。《额尔古纳河右岸》已经剪辑完成,我没看,还没有公映呢。从小说到电影,是再创造。也就是说,小说是一种气质,电影可能是另一种气质。我一般不参与剧本的改编,将版权出让后,就不去想它了。
记者:生活成长环境对作家的影响非常大,您可以描述一下中国最北、最冷的地方对您作品的影响?奇怪的是,即便是最痛苦最冷漠的场景,在您的笔下也有一层暖意?是什么原因呢?
迟子建:人生太苍凉了,可能感受了太多的人生寒露,我才那么渴望“暖”。其实我作品的调子是忧伤的,那种暖也是苍凉中的“暖”。没有发自内心的这种暖,我可能对人生和写作,都会彻底绝望。我写了暖,那是因为我首先写了冷,没有冷,何来暖呢!
记者:您现在担任了黑龙江省作协主席,日常工作与写作想来冲突难免,您是怎么解决职位与写作之间的矛盾的?
迟子建:作协去年底才换完届,所以上半年工作有点忙。我主持的首届萧红文学奖的评奖,就占用了太多的时间,现在刚刚颁发完这个奖,我可以喘口气了。我们初评和终评,均采取实名制投票,获奖名单公布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这个最令我安慰。像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这次就获得了萧红文学奖。写作是我一生的最爱,我当然不会因为做主席而荒疏了写作。因为真爱是不会放弃的。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有没有来杭州?
迟子建:下半年可以有整块时间回到读书写作中。杭州我去过两次,很喜欢西湖。西湖这两个字,想想就让人动心。
迟子建散文阅读理解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土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哲,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剌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土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水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种永恒的光明。
题目和答案:
19.作者为什么说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
答案 ①教堂和人物雕像一样,只有外表的精美,没有内在的美丽(或只有躯光,没有灵魂)。②它们太富丽堂皇,氛圃与朴素的宗教的精神相悖。
20.文章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正面衬托。作者赞美安德烈鲁勃廖大技艺的高妙,以及蕴含的深沉朴素之美的是正面映衬老妇人的清凉与圣洁。(答为“为赞美老妇人作铺垫”亦可得分)
21.“光明的获得步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真正的虔诚和信仰应该与自己努力的劳作结合起来。在文中起揭示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案 ①抓住细节的触动,于细微处落墨。②对比鲜明。静与动、神圣与卑微、崇高与渺小、短暂与永恒等方面的对比,扩大了文章的思考范围和深度。③多用比喻,扩大了语言的信息内涵,也提升了语言的艺术魅力。④用肖像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平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的燃烧着。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丫杈的树枝上有如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幅画,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诗。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而且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涅盘再生,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蓄养生长,也就不会有再一次痛快淋漓燃烧的精彩。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21.作者笔下的春夜满月“美”在何处?(4分)
22.从全文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描述“冬春之交”月光的特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3分)
23.概括第三段中四季月光各自的特点,并说明写四季月光与写“燃烧的月亮”有什么关系。(4分)
24.作者对于月亮“盈满”与“亏过”、“燃烧”与“蓄养”的阐述,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思
想?(2分)
25.本文语言灵动清新,蕴藉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答案】21.答案:①美在月挂位置;②美在意境幽雅,生机盎然; ③美在燃烧的形态及其变化; ④美在真切与迷离之间。
评分:一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历年中考散文阅读训练100则答案…美;因为熟悉月亮,故能领悟出丰富深刻的人生道理。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前者是后者的铺垫)。评分:答对特点得2分,答对关系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4.答案:①人应甘于奉献,以造福他人;②只有不断汲取、蓄养才能成就生命的精彩。评分:两个方面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5.答案示例:“穿窗而过的月光……我只能睡睡醒醒了”,运用拟人,赋予月光以生趣,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评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⑥二○○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随遇而安,随缘而行。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中“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一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警示自己,也警示世人:十字街口,红绿灯下,很可能成为生与死的分界,行人只有虔诚与敬畏,谨慎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B.第二段详细描写经过十字街的过程和感受,表现了我最初经过城市十字街口的紧张害怕,也与第三段写作者行走在乡间路上的轻松快乐形成对比。
C.文章第六段说丈夫“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里采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丈夫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而导致的悲剧,这句话既有作者对丈夫的埋怨和不解,也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D.作者在“爱人离去后”,她“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并认为“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因为作者相信宗教,相信灵魂的存在,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哀思。
E.丈夫离世,留给作者的只有慢慢长夜的苦思冥想,也促使作者去思考人生的生活方式,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给自己多亮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才能让我们生活中的火焰不息,才能让弱的生命变成有光华的生命。
1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红绿灯下”为标题?(6分)
17.请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有何变化?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7分)
15.C D C项中说“作者对丈夫的埋怨和不解”错误,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理解丈夫为何如此急忙的赶路,另外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无奈和悔恨,并无多少责备丈夫之意。D项中说作者相信宗教原文中并无依据,烧纸钱只是为了寄托哀思。 (选对一个2分,两个全选对得5分)
16.(1)结构:本文以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2分)
(2)手法:运用双关(象征)的手法写出红绿灯既是交通信号指示灯,又是人生的指示灯。(2分)
(3)主题:点出文章的主旨,红绿灯引发了作者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暗示生命的速度可以张弛有度。(2分)
17.(1)结构:照应上文,我对红绿灯的恐惧,引出下文红绿灯前人必须谨慎小心,也为下文丈夫发生交通事故而去世做铺垫。(2分)
(2)内容: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闯红灯的危害,告诫世人在红绿灯前要慎重。(2分)
18.(1)最开始,害怕红绿灯:在哈尔滨时,无惧红绿灯:丈夫去世后,静心对待红绿灯。(3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人生不能一味往前赶,可以慢些,可以欣赏路上的风景,做到张弛有度,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2分)我们可以适时的为自己亮起感情的红灯,提醒自己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2分)我们可以自觉的为自己亮起一盏事业的红灯,提醒自己在忙碌中别忘记了享受生活的闲适;(2分)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健康亮起一盏红灯,提醒自己保重身体……(答出类似两个方面即可,每点2分,最多4分
泥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②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缄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③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客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撤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蔓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弭.——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弦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采……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饿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唐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萤如令,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丸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八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采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⑦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选自《知识窗))20xx年第3期,选文有改动)
9.文章重在写泥泞,但第①②段却从北方漫长冬季里的雪着笔,为什么?
10.阅读文章②③两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
11.对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12.文章第⑥段说作者在融雪的季节,走在农贸市场久违的泥泞路上.为什么会陷人另一种怀想?
13.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脏乱不堪,我讨厌它;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浑然天成,我喜欢它。你赞成哪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三、文章阅读(32分)
(一)散文(13分)
9.(3分)从雷着笔是为了写初春雷后的泥泞,为后文写泥泞作铺垫。
说明:大意紧扣“铺垫”或“引出下文”方可得分。
10.(2分)美丽: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1分);丑陋:雪融化后呈现出来的乡村自然景象(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1.(3分)①泥泞带来了质朴自然的乡村信息(1分);②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1分);③一个民族经过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2.(3分)①在作者看来,远离了泥泞,就如无根的浮萍,虽然惬意,却倍感失落(1分);②泥泞虽然“肮脏”,即使跋涉艰难,却显得厚重(1分);③泥泞让我们记住了历史和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3.(2分)开放题,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 迟子建经典语录
★ 迟子建散文
★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