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练习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edlamescaper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练习及答案(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edlamescap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练习及答案

篇1: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篇2: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答案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⑤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⑥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17. 从文中来看,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8. 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9. 揣摩文章语言,回答问题。(4分)

(1)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为什么“可怜”这里的绿?)(2分)

(2)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2分)

20. 联系全文,说说题目“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含义。(4分)

21.北方的冬天无疑是寒冷的,除寒冷之外,下面两段文字所表现的北方冬天的特点与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语段一】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篇3: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答案

【语段二】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节选自鲁迅《雪》)

答案:

17.(共4分)①亲近自然;②身心放松;③生活单纯自由;④享受亲情,享受母亲的关怀照顾。(各1分,意对即可)

18.(共4分)叙写对香港的绿由“炫耀”到“疲乏”的感受(2分),是为了反衬(1分)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1分)。

19.(共4分)(1)(共2分)因为这里的绿总不凋谢,看上去显得那么苍凉、陈旧,让人感到疲乏,所以觉得它们可怜。(意对即可)

(2)(共2分)既指这两本书有一定的重量(1分),又指朋友情谊与大师无私奉献精神之重(1分)。(意对即可)

20.(共4分)(1)在故乡,天气虽然寒冷,但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亲情的温暖;(2)在大师作品倍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收到朋友寄来的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各2分,意对即可)

21.(共4分)语段一写出了北方冬天热闹、欢乐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之情(1分)。语段二写出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的特点(1分),表达了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赞美和歌颂之情(1分)。

篇4:《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答案

19.(1)山野里弥温着清新的空气(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4)享受野生的佳肴(丰盛的晚餐)(5)用鲜花装点温馨雅致的居室(享受梦乡的甜蜜)

20.比拟(2分)。赋予新年以生命,生动写出了新年喧闹与寒冷的特点,寄寓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2分)。为下文铺叙故乡的温馨的情景和内心的惬意埋下伏笔(2分)。

21.作者叙写香港阳光炽热灼人、困倦难当的感受(2分),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2分)

22.因为作者(1)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的期盼与问候;(3)在大师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而感到亲切与满足;(4)在炒作肆虐的时修,却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

篇5:《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答案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19.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6分)

20.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6分)

21.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2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6分)

篇6: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答案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问题】

1、字音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霾( )

喷嚏( )

2、内容概括——选文浓墨重彩地铺叙了作者在故乡看到的哪些情景?请简要概括。

3、结构分析——选文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它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

4、主旨理解——联系全文,请简要说说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5、拓展训练——在你的心中,是否有许多类似于“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哲理或故事,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参考答案】

1、mái tì

2、(1)山野里弥温着清新的空气。

(2)时令蔬菜,新鲜成熟。

(3)享受野生的佳肴。

(4)用鲜花装点温馨雅致的居室。

3、作家叙写香港的阳光炽热灼人,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家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

4、因为作家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暖;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的期盼与问候;在大师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因而感到亲切与满足;在炒作施虐的时代,却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

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篇7:迟子建《哀蝶》练习及答案

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

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

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梵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

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 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

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

(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改)

【练习】

1.“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文章第4段《谁为这个世界送葬》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本文以“哀蝶”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作者认为,“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第一问:对比手法。

第二问:①从内容上看,伟大如凡高、柴科夫斯基也不能留下哪怕是指甲、头发之类的,但是他们所能创造的艺术作品却可以传承下来。

②从表达上看,这样对比行文,强化了“艺术的羽翼飞向未来的天空”、“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2.①内容上:深化主题。虽然这是杞人忧天,但是恰恰强化了作者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说的“艺术的羽翼”脆弱,开启下文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3.①作者为美丽的蝴蝶之死而哀伤;

②作者为自己早年扼杀蝴蝶的行为而歉疚;

③作者为“艺术的羽翼”可能折断而忧虑,呼吁人们关注、保护、发展、创造艺术。(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不同意。

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作,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的高度,即使金字塔自身会烟消云散,“金字塔”也会永存;凡高、莫扎特、海明威是文艺领域的精英,已经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其价值是普世,肯定会如日月般高悬天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艺术杰作、艺术家自身的内蕴会不断被开掘,其厚重感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示例二:同意。

社会在发展,埃及的金字塔可能会有与主流审美观不合拍的时候;“江山代有人才出”,凡?高、莫扎特、海明威等人自然会被其他人替代。毕竟,“艺术的羽翼”是脆弱的,容易折断的。而且,社会渐趋浮躁,人们的审美营养会淡薄,会改变,上述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美不能延续也是很有可能的。(观点表述清楚,分析合理即可)

篇8:迟子建《玉米人》练习及答案

(1)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2)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3)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4)“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5)“我想买四穗。”我说。

(6)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7)“ 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8)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9)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10)“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11)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帐?”

(12)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13)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心底里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到了中山路革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了,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14)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抗议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的提着的,是一颗颗雷。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地安闲,那么地从容。

(15)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16)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选自《迟子建散文》)

【练习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3分)

2.简要分析文章14段玉米人从“惊恐”到“安闲从容”的原因。(4分)

3.文章15段说“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怎样理解“神灵之光”?你觉得“他”身上哪些地方具有“神灵之光”?(4分)

4.文中提到两个烤玉米的人,结合现实生活,你更赞同哪位玉米人的做法?(4分)

【参考答案】

1.我向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买生玉米遭到拒绝,到别处买到了玉米后向他炫耀,他坦然相对。(3分)

2.他对我能买到生玉米而感到吃惊,同时因为自己坚守信仰而感到安闲从容。

(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

3.“神灵之光”是指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坚决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这种可贵的固执的精神品质。(答“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也可)(2分)

例如: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很干脆地说:“不卖!”;“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地安闲,那么地从容。(2分,答出两点即可)

4.略(4分)

篇9:迟子建《木器时代》练习及答案

⑴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则用木质的梳子挽起高高的发髻。狗、猪和鸡守着它们的木质食槽吃东西。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还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的图案。大人们到江上去捕鱼,将捕到的鱼放到木盆里,然后回来用它炖汤,用木勺子唏溜唏溜地品尝着鲜美。

⑵我爬出木质摇篮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质的。炕沿上放着老人们的烟袋锅,烟袋杆也是木质的。我抚摸着烟袋杆,然后仰起头看着头顶的房梁,圆木上吊着一块避邪的红布。夏天了,我刚学会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态惹得院中的小动物围观。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时狗就上来用舌头舔我的泪痕,而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因为那上面附着虫子的残尸。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黄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时,大人们就把木杆插在垄台上,让它们张着嘴向上并且亲吻天光。傍晚的火烧云团团堆涌在西边天空时,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就摆上了木桌和方凳,人们坐下来围着桌子用木筷吃饭,谈论庄稼、天气和生育。待到火烧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拥而来,人们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觉去。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

⑶我看见了树,秋天的树。它们的叶子已经被风霜染成金红和鹅黄色。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栅栏、摇篮等等均出自于这一棵棵树的身上。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声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就从来没有止息过。树本来是把自己的沧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木纹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

⑷我走在木桥上看两岸的流水。这时一队送葬的队伍过来了。人们撒着纸钱,抬着显赫的红棺材。木为人的成长作为摇篮的材料后,又为他们归隐黄土做了永恒的栖息之地。阳光照着人们平静的脸,仿佛照着一尊尊木刻。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选择了他们的归宿。当木桥因为流水天长日久的冲刷变朽时,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为只有血肉才会软化。朽掉的木桥瘫在水里,流水依旧淙淙。我站在此岸,望着苍茫的彼岸,白雾使河水有了飞翔之感。朽了的木桥渐渐地幻化成藻类的植物,而流水它依旧淙淙。我忆起了琴声,父亲生前拉出的琴声。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质的,手风琴的琴键也是木质的,它们发出或者凄艳或者热烈的声音。木是多么温和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心灵之音。

⑸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火车道的枕木是它铺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桨声清幽地掠过岸上的林带,我们看到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

⑹我看见披枷带锁的古人从梦中走来了。

⑺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锁上的血泪就格外醒目。

⑻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诸葛亮使木器在战争中的发挥程度绝不亚于特洛伊木马,他的木牛流马千古传唱。而那战争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飞烟灭,因为战争永远成为和平的囚徒。

⑼人类伴随着木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树木与人一样代代相传,所以木器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把木椅放在碧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小憩。我们坐在书房里把一本书从木质书架上取下来,读不朽的诗句。

⑩我们把最经典的画镶嵌在木框里,使这画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们用木勺喝汤,体味生活的那一份简单和朴素。我们用木制吊灯照耀居室,使垂落的光明带着一份安详与和谐。

⑾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你静静地在地下听树木生长的声音吧。

(选自《老手工·老器物》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练习】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描写的木碗、木窗、木屋、木炕、木桥、木琴,乃至木质的墓碑,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木器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B.作者认为我们活在木器时代,一代又一代,而且还会延续下去,只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只因我们的灵魂拥有木一般的精神和意志。

C.作者把树木比喻为圣殿,说树木是“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表明了“木”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D.作者从自己身边写起,并由此生发开去,写到人们对木器的情感,人类和木器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表达了对木器给人们带来战争灾难的痛惜之情。

E.第五段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长和休息”是对上文的叙述、描写部分的概括与总结,“远行”则引起下文。

17、文章第三段用一整段写“树”,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8、本文叙写的主要内容是“木器”,为何文章的标题却是“木器时代”?(4分)

19、儿童视角,指的是把儿童来当成观察感知和叙述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叙述故事,描写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本文前三段采用的视角就是儿童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8分)

【参考答案】

16、BD(B“只因我们的灵魂拥有木一般的精神和意志”表述不准确,D原文说“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因而“表达了对木器给人们带来战争灾难的痛惜之情”表述不当)

17、①木器出自于一棵棵树,“木器”与“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写“树”是为了突出树以及由树造出的木器和人的密切关系。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树当作人来写,突出了人类对树的绝情和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赞美和对人类的批评。(每点2分,共4分)

18、①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器,人类伴随着木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树木与人一样代代相传,所以木器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以“木器时代”为题,使文章的主题表达更为明确,更有深度。②“木器时代”与人的生存背景相联系,比“木器”更具有吸引力。(每点2分,共4分)

19、①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富有想象力的童话王国,使文章富有童趣和感染力。在作为儿童的“我”眼光里,树木、家里的木器、动植物都有生命,都呈现出亲切的、温暖的、美好的、浪漫的姿态。如,“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秀木在微笑中歌唱”。

②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体会人们对树木的砍伐,显得格外残忍,格外触目惊心。如“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等,批判的力度更大。

③这个视角所展示的诗意世界与后文现实中成人世界的功利形成鲜明对比。“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是对现实世界中人们残酷伐木、利用木器实现自己欲望的批评。

④这个视角所展示的纯真、浪漫与后文的理性、深刻形成对比、补充。“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一单纯,一深沉,使文章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任答两点即可。每答一点得4分,其中观点2分,分析2分)

篇10:迟子建《萤火一万年》练习及答案

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山涧的溪水声幽幽传来。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非常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钟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地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院里琤琮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萤火虫的发光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阳光下的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黑暗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如。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我们睡着,可我们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可我们却又糊涂着。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月光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把与它擦身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旧坟塌了成为泥土,又会有新坟隆起,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墓园中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人的白骨中没有释放完全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我坐在竹林里,坐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的竹林里,没有了人语,没有了房屋的灯火,看不见炊烟,只是听着溪流,感受着露水在叶脉上滑动。这样亲切的夜晚是多么让人留恋。

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篇11:迟子建《萤火一万年》练习及答案

【小题1】文中的竹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小题2】阅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在作者眼中,萤火虫意味着什么?

【小题3】作者因为“迫切地想独处一会”而走进一片丛林,最后“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对作者来说,这次游历有什么意义?你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什么启示?

篇12:迟子建《萤火一万年》练习及答案

【小题1】竹林的特点是安静(或:澄净、幽静、平静)。作者运用间接描写(或:衬托、以声衬静)的手法,通过描写竹林中清爽的空气、竹林中无处不在的清朗的月光、发光的萤火虫以及山涧的溪水声来写出竹林的安静。

【小题2】“阳光下”喻指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平常庸碌的日子里生活得疲惫、烦躁、恐惧、糊涂,因此作者常常想要逃离这样的生活。在作者眼中,萤火虫象征着安详、单纯、自由、光明、神异、恒久。

【小题3】这次游历使作者理解了过往生命的意义,消减了人生旅途中的疲惫、烦躁和恐惧,获得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启示示例:人生中有追求、有奋斗,也难免有伤害、有痛苦。人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可以思考,可以调整,从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迟子建作品精选《亲亲土豆》

2.迟子建作品:鸭如花

3.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好句摘抄

5.迟子建散文精选三篇

6.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7.迟子建散文《哑巴与春天》

8.迟子建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9.迟子建最全简介

10.迟子建《哑巴与春天》阅读答案

迟子建《苍苍琴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经典语录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经典语录 唯美

阅读 迟子建访谈录

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

迟子建唯美经典语录

迟子建《枕边的夜莺》阅读答案

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练习及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练习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