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学习引探教学法之我见(共含13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tian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有幸在湖南一师参加了引探教学法的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的研究主题是21世纪引探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是总结二十年来引探教学法的研究经验,进一步推动引探教学法研究的发展,学心和实践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展引探教学法与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信息技术三结合研究,促进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的上课、说课、论文较好地体现了大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中心。上课和说课教师,都用电脑课件配合上课,既注意体现引探教学法的思想要求,又注意体现教好学科的新知识点。
引探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启发教学思想。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原则,具有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引探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学后讲”,“学生先练习、教师后评价。”
引探教学法的学生论依据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用引探教学法上课,在布置学生初学时,学生会出现第一个疑问: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去学习理解新内容?到了上课时再学,学生会出现第二疑问:新的内容我懂了多少?老师的问答思考题我能回答几个?当教学程序进入到让学生质疑时,这些问题在引探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有机会让学生提出来。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疑问得到解决,独创思维得到发展。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好引探与创新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引探理念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新世纪教学的主要形式。
2. 启发主动,促进发展,立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互动,大胆质疑, 回归评价是引探学习的主要形式。
4. 引探学习是带问学习、互动学习、反思学习、自觉学习、竞争学习、创新学习、优质学习和成功学习。
5. 引探教学是问题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发散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汇报式教学、评价式教学。
6. 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帮学。
7.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点拨者。
8. 为思维慢进生“开小灶”、合作“扶贫”。
9. 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发展。
二、 引探思想
引探思想就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是引探教学法的重要思想。用好引探思想,就能把课上活上好。引探思想包括的内容丰富,方面较多,下面就是其中的八个方面:
1. 先预见后上课思想。
2. 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思想。
3. 整体构建教学思想。
4. 用问题循环过程组织教学思想。其中的一个教学板块的问题循环过程是:
问题――学习――解答――质疑――小结
5.“两先两后”思想。新知识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
学生主要是带着问题去“三学”课文,(课前初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教师主要是做好对学生的提问(提出容量大的,体现教学过程的问题思考题)、肯定、纠错、扶正、点拨工作。
6.培养质疑习惯的思想。
给出时间,充分质疑,课课安排,时时关注,不会问时要启,少人问时要鼓,多人问时要疏。
7.实践练习要步步高思想。
练习题的安排要多形式,异要求,步步高。
8.做好回归评价思想。
每课的课尾(下课前5分钟)要做好全课教学的回归评价。要点是:
①这节课我学过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②大家学得怎样?
③学有没有疑问?
④教师教得怎样?
三、 形成引探与创新的做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2. 引导学生先学先讲
3. 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
4.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结论
5. 实践练习多考虑“活”题目、步步高
6. 多给学生“七个机会”
7. 给时间学生谈学习收获
8. 发展创新思维
9. 加强创新实践
10.促使创新成功
11.教学要有新措施
2004.10.12
简介:
这种方法经过连续十多年大面积的试验和运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引探教学法是我国新教法百花园里盛开着的又一朵鲜花,是深圳经济特区教育改革的一项研究成果。
作用
“引探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也不同于国外流行的发现法,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探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回答教师提出的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新内容,其核心是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其主体思想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特点
“引”与“探”有机结合
以思考题为思维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引”与“探”有机结合,教学生扎实地学好新内容。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适合学生回答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先学先讲,然后是教师的后讲后帮。“先学”是课前先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先讲”是学生就对预习所掌握的情况先讲述和表达;“后讲”是教师的补讲,包括补讲学生进述和表达中的不足和对学生答问的点拨、纠正、扶正、疏理、归纳;“后帮”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慢进学生学习。由于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思维,给予质疑解惑,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求,所以,教与学形成了“引”与“探”和谐、融洽的教学局面。
突破传统教学,改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四个环节: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引探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是十个环节:课前初学→回想准备→课初再学→回答思考题→教师补讲解→问疑提新解→总结归纳→集中解题→回归评价→布置作业(巩固作业、预习作业)。
问题循环
教学过程展示三个问题循环。
用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体现三个问题循环:从布置预习作业,提出初学思考题开始到引探准备是第一个问题循环;从引探过程到引探总结是第二个问题循环;课内实践是第三个问题循环。第一个循环是初学,侧重于自学新知识的全部轮廊;第二个循环是再学,侧重于掌握新知识的细节联系,这是个主循环;第三个循环是集中解题,侧重于新知识的实践体验。每一个循环都是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都是“问题→学习→解答→小结”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循环教学都要从问题和目标开始,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解答,最后进行归纳小结。
八个改进
课堂教学的实施作了八个改进。
(1)把课前不学改为课前先学;
(2)对新内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改即时提出为课前提出;
(3)把重点研究教师如何讲授得好,改为重点研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求得好,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思维;
(4)把教师的系统讲解改为教师的补充讲解。教师的作用主要着重于点拨(理通思维思路)、扶正(纠正思维偏差)、纠错(改正思维错误)、肯定(肯定答问和解题的正确性)、归纳(总结新学知识的特点和方法)、讲清知识间的.联系,把知识由具体、抽象到理论、规律;
(5)把课上没有质疑改为插有质疑、解惑;
(6)把突出单一练习改为突出题组练习;
(7)把课尾不予评价改为课尾及时评价;
(8)把预习定为作业。
意义
“引探教学法”就是“引”和“探”的结合。这一概念就已经体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传授知识,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掌握着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是不断的前进的,教育也必须不断的前进,为生活的现代化服务。教育与人类文明同步,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迈向更高层次。在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教育教学方法也势必受到影响。“引探教学法”就是顺应社会发展产生的。现代社会更注重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教育中也更强调其人文性。在“引探教学法”中把原来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提到了与老师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真正的关怀。因为引探教学法就体现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求两个方面。
理论依据
引探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启发教学思想。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原则。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符合小学教学教学的心理原则,具有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
引探教学法的哲学依据教学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在事物的外因。毛泽东同志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要通过学起作用。引探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学后讲”,“学生先练习、教师后评价”。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指导下学的,这充分体现了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引探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是迁移规律。“迁移”是已学知识在学新知识时的运用。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去探求学习新知识。引探教学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是知识迁移的初用;接着,在引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回答思考题),这是知识迁移的再用;然后是教师的补讲,弥补学生讲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知识迁移的提高;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这是知识迁移的深化;最后是题组练习,这是知识的检验。
引探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论思想。现代教学论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抓好 “三基”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个性作用,在课堂上教学完新知识后安排一定的时间激发学生质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疑难。这些具体的做法,都有效地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智力,体现了现代教学论对教学的要求。
引探教学法的学生论依据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好奇心强,很喜欢问也喜欢答。运用引探教学法上课,在布置学生初学时,学生会出现第一个疑问: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去学习理解新内容?到上课时再学,学生会出现第二个疑问:新的内容我懂了多少?老师的问答思考题我能回答几个?当教学程序进入到让学生质疑时,这些问题在引探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有机会让学生提出来。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疑问得到解决,独创思维得到发展。
“迁移”是已学知识在学新知识时的运用。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去探求学习新知识。引探教学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是知识迁移的初用;接着,在引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回答思考题),这是知识迁移的再用;然后是教师的补讲,弥补学生讲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知识迁移的提高;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这是知识迁移的深化;最后是题组练习,这是知识的检验。
引探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论思想。现代教学论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抓好 “三基”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个性作用,在课堂上教学完新知识后安排一定的时间激发学生质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疑难。这些具体的做法,都有效地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智力,体现了现代教学论对教学的要求。
引探教学法的学生论依据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好奇心强,很喜欢问也喜欢答。运用引探教学法上课,在布置学生初学时,学生会出现第一个疑问: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去学习理解新内容?到上课时再学,学生会出现第二个疑问:新的内容我懂了多少?老师的问答思考题我能回答几个?当教学程序进入到让学生质疑时,这些问题在引探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有机会让学生提出来。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疑问得到解决,独创思维得到发展。
推广
引探教学法是深圳陈永林先生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开始于1983年春天,成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最初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后来在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品德等学科教学中。随着引探教学法的不断成熟、完善,引探教学法也由深圳走向全国许多省市、乃至国外一些地区,目前,全国有100多个引探教学法实验基地,参与实验的学校有几千所。在众多的基地和学校中,许许多多的领导和教师参与实践研究,使引探教学法的特点、优点更加突出,运用引探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学效果明显,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实用。引探教学法它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发展:1989年获得深圳市建市十周年科研成果奖,1994年获得广东省教育科研成果奖,1995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批准设立引探教学法研究部,同年底在深圳市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创立者
陈永林,广东罗定市人,现任广东深圳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深圳市小学数学教研会会长、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教授、国家教委科研项目小教大专系数学教材编委。 陈永林从教34年,一直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工作。
将“引探教学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探教学法早在1998年就由陈永林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提出了。其总体思路是:在教师引导下,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智力,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
一、 创设“疑”的情境,构建引探准备。
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引探准备阶段是这样导入新课:首先,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情景谜,让学生随便举出一个数字,我迅速的说出这个数是否能分别被2、5整除,这样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老师如何判断出来的呢?”学生非常的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能那么迅速的说出来呢?这里面是否有诀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 引探过程
1、 引探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而初探又是引探的启始环节,是进行有效引探的前提。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过程,是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体现灵活性、适度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中所隐藏的新知识、新问题。生动的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启发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特征》一节时,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个趣味性问题,想想2的乘法口诀中,所得的积的末尾都是些什么数,让他们去探究是不是只要数的末尾是0、2、4、6、8,就可以被2整除。这时学生便会有一种很想知道的欲望,并会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使问题自然成了悬念,而且内心也充满了疑问,思维高度集中,此时教师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维,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交流是引探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环节,也是引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例如:在明白能被2整除的特征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推导出能被5整除的特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在知识获取的同时,还可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
3、 概括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形成数学思想观念,掌握数学概念的直接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概括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概括不精炼、不深入、不完整等,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事先设置好的概括性问题进行知识概括。例如,通过了解能被2整除的特征以及能被5整除的特征后,顺势引导让学生概括出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能被2整除的特征是末尾必然是0、2、4、6、8,能被5整除的特征是末尾必然是0或者5,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必然能概括出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末尾必然是0的数。
三、 引探总结
通过引探准备和引探过程,学生已经非常清晰的知道老师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或者被5整除的秘诀,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推敲和摸索,已经将这个秘诀的牢牢的记在脑海中,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别总结出能被2或者被5整除的特征,从实际转化为理论知识。
四、 引探实践
学生通过课上一连串的引探,从疑问到实际,从实际到理论,最后必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师可设计几个代表性的题目,把学生的理论进一步升华。
智力依赖于兴趣,兴趣则可以反作用于智力。许多研究表明,在杰出人物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兴趣、情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只有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才能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谈“引探教学法”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谈“引探教学法”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 贺青
美国马尔腾有句名言:“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回答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常说:“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灰心丧气。”可见自信心是获得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困难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之一即“树立学习困难生的自信心”。对超常儿童发展调查与跟踪研究也表明“自信好胜,有坚持性是主要特征之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专家班华先生对人的创造性潜能关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品质调查表明:第二位即为自信心,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与实际也证实,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日本、美国、英国、西德、苏联等国中小学数学课程大纲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即通过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使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要有信心,获得数学是人类社会中极为普遍的活动”,经过数学学习“学生要相信自己有做数学的能力,而不是害怕或厌恶数学”,“有充分的信心去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数学技能”。虽然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没有明确要求,但许多研究者在新世纪的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中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几年我在实践陈永林教授的“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发现:“引探教学法”在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 引探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认知、
数学实践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对数学学习的坚持性和情绪调节。通过进行引探法的教学,学生自信心表现为:首先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水平学好数学,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圆满完成学习的任务,能提高数学成绩和能力;其次学生可以自觉选择略难于自己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其三,学生能自觉克服暂时的困难和失败而产生的困扰情绪,努力坚持对问题作深层次的探究;第四,学生能主动向他人提供帮助,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等。如本期学生已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在每单元选择一篇教案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1、我对×××知识已掌握了什么?2、我还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3、通过自学课本我又知道了哪些知识?4、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这一自学题为主线,充分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建构,尤其学生通过第四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学困生通过提问,找到了自己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并通过师生的帮助,突破了对难点的掌握后,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得到了老师表扬鼓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于中上等学生,通过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叛性,同样更增添了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得到多次强化后便会趋于稳定状态,这种心理将直接影响他的进一步学习。
二、 通过引探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的途径
1.实施希望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
[1] [2]
以“探”导“引”以“引”促“探”
透析近几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优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但还普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牵制式”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材的滞后性和教学思路的单一性制约了教师教学的自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心理倾向是如何让学生按自己所设定的框架一个一个地让学生往里钻,实现其环环相扣的教学程序,至于如何能够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恐怕很少考虑。加上教师囿于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迷信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另外,课堂教学结构不尽合理,我们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贯穿问题产生――探索解决――建构应用――问题延伸这样一条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探究主线。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把握一条“探――引――探”的基本教学思路,凸现以“探”导“引”,以“引”促“探”的教学方法。
一、以“探”导“引”
这里的“探”为探底,“引”为引导。教师根据探底的情况来确定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角度和引导学生探索方向。这既符合“迁移”原理,也符合顺着学生学路导的“自如化”教学的要求,探底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准备阶段,它贯穿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之中,从而构成不断探底、不断引导、不断探索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结构。
1.准备阶段探底与引导。
教师依据数学知识的脉络,运用准备题。了解性提问创设一定的情境等方法,了解学生在探究新知前与新知相关的知识基础,探究同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技能状况等,检验教师前期对学生就上述问题的预测准确度,以提供下一步引导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角度及措词作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利于教师创设既适合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又具有新颖独特的'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时、分认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以合作方式创造一个钟面,了解学生对钟面结构认识程度,为教师下一步引导提供了合理的决策。
2.自主探索阶段探底与引导。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所探究问题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观察操作方法上的障碍、阻塞或偏离方向的现象。教师通过信息反馈方式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为学生的继续探索提供可靠的方案,利于教师的引导“有的放矢”。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出示一组数“21、42、33、54、45、36、27、48、39、60”试探性让学生计算、观察,自主探索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从反馈中发现,由于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思维惯性的影响往往从个位上去找规律。教师及时调整探索方案,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操作探索出特征。
3.内化巩固阶段探底与引导。
课堂练习具有反馈功能、内化功能和形成技能功能。反馈功能为教师在该阶段中的探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尝试或模仿练习后,教师利用反馈的情况,了解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对新知识理解的程度、思维动态和技能的状况,为教师设计后一层训练,引导学生扫除障碍实现知识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2]
以“探”导“引”以“引”促“探”
透析近几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优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但还普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牵制式”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材的滞后性和教学思路的单一性制约了教师教学的自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心理倾向是如何让学生按自己所设定的框架一个一个地让学生往里钻,实现其环环相扣的教学程序,至于如何能够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恐怕很少考虑。加上教师囿于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迷信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另外,课堂教学结构不尽合理,我们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贯穿问题产生――探索解决――建构应用――问题延伸这样一条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探究主线。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把握一条“探――引――探”的基本教学思路,凸现以“探”导“引”,以“引”促“探”的教学方法。
一、以“探”导“引”
这里的“探”为探底,“引”为引导。教师根据探底的情况来确定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角度和引导学生探索方向。这既符合“迁移”原理,也符合顺着学生学路导的“自如化”教学的要求,探底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准备阶段,它贯穿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之中,从而构成不断探底、不断引导、不断探索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结构。
1.准备阶段探底与引导。
教师依据数学知识的脉络,运用准备题。了解性提问创设一定的情境等方法,了解学生在探究新知前与新知相关的知识基础,探究同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技能状况等,检验教师前期对学生就上述问题的预测准确度,以提供下一步引导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角度及措词作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利于教师创设既适合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又具有新颖独特的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时、分认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以合作方式创造一个钟面,了解学生对钟面结构认识程度,为教师下一步引导提供了合理的决策。
2.自主探索阶段探底与引导。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所探究问题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观察操作方法上的障碍、阻塞或偏离方向的现象。教师通过信息反馈方式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为学生的继续探索提供可靠的方案,利于教师的引导“有的放矢”。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出示一组数“21、42、33、54、45、36、27、48、39、60”试探性让学生计算、观察,自主探索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从反馈中发现,由于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思维惯性的影响往往从个位上去找规律。教师及时调整探索方案,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操作探索出特征。
3.内化巩固阶段探底与引导。
课堂练习具有反馈功能、内化功能和形成技能功能。反馈功能为教师在该阶段中的探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尝试或模仿练习后,教师利用反馈的情况,了解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对新知识理解的程度、思维动态和技能的状况,为教师设计后一层训练,引导学生扫除障碍实现知识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例如,教学“商中有0除法”时,从基本训练反馈的情况中发现,学生就商中的“0”的两种不同含义比较模糊,让学生计算“8012÷4”后提问:“商中百位上写0依据是什么?商中十位上写0的依据又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商0的不同含义。
4.发展延伸阶段探底与引导。
在学生取得探索成功,并初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后,此时将会产生新的思维冲突,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试探、了解学生在新的起点上可能会引发何种新的思维趋向,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的冲突提出尚待进一步去发现、探索的新问题。
二、以“引”促“探”
如果说,“探底”为教师的引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进教师“自如化”教学,那么“引导”则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推动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会不会自主探索,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水平。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并非意味可抛开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探索活动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和探索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的各阶段中,教师在探底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引导决策就显得相当必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学生从观察、思考、讨论、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初步得出“商不变规律”后,教师出示一组题:(36×2)÷(12÷2);(36×5)÷(12×3);(36÷6)÷(12÷2);(36+12)÷(12+12)从反面揭示矛盾,让学生进行检验“与36÷12=3比较这几道题的商都变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以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达到以“引”促“探”的目的。
各阶段的引导方式及作用随着教学的进程各有侧重,概括地说,在准备阶段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激活思维;在探究阶段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和校正思维趋向,引导学生深化探索,发展思维;在内化巩固阶段中,设计有效练习,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在延伸阶段中鼓励质疑,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总之,无论哪个阶段,采用何种方式引导,引导的深度如何,均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均应把握顺着学生学路导的原则,以体现“自主化”学习和“自如化”教学的特征。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浅探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浅探词汇是语音的基本建筑材料,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虽不如会话教学那么重要,要求四会的单词非常少,但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词汇教学是比较乏味的。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英语词汇,继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每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深入,词汇教学当然也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其教法需要不断地改进或发展。
一、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一)教师孤立教词,讲得过多
孤立地教词、孤立地讲解,是以往词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这种教法让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过多时间,使学生记忆一堆互不联系的词义和用法例句。而实际上词汇是有规律、成体系的词汇,一方面与语音、句型、课文结合,另一方面在听、说、读、写之中体现,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整体教学法,大幅度减少教师讲知识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依据词汇内部的形、音、义、构造、用法的纵横联系掌握词汇。
(二)学生与词汇接触少、吸收少
不少词在初学时虽被记住,但以后则被渐渐地忘却。由于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词汇教学进行听、说、读、写不够,而导致词汇重复少、吸收少;反过来,词汇量小又导致听、说、读、写难以大量进行。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中学英语教学步履艰难,不少学生英语难过关。由于害怕记单词而讨厌学英语。
(三)不同词汇的教学主次不分,平均用力,负担过重
在实际中不少教师经常不分主次而一律要求学生将所有词汇的音、形、义、用法全掌握,听、说、读、写都会用。结果是该达到的要求没达到,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未在词汇的教和学上抓住主要矛盾,因而效果不佳。
由此可见,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并没有我们以往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教学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还有待解决。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认真地研究和学习科学的教学理论并结合实际去付诸实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词汇教学内容
(一)读音和拼写的教学
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的存在基础,是各个方面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音和形的教学历来受到重视,无论中学英语教学采取何种方法和路子,对此都不能忽视。在词汇的音和形的教学中,要注意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见形而知音,又能因音而记形。
(二)意义和用法的教学
教单词除了读音和拼写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在一些意义具体的单词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把多方面的感知活动加入词汇学习之中去。对于词的用法教学,则要注意与句型、会话教学紧密结合,在句型中练习词的用法,并强化词与词之间的纵向(一词多用)和横向(一义多词)联系,使学生更准确更迅速地掌握词汇。
三、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法
《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交际为目的,以任务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语言的交际本质,强化了语言交际运用的过程。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以及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将科学理论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中词汇反映的不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在训练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义。一般而言,词汇教学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实物、图片、手势、动作、表情等使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1.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主要用于实物名称教学,如钟表、杯子、苹果、桔子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极容易准备且面积不大,便于携带。上课时,教师可一边呈现物品一边将单词读出、板书,将单词的音、形、义一次性完成,既生动又形象。接着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方法套入一些句型“What's this? It's a/an …”或 “I like …very much”引导学生进行操练,强化学生对单词音、形、义的统一意识。
2. 利用挂图、简笔画、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词汇教学。对于那些不便于通过实物来进行教学的词汇,如家庭成员、日期、天气、动物等,可利用挂图、简笔画或电教媒体,如何运用视学校实际条件而行。在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利用简笔画或挂图来进行;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则可运用多媒体。通过这些教具,教师能轻易地将词汇的意、形、义呈现给学生。
3. 借助手势、动作或表情进行教学。英语中有许多动词,我们可通过手势、动作、表情,使学生易于领会。如:sing 、run、jump、swim等,教师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出英语单词,也可以请一些英语较好、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按教师所示做动作,教师可先叙述,接着要求学生跟着单词及句型:run-He is running;jump-He is jumping等等,教师并将动词及相关句型板书,带领学生操练熟悉词汇。
(二)创造情景法
教师教词汇应尽量避免单调地直接板书单词到黑板上教学生认读,要努力地创造情景,用创造情景法进行词汇教学,把学生置于情景中学习掌握单词。如教授地点名词(如:hospital、station、cinema)时,教师可预先把地点名次分别简单地画在卡片或纸上,同时写上单词,上课时特定几个学生上台拿着。教师说:I want to go to Beijing. Where must I go?等等,并引导学生说出生词station等,同时请拿着相应单词的画的学生向前跨步展现该词的词形、词义。或者是教师设计一个情景,把两组间的过道当作街道,那些拿着画的学生为车站、医院等地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一特定情景里把单词套入特定的`句型中反复联系,直至能灵活运用为止。
(三)对比教学法
词汇教学的对比教学法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近(同)义词对比,一种是反义(相对)词对比,还有同音(异形)词对比。同义词对比:英语中大量的词汇都有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利用同(近)义词代换或对比的方法讲授词汇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glad-happy; enjoy-like等等,可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反义(相对)词对比:对比反义词或相对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联系地记忆。如:Now the shop is open. It isn’t closed.或It is not very cold. It is warm.这样的对比不仅便于熟记,还能使单词在句中一目了然,帮助学生准确地运用。同音异形词对比:教师在教生词时,可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同音词板书出来。如:no-know,week-weak等等,区别这些词书写和意义上的不同,并分别用这些词造句,促使学生深刻记忆,牢固掌握生词的读音、词性、意义、拼写。
(四)词汇组织法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教师可根据单词按照一定的范畴进行组织、归类,帮助学生发现记忆规律,利用词汇组织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归类组织法:即根据同类关系来将单词归类,教师先提出一个概括词,让学生将学过的属于这一类的词归集起来。如,fruit:apple、banana、pear etc。这样的归类使分散的单词集中起来,便于联想和回忆。接近组织法:即根据接近联想的原理,将两个以上在空间和时间上很接近的印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只要想出一个,便会联想和回忆出与之接近的一种印象来。如想到天体,就会想到star、sun、earth、moon,进而想到plane,spaceship,再联想到astronaut、airman等等。
(五)英汉释义法
这种方法包含英语释义和汉语解释。首先是用英语来解释词汇,锻炼学生用英语想英语的思维能力。如:bank-a place for keeping money等。其次是用汉语解释词义。英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母语的使用。但遇到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汇时,如air、traffic等,用英语解释可能中学生较难接受,此时教师可以直接用汉语解释,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意思清晰明了。
(六)游戏、竞赛法
青少年活泼、好强、好表现,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努力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和做的机会,使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人地位。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把游戏搬进课堂,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使学生整个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方法有“找朋友”,“猜测游戏”、“单词接龙”等;竞赛的形式也有多种,如“看谁举例多”、“看谁最快完成”等等。游戏、竞赛可用于词汇教学的各个环节,前面所介绍的几种教法中也可将游戏或竞赛渗透其中,但教师要注意合理控制时间,且要避免只追求趣味而忽略效果。
(七)单词拼读规则法
这种方法要建立在良好的语音基础上。英语作为拼音文字,字母和读音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音规则。教师在教学词汇中应让学生熟练掌握读音规则,并通过大量的例句进行更直观、形象的讲解。如a在开音节中读[ei]:name、cake、late等,引导学生利用读音规则发音和记忆单词。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单词的能力。
(八)探索法
直接出示单词教学生发音是大多数教师过去常用的方法,它只注重传授知识本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读法”。在词汇教学中也可以将它变为“探索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规律。
下面是一个词汇“bread”的教学实例。
T(teacher): Do you know how to read it in English? ( Showing a picture of bread.)
S(students): No.
T: Please find out the words (that we have learned) with “ea”.
S: (All the students begin to think and find out the following words: tea, teacher, head, please, meat, …)
T: Now please read them and tell me how to pronounce“ea” in each word.
S: tea[ti:], please[pli:z], meat[mi:t],head[hed],…
T: Oh, wonderful! Now, you know, sometimes we may pronounce “ea”[i:], but sometimes we may pronounce “ea”[e]. Here“ea” in bread should be pronounced [e], the same as “head”.
S: Ok, we can read it (bread) [bred].
采用“探索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该单词的读音,掌握了读音规则,还学会了思考以及寻求知识的方法。这种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探究能力。它是一种“探究式” 的学习:它既重视结果又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既关注意义建构又注重应用。因此, 它特别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展望
英语词汇的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所述只是最常用和常见的几种。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英语词汇教学必须立足于时代和科学的发展,以一定的科学教学理论为依据,在实际中结合教学对象和教材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满足时代发展及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断关注和学习新的教育动态,收集和吸取成功的范例,结合实际,创造出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
学习之我见作文
学习是父母挂在嘴边的谆谆教导;学习是亲人记在心中的殷殷期盼。学习无处不在,它在课堂中,它在生活里,它在教师的教导下,它在无尽的书本中。身为学生,为了学习,我们在课堂认真听讲,在课后写着作业,学习已经不是老师口中强调的话语,也不是本上写下的字迹,而是青春的赞歌,心中的烙印。
乘着理想的翅膀,载着希望的目光,我背上了压力,在竞争中,它是动力,让我不畏对手的进步,不怕偶尔的失败,而是更加努力的向前,因为我知道,生活不一定都是“艳阳天”,“暴风雨”后是强者的身影。望着成绩单,我心中百感交集。是高兴吗?像是优秀的成绩,但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是必定;是心酸吗?付出的心血,虽然大有长进,却依然与别人落下一截。我们在学习的赛道上你追我赶,学习有苦有甜,五味俱全。但须敢吃苦,肯奋斗才能开拓更美好的明天。
我常听人抱怨,说学习太累,老师太烦,作业太多,消极的情绪便是坠落的开始。而我要说,学习可以有尽头,只要你放弃学习。常言道“学海无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是有乐趣的,坚持就是胜利,学习虽然占用青春,但它换来的不仅是渊博的`知识,而且还有一个更幸福的中年和老年,当回忆往事,便不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而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人生感悟。
学习与书本密切相关,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张元济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书是天南海北的大世界,是悲欢离合的人生。在书中千万个大小人物得到永存,冰心奶奶告诫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由此可见,想要读书就要学会读书。
学习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学习中我们哭过,笑过,有过抱怨,也学会感恩,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生活中,在课堂上,学习无处不在,它指点着每个人学会思考,理解人生,从而珍惜生命。
As soon as everyone steps into junior middle schools, Englis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What’s more, with China entering the WTO, English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As a student, I think everyone should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However, nowadays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have great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 How does the problem come about? For me, I am into English. In my opinion, the reason is that a great many students have no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in learning English.
So,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an interest in English and to remember that patience is the key to learning English. Then try your best and take every chanc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n English. Besides, by listening to English tapes you may make great progress. I suggest buying some English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such as English Weekly, the best among them, which will help you a lot.
Do as I have said above, you will be successful sooner or later.
【参考译文】
如每个人一踏进初中,英语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加入WTO,英语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语言。
作为一个学生,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英语知识。然而,现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困难。这个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对我来说,我是英国人。在我看来,原因是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和信心。
因此,我认为培养对英语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要记住,耐心是学习英语的关键。然后尽你最大的努力,抓住一切机会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此外,通过听英语录音带你会取得很大进步。我建议买一些英语杂志和报纸,比如英语周报,其中最好的一本,它会对你有很大帮助。
照我上面说的去做,你迟早会成功的。
关于学习之我见作文
从小学开始已经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上到初中后就截然不同了。两年多前,带着兴奋且激动的心情踏进新校园,从此学校就一直向着课改之路带领着我们这群新生大步前进了。
高效的课堂给我们创造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理所当然也刷新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它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享受彼此成长的快乐。在这个高效课堂上,老师讲问题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尽情地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课堂的氛围明显地活跃了许多。带动了很多平时不怎么积极的.同学。回答问题或展示的加分更是让课堂沸腾起来,每个组员无一不在为小组争分,即便是较后的同学。
每位老师都在培养我们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展示能力,每节课都会有独学和群学环节,大家互相交流着自己对这些题目独特的看法。将一种方法与别人交流,你将会得到两种方法。
我们主宰着课堂,彻底改变了以往老师主宰课堂的旧局面,迈向一个新时代。以前的我在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默默地听着老师讲,还希望老师不要叫我回答问题,像胆小鬼一般地存在着。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虽然有时还不是很放得开,但也能大胆举手抢答了,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相信大部分同学都有这样的改变吧。
现在的课堂就是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老师不再是演讲者,他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表现,我们也不再是听众,亲身体验教的过程,一堂课下来,比老师一味地讲解,我们只管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学,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那是相当的活跃,完全脱离一个学生的被动、被指挥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这非常有助于把我们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所以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看似乱哄哄,实际是在老师的调控和学生的自律中的有序。
其实凡事都有利有弊,以上说的都是利的一面,弊端就是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同学,别人在讨论问题,他们就在自顾自地闲聊,对学习一点帮助都没有,缺乏一种自觉性,没有融入到活跃的讨论问题中。
课改的我们就像是舞台上的主角,勇于展现自我,赢得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飞的再高,放风筝的线始应该终拽在手中!我们一定会在课改的路上越走越远,不断探索成功的奥秘。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之我见蔡守胜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逯家寨学校)
摘 要: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恰当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相应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进入“实践”,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得以知识“升华”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案例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案例,方便适用;联系生活实际,选取恰当案例,针对性强;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搜集直观鲜活的案例;自己根据课本内容编写案例,事半功倍;利用课本剧形式呈现背景材料,增强课堂趣味性。这样的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开拓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法;案例来源;高效课堂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真实的,也可以是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参与者所熟悉的环境相类似的案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相应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进入“实践”,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得以知识“升华”的一种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如果教师就理论单纯地运用课堂讲授法大讲特讲,难免会使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要是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难易适中的案例进行有效教学,课堂趣味性就会增强、气氛就会活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想象、语言表达、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的青少年,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朴实的生活常识,才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既吸引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又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以新课标为指导,大胆创新,用真实生活来补充、完善和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在多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案例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案例,方便适用
如,在教学《财产属于谁》时,我直接采用课本中的案例:小王的父亲用自己的合法收入购买了一辆小轿车;小王的父亲驾车送小王上学;后来,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小王的父亲驾车搞运营;三年后,小王的父亲将这辆车卖掉。通过对这一案例“小王的父亲对属于自己的财产拥有什么权利”的分析讨论,学生就很容易弄清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此案例图文并茂,所展现的内容一目了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诸如此类案例,课本中不胜枚举。
二、联系生活实际,选取恰当案例,针对性强
如,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我设计的案例是:我新买了一部笔记本电脑,使用不几日就发现电脑时常自动关机,经多方了解知道这是电脑的质量存在问题,我非常气愤。请同学们帮我想办法,我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给我出谋划策,讨论分析,既了解了维护权益的途径,又增强了维权意识,使他们的理论知识上升到了实践经验,以后他们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就知道该如何去维权了。
三、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搜集直观鲜活的案例
在《难报三春晖》这一课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关于“有爱就有责任”的公益广告,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然后让学生讲述“我和父亲(母亲)的故事”,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再一次感受平凡而伟大的爱;在这个环节中,公益广告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由广告想到自己,有感而发,讲述自己的故事,学生投入其中,眼动、心动、口动,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然后继续进行第二个教学目标:怎样孝亲敬长,学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孝亲敬长的方式方法。学生还分组表演了一些反面例子,表演完之后便扮演长辈的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我想,以后学生在与自己父母相处发生问题的时候,他一定会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设计一些有效的情境与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且在生活中得以提炼和升华,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
四、自己根据课本内容编写案例,事半功倍
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时,以自编的故事导入:一个得了癌症的母亲以近乎残酷的.方式对待她的孩子,在短时间内迫使他学会了自立,孩子在愤恨与不满中学会了很多。母亲离世了,孩子认为他终于解脱了;孩子长大了,但他并不曾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母亲留给她的一封信……这个故事打动了学生,他们自然归纳出:严也是一种爱!这个沉重的故事让学生心动了,教学目标自然生成。学生的动有好多种,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也动起来!
五、利用课本剧形式呈现背景材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再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有关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教学中,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教师免不了要逐条介绍,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看课本漫画《顾客是上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揣摩画中的“冲突”起因、经过、结果。然后,选择一位学生扮演摊主,一位扮演顾客……学生兴致勃勃地模拟情境中学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培养了学生的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一个恰当的案例使用能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明辨了是非,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教学效率。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进行“实践”操演,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其次,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可以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再者,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针对性极强的问题,它多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知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追求有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锻炼学生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浅探
在小学艺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 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 发展,我们在小学艺术课教学中进行了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早在1970年,美国音乐教育家乔治・罗曼诺夫就提倡一种音乐背景记忆法,即在乐声中进行学习、创 作或记忆。实践证明,教师在优美的古典音乐旋律中朗诵英语课文,能使学生的记忆力提高10倍,可以在7 2小时之内掌握2000多个单词。经过反复试验,乔治・罗曼诺夫得出结论:不管在任何时候,音乐都能直 接刺激大脑神经,引起兴奋,并由此产生创造灵感。
1983年召开中日教育交流恳谈会期间,我国代表团在考察日本幼儿园时看到,幼儿在学画乌龟之前, 教师先引导他们听一段表现乌龟律动的音乐,并要求他们按音乐节奏模仿乌龟爬行的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进行 绘画创作。这种教法,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幼儿更好地激发起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们认为,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 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即在美术课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在 音乐课教学中加进美术欣赏,使这两门课中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既有利于创 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近几年来,我们在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那就是抓住“视、 听、唱、奏、动、写、记、创”这八个要素,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 ,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
例如二年级上一节以“一群小鸭子”为课题的美术课,开始,教师把走的、跑的、站的、飞的等各具形态 的小鸭子画像贴在黑板上,先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接着,教师播放小鸭子叫声各异的录音,并加一段“小 鸭子戏水”的录音故事。主讲人活灵活现的讲演,使同学们浮想联翩,小鸭子戏水的画图在他们脑子里已具雏 型。继而,教师再按录音机,一曲《小鸭子》的欢快旋律划破了教室的静谧,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和 着歌曲,踏着节奏,挥动两手,模仿着小鸭子的动作。当学生安定下来,教师又引导他们观察小鸭子(画像) 的头形、身形、眼睛及颜色,然后再播放歌曲《小鸭子》。随着轻快的乐曲,同学们尽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池塘、浮莲、远山、追逐嬉戏着的鸭子……至此,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已是水到渠成了。
又如六年级一节音乐课,教唱一支云南撒尼族民歌《转圆圈》。这支民歌情调纯朴,尽管音域不宽,但节 奏轻快、动静有致,富于浓厚的撒尼民族色彩。教师教授这支歌时,把预先绘制好的云南风情画贴在黑板上, 使画中的竹楼、远山、草坪、月亮和欢乐的人群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撒尼族的风俗习惯后,即作了表演般的范唱。刹时,学生犹如置身于草坪上的人群里,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一阵激情后 ,教师又启发学生根据绘画的意境和《转圆圈》的歌词展开想象:一轮明月由东升起,宁静的山村,微风轻轻 地吹拂着树梢;远处群山朦朦胧胧,近处小溪潺潺流着。正当同学们沉醉在美好的意境中之时,不知哪位学生 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月亮出来了!”于是,全体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齐声和着:“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有些学生还拿起牧童笛吹起来。一时间,“视、听、唱、奏、动、写、记、创”八大要素中的大多数都在课 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欢乐的气氛中,一位学生指出黑板上那幅绘画仍未完全体现《转圆圈》所蕴含的意境 ,并要求老师批准他索性到黑板上作画。果然,他的想象画丰富多了:竹楼、群山、月亮、小溪、泉水、草坪 ,还有一群小朋友和站在竹楼窗台上呼喊着“月亮出来了”的小妹妹。画中情景交融,歌入画境,令人神往。
由上可见,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美术、音 乐的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经过多 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实施此法已得到显著的'效果。
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激发起学生学习艺术学科的兴趣,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过去,由于偏面追 求升学率,美音这块园地几成荒芜,沉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的童真夺走了。但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实验的成 功开展,又把学生学习艺术学科的兴趣激发起来,由此推动了琴乐歌声、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的开展。如今, 我校每年都组织一次小燕子音乐会和传统美术比赛,使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
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实验的成功开展,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了一批艺 术人才苗子。这种教学法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积极调动了他 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如六年级吕千山同学,原来较为散慢,学习成绩也不好 ,但他后来通过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的促进,不仅对艺术有很大的兴趣,能写一手好字,能画一手好画,能 歌善舞,而且仪表大方,文明有礼,学习成绩也屡居同学前茅。事实上,我校凡是美音互补教学法抓得好的班 ,班风都较好,学生都活泼而知识面广。此外,通过美音互补教学法实验,我校还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苗子 。近几年来,我校有30多人次参加艺术竞赛荣获国家级或省级奖励。其中有5位学生的美术作品被选送日本 展出,4位学生的音乐、美术作品在省《第二课堂》刊登。学校管弦乐队参加江门市少儿音乐花会比赛也获一 等奖。
我校的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几年来先后经受了省市的领导和教师、港澳同行及外国教育专家听课考查 ,受到一致好评。这一教学法被认为方向是对的,效果是显著的,过程也是可学可行的。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梁 得灵来我校听完课后说:“这是一堂乐趣结合、美音结合、演创结合、师生和谐共处、同有高尚美感的艺术课 。”
(作者单位:台山市台城镇第二小学)
小学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浅探
在小学艺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 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 发展,我们在小学艺术课教学中进行了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
早在1970年,美国音乐教育家乔治・罗曼诺夫就提倡一种音乐背景记忆法,即在乐声中进行学习、创 作或记忆。实践证明,教师在优美的古典音乐旋律中朗诵英语课文,能使学生的记忆力提高10倍,可以在7 2小时之内掌握2000多个单词。经过反复试验,乔治・罗曼诺夫得出结论:不管在任何时候,音乐都能直 接刺激大脑神经,引起兴奋,并由此产生创造灵感。
1983年召开中日教育交流恳谈会期间,我国代表团在考察日本幼儿园时看到,幼儿在学画乌龟之前, 教师先引导他们听一段表现乌龟律动的音乐,并要求他们按音乐节奏模仿乌龟爬行的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进行 绘画创作。这种教法,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幼儿更好地激发起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们认为,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 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即在美术课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在 音乐课教学中加进美术欣赏,使这两门课中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既有利于创 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近几年来,我们在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那就是抓住“视、 听、唱、奏、动、写、记、创”这八个要素,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 ,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
例如二年级上一节以“一群小鸭子”为课题的美术课,开始,教师把走的、跑的、站的、飞的等各具形态 的小鸭子画像贴在黑板上,先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接着,教师播放小鸭子叫声各异的录音,并加一段“小 鸭子戏水”的录音故事。主讲人活灵活现的讲演,使同学们浮想联翩,小鸭子戏水的画图在他们脑子里已具雏 型。继而,教师再按录音机,一曲《小鸭子》的欢快旋律划破了教室的静谧,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和 着歌曲,踏着节奏,挥动两手,模仿着小鸭子的动作。当学生安定下来,教师又引导他们观察小鸭子(画像) 的头形、身形、眼睛及颜色,然后再播放歌曲《小鸭子》。随着轻快的乐曲,同学们尽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池塘、浮莲、远山、追逐嬉戏着的鸭子……至此,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已是水到渠成了。
又如六年级一节音乐课,教唱一支云南撒尼族民歌《转圆圈》。这支民歌情调纯朴,尽管音域不宽,但节 奏轻快、动静有致,富于浓厚的撒尼民族色彩。教师教授这支歌时,把预先绘制好的云南风情画贴在黑板上, 使画中的竹楼、远山、草坪、月亮和欢乐的人群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撒尼族的风俗习惯后,即作了表演般的范唱。刹时,学生犹如置身于草坪上的人群里,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一阵激情后 ,教师又启发学生根据绘画的意境和《转圆圈》的歌词展开想象:一轮明月由东升起,宁静的山村,微风轻轻 地吹拂着树梢;远处群山朦朦胧胧,近处小溪潺潺流着。正当同学们沉醉在美好的意境中之时,不知哪位学生 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月亮出来了!”于是,全体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齐声和着:“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有些学生还拿起牧童笛吹起来。一时间,“视、听、唱、奏、动、写、记、创”八大要素中的大多数都在课 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欢乐的气氛中,一位学生指出黑板上那幅绘画仍未完全体现《转圆圈》所蕴含的意境 ,并要求老师批准他索性
[1] [2]
★ 让学引思学习总结
★ 《水浒传》之我见
★ 武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