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随风飘去大西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不少成语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这些成语,就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纪时。如:寅吃卯粮半夜三更钟鸣漏尽丁是丁,卯是卯
2.科举。如: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名落孙山
3.建筑。如:登堂入室大相径庭门当户对户枢不蠹蓬荜生辉偷梁换柱雕梁画栋
4.服饰。如:峨冠博带袍笏登场被褐怀玉纨绔子弟集腋成裘
5.器物。如:钟鸣鼎食觥筹交错举案齐眉席不暇暖循规蹈矩奉为圭臬权衡利弊
6.度量衡。如:咫尺天涯枉尺直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壁立千仞以升量石才高八斗千钧一发半斤八两锱铢必较
7.军事。如:烽火连天大动干戈剑拔弩张折戟沉沙围魏救赵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8.艺术。如:五音不全黄钟大吕引商刻羽滥竽充数室如悬磬胶柱鼓瑟铜琶铁板急管繁弦哀丝豪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铁画银钩胸有成竹画龙点睛梨园子弟插科打诨一板三眼
9.宗教。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无主天花乱坠昙花一现聚沙成塔醍醐灌顶
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 中考复习指导
古代文化常识(四)
宗法和礼俗
【宗法和礼俗】
(一)宗法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长儿子。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儿子。
【考妣】旧时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论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礼俗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一般在20岁。
【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子到了成年又叫“及笄”“笄年”。
【合卺】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姬】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
【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用一头。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拜佣哭泣的礼节。
【稿葬】庶人死了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布衣】即平民穿麻衣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吴嘉仪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史书体例:1、编年体,如《左传》;2、纪传体,如《史记》;3、国别体,如《战国策》;4、通史,如《资治通鉴》;5、断代史,如《汉书》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豆、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7.“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28.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29.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0.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官职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刑罚常识
1.髡(kūn):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2.黥(qíng):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3.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如《史记·商君列传》:“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4.笞: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5.杖: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6.刖(yuè):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如“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7.膑(bìn):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如《汉书·司马迁传》中“孙子膑脚”即指膑刑。
8.宫: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黥、劓、笞、杖、刖、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黥刑最轻,宫刑最重)
9.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10.炮烙: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11.汤镬: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12.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
13.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
14.腰斩: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如《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15.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晋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16.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17.菹醢(zū hǎi):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 古代计时常识
★ 中考语文如何复习
★ 中考语文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