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细水思古散文(共含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最后一杯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细水思古散文
坐在窗边看书,抬头看向窗外,细雨飘洒,月色迷胧,风清景淡。
突然间,我想到了宋词。我喜欢宋词,我喜欢在清秀淡雅的词句中感受诗人的心绪,或细细品味那个时代的气息。似是行走在烟雨朦胧的柳条河畔边,又如乘舟而行,清风夹杂湖泊的潮味,润湿我的.心田。
我喜欢宋词的细腻,甚至忧伤“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我喜欢在惺忪的早晨,默默得读,念,品,斟酌,韵。那轻柔的词,就会随着花香而来,浸湿我柔软的心。那种感觉,就似飞上了云端,心升得很高;又似是在海中溺水时没人救助,挣扎的那种痛苦。新鲜中又带着古朴的气息,心再也无法平静,随着轻舟划过水面漾起一层层涟漪。
也喜欢唐诗的简洁,干净“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气度雍荣,品质高雅,这些或淡或浓的缤纷情事,已随着时光远去,化作历史记忆里一缕风烟。纵使遥隔千年烟尘,依然令人迷醉。
最喜欢的女诗人、词人也有好几个。胡笳声声说归汉的蔡文姬,深宫怒红一枝梅的上官婉儿,万里桥边女校书薛涛,男魄女冠鱼玄机,女中丈夫李清照,热肠忠魂柳如是……常常一句“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便使我放松心情,一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便叫我惊艳叫绝。
“少将风月怨平湖,见尽扶桑水到枯”,轻叹一声,宋词啊,唐诗啊,你们就如那幽幽不绝的细雨,滋润我枯燥的心。愿永记“行到水行处,坐看云起时”。
青春终将散场,唯独记忆永垂不朽。
------题记
在青春的那些年里,总会有这样一些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留下针刻的印迹。
我所处的学校,座位向来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安排的,六七个人分在一个组,互怼互助。但是在这不久以前,我曾经一直所待的小组解散了。随后,我被换到一个有八个人的小组当中去了。
现在的这个小组,也是挺不错的,依旧充满欢声笑语。但是总缺少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于是我无意间想起了曾经……
曾经的那个组只有六个人,两个女生,其余都是男生。我们一起见证过彼此的成长,可谓是挺了解彼此。
还记得初一那时候的我们,总略带些羞涩,很少一起讲话。但在略微熟悉之后,我们又开始调皮,总爱彼此抓对方的漏洞,进行一番所谓的冷嘲热讽。有人哭,有人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初二的我们,不似曾经的腼腆,见上面也总会说上一番,甚至彼此之间还能谈心。我们一如既往的互损,让彼此变坚强。每当谁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会给予自己最真诚的温暖,哪怕是向来没心没肺的那个人,都会说上那么一句“don’t be sad.”我们总会在某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温暖,就比如,上课回答问题。这也许就是我们一起干过的最坏的事,即使是这样一起挨骂,心里却是偷着乐。
就这样,我们一起度过了初中一年半多,可是却不能陪伴彼此到最后。
可青春就是这样,前一秒你还是我前桌,后一秒回过头就不再是那么熟悉的眼前人。总是这样分分合合,总是难以留给自己不想失去的东西,而我们总是热爱着过去,不时回头张望。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细水流年与君同散文
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天公作美,飘然的雪花为我们开启了寒假的大门,也让这颗北方明珠再一次披上了银装,使其不再徒有虚名。
被雪花覆盖了的世界显得格外宁静,和谐,万物都在悄然生长。虽然冬日里的我一贯不喜出门,但为不辜负天公的美意,还是决定踏雪而出。
随着双脚的一起一落,飘然入耳的清脆声响竟有些陌生。回忆起儿时在雪地里奔跑嬉戏的画面,不由得轻叹。只能怪岁月让我无法再去如此亲近的接触自然了。
轻跺双脚,使雪花从鞋上脱落,我走进了永远让我心仪的建筑物。
徘徊在书架边,目光不停的找寻着新的冬日伴侣。当我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细水流年这个词语时,内心不禁为之一颤。
这是最美丽的邂逅,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慢慢将其从书架中抽出,更喜它泛着淡黄的封面上洋溢着古朴的气息。诗意的题目与淡雅的画面道出了它的内心,它是安静的,它需要一个喜爱安静的人拥有它。
细水流年,它承载着的是一段岁月的诗画。
花一样的年华,总会有数不清的花一样的过往。或悲、或喜、或哭、或笑。但它们都已逝去。
而它,却将这些记忆的碎片拾起,拼凑成了一个个模糊却又美丽的故事。也许,正是这些许细微的模糊与空白,才给了我幻想与充实的机会。
逝者如斯,时光是最无情的小偷,在你毫无察觉的时候,它偷走了你的童真,你的青春,甚至是你最想要保留的东西。
很久以前,我紧紧关闭了通往曾经的窗户,为的是躲避,躲避那些本不该有的无名的惆怅。
细水流年与君同,它似乎拥有一双慧眼,察觉到了我内心的秘密,它无言却有着一股无法抵挡的力量,在它的面前,我的窗户似乎弱不禁风。
十几个春秋匆匆走过,留下的遗憾、留下的骄傲,统统如决堤的洪水般喷涌而出,无情的.将我拉进了时间的漩涡,不能自拔。
一直觉得,记忆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东西,也是最令人烦恼的东西。
与君同,人间最美丽的倾诉。或是落花有意水无情,或是两情相悦天长地久,却终究都是过眼烟云,时间会冲淡这一切,
张爱玲的一首小诗中说: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看得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
我终于明白,有一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否则当你失去同行的人时,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凄凉,倒不如未曾有过。
长亭外,古道边。离别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时刻,即使心中安慰即是知己,天涯若比邻,也不免泪落无声,心中的那般滋味,唯有自己知晓。
蓦然回首,曾经的种种恍若一场惊梦,一路走来,在世间留下的足迹也都渐渐消失,并未残留什么,若说还拥有什么,那么
只剩下满目荒凉......
细水潺潺玉泉寺散文
古人云,自古名山僧占多。名僧爱名山,更爱名泉。连江县城西郊的玉泉山,山幽泉洌,因而深得僧人青睐。玉泉山峰峦幽深,林木挺秀,“庞然茏葱,尉而秀发”。宋建炎间知县洪壮称“重岩看不厌,绝胜五台山”。山上潺潺流泉,叮咚作响。玉泉寺座落玉泉山南麓,隐于青山绿树之中。悠悠古刹,聆听着这亘古不变的风声、雨声、松声、泉声……
从连江新大桥折向玉泉山,过莲湖,沿玉泉小径,拾阶而上。途中,翠竹摇曳,清涧流水。绕过县职工疗养院,可见玉泉寺巍然而立。佳山秀水,钟灵毓秀。玉泉寺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共三进。前为天王殿,二进为大雄宝殿,三进为佛堂,周边则是斋堂、僧舍。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艳草青,充满生机。寺内保存明朝石柱、石槽、石狮等文物,寺东有宋代僧塔,造型古朴。玉泉寺旁,一山岩突兀而立,方广丈余,上有明礼部尚书叶向高、南京工部侍郎吴文华等题刻,气韵生动。
玉泉古寺,始于隋大业元年(605)。唐天宝间,“浮屠为草庵,依阇黎以栖者百余”。五代时,庵被乱兵盗焚。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十方住持真觉大师到此首建禅席。五世弟子海惠募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僧智功扩建拥秀堂、钟楼。至此,僧侣百余,寺田一千八百亩。梵宇林立,经声缭绕,俨然是丛林气派,鼎盛一时。1944年,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连江,千年古刹惨遭厄运,除法堂外,损坏惨重。现存建筑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而建。
玉泉寺以泉水出名,昔日僧侣草庵而栖,引泉自给,其僧“肋强骨坚,语音铿然,眸子碧色,寿命弥长”,故有“神泉”之称。郡守上奏,赐名“玉泉”,因而名声远扬。遥想当年,僧侣于法事、劳作之余,泡一壶连江长龙鹿池绿茶,品茗于泉下,是何等的惬意。徐徐咀啜,清香扑鼻,甘洌盈口,气生两腋,滋润心脾。恍惚间,泉声鸟语,不绝于耳。
玉山听泉,古为敖江十二景之一。玉泉寺原正殿佛龛下,静听泉响,铿锵之声,酷似琴鸣,极为动听。汩汩流泉,流淌着诗人的性情和雅韵。自唐朝邑人周朴在玉泉寺得句以来,吟声不断。如果将历代诗人题吟玉泉寺的诗汇编成《玉泉吟韵》,一定脍炙人口。如明吴文华《游玉泉寺》诗,“禅房响幽竹,泉玉细相和。香刹逢初结,熊轩喜并过。清樽开石壁,高调散烟罗。欲却还延,山山暮蔼多。”诗风清新恢宏,意境清朗高远。幽竹泉声,诗人留连而忘返。
玉泉寺僧有弘法济世的传统。唐大业三年(608年),玉泉寺住持独觉法师见敖江两岸交通不便,发愿募建通济桥,曾造敖江南北首墩石梁,中流以舟为渡,称“江亭渡”。宋政和四年(1111年),玉泉寺僧真觉法师募缘造桥,越七年桥成。通济桥,即连江县城旧大桥。走在修葺一新的.连江旧大桥,我们不会忘记往昔玉泉寺僧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石心溜玉湿无声,古寺滨泉旧得名”。历史悠久的玉泉寺,古寺名泉,相得益彰。名泉长流,古寺永存。
★ 水问散文欣赏
★ 水的思索优美散文
★ 素水女子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