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量单位和进率练习课(共含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颉善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计量单位和进率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6页,运用移动小数点的办法进行名数的改写。及其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2题和第6―11题:教学目的:进―一步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和进率,提高名数改写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等计量单位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填空。然后,指名分别说―一说.题中6道小题的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单位名称,使学生应用这些计量单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当学生说到“一支铅笔长15(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说明这―题填写“厘米”这个单位名称是正确的。
又如。当学生说到“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1.2(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比量一下1升(即l立方分米)的容积有多大;想一想,如果填其他的容积单位合适不合适。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把答案写在书上。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提示。然后集体订正。
对于第(1)小题,要先让学生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应当是什么样,棱长是多少?再想一想,它的每个面是什么样,面积是多少?
对于第(2)小题。要先让学生想一想,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堆成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长、宽、高各要摆多少个小正方体?再想一想一共需要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再想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行有多长就容易了。
二、运用移动个数点的办法进行名数的改写
1―复习小数点移动后数的变化规律:
教师:“在名数改写时.有时为了方便.对于一些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0,1000的名数.应用移动小数点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比较方便。谁来说一说.下面的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板书如下。)
小数点向( )移动( )位 小数点向( )移动( )位
0.32 千米 = 320米 = 3厘米
小数点向( )移动( )位 小数点向( )移动( )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规律。
2.做教科书第126页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空。然后集体订正。(注意“旬”的用法,每个月的.上旬和中旬都是10天;唯有下旬的天数各月不完全相同,都是从21号开始,有的到30号,有的到31号,平年的二月到28号,闰年的二月到29号。)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答案填在书上一然后集体订正,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订正时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先求出王老师从到校到离校一共有多少小时.再减去午休2小时)。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一11题:
第十三课时
1.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感。因为例4这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通过自学是能够掌握的。所以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练习课。练习课的特点是
目的明确,题目分层,适合不同的学生。对于难点的题目就要给一些台阶,让学生能够上得去。这节课的6个练习题,分不同的层次进行练习
让每个学生都有题目能做,都能接受挑战。
2.课堂的'结束体现延伸性。课堂小结在全课中起归纳总结的作用。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后,出示了一个与毫升有关的题目,这样的设计为下一节课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进行了延伸。
1. 口算。
2. 竖式计算。
3. 用简便方法笔算下面各题。
4.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一. 填空
1. 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2.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 3米=( )分米=( )厘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 边长( )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5. 长12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合( )平方分米。
二. 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
1.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 4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 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6. 1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7. 600厘米=( )分米=( )米
8. 8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三. 列式计算
1. 把312平方厘米平均分成26份,每份是多少?
2. 40平方分米里包含着几个50平方厘米?
四. 应用题
1. 一块长方形的地,长1200分米,宽500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 一间教室长90分米,宽80分米,一共坐了36个同学,平均每个同学占地多少平方米?
3. 一块玻璃长25分米,8分米,如果每平方米要8元钱,每块要多少钱?
4.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0厘米,长70厘米,求它的面积?
5. 一根铁丝围成了一个长8米,宽4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答案
一. 填空
1. 10,100
2. 100,1
3. 30,300,300,30000
4. 10
5. 3600,36
二. 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
1. 5 2. 700 3. 200,20000 4. 4
5. 2 6. 12500 7. 60,6 8. 8300
三. 列式计算
1. 31226=12
2. (40100)50=80
四. 应用题
1. 100=600000(平方分米)
600000平方分米=6000平方米
2. 9080=7200(平方分米)
7200平方分米=72平方米
7236=2
3. 258=200(平方分米)
200平方分米=2平方米
82=16(元)
4. 240-702=100(元)
1002=50(元)
7050=3500(平方厘米)
5. (8+4)2=24(米)
244=6(米)
66=36(平方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4一126页.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和进率,及其名数的改写,第1:6页中间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八的第3―5题:
教学目的:复习已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和时间等单位和进率.及其名数的改写,使学生掌握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规律,提高学生使用这些计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和进率
教师:“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有哪些?”
学生:“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1.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和进率。
教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已学过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哪些?”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用手或者手势比划―’下其中一些计量单位实际有多大,加深这些计量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让学生打开书.看中间的表.“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让学生在这个表中的括号里填上进率:填完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长度、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学生:长度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大多数都是10(只有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面积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大多数都是100(只有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 率是100000.体积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教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已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我们称体重时要用什么单位?计算火车或轮船的载重量呢?”指名学生回答。
接着让学生.看第124页下面的表。“重量单位”,在这个表中的括号里填上进率。填完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重量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规律?”指名学生回答。
3.复习时间单位和进率。
教师:“谁能说―说。我们已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指名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看第125贝上面的表.‘时间单位’。我们经常用到的时间单位主要就是表里的这些。请大家在这个表中的括号里填上进率。”填完后,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时间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规律?这里的进率与前面复习的其它计量单位的进率有什么不同?”指名学生问答。
学生:“时间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比较特殊.需要我们认真记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都是60。天与时之间是24。―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完全相同.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30天。二月
份的天数更特殊.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
教师:“怎样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指名学生回答。
二、复习名数的改写
l,复习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教师:“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面积或者重量时。都需要进行计量。计量的结果要用数来表示.并且要带上计量单位的名称,―般我们把这种既有数值又有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名数,比如。一根竹竿长5米:把数值‘5’和单位名称‘米’合起来就是名数。谁能再举例说出几个名数/”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上面我们说的名数,都是内―一个数值和一个单位名称组成的。这样的名数叫做单名数。有时―个量还可以用两级或更多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例如,有―段长度是2米又加.上5分米长,可以用2米5分米表示。这样的名数叫做复名数。谁
能再举几个长度的例子,说出几个单名数和几个复名数?”指名学生回答。
2.复习名数的改写。
教师:“我们在表示和计算有关的量,或者比较计量的结果时,经常把同一种量的不同单位的名数进行改写。大家来看――看这些名数应当怎样改写。”(板书例题。)
例(1)3时20分=( )分
(2)2 吨=( )吨( )干克
(3)3080克=( )千克( )克
(4)5分40秒=( )秒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独立做这些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教师帮助归纳概括:“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时,要用进率去乘;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时,要用进率去除、”
3.做教科书第126页中间的“做一做”。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八第9~11题。
练习二十八的第3―5题。
时间单位及进率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八的第6―10题。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关键: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我们已经学过常见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等,并了解了它们间的进率,今天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便于熟练、记住。
二、练习。
1、归纳时间单位表。
(1)教师出示时间单位表。(未填的)如下表:
(2)提问:
①我们已学过哪些时间单位?要求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讲。
②一年有几个月?每月31日的有哪几个月?每且30日的呢?
③平年二月多少日?闰年二月呢?
④一日几小时?一小时几分?一分几秒?
(3)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上表填完整。
(4)指导看教科书第84页的时间单位表。
2、完成第84页的“做一做”题目。
(1)第1题。
3年=( )个月 120小时=( )日
让学生独立填空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
平年1年有多少天?有多少星期零几天?
指名回答平年1年有多少天后,再引导思考:怎么算有多少星期零几天。让学生讨论后,教师概述:一星期有7天,365天里面有几个7天,就是几星期,余数就是零几天。
三、作业。做练习十八的第6―10题。
三年级下《面积单位间进率》评课稿
面积间进率,体积间进率以及换算,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有一定困难。究其原因:学生对概念的描述和数学符号只是机械记忆,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曾飞雪老师加强自主探索教学,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让学生复习了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还让学生大胆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只凭看和猜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必须通过实践去证明猜测的正确与否。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用准备的学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直尺,去探索1平方分米究竟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得出不同方法:摆,量,算。通过讨论、引导,摆有点麻烦,可以用量算得到解决。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这样不同思维程度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们探索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很容易的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孩子们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学到的知识是理解记忆。
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理解了面积之间进率的真正内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曾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是这节课最大亮点。
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曾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能力。希望曾老师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 体积单位的进率
★ 面积单位的进率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