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sdsdf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昉简介(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sdsdf”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昉简介

篇1:李昉简介

《太平广记》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小说类书。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赵炅之命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六年雕版印行。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以及释、道两藏等,引书约四百余种。原书每年都注明出处,但错误较多,已无法精确统计。

明刻本书前所附引用书目三百四十三种,是后人补编,实不足据。该书按题材分九十二类,又分一百五十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卷数多的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可以看出其取材重点所在。《太平广记》实际上是一部分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许多已经失传的书,也在该书里存有佚文,对研究和校辑古代小说极为有用,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就是依赖该书得以流传。宋元以来,不少小说、戏曲曾从中取材。明代以前,《太平广记》很少刻本流传,现存原书已有缺佚舛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谈恺据抄本加以校补,刻版重印,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通行的版本是经过汪绍楹校点的排印本,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由中华书局重印的新一版,又稍有修订。

篇2:吴昉简介

深深的河

作者:吴昉[布依族]

深河之所以名叫深河,是因为其河谷确实太深。

那河谷到底有多深?没听说有人测量过,说不清,道不难。不过,很多人都不敢趴在刀切斧砍的悬崖边上往下看,一看就得赶紧闭眼睛,不然目眩,头晕。捡块大石头丢下去,飘飘悠悠,好久好久才落到河心,根本就看不清石破天惊的水花,更听不见浪拍水击的回声。挑担背篓的乡亲,从河这边到河那边,累得半天缓不过气来赶骂狗日的。

三百五十多年前,向往“问奇于名山大川”生活的大旅行家徐霞客,由广西南丹晚南村进入黔南。过深河时,他被这个深深的河谷吸引住了。他站在深河桥头,但见:“有涧自东谷走深崖中,两崖石壁甚逼,涧嵌其间甚深,架石梁其上为深河桥。”(《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在此除了问之其深之外,还问了深河的什么奇,已不得而知了。不过,他一定不会想到,这座他伫足良久,架在深深河谷之上的“石梁”,在三百年之后,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会被自己人炸掉。历史,变成了烟雾和粉末。

深河因其深,而深得其美,深得其利。

放眼深河流域,真是山水竞秀,满眼称奇。那山:两岸壁立千仞,高峰大峰列阵,奇壁绝天,怪石屹地,秀木扶林,奇花携草,煞是巍然壮观;那水;像只猛虎从源头大岩洞口呼啸着扑腾出来,跟斗一翻,跌入了百丈之下的深潭,接着又从旋涡冲出,连跳三级,三道飞爆三个险滩,一路浪花,飞流直下。这奇山异水,简直不逊于张家界,敢与漓江媲美。至于在忙于温饱想奔小康无暇顾及山水这美的乡亲面前,这山水何美之有的问题,那是来日方长,暂且可以放一放的。

说它深得其利,可以言之凿凿。两岸陡坡之上,莎草茂盛,取之不尽,全是打绳、造纸的上等材料。就因为山太高坡太陡水太险,没有多少人敢去“杀猪砍树”,才保住了两岸山头森林覆盖,植被常绿。至于深山里的宝藏,认识的有好几种,不认识的谁敢瞎说。就说那东峰锑矿炼出的精锑,已成了县的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还有那采之不尽的乌金,已经挖了几十年了,据说蕴藏量还不少。还听说那深深的河潭里,有门板那样大的鱼,如果网到一条,可就够一村寨人解一次馋的呀!

深河名气不大,不是因为它深,是因为它流之不远。

假如它一出源头,就像长江浪下三吴,一路雄纠纠气昂昂地浩浩荡荡长驱直下,它就很有可能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样,大气磅礴英名远播;或者像怒江大峡谷一样,深不可测崇高伟岸。然而可惜,碧蓝雪亮的河水在深山峡谷中欢腾蹦跳了三几十里,无论水量和水势都很有了点积蓄,正可英姿勃发向前汹涌澎湃的时候,竟业了个完全出乎意外足可惊世骇俗的告别:在那个群山环抱绿树掩映的深山窝里,不打一声招呼,便悄悄迷迷地钻入地下,嗖唿之间离开人世,消声匿迹,无影无踪……我从洞中来,还到洞中去;出生就有归宿,起点即是终点……惟有这一掬深情依旧哲理沛然的浪花和涛声,永远飞腾激越在故乡人的心海间。

当然,深河也有因其深而倒霉,而背时的时候。

有个能写会算的布依族男子汉,揣着颗为人也为己的心,在河谷底边造了间水碾房。开初以为,一年四季丰水不断,哗哗奔腾,要做多少活计,就可以做多少活计,岂有不成功之理?照穷秀才的说法,该正是:展翅腾飞已有期,兴旺发达定无疑。可没想到坡太陡,路太弯,谷太深,挑来挑去,背上背下,好费劲,好伤神,不要钱也没有多少人挑谷子去碾。那大石磙,越滚越没了热劲儿,越滚越冷清,最后僵了。于是,那碾槽,干脆做了老耗子小耗子们抬轿抢亲的舞池;那碾房,便成了家麻雀野麻雀黑蝙蝠红蝙蝠们兴会欢聚交杯把盏繁衍子孙的宫殿。每到岸边,居高临下,一切尽收眼底,读来好不伤心!

在乡亲们的眼里,深河就像它周围的黑石山和茅草坡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引人之处。而且说实话,乡亲们想到它注视到它的时候,都比在黑石山和茅草坡之下。

黑石山可以直接取石造房修路,茅草坡可以直接牧放牛羊,深河能直接给人什么好处呢?偶尔有人提到,若碰到百年不遇的大雨,它能像海纳百川那样,把滔天洪水全部吞下,保祐百里山乡绝对平安。是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故乡就从来不怕水灾只怕旱灾。而当旱天雷把破裂的土地,轰得直冒白烟的时候,乡亲们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那深深河谷里,流水白花花地淌走,舀不上来,挑不上来,抽不上来,急得干瞪眼,润不了土,救不了火,救不了命,老天简直白给了它水淋淋的一身。这种时候,乡亲们对深河的爱,会突然一下子就变成了恨,虽然不骂出来,埋在心里很深。

深河,似乎深知这一切。既然不能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就不要忘称英雄,充当好汉。自然,深河从来就没有忘称英雄,也没有充当好汉,只在深山峡谷之中,深沉如海,虚怀若谷,平静生存,与世无争,默默无闻。

它那一年的拍岸而起,愤怒咆哮,乃是因为积怨积愤太深,实在忍不可忍!千年未遇的屈辱,深河第一回发怒了!

五十年前,在长江之南。日本兵炮轰上海,屠杀南京,火烧长沙,侵占桂林,虏掠柳州,一路腥风血雨,一路深仇大恨,已是罄竹难书了!然而侵略者的本性从来是,不到最后灭亡就决不肯罢手,这时的日军虽已成了强弩之末,但还是搜拾残部鼓足余勇,铁蹄踏入了千古以来未有一兵一卒进入过的贵州境内,直抵深河南岸!

汤恩伯将军,率领千军万马,闻风而退,远远地在云雾山中望风,据说要在那地方布防云支。而国军第九战区副司令兼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将军率领的大军,被日军追得屁滚尿流,与北撤的难民拼命抢道,从荔波往都匀逃。这有啥子奇怪的呢,江南大片国土都被敌人侵占了,西南一隅的这片穷山恶水又何足惜?

然而,樟江两岸深河之畔手无寸铁的布依人水家人,却愤然怒吼:不!

于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强敌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搏斗。时至今日,那一幅幅壮烈的抗战场面,还清晰地浮现在乡亲们的眼前:

——寨上的人,都说他胆子小,从来做事极谨慎的。但这一次,鬼子进村时,他却自在地犁他的田。谁知他是怎么想的,他可没给人说过。也许是敌人对如此胆大的他来了兴趣,或者是急于拉他去当挑夫,竟然开枪把他逼上田埂。他叉开两条泥腿,立在田埂上!那样子就像谁想要从他身边逾越过去,除非他死了!敌人用枪刺挑破他的衣襟,他丝纹不动。鬼子第二下举枪,要向他刺支的时候,他腰上的那块碎犁铧,出其不意地飞出去,切断了鬼子的喉咙。他最后倒在敌人的枪口下,鲜血染红了他的那块大田。

——她是布依姑娘,妈妈的娇女,美丽的寨花。最好看的,是她嫣然一笑,一对酒窝,一口白牙。别看她,粗活细活样样干,里里外外都抓打得开,可平时见了生人,说话脸就红,逛寨子碰到不欢迎的狗,也会吓得喊妈。就要当新娘了,谁晓得这美梦,竟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来不及躲开了,龇牙咧嘴的鬼子已到家门口。妈妈挡不住,被枪托打倒在血泊之中。恶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娇女子不等衣服被鬼子撕开,扑上去,猛一口,咬掉了野兽的鼻子,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满头银丝,年届九十,中学教我历史的老师——朱公,跟我讲起这段不屈和抗争来,比寨子里的乡亲们,自然要概括一些,集中一些,冷静一些——

深河南岸沦陷,全县被日军杀害的军民,就达一万九千多人;财产损失十亿零九千多元;县城房屋被烧毁一万六千多栋、仅幸存了二百八十余栋……日军到处作恶,百姓愤起反抗:甲地农民黎玉轩,在一处山口伏击,打死日军两人;山王庙农民王时有,赤手空拳,夺得鬼子两支枪;浪干诺洞农民卢永章,斧劈日军,威震黔南!

就这样,日军的铁蹄,只踏到了被炸毁的深河桥头。深河,成了日寇不可逾越的鸿沟!

深河南岸乡亲们的拼死反抗,给日军多重的打击,多大的创伤,没有统计。但我敢肯定,这一个个不受屈辱,不畏强敌的斗争场面,一定会使敌人丧魂失魄,不敢睁目,也不敢闭眼。即使很多年以后,从这里活着离开的入侵者,想起这一幕幕的壮烈情景,一定还会胆颤心惊!

一切为维护民族尊严,为维护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的人,始终是我们民族之林中的参天大树,始终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日寇投降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深河岸边。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牺牲最重,全民反抗外来侵略,并第一次取得最后胜利的战争,结束了。深河的怒涛,终于变成了欢腾的浪花。

深河,终于用它的绝壁,它的深壑,它的怒涛,它的猛吼,它的冲击,完成了她伟大性格的塑造。深河桥,成了抗战胜利的一个标志,并以新的辉煌,与芦沟桥南北相映。

几年前,为表抗战胜利喜悦之情,为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义,为明万众一心誓死以赴的爱国之志,我的历史老师朱公,曾向州、县文化单位建议:要在日军侵华末站——独山深河桥头,树碑勒石纪念。现在,恰值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州、县文化机关,依照深河岸边人民的心愿,在深河南岸,在深河桥头,在敌人的铁蹄蹭到但始终没有逾越过的那个点上,树立一座高高的纪念碑。深河的胜利,是永远值得纪念的。中国的伟大胜利,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最后还有件事值得一提:两年前,有几个日本游客,据说有当年的日军,来到了深河边,口中念念有词,并深深地向深河鞠躬,尔后默默而回。我相信,他们今天此来,恐怕不仅仅是寻找当年的血迹和脚印的。只识忏悔也好,诚心谢罪也好,或者有意“修改教科书”也好,深河岸边的人民,自然会辨得清清楚楚的。

无论上溯历史,流经现在,涌向未来,深河永远是深深的。

篇3:李贺简介

李贺简介50字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传世作品

《高轩过》 《梦天》 《雁门太守行》 《致酒行》 《李凭箜篌引》
《秦王饮酒》 《野歌》 《马诗二十三首》 《感讽五首》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老夫采玉歌》 《苦昼短》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天上谣》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秋来》 《苏小小墓》 《南园十三首》 《浩歌》 《罗浮山人与葛篇》

诗词特点

李贺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一样,另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称为“诗鬼”。

篇4:李严简介

李严年轻时,以才干出色而闻名。公元213年,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刘备见益州法纪松弛,于是命李严和诸葛亮等人一起制定《蜀科》。后来,它也成为了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盗贼马秦等在郪县起兵时,李严只率领了本郡五千士兵就将其平定。刘备知道后,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在犍为任太守时,李严表现出其优秀的治政能力,他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把郡城整修一新。刘备伐吴失败后,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公元223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蜀军北伐时,李严因押运粮草延误时日并且推卸责任,被废为平民。

公元234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于是心怀激愤病死。

篇5:李贺简介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关于李贺的生平大家知道吗?

李贺个人资料

中文名:李贺

别名:字长吉、李昌谷、鬼才、诗鬼

信仰:道教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唐朝

所处时代:唐朝时期

出生地: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出生时间:约公元790年 逝世时间:约公元87年

职业:诗人

成就:开创“长吉体”诗歌

代表作品:《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篇6: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

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李贺故里

李贺故里,位于当今宜阳县三乡。宜阳三乡乡村东的'连昌河源于陕县,自西北向东南穿谷而过,经洛宁县东北境入宜阳三乡,注入洛河,昌谷就在连昌河与洛河的汇合处,昌谷之名即以连昌河谷而得。

故居记载

旧《宜阳县志》载:“长吉(李贺)多才,栖息昌谷”。在李贺的诗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为题的作品。据《南园十三首·其二》的“宫北田塍晓气酣”句,宫即连昌宫,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阳宫、兰昌宫之称。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李贺的故宅离连昌宫不远,就在三乡乡上庄村。西有“汉刹云山”(光武庙),南有女几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于连昌河西岸。当年的众多权贵名人,如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这里都有吟咏唱和的诗文。现在当地正在规划重修李贺故居和建设李贺纪念馆,并已成立了李贺研究会和李贺诗词协会,以对李贺及其诗作进行深入发掘研究。

李贺诗歌鉴赏

1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残丝曲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沈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3还自会稽歌并序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

肩吾先潜难会稽,後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

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辶屯)贱。

4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5示弟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酉录)(酉酃去阝)今日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一日:一作十日。犹:一作独。

6竹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7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

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8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9七夕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10过华清宫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篇7:李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年-约8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名篇。

李贺的诗词作品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篇8:李贺简介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大历三年(768),李晋肃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贞元二十年(8),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起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

元和五年(8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年的幕僚。元和十一年(8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李贺生平评价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对下层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墓

李贺死后葬陇西(今在甘肃省陇西县昌谷乡袁家湾),俗称“学士坟”。

篇9:李鱓简介

李鱓简介

李鱓(1682~?)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 。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 〗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 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 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 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 使画面十分丰富,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1682~?)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 。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 〗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 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 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 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 使画面十分丰富,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篇10:李卫简介

李卫

(1686~1738)  清雍正时督抚。字又玠。江苏铜山(今江苏徐州)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捐资为兵部员外郎,五十八年升户部郎中,六十一年出为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1724),升布政使,三年调浙江巡抚,四年,兼理两浙盐政,五年特任浙江总督兼管巡抚事,六年兼理江苏盗案。世宗认为浙江事繁“民刁”,令李卫严加整肃。李卫禀命清理仓库亏空、钱粮逋欠,严厉推行摊丁入地政策,打击不法绅衿。又奏请开设玉环厅,招民垦田。因而被世宗誉为模范督抚之一。十年闰五月,调署刑部尚书,九月任直隶总督。次年,不徇情面,奏参大学士鄂尔泰之弟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尔奇营私扰民,受到嘉许。乾隆元年(1736),兼管直隶河道总督。三年病死,谥敏达。李卫识字不多,操守廉洁,任事勇敢。幕客为著《钦遵圣谕条例事宜》(与田文镜之作合为《钦颁州县事宜》),在浙江、直隶任内分别主持修撰《浙江通志》、《畿辅通志》。他的部分奏折收在《朱批谕旨》中。

李暠简介

李 锐简介

李昂简介

李汉荣简介

李尚朝简介

李显忠简介

李孝恭简介

李光地简介

将进酒李贺简介

李贺的诗作简介

李昉简介(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昉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