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阿雄仔仔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名人传》简介(共含3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雄仔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名人传》简介

篇1:《名人传》简介

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作品集: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

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近、现代传记文学大家的《名人传》[《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对当代传记文学仍然产生巨大影响。

篇2:关于名人传的简介

这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一本特别厚的书,字数在35万字以上。作者生平:1866年生于法国中部的小镇克拉姆西,1880年随父母迁居巴黎,1889年进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进修研究生,1895年任职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艺术史,后面几年发表了许多传记跟文章,19荣获诺贝尔学奖,1935年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并与斯大林见了面,1944年去世享年78岁。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贝多芬的传记,第二部分是米开朗琪罗的传记,第三部分是托尔斯泰传记。传记中的三个主人公,毕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他们在追求这些美好的真理路途中都碰到很多困难,并表现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贝多芬是著名音乐家,出生于德国波恩,他拥有一个凄惨的童年,从小就遭受父亲的暴力,母亲死于肺病后,父亲酗酒,年少的他不仅要为生计发愁,还要独自照顾两个兄弟。他的初恋情人,因为他的耳聋,嫁给了医生,他们三人成了好朋友。后来她的第二个恋人最后也离他而去。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是与其他人不同,他拒绝女性化的幻想,终其一生,贝多芬经受了常人根本无法忍受的磨难,命运之神一直在打击和迫害他,可是他反而变得更加强大,挫折在他眼里不过是增强其动力的燃料罢了,失聪给了贝多芬重重一击的时候,贝多芬却把这已经死寂的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著名雕塑家。他深爱着维多利亚,尽管她已经死了,他也觉得她可以征服天国,获得永生。但是乌尔比诺是他的最爱,她死了就像他自己也死了似的。他并非十全十美,懦弱的特性根植于他的灵魂中,并且一直到其死去,他也未能摆脱它的困扰,他屈从于__和贵族势力,因为精神的无力而泄露悲观主义的泥沼,进而更加病态地工作,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杰作,同时也摧毁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最终,在自己忠实的朋友陪伴下,走完了自己八十八年的人生。

托尔斯泰,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年少时对于各种思想迷茫,对于自己丑陋外貌苦恼。在他三十几岁的时候爱上了十七岁的索菲亚,介于年龄问题,起初他只能把男女之爱藏在心中,像父亲一样去爱她,后来成了他的夫人。文中对托尔斯泰史诗般的一生做了回顾性的描写,也对当时他的作品在法国风靡做了记录。作者结合每个时期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来描写当时他的思想和精神内容,后又讲述了亚洲对于托尔泰的回响,还有他去世前两个月给甘地写的一封信。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记述了三个侵蚀他的魔鬼:一是赌博欲。二是肉欲,三是虚荣欲。

本书文学地位与历史影响: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著名作家杨绛说:“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著名学者骆秉全说:“有一种人,虽然被别人伤得创痕斑斑,但他依然为他们祈祷并无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奥地利著名作家史蒂芬.茨威格说:“伴着理想,伴着为实现一个理想而进行的斗争,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诗人,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他不止属于他一个人,他在欧洲极痛苦的时候,发出了伟大的声音,他成了世界的良心。”

著名教育家钟敬文说:“在罗曼.罗兰的伟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十分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托尔斯泰有着分别,可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振奋。”

篇3:名人传-贝多芬简介

名人传-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之一。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人物经历

童年经历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在五岁时患上中耳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十一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十三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求学时期

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也跟随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达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贝多芬在此期间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等。

痛苦经历

贝多芬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爱和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

晚年时期

四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完全丧失,依然坚持音乐创作。晚年的贝多芬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1826年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去世。

作文名人传

名人传笔记

名人传练习题

名人传心得

《名人传》作文

名人传摘抄

名人传 读后感

《名人传》教案

名人传摘抄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简介(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名人传》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