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oodbab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2节
授课时间:
高一(13)班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教学设想:
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善学善问的能力,力争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得出文章结构: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结构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
二、分析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状语后置;承接连词)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回答)
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依据。(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
三、分析第二、三段(指名朗读)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
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状语后置)
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
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通志,知道;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问:“噌宏”和“款坎镗溻”是什么声音?
明确:“水石相搏”的声音,两个象声词。
问:这些声音曾经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试从书上找出有关句子来。
明确:“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这声音曾经让作者十分恐惧,
问:无射和歌钟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乐器,声音美妙动听,为什么作者把这些让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声音比成仙乐一般美妙的声音呢?(讨论)
明确:①声音相似(为什么不干脆说像“钟”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乐器呢?)
②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心里高兴,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乐器奏出的音乐一样美妙了
③这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这一句的哪一个字上?
明确:笑
问:(大家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几处“笑”?)
明确:四处“笑”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怀疑、否定的笑,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还笑他们和李渤的观点一样)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拟人)
③因笑谓迈曰。(高兴、欣慰、开心的笑,作者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④而笑李渤之陋也。(嘲讽的笑)
问:苏轼为什么要嘲笑李渤?
明确:笑李渤没有深入实地去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无”。对,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
伸发问:李渤真的可笑吗?(学生讨论)
明确:我认为李渤不应该被嘲笑,因为他能够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它,得出新的结论,这和苏轼同样可贵,而且苏轼笑李渤也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后人也同样可以笑苏轼,因为在后人看来,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运用辨证的观点去思考)。
总结:学习《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带给我们的启示。
问:大师质疑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难能可贵,大爱能不能举出一些敢于质疑的例子?
举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布鲁诺誓死捍卫“日心说”;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和革命家,他们这些思想都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质疑精神,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去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三、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质疑―――――探疑―――――结论
笑寺僧、小童的行为―――――怀疑的笑
笑疑问的破解―――――高兴的笑
笑李渤的不切实际―――――嘲讽的笑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疲chēng hóng) 罅(xià) U坎(kuǎn kǎn) 莫(mù) 镗O(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3.板书:
对旧说质疑――实地考察中所见――结论
(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说明:在分析主旨和结构时,可依次写出,最后用线连结如图,不要等到分析完毕再写。
(四)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五)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啤庇搿案T坎镗O”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啤敝声→大石中的“T坎镗O”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六)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七)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八)比较、辨析。
1.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
2.教师将本文改成一篇说明文,学生听后再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本文的特点。
改写如下: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③微波入之,涵滔澎湃,④有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⑤近港口处,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则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发为T坎镗O之声,与噌普呦嘤Γ如乐作焉――此山名之所由也。郦元注《水经》,但云⑥“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可谓⑦言之不详。⑧唐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自以为得之,其实悖矣。
说明:教师读的速度要慢一些。读前告诉学生,用铅笔划出书上的语句,并标上句子的序号。便于学生连缀成文。
从比较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①苏文的内容核心是说明性的,跟考察记相近。但作者把考察的内容跟记游结合在一起,不仅写了景物,也写了自己的心态,这就属于生动的说明了。由此可见,从基本性质来说,本文文体应定为考察记。
②作者的考察目的是补郦说之不足,破李说之陋。由此自然生发出“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的议论。
③文中的记叙成分只有“元本七年……所谓石钟者”这一小段,是为了说明考察缘由的;描写成分只有“大石侧立……此鹳鹤也”这一小段,是为了说明考察之不易的。
教师出示苏轼诗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一、文化常识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2726首;词398首,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钟山: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石钟山在历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
二、听名家朗诵,理解本文
三、文白对译
原文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原文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原文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⒅瓜焯冢余韵徐歇。
译文:
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原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原文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译文:
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原文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译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译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
译文:
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噌凄频叵熳畔瘢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
原文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译文:
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
原文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T坎镗O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频南焐,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T坎镗O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原文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译文:
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原文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文:
(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原文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文:
(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原文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
四、合作探究:
文言文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焉
崆崆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
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当初。副词)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动词)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语谓语宾语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
莫=暮,晚上。
汝识之乎:
识=志,记住。
研习思考:第一自然段
朗读第二段,思考:
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
苏轼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
结果如何?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朗读第三段,思考: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
表明写作意图。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五、课堂练习
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C)
A.桴止响腾(fú)无射(shè)
B.栖鹘(hú)磔磔(zhè)
C.石穴罅(xià)U(kuǎn)坎镗O(tà)
D.汝识之乎(shí)噌(shēn)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C)
①自以为得其实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自以为得之矣④得双石于潭上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A.①⑤⑥/②/③④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②③④/⑤/⑥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B)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汝识之乎?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
六、拓展提高
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法东汉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七、作业布置
研读苏轼的文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自选角度,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你还能分享这节课其他的收获与感悟吗?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 钟 山 记苏轼
[教学目标 ]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
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kong 指声响)焉
(2)( )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
D 噌疲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
B 有U坎镗O(tangta 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 鼓:振动
3.水石相搏 搏:拍击
4.南声函胡 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扬
6.⒅瓜焯冢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⒅瓜焯冢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
石 钟 山 记苏轼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噌迫缰庸牟痪: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而“噌啤笨伪局械慕馐褪切稳葜由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2.钟磬:(磬,qì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象钵,用铜制成。)
3.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泊,bó,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为pō)
5.穴罅:wuéxià(罅,裂隙)
6.有大石当中流:(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殆dài,这里是大概之意;百战不殆,殆的意思为“危险”。)
8.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饶,rá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
【重点语段研读】
第二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U坎镗O之声,与向之噌普呦嘤Γ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U坎镗O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分析:这段先写作者有机会去考察石钟山名之来由,非常简洁而直接地切入正题──小童择石而叩之,焉,“余固笑而不信”。写出李渤之说被世人广泛地接受,而用一个“固”字表明作者对这种不动脑筋的解释的轻蔑。(固本意为“本来”,这里引申为“自然”,“当然”。)接着写作者暮夜实地考察,又先写环境,描绘出阴森恐怖的气氛,从而让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勇气战胜自己内心的软弱的,同时也点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的原因。再写心动欲还时有“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而作者却一改刚才的胆怯为欣喜──“徐而察之”,再具体写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同时为下文的“叹郦元之简”作伏笔。又用回程中,河中“U坎镗O”的大石与先前“噌啤钡木壁下的穴罅作比。区别两者的声音不同之处:绝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鸣,声音雄浑,故曰“噌啤保淮笫中,风水相吞吐,风时有时停,水一吞一吐,“U坎镗O”强调节奏鲜明。反复写声源,用以证实郦道元的说法,推翻李渤的“谬论”。最后作者欣喜的告诉独儿子说“古之人不余欺也”。显然,这里的古之人是指郦道元。此段为破疑而写,在释疑的过程中证明郦说,否定李说。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首先从文章的内容讲两篇文章都是游记,并且都不重山水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游褒禅山记》从游而未尽兴引发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石钟山记》用事实破疑问,提出要重实地考察,及对主观臆断的观点。所不同的是《游褒禅山记》的结构是典型的游记体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记游虽简,但游踪很清楚,体现了游记文的一般特征;而《石钟山记》先议论,再记游,后议论。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疑和解疑,最后在解疑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写法上,也有不同。《游褒禅山记》的议论重在“立”;而《石钟山记》的议论是“立”中有“破”。
三、鼓:①鼓动,动词。②击打,动词。③弹奏,动词。④正确,形容词。
是:①这,代词。②这样,代词。③是,判断动词。④正确,形容词。
得:①得到,动词。②能够,动词。③收获,名词。④交好,形容词。
遗:①遗留,动词。②送给,读wèi,动词。③丢弃,动词。④遗失,动词。
四、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2.城里(的人)都没有察觉到这个(情况)。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1
石 钟 山 记苏轼
[教学目标 ]
1、 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 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
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疲chēng hóng) 罅(xià) U坎(kuǎn kǎn) 莫(mù) 镗O(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3.板书:
对旧说质疑――实地考察中所见――结论
(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说明:在分析主旨和结构时,可依次写出,最后用线连结如图,不要等到分析完毕再写。
(四)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五)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
石钟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版权属于原来所有作者
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二)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重点
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迫缰庸木。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普呦嘤Α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疲chēng hóng) 罅(xià) U坎(kuǎn kǎn) 莫(mù) 镗O(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四)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五)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啤庇搿案T坎镗O”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啤敝声→大石中的“T坎镗O”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六)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七)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八)比较、辨析。
1.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内容 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 先记游,后议论。 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古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
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 枹(fú) 铿(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 hóng) 罅(xià) 窾坎(uǎn ǎn) 莫(ù) 镗鞳(tāng tà) 识(zhì) 无射(5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
理解:①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②郦说、李说和苏说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①掌握“鼓”、“殆”、“莫”、“发”、“何”多义词的意义;
②了解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③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鉴赏:分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点。
运用:培养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
1、交待学习任务
① 熟悉课文;②理清结构,初步理解内容。
2、朗读课文(各种读法)
3、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板书)
┏郦说 人常疑之
考察缘起,怀疑前人解释┃ 疑
┗李说 余尤疑之 ↓
┏游━寺僧扣石━笑而不信 笑
┃ ┏(静)大石侧立┓噌 ┓ ↓
考察经过,查实命名原因┃夜察┃ ┃ 坎┃如乐作焉
┃ ┗(动)栖鹘颧鹤┛镗 ┛ ↓
┗释疑 笑
┏郦元 简 叹
考察感想,不可臆断有无┃ ↓
↓ ┗李渤 陋 笑
注重调查
5、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
1、诵读、翻译课文
2、落实文言知识
(板书)
词类活用 &nbs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目录石钟山作者原文注释收缩展开石钟山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 及 鄱阳湖 ,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 兵家必争之地 。登临山上,既可远眺 庐山 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因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不会混成一体)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 李勃 , 宋代苏拭、 陆游 ,元代 文天祥 ,明代 朱元璋 ,清代 曾国藩 等。 郭沫若 留诗 《登湖口石钟山》 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 经历代兴废,现仍存 怀苏亭 、 半山亭 、 绀园 、 船厅 、 江天一览亭 、 钟石 、 极慈禅林 、 听涛眺雨轩 、 芸芍斋 、 石钟洞 、 同根树 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游罢石钟山可东去彭泽县境内的 龙宫洞 溶洞群,相距43公里,可乘汽车到达。
作者苏轼(1037-1101)嘉v二年 进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 苏洵 ,弟 苏辙 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巨大,与 辛弃疾 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 黄庭坚 、 米芾 、 蔡襄 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代表作品: 《赤壁赋》 , 《石钟山记》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
苏轼的一生是在宦海中沉浮的一生。他既看到新法的流弊,继续坚持守旧的观点,不断地指责变法运动,又在实践中局部地推行新法。在政治上虽属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因此成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受害者。苏轼二十一岁考中 进士 ,做了主簿、签判一类的地方官。早年因反对 王安石新法 ,便请求外调,出任杭州通判及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又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哲宗时,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京,任翰林学士。又因和执政的旧党政见不合,为旧党所排挤。于是又再次请求外调,做了颖州、扬州、定州等地的知州。后又再度回京师,官至礼部尚书。晚年新党再度执政,先后又被贬官惠州、琼州等地。直到死的前一年,他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谥文忠。
原文《 水经 》云:“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 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 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 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函胡 ,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 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 德兴 尉,送之至 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鹳鹤 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 U坎镗O 之声,与向之噌普呦嘤Γ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普撸 周景 王之无射也;U坎镗O者,魏庄子之 歌钟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 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 渔工 水师 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 苏东坡 全集》。
2、 彭蠡 :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 郦道元 ,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 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 高扬 。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 宋神宗 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 齐安 :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 饶州 德兴县(现在 江西 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kōng )焉: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疲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 洪亮 。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二)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重点
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迫缰庸木。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普呦嘤Α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疲chēng hóng) 罅(xià) U坎(kuǎn kǎn) 莫(mù) 镗O(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
石钟山记(网友来稿)
杨军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翻译全文。
4、学习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时间、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读准句读。
3、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1、读出语气
2、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3
教学方法:自学、诵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三、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豪级的作家,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其人。
1、苏轼简介:(阅读《创新课时训练》①第143页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摘记:①苏轼的基本资料;②苏轼文学成就的具体表现。读完进行交流、明确)
①基本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
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送他的长子苏迈赴任经过九江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一篇游记。
四、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一读)
1、提出要求:
⑴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遇到疑问可同座交流、讨论。
⑵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句内停顿。
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及时正音、指导句内停顿。
下列句中的停顿必须注意:
⑴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⑵然/是说也
⑶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⑷舟回/至两山间
五、再读课文(二读)
1、提出要求:
⑴结合“课文思路剖析”②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⑵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句内停顿,争取读出语气。
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再读效果,及时指出缺点。
3、讨论问题,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⑴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⑵谁在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时候,犯了臆断的错误?(李渤)
⑶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嘲笑)
⑷对郦道元是什么态度?(惋惜)
⑸作者对于自己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由来有何感触?(得意、骄傲)从何处可以看出他的得意与骄傲?(“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中的两“笑”)
⑹他为什么有这种得意与骄傲?(1、众人皆错我独对 2、“终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我独于月夜绝壁之下探寻原因。)
注意:所有提问均要鼓励学生自抒己见,提供的答案只做参考。
六、齐声朗读课文。(三读)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1、2两段,试着进行翻译,标注出有疑难的地方。
注:①《创新课时训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教师用书。
②“课文思路剖析”:摘录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本课“内容和结构”中对学生阅读有启发性的部分,打印后分发给学生。
第二、第三两课时以督促学生逐字逐句翻译为要务,要点在于启发学生结合语境去猜译有疑问的地方,要不要两课时可根据具体情形而定。
作者邮箱: pyg1995@qianlong.com
石钟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石钟山记》 3
★ 石钟山记翻译
★ 石钟山记教案
★ 石钟山记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