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最是朴素让心安散文(共含3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ianwei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最是朴素让心安散文
也许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吧,每次去浦市总要去小茶馆坐坐。一杯粗毛尖、一小碟瓜子再加上一小碟姜糖,就可以坐一个下午。
一条逐渐失去繁华的老街穿镇而过,青石板上刻录着曾经的繁荣。这是个普通的街,和其它的街道没什么区别。一场雨来,街湿;一场雪盖,街白了;一场风刮,街就在摇晃。无人打搅的墙角,长出深绿的青苔,勾勒出一块块砖的形状。有些倾斜的老木房,痴痴地站在街的两侧,褪了色的木格窗子打开着,就像是一棵棵被拔起的大树,那些深埋根系的大坑,是木房哀怨的眼睛。不禁想问,看着它们,是否就是在看我们自己呢?
老街的枝干很多,四处分叉,曲曲折折,深幽静谧。然,起点只有一个,而,终点也只有一个。这里的人们都是被这条街领大的,最终也是由这条街带走的。这时我才看清那个无情的叫做时间的家伙。清晨,小孩们蹲在门前巷子里撒尿,随后,会从这家飞出一只鸡,那家跳出一只鸭;一条野狗肆无忌惮的翘起一条腿,对着青灰色的石墙撒尿;伸着懒腰,揉着眼睛的妇人,已从梦里醒转过来,从门窗里向外张望,去迎合这个清晨街的静默。
从大码头至太平街这段老街,有大大小小几十家茶馆。浦市男人见面一声勺卵后,便相邀去茶馆。茶馆是一个充满泥土气息、粗俗野蛮、无所不谈的场所。饿的话,就在茶馆门口买几个鼓儿包或者灯盏糍。这些都是曾经最好最初的味道。两口茶落肚打声招呼,一番闲扯,便已不知不觉融入这氛围。不分南北,无论长幼,无谓亲疏,都像是多年的好友一样,在这不讲究高雅的情调,只需要一颗坦然淳朴的心。点缀在老街上的茶馆,给了这个看似静默的清晨足够地热闹和温暖。
但凡是铺市人,去茶馆喝茶是必不可少的。原来习惯在那家喝的就在那家喝,人与馆在时光推移中形成一种默契,不论人的贫穷或富贵也好,馆的繁荣或没落也罢,都一直如初。人还是这些人朴实的人;馆还是这些馆。那些茶杯在岁月的磕磕碰碰中,一块块瓷釉的逃离,都是人们心中的记忆――快乐或者忧伤。
一样的 粗毛尖、小碟盘、四方桌、矮长板凳,以及同样简陋的老木房,加上这这铺市茶客无拘无束的情怀,有着一种别样的质朴地充盈。沅江还是静静的流淌,默默的关注着这个傍江而立的古镇。江堤边上的汉寿宫早已没了往日的喧闹,那跌宕起伏苍劲有力的浦市高腔,还时时在记忆里响起,应和的是吱吱呀呀的摇橹声。台上一曲高歌,台下一杯淡茶,江面摇橹声声,怎能不让人心醉。
在错综复杂的巷子深处,吉家大院、李家书院、青莲世第安安静静的伫立着。有时候,这些老房子会带给我们很多,会让我们想起很多。留下了它们,也正如留下了我们自己。
这些老屋都是木房子,几百年的老木房,青莲世第保存的比较完整。青莲世第是一所徽派的木房子,三进两厅,坐落在唐家弄的深处。正真面对的时候,一堵青灰斑驳的石墙静静的耸立在面前,散发着一种使人心安的气息。这老墙风里行过,雨里也走过,它的目光是慈祥的,所有的`喜悦和伤痛它都层层包裹,除了它自己,无人知晓。
走进青莲的院子,环顾四周,纯木质结构。木柱、木门、木格窗子以及微微斜塌的木梯,这一切会让人萌发一种情绪-------最是朴素让心安。踏上就会发出和摇 橹一样的吱呀声,这声音就像老母亲在呼唤孩儿回家吃饭,那般的亲切和温暖。一些老物件据说都是有灵性的,是活着的。青莲老屋亦是,能感觉到在轻轻呼吸,轻声地倾诉,甚至在喊痛。时光总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但留给我们的更多。扶着木梯的护栏,能感觉到暖暖的,这温度刚刚好,就像是捂着母亲的老手。
院子里看见那些褐色的坛子,像一个个古陶,安静的站在屋角。八仙桌、木椅子,透散着淡淡的光泽。正堂中央挂着一挂钟,滴答的走着时间的脚步。屋檐的边缘已开始腐烂,还有大门上锈迹斑斑的门环,不禁问自己,是否该和它们留下一张像呢?是否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这些融合在一起呢?
抬头仰望天井上方的天空,虽窄窄的一块,天是高远的蓝,云是透骨的白,朴素依旧写满了天空。就像曾经在此喝茶的茶客们一样,在他们的脸上也挂满了朴素憨厚的笑容。天井墙角里有一盆白菊,在这个时节默默地绽放,渐渐地枯萎,热闹走远,留下籽实才是最后,才是留给我们最久的想念。
走上二楼,选了一个临窗的位子,原本崭新的家具,不经意间,已淡淡发黄,木纹里遗留着岁月的味道,却是那么的说不出来,得用心去感应。木椅泛着红漆的光泽,似是早已和人的骨骼一同长大,和血液一起呼吸,已融入心里,撵是撵不走的。穿过窗子的阳光,悄悄地洒满整个桌面,看上去落满简约,却使人温暖无比,那些曾经遗留在桌面里的诸多开怀的欢乐,被这暖阳一 一挤兑出来。低头望去,曲曲折折的巷子隐藏于屋檐和屋檐对接的缝隙里,青石板安静的躺着,不知道它在沉思着什么。那些深深浅浅的印痕,就像母亲额头的皱纹,向我们诉说着世间的沧桑。
推开木窗,极目远望,豁然开朗。 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被风搅拌在一起,一片空蒙。置身这生生不息的炊烟里,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高于这炊烟。
是的,浦市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迷恋的古镇。一位浦市当地的老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浦市就像一杯藏在巷子深处的酒,你不喝就不知道,如果你来,就会心醉,就像踏在岁月的烟尘上一样。”
最是亲情让人忆散文
每次探亲回来,我总要消沉一段时间 ,几十年来,探亲的次数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车临行出发前亲人的挥手惜别和不由言说的心情。透过车窗,看到送别亲人远去的身影,泪水总是噙满眼眶,然后,伴随车驶出车站,远离曾经生存过的土地时,一次与亲人,与大地近距离接触的日子便告一段落,心中升腾起的乡愁就此铺展开来。
这次探亲,正值寒冬腊月,但气温却高得离谱。穿件大衣竟不觉得冷。听说至立冬到现在没怎么下雪,县城附近的山峦上被青褐色覆盖。不大的小县城,近些年发展极其神速,东西南北方向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将原来的麦田吞嚼了,整块整片的土地和零零星星的村庄,被企事业单位,被学校,医院,安置楼,商场替代了。只留下坐在阳光下晒太阳的农民,只留下到处闲逛的失地农民,只留下一个接一个的社会问题。站在并不算高的清凉山上,小县城一切尽受眼底。鳞次栉比的楼群似乎成了这个小城的主旋律,兰州至青岛的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横卧的南边的山峦下。以往碧波荡漾的三里店水库伴随着城市建设,变成了一潭死水,不复昔日的风采,公路上倒是车水马龙,街道更是人头攒动。
尽管刚进入腊月,但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仍然告诉人们春节就要来临了。街道开始张灯结彩,年货琳琅满目。摊贩早早抢占市场街道两边最有利的位置。虽然前来购买的并不多,但摊主似乎并不着急,似乎告诉东瞅西逛的顾客:“你不买,有人买,这腊月才刚开了头,过几天涨了价你别后悔,别嫌我黑心!”
趁外甥举办婚礼的间隙,我有幸逛了回老家的年前的集市,目染了繁杂的年货。虽都是平常见过的干果,却总有种说不出的亲近感,仿佛这些东西是从老家土地长出的,是家乡树桠结出的。但我知道,老家并不出产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从兰州,平凉等地运来的。就连苹果这种最常见的水果都是从临县静宁运来的。此时,我既为繁杂的年货而应接不暇而欣慰,又为家乡贫瘠的土地而伤神。假若老家能出产集市上的任何水果中的一种,那老家的老乡们生活又是何等的景象呀。
老家资源贫乏,唯一让世人记住的是连绵起伏的六盘山,舒适宜人的气候和号称宁南绿色屏障使这里成为旅游的最佳选择。六盘山森林公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厅,杨家店民俗文化村,红老巷子等等。旅游热带来了绿色食品蓬勃发展,绿色无污染食品越来越深受外地游客的青睐。散养的土鸡。纯饲料喂养的肥猪,山羊,黄牛等家畜家禽成了游客首选食材。甚至连近些年很少种植的莜麦,糜子,荞麦等杂粮开始在集市出售。并且售价甚至超过了主食价格。看到这些盛在厚厚袋子里,经过加工的面粉的杂粮,我就会想起莜面搅团,糜面饽饽,荞面凉粉等美食。
我每次探亲,都不采购东西。一来路上不好带,二来有些东西买回来辗转几天不新鲜。再者,回家的时候,生活在老家的兄弟姐妹往往你带些这,他她带些那,大大小小的包被塞得满满的,路上转车成了负担。因此,回家探亲,最多是串门子,象征性地在商店里买些东西便直奔兄弟姐妹家。混吃混喝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大老远来在兄弟姐妹作假似乎做不出来,只有不伤之人颜面硬撑,然后回家慢慢消化。
这次探亲,兄弟姐妹家的东西打算啥也不带。只准备在集市上买些年货回去。吃搅团的莜麦面,散养的土鸡蛋。当地出售的山羊肉,黄牛肉都是上好美食,至于其它的东西,我不想采买,买多了也带不回去。其实好东西很多,只因为处于身体原因,不敢多吃,到了这个年龄,适用于自己,喜欢吃的食品真的越来越少。
这次探亲最大的两件事是参加外甥的婚礼和探望父亲。外甥的婚礼其实就是到场见证外甥的结婚仪式,祝福一对年轻人美满婚姻,并送上发自内心的祝福。再就是喝两杯一对新人递上喜酒,送上舅舅舅妈准备的红包。其实有个小场面需要我象征性地表示一下,但是我没做,只让二哥上台为外甥披婚挂彩。但外甥的两个叔叔却上了台为侄子侄媳披婚挂彩。这虽是当地的一个结婚习俗,终归也是对新人的最真挚的祝福。
外甥人长得帅,去年年末刚考上公务员,现就职于银川公路分局。外甥媳妇和外甥是中学同学,可谓志同道合。外甥媳妇上的二本,由于所学专业不好,就业遇到困境。不得不放弃所学专业,在银川万达广场打工。由于是同学,两人的婚事没费什么周折,去年八月便订了婚。外甥媳妇由于没固定工作,家里也没要彩礼。但妹妹妹夫以见面礼形式为将来的媳妇送去他们的诚心,一来算是对亲家的尊重,二来也是对亲家深明大义的感谢。婚事定下后,妹妹妹夫又开始为儿子张罗房子。经过亲戚的参谋和慎重考虑。最后在银川的宝湖路看中一处面积百米的房子,妹妹妹夫却因此背上了近六十的房债,成了真正的房奴。
这次让我最为欣慰的是八十过五的父亲身体依然硬朗。除过骨质疏松造成的`行走不便外,其他方面尚好。尽管行走不便,但性格刚强的父亲从不让人掺扶,上街买菜,送小孙子上幼儿园。即使家里呆久,出去也是一个人悄悄出去。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颤颤巍巍拄着拐杖回来。也许是腿疼,心烦,父亲今年易发脾气。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反常举止。听弟妹说,去年三四月间,暖气停了,父亲骨质疏松病加重了,曾经到了爬着走的地步。兄弟姐妹曾建议去医院就医,父亲说什么也不愿意。最后不知怎么说通了,才去医院注射了缓解骨质疏松疼痛的针剂。病情才有所缓解。而这些父亲从未向我提及,弟媳说,是父亲不让他们说,怕影响我们的工作,我听到父亲的这些举动,眼角一片湿润,父亲啊,你知道,你越这样做,我们心里越加难受。
我知道,我同父亲聊天的时候,尽量保持和颜悦色的神态,生怕父亲看出我目前的窘境。追问我的近况,追问他三孙子的工作情况,所有这些。我不知怎么回答他老人家。明知这种遮遮掩掩的话语有悖自己的良心与意愿。但报喜不报忧总比报忧不报喜好吧,让一个耄耋老人承担自己无法左右的事,除了老人为子女担忧外,更是加重了老人的心理压力,让老人背上精神负担,那是绝对不允许的。那样才是比不在老人跟前不能尽孝要严重得多。那才是不孝中不孝。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注定又是一个无雪的冬天。冬日的暖阳照在四九天的大地上,却感觉不到丝丝温暖,沉睡的土地依然冰冷如铁。但是,不管怎么说,春节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喜庆祥和氛围让人倍感温馨。劈劈啪啪鞭炮声宣告旧年即将远去,我不得不感叹,时间的易逝,岁月催人老。
无声的爱让人心安散文
随着年岁增长会渐渐明白:爱或喜欢愈发地难以说出口。只会在心里慢慢发酵,最终酿成的深情或许不需要交付于某一人,只需自知便好。
年少时,或者可以让欢喜与喜爱表露无遗,可以日日阳春白雪,花香烂漫。一些海枯石烂,一些地老天荒可以很轻易地说出,诺言相比充溢爱的蜜汁的心理渴求要更遥远,远离现在。会以为诺言让彼时的爱意更显长久厚重。只是要过多久才能知悉所有的承诺都抵不过时光飞逝,光阴匆匆,时过境迁。还要再经过多少人事变迁才会明了,承诺如风,终将无痕无迹。会知道,不要对明天的人明天的事许下诺言。它既不能温己也终究不会随一人去往天涯。
年少的爱总要以伤心伤肺,痛彻骨肉来告别。用一半的心死去,另一半的心继续行走,继续相逢,继续告别,直到慢慢安静慢慢沉静慢慢疲累。不再幻想,不再期待,只要安稳的现时。
会明白所有的欢喜或爱终要往前行,终要归于一粥一饭的普通平凡,细水长流的忍耐坚持。日渐平淡。所需的也只是能一路安静跟随抵达对岸的某一人这个个体。只想身体能有一处暮落晨起之地,只想于孤单纷扰的世间有一人能识得我,能记住我的名字,能辨得出我的气息,我亦同样。或许,这就足够。不要妄想从另个人处得到解脱或拯救,也不要妄想他或她能分担自己的孤单纠结,不要企图改变他或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暗地,都有别人触碰不到的灵魂秘境。如果不去探求心灵的共振相依,他与他,她与她,并没有任何区别。
容易说出的爱与喜欢大抵都有敷衍的成分,心里都不含责任的念想。或者说关于责任对于承担都只是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既定的目标和明确的坚定。那些毫不犹豫就说出的.正是伪装的坚定。因为不确定明天会怎样。
那些深埋于心的爱与欢喜,愈发显出郑重,珍惜的情义。并且相信那会随岁月的凝重而日益香醇美好。
收到年少时曾爱慕过的男子的信,即将结婚,说:还记得曾对你说过的一句话吗?说过,你很可爱,可惜没人爱。还惹得你很长时间不理我。这么多年,一直都未曾告诉你,其实后边还有一句,让我好好爱你,好好对你。只是,当时,觉得这句是极重极深的,那一瞬间突然就有些伤感与害怕,因为不知道可以给你怎样的未来,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这样下去,所以,最终是以玩笑的口吻断掉的。于是,人生就此不同,也或者没什么不同,我们各自错落,或许正是为了成全如今的温暖相望。美好,足以温慰这一路的寂然。所以,你于我仍然是可爱的。只是,在各自的生活里静静注视。别无他,亦很好。
想回信给他:谢谢他的没有说出,谢谢他简单无求的珍惜,谢谢他曾经的欢喜。还有谢谢他一直的记得。可终究没有回复只言片语。我想一份情谊的长久深厚与否是和一切表象没有关系的。只需心知便好。
有些爱是不需要说出的。有些话是不需要重复提起的。有些秘密将永沉黑暗。
那些郑重的对待,那些自重的珍惜,让人如此坦然心安。
★ 勿忘心安作文
★ 简历应朴素
★ 朴素的爸爸
★ 朴素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