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最是真的写作技巧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拙浊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平淡淡最是真的写作技巧(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拙浊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平平淡淡最是真的写作技巧

篇1:写作技巧:平平淡淡最是真

写作技巧:平平淡淡最是真

写作技巧:平平淡淡最是真

张艳霞

经常看到学生这样一些习作:语言华丽缥缈,高深莫测,细读之,文章却又选材单一,思想肤浅,颇有潘金莲哭武大郎――有泪无声、蓄意造势之做作。也有的学生稚气未脱,天真质朴,却有意使用艰涩难懂的词句,故作深沉状,小小少年老气横秋,花季少女“浓妆艳抹”,失去了少年习作本身应有的纯真与朝气。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是最美的呢?我觉得,平平淡淡最是真。文章的语言,最好让它保持生活的本真、事理的本真、情感的本真。

许多文学大师都追求语言的平淡与本真。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清新隽永,他“讲究文字,又不过分雕琢”,“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歌声美妙无比却又遥远缥缈,如微风在耳边轻轻蹭触,想听又听不清,不听却又总在耳边厮磨,撩拨得人心痒痒的。作者运用平淡的语言、移觉的手法,将那种欲听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复杂心理描摹得惟妙惟肖,读后让人心叹神服。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老舍先生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骆驼祥子》里有这样一段话:“(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一碗普通的北京老豆腐,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色、香、味、神兼具,让人如见其物、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尤其是“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这句,让人感觉到五脏六腑就象吃了人参果一样舒服。

看了大师们的作品,可能有人会这样认为,语言要做到平淡,是否只需把生活照实录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字斟句酌。――否也。

语言平淡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在选词造句方面随随便便,信手拈来,而是建立在对事物仔细观察、对生活亲身体验、对情感真切感悟的基础上,要通过苦思冥想寻找最能表达事物特征、最能反映人物心理的.那个词,还要对语句进行凿刻。还记得“推敲”一词的典故吧。诗人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句中,总感觉“推”字不大好。既然是“月下门”,说明门早已关了,用“推”就不大合适,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他心里这么想着,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并不停地做着推、敲的动作,结果撞着了京兆尹韩愈的马。贾岛锤炼语言痴迷到如此程度,对于我们后人学习语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启迪。

语言的平淡还在于精炼。周国平说:“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旷古绝今的鸿篇巨著,共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高鹗续)、70多万字,但文字用语却相当简练。第十四回写秦可卿死后宁府的送葬队伍:“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压地银山”四字,真可谓形象至极,简练至极!送葬队伍之庞大、场面之壮阔、贾家生活之奢华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得不叹服大师语言功底的深厚,用语的精炼。第十五回:“不一时,只见从那边两骑马压地飞来,离凤姐不远,一起窜下来”,“压地飞来”“窜”极其形象地刻画出来人速度之快、动作之利落。

平淡的语言更容易接近生活的本真、思想的本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的平淡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阅读经典名篇,跟大师学习语言。《论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我们向水平高的入学习语言,学到的是中等水平的语言;向水平中等的人学习,学到的是下等水平的语言;向下等的人学习,你的语言水平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应该多阅读名著,阅读名家名篇,向大师们学习语言,仔细感悟作品中的精词妙句。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写作语言自然丰富有味起来。

其次,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很多好词、好句我们都熟能成诵,也能通过查字典了解大致意思,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吗?――未必。(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许多词语、句子我们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才能真正理解。“麦浪”这个词我们可能都熟悉,但真正有几个同学能感受到这个词语所描摹的景象呢?小时候,于丹的父亲为了帮助她感受这个词语,专门带她到北京郊区的麦田里去看实景。阵风吹过,成片的麦子如潮水般奔涌而来,远远望去,可不就像海浪从远处一波一波地涌来。所以,许多词语我们不能仅从字典里了解它的意思,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去观察,去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更多的词语,才能在写作的时候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第三,深入生活,体验情感。好的语言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是我们写作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山西作家“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大众化,多用方言、土语、歇后语,深得人民群众的喜欢。《小二黑结婚》里对三仙姑的描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第四,勤练笔。光有大量的阅读与思考不行,还要勤于练笔。作家秦牧先生几乎每天都要坚持写点什么,即使没有可写的,也要把身边的琐事记录下来,努力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喉”。作家如此,我们初学者更应这样。

语言华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味饮料,初饮之,舒畅无比,过后却什么也留不下,而语言平淡的文章则如一杯凉白开,初饮,似无味,细品之,意味无穷,它让人在品味平淡中感受到生命的质朴、本真与喧嚣浮华后的返璞归真。

平平淡淡最是真,做人如此,写文章亦如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洗掉脂粉,去掉呻吟,让自己的心灵清清爽爽,让自己的文章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山西省永济市城北中学

篇2:平平淡淡最是真的写作技巧

平平淡淡最是真的写作技巧

经常看到学生这样一些习作:语言华丽缥缈,高深莫测,细读之,文章却又选材单一,思想肤浅,颇有潘金莲哭武大郎――有泪无声、蓄意造势之做作。也有的学生稚气未脱,天真质朴,却有意使用艰涩难懂的词句,故作深沉状,小小少年老气横秋,花季少女“浓妆艳抹”,失去了少年习作本身应有的纯真与朝气。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是最美的呢?我觉得,平平淡淡最是真。文章的语言,最好让它保持生活的本真、事理的本真、情感的本真。

许多文学大师都追求语言的平淡与本真。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清新隽永,他“讲究文字,又不过分雕琢”,“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歌声美妙无比却又遥远缥缈,如微风在耳边轻轻蹭触,想听又听不清,不听却又总在耳边厮磨,撩拨得人心痒痒的。作者运用平淡的语言、移觉的手法,将那种欲听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复杂心理描摹得惟妙惟肖,读后让人心叹神服。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老舍先生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骆驼祥子》里有这样一段话:“(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一碗普通的北京老豆腐,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色、香、味、神兼具,让人如见其物、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尤其是“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这句,让人感觉到五脏六腑就象吃了人参果一样舒服。

看了大师们的作品,可能有人会这样认为,语言要做到平淡,是否只需把生活照实录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字斟句酌。――否也。

语言平淡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在选词造句方面随随便便,信手拈来,而是建立在对事物仔细观察、对生活亲身体验、对情感真切感悟的基础上,要通过苦思冥想寻找最能表达事物特征、最能反映人物心理的那个词,还要对语句进行凿刻。还记得“推敲”一词的典故吧。诗人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句中,总感觉“推”字不大好。既然是“月下门”,说明门早已关了,用“推”就不大合适,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他心里这么想着,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并不停地做着推、敲的动作,结果撞着了京兆尹韩愈的马。贾岛锤炼语言痴迷到如此程度,对于我们后人学习语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启迪。

语言的平淡还在于精炼。周国平说:“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旷古绝今的鸿篇巨著,共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高鹗续)、70多万字,但文字用语却相当简练。第十四回写秦可卿死后宁府的送葬队伍:“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压地银山”四字,真可谓形象至极,简练至极!送葬队伍之庞大、场面之壮阔、贾家生活之奢华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得不叹服大师语言功底的深厚,用语的精炼。第十五回:“不一时,只见从那边两骑马压地飞来,离凤姐不远,一起窜下来”,“压地飞来”“窜”极其形象地刻画出来人速度之快、动作之利落。

平淡的语言更容易接近生活的本真、思想的本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的`平淡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阅读经典名篇,跟大师学习语言。《论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我们向水平高的入学习语言,学到的是中等水平的语言;向水平中等的人学习,学到的是下等水平的语言;向下等的人学习,你的语言水平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应该多阅读名著,阅读名家名篇,向大师们学习语言,仔细感悟作品中的精词妙句。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写作语言自然丰富有味起来。

其次,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很多好词、好句我们都熟能成诵,也能通过查字典了解大致意思,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吗?――许多词语、句子我们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才能真正理解。“麦浪”这个词我们可能都熟悉,但真正有几个同学能感受到这个词语所描摹的景象呢?小时候,于丹的父亲为了帮助她感受这个词语,专门带她到北京郊区的麦田里去看实景。阵风吹过,成片的麦子如潮水般奔涌而来,远远望去,可不就像海浪从远处一波一波地涌来。所以,许多词语我们不能仅从字典里了解它的意思,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去观察,去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更多的词语,才能在写作的时候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第三,深入生活,体验情感。好的语言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是我们写作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山西作家“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大众化,多用方言、土语、歇后语,深得人民群众的喜欢。《小二黑结婚》里对三仙姑的描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掉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第四,勤练笔。光有大量的阅读与思考不行,还要勤于练笔。作家秦牧先生几乎每天都要坚持写点什么,即使没有可写的,也要把身边的琐事记录下来,努力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喉”。作家如此,我们初学者更应这样。

语言华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味饮料,初饮之,舒畅无比,过后却什么也留不下,而语言平淡的文章则如一杯凉白开,初饮,似无味,细品之,意味无穷,它让人在品味平淡中感受到生命的质朴、本真与喧嚣浮华后的返璞归真。

平平淡淡最是真,做人如此,写文章亦如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洗掉脂粉,去掉呻吟,让自己的心灵清清爽爽,让自己的文章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篇3:经典散文:平平淡淡不是真

平平淡淡不是真

平平淡淡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决不会是像做英语选择题那样单纯地只为一个正确的答案,它包含着无奈和看透等多种因素,因此不可以简单地说,平平淡淡就是真。

平平淡淡不是真,它只不过是软弱的凡人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每个人都不必把自己评价得那么高尚,哪个人不曾追求过轰轰烈烈的感情和生活?只不过在时间的打磨和生活的逼迫下,慢慢丧失了最初的梦想,最初的热情和自信而已,只不过在庞大的竞争下背叛下,自己的心灵受了伤,然后才选择了要过着安静的平淡的与世无争的生活而已,然后才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轰轰烈烈地活一次,而不是平平淡淡地走完一生。虽然有人说,平淡并不等于平庸。但是哪个人不曾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哪个人又不曾渴望过命运里别人对自己的羡慕?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轰轰烈烈太过张扬,太不现实,而平平淡淡则安稳些,可以轻易地把握住。曾经失去过,失败过,受伤过,无力再扬起失败的帆,害怕挫折,所以选择躲避在平淡后面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而这种安慰有太多无奈的意味。

东晋的陶渊明曾热切向往过远离世俗的桃园生活,他向往着那种恬静平淡的日子。但仔细想想,他正是因为叛逆过世俗的漩涡,在那些轰轰烈烈的为官生涯里看透了人间百态,世间冷暖,所以他才向往着那种平平淡淡的桃园生活,而这种向往亦包含一些看透的意味。

我想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出生就崇拜着平平淡淡才是真,最后说这话了,只不过是一种逃避,一种不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的表现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软弱,是对别人的掩饰以及对自己的安慰。

而那些说平平淡淡不是真且坚持到底努力到底的人,他们大概会成为伟人吧!

篇4:“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平淡淡才是真”

----浅谈小学作文的选材

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十分苛求:学生的作文选材要“新颖”、要“独特”、要“与众不同”;立意要深刻,“含金量”要高。其实,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这样的“要求”来要求他们,怎能不让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呢?教学实践给我的体会是:作文选材宜“真实”、“平淡”。一、“真实”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则朝日夕月,伪则朝花夕槿也;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意思是说写文章贵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与日月共存,写虚伪的文章犹如开了就败、绿了就枯的花与树。1、写“真”人。写人可以写“我”,写与“我”有关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邻居、老师等等。这些人每天生活在自己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不在眼前也能清清楚楚浮现在脑海中。只有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写出来才会得心应手,有话可说,写得才会真实。也只有把自己熟悉的人写像了,才能把其他人也自然而然写活。2、写“真”事。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事儿可以写学校里的、家里的、大街上的、菜场上的、新村里的等等。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看到的、碰到的`、想到的,不论大小好坏,都可入文,都可作为作文的素材。有一次,一个学生连续五天日记都是写的买文具用品,五天买了五种文具,而且去了五个不同的商店。很显然,这个学生在写日记时不愿动脑子,但五天中肯定第一天是真的去买文具了,因为第一篇日记写得很真实、生动,而后四篇则是“仿写”,并且特别“短小、精悍、相似”。我没有急着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在班里读了这位学生的第一篇日记,并且大大表扬了一番,肯定这篇日记写得很真实、有趣。随后我又很快地把后面四篇日记读了一遍,当我还没有读完时,学生已经在下面窃窃私语,一些急性子的学生早已按捺不住,站起来大声说:“后面的日记是瞎编的!”“不可能!”“胡说八道!”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暗中观察了一下那位学生,他已经把头深深埋了下去,脸涨得通红通红。我乘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看,造假只会使作文空洞、枯燥,让人一看就露了马脚。只有“真”事才可能写得精彩、生动,你们可不能说假话、写假文章啊!”后来那个学生没有一篇日记是自己编的了。3、抒“真”情。人们常说:真情最可贵。一篇文章一旦融入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最容易打动人的心弦。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中华恐龙园春游,回来后学生都写了日记,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唯独一个叫沈晨阳的孩子由于在春游时走神,和班级失散了一段时间,后来很快找到了队伍。由于他的这段特殊经历,他在作文中着重写的不是恐龙园的美景,而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和班级走散后的无比恐惧、彷徨,以及找到班级之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激动之情,小作者的心理刻画十分逼真。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他写道:“唉,今年的春游对我来说,留下的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无穷的后悔和懊恼,不知我何时再能领略恐龙园的美妙风光呢?”我向大家介绍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听了也都感叹不已,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天。谁说春游非得表达愉快之情?这才是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呢!正是由于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文章特别感人肺腑。二、“平淡”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小学生的生活更是简单,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怎么能要求他们写出“不平凡”的事儿来呢?再说每天又有多少“大事”可写呢?如果教师硬要学生写所谓的“新颖独特”的文章来,只会使学生视作文为负担,于是胡编乱造,甚至干脆“借”一篇作文选上的文章敷衍了事,大大助长了抄袭之风。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选择身边平淡的事来写,这样更有内容可写。1、以“小”见大。庄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生活中的小事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学生在写下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时也在不断地思索着、积累着一些大道理。如有的学生写男同学欺负女同学时说到了“绅士风度”;写同学之间打架时想到了“团结友爱”;写排队吃饭时想到“先人后己”;写默写不会时想到了“功夫在平时”;写考试不好被妈妈打时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无数的小事包蕴着无数的哲理,你能说这是“小”事吗?不值得写吗?这才是“以小见大”啊!”2、平淡中体会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作文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更少不了这种动力。如果学生拿起笔只会咬笔杆,绞劲脑汁想新奇典型的事例,最终苦于无从动笔时,他们就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就不能激发其作文的兴趣。因此,何不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平淡小事来写呢?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内容可写,而且较容易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我最感动的一件事》,大多数学生写的是受到同学或是别人的帮助,唯独一位平时不声不响、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写的是在一次课外课上,他一个人无聊地坐在跑道上,老师走过来和他一样盘腿坐在地上,与他进行随意的亲切交谈。他当时简直受宠若惊,感动得差点流泪。在文中,这位学生不仅把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得栩栩如生,而且真实生动地写出了他当时无比的激动之情。文章写得很流畅,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我读了之后非常感动,在班里介绍了这篇文章,并推荐到校报上发表。那位学生后来的作文明显认真多了,进步大了,因为他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谁说这样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不能成为好的作文素材呢?这就是最好的题材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叶老先生所说的“标的”,实质上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即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做到文理通顺,就算达标了。我想,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记住叶老这句话,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材料写,通过选取生活中无数的平淡的小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按图索骥,那么教师教作文、学生学作文都将会轻松得多。

篇5:平平淡淡才是真

资料

十六年的时光,青春已逝,“鬓已星星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亲情,才发现其实一切“平平淡淡才是真”。

彼此间的关怀,默默无言,“无声胜有声”,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习惯,才知道其实一切“从从容容才是真”。

一直以来想寻找的.浪漫在十六年间归于了平淡,突然发觉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生活的太自我容易被生活抛弃,生活的太俗气容易让生活无趣,好在我还能为自己留下一片小小的天空,让自己的思想“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在平淡的生活中撷取片片红色的枫叶,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用感情生活,易醉,用理智生活,无趣,用心来生活,真挚。

生活就是笑笑哭哭,哭哭笑笑, 不管怎样,还是笑比哭好!

篇6:“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平淡淡才是真”

----浅谈小学作文的选材

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十分苛求:学生的作文选材要“新颖”、要“独特”、要“与众不同”;立意要深刻,“含金量”要高。其实,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这样的“要求”来要求他们,怎能不让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呢?教学实践给我的体会是:作文选材宜“真实”、“平淡”。一、“真实”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则朝日夕月,伪则朝花夕槿也;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意思是说写文章贵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与日月共存,写虚伪的文章犹如开了就败、绿了就枯的花与树。1、写“真”人。写人可以写“我”,写与“我”有关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邻居、老师等等。这些人每天生活在自己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不在眼前也能清清楚楚浮现在脑海中。只有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写出来才会得心应手,有话可说,写得才会真实。也只有把自己熟悉的人写像了,才能把其他人也自然而然写活。2、写“真”事。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事儿可以写学校里的、家里的、大街上的、菜场上的、新村里的等等。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看到的、碰到的、想到的,不论大小好坏,都可入文,都可作为作文的素材。有一次,一个学生连续五天日记都是写的买文具用品,五天买了五种文具,而且去了五个不同的商店。很显然,这个学生在写日记时不愿动脑子,但五天中肯定第一天是真的去买文具了,因为第一篇日记写得很真实、生动,而后四篇则是“仿写”,并且特别“短小、精悍、相似”。我没有急着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在班里读了这位学生的第一篇日记,并且大大表扬了一番,肯定这篇日记写得很真实、有趣。随后我又很快地把后面四篇日记读了一遍,当我还没有读完时,学生已经在下面窃窃私语,一些急性子的学生早已按捺不住,站起来大声说:“后面的日记是瞎编的!”“不可能!”“胡说八道!”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暗中观察了一下那位学生,他已经把头深深埋了下去,脸涨得通红通红。我乘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看,造假只会使作文空洞、枯燥,让人一看就露了马脚。只有“真”事才可能写得精彩、生动,你们可不能说假话、写假文章啊!”后来那个学生没有一篇日记是自己编的了。3、抒“真”情。人们常说:真情最可贵。一篇文章一旦融入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最容易打动人的心弦。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中华恐龙园春游,回来后学生都写了日记,

[1] [2] [3]

名人名言平平淡淡才是真

励志名言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平淡淡不是真作文700字

平平淡淡才是真优秀作文650字

高考作文真题写作技巧

恩施中考作文真题赏析:最是难忘那表情

最是人间留不住抒情散文

读后感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技巧

抒情散文写作技巧

平平淡淡最是真的写作技巧(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平平淡淡最是真的写作技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