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ntegrity0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文/王志勇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章熊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中语文阅读作出了大致相同的几点要求,笔者认为,高中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就越能快速有效地辨识字词 篇章所表达的概念、意旨,认读速度也就越快。汉语表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板块”性状,在中心意义――“神”的统摄下,流水一样发展,这就要求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加大视觉范围和认读广度,尽可能多地抓住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板块单元的意旨。
识别文字信号,不可能将所有文字信息全部传给大脑,使之对应内化为“义”,而是要通过视觉分析器来扫描有效信息,检索出与自己阅读目标一致的内容,善于跳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能力强,则感知的能力强。有人逐字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却并不能明白意义,其原因多出于缺少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认知语言符号的意义,准确把握语境特征,填补语意空白,准确体识语体风格,这就是感知准确度高。要确保准确度高,还须能抓住初感,因为它是对文字代码的直觉,这种直觉因对新鲜刺激特别敏感,无心理定势干扰,往往最易于捕捉真实可靠而最有价值的信息。
2.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从整体感知入手到细部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整体感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
3.评价和鉴赏能力。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读者对作品所传达的知、情、义的丰富或单薄、正确或谬误、健康或消极,表达方式、方法的恰当或不足、高明或笨拙、有益或有害等方面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和鉴赏能力,既是以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又是知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它既要对现有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要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它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标准,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标准的层次,从而不断提高评价鉴赏的水平。
4.想象和创造能力。阅读是读者的主动的心智活动,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因此,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作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或是据作品的语言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形象的表征,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或是在作品语言信息的诱导下,根据经验,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或是由文本出发,产生对自己的一种观照、思考,对社会其他事物的比照思考,使阅读成为一种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读者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
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梯性。新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训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语文教材规定,高一年级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高二年级着重培养初步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年级则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能力,尤其是高一年级的现代文阅读教材,其训练的阶梯则更加合理、科学,从实践的效果看,这种安排是非常可取的,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章可循、效率低下的弊病。须知,教师的要求和训练,必须以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产生成功的体验为基础,方能真正取得持久不断的成效。
②养成良好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根据对阅读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注重阅读的外化行为活动对内化活动的促进作用。在中学生的阅读实践中,下大力气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使中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技能,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能力。比如通过强化阅读的注意力,学会跳读,突出选择性,提高速度;通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点,强化整体意识;通过咀嚼、品味重点词句的语境义、语里义,提高理解能力;通过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提高评价、鉴赏能力;通过联想、想象,提高创造性阅读的水平。在总体的操作上,注意默读和吟诵相结合。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勤动笔,圈点、批注、摘录、写随感、作评论,不一而足;常思辨,善讨论,相互启发,主动交流,在合作中提高。
③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作品语言信息的传递实质上是思维在活动。阅读言语作品,是理解作者语言所表达的思想,阅读的是语言,接受的是思想感情;同样读者要感知、辨析、评价、创造,也是借助于语言在思考。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表现的一般思维规律,遵循认识思维规律,在阅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发散和概括互为补充,尤其要根据汉语言表达的“板块式”特征,学会抓住词句以至段章的内在联系,从模糊含混中体会丰富的意蕴。坚持从信息的筛选到处理加工,均以思维能力训练为主线,使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至于停留在一般的朗读记诵、一般的信息接受的层次,使读者的心智得到不断的开发。
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阅读,必然是多元的。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可以增加信息的吸收、阅读的积累,另一方面各类信息的收集、碰撞,又常常会使读者在信息的交融碰撞中产生新的启发、认识。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必须以深厚的知识文化素养为基础的。知识文化背景的宽厚不同,直接影响读者阅读心理活动,而且包括阅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是敏锐的语感能力,也都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作为基础。
因此高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以课堂阅读为中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视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上做有效的指导,还要善于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精神的增强,使学生善于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文/王志勇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章熊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中语文阅读作出了大致相同的几点要求,笔者认为,高中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就越能快速有效地辨识字词篇章所表达的概念、意旨,认读速度也就越快。汉语表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板块”性状,在中心意义――“神”的统摄下,流水一样发展,这就要求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加大视觉范围和认读广度,尽可能多地抓住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板块单元的意旨。
识别文字信号,不可能将所有文字信息全部传给大脑,使之对应内化为“义”,而是要通过视觉分析器来扫描有效信息,检索出与自己阅读目标一致的内容,善于跳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能力强,则感知的能力强。有人逐字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却并不能明白意义,其原因多出于缺少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认知语言符号的'意义,准确把握语境特征,填补语意空白,准确体识语体风格,这就是感知准确度高。要确保准确度高,还须能抓住初感,因为它是对文字代码的直觉,这种直觉因对新鲜刺激特别敏感,无心理定势干扰,往往最易于捕捉真实可靠而最有价值的信息。
2.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从整体感知入手到细部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整体感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
3.评价和鉴赏能力。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读者对作品所传达的知、情、义的丰富或单薄、正确或谬误、健康或消极,表达方式、方法的恰当或不足、高明或笨拙、有益或有害等方面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和鉴赏能力,既是以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又是知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它既要对现有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要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它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标准,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标准的层次,从而不断提高评价鉴赏的水平。
4.想象和创造能力。阅读是读者的主动的心智活动,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因此,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作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或是据作品的语言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形象的表征,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或是在作品语言信息的诱导下,根据经验,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或是由文本出发,产生对自己的一种观照、思考,对社会其他事物的比照思考,使阅读成为一种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读者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
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2]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初探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 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 ,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 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 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 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 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 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 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 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 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 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 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二、如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 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 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 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 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 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
[1] [2] [3] [4]
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 戴盛江
[内容]
一、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第三是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因为对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比如,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而小说则更多的是讲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讲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们象阅读小说那样只注重议
[1] [2] [3]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王洁
[内容]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因
此培养阅读能力越来越被广大 中学师生所重视。然而,有些学生尽管读了一些
课外读物,做了许多理解练习题,但阅读理解能力仍不见提高 。语言水平低当
然是一个主要原因,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谈不上阅读能力。但是,除了语法、
词汇、句型结 构这些语言因素外,影响阅读理解的,还有一些非语言知识的因
素,如逻辑推理、评价判断能力,以及背景知 识的多寡等等。
阅读理解首先应搞清词义。一个英语单词往往有多种含义,而它的具体含义
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定。因此 ,在文段中确定单词的意思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
能。确定单词的意思首先可以根据它的词类和它在句中的位置 来判断。例如:
only这个词,用作形容词时意为“唯一的”、“仅有的”,用作副词时作“只
是”、“仅”、“不过”解。请看下面的句子,注意only的位置。
1.Only he lost his dictionary.只有他丢了字典。
2.He only lost his dictionary.他只丢了字典。
3.He lost only his dictionary.他丢的只是他的字典。
4.He lost his only dictionary.他丢了他唯一的一本字典。
5.He lost his dictionary only.他不过丢了字典而已。
判断一个单词的意思不但离不开句子,而且还需要把句子放在上下文中,根
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加以猜测 。下面介绍几种猜测词意的方法(请猜划线的单
词)。
一、同义词线索
I did not have a roll on my plate,but I do not like bread very much
anyway.我盘子里没有面包圈 ,反正我也不喜欢吃面包。
从后半句可以看出,说话人不喜欢吃面包。可见roll也是一种面包。通过
bread这个词,可以猜出roll的词 义。
二、环境线索
We are glad that we live near the sea because we love to eat flounder.
我们非常高兴住在海边, 因为我们非常爱吃比目鱼。
这句话如果只看后半句,很难判断“flounder”的意思,而从前半句所提供
的处所“the sea“,则可推断 出flounder是一种鱼或水产品。
三、用途线索
We like our new house because it has a few elms in the back yardthat
will give us shade and keep the house cooler.我们喜欢新家,因为在它的
后院有几棵榆树给我们遮阴,使得房子凉爽。
通过elms具有能给房子遮阴、使房子凉爽的作用,我们不难猜出elms是一
种树。
四、对比线索
She is usually prompt for all her classes but today she arrivedin the
middle of her first cl ass.她一般都是准时上课,但是今天第一节课上了一
半她才到。
but一词表示意思的转折,因此but前后的意思应是相反的。后半句的'意思
是她今天在”第一节课上了一半 时才来“,由此反向推断,可得出她平时一向
”准时“的结论。
五、说明线索
Ann is very smart.She always knows the answers to all the
teachers'questions.Ann很聪明。她总 是能回答老师们所有的问题。
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一个能回答老师们所有问题的女孩一定是很
”聪明“的。
六、顺序线索
After Ms Ellis put the letter in the envelope,she sealed it andput
a stamp on it.Ms Ellis把信 装进信封里,她把信封封上,然后贴上邮票。
寄信时,正常的顺序应是先把信装入信封,封上口,然后贴上邮票。根据前
后动作,不难看出seal是”封 口“的意思。
当然,阅读仅靠猜测词义还远远不够。阅读的过程就是推测、判断、证实和
再推测、再判断的过程。在阅 读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及逻辑分析能
力,对文段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语气、人物的性格、事 实的原由以及文
段字里行间暗含的意思进行推测。请看下面的句子。
The doctor gave my sister some medicine,but it didn't change
hercondition.
从这句话里我们获取的事实或信息是:
A.My sister didn't like the medicine.
B.My sister took the medicine.
C.The medicine made my sister sick.
D.The medicine changed her condition.
正确答案是B。虽然句子没有直接提到my sister是否吃了药,但从后半句
可以得知她显然是吃了药,否则 怎么能知道这药不起作用呢?
有时猜测和判断还涉及概括能力。例如:
The teacher said that we should study Lesson 4 and do Exercise 2on
page 17 because we may ha ve a test tomorrow.
What did the teacher do?
A.Studied for a test.
B.Gave homework.
C.Prepared a test.
D.Opened the book to page 17.
正确答案是B。通过对所说的话进行总结概括,不难看出,教师是在布置作
业。
有时推测还需要简单的计算。例如:
This class meets on Monday,Wednesday,and Friday,and there is a test
at every sixth class mee ting.
When are tests?
A.on Monday B.on Wednesday
[1] [2] 下一页
C.on FridayD.on the sixth of the month
正确答案是C。这个班每星期一、三、五上课,既然每上第六次课时就有一
次考试,所以每次考试总是在星 期五。
另外,阅读时,由于有些学生缺乏幽默感,因此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说话
口气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品 味不出幽默和讽刺的真正含义,以至选错答案。
请看下面短文。
The Doctor's Call
There was ice on the road,and the doctor's car hit a tree and turned
over three times.To his
surprise,he was not hurt.He got out ofthe car and walked to the nearest
house.He wanted to tele phone the garage for help.The door was opened by
one of his patients.
”Oh,Doctor,“she said,”I have only just teleplone you.You must
have a very fast car.You
have got here very quickly indeed.Therehas been a very bad accident
in the road outside.I saw i t through the window.I am sure the driver will
need your help.“
1.Where was the doctor going in his car?
A.We don't know. B.To a patient's home.
C.To a garage. D.To his own home.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A.Careless driving.
B.A tree had fallen across the road.
C.A slippery road.
D.There was a thick fog.
3.The doctor went to the house because_______________.
A.he knew one of his patients lived there
B.he had received a call to go there
C.he wanted to use the telephone
D.he was injured and could walk no further
4.Why did the woman patient telephone the doctor?
A.She needed medical treatment.
B.She believed somebody else needed a doctor.
C.To ask how quickly the doctor could come.
D.To ask whether the doctor was coming on his regular visit.
5.How did the woman feel on opening the door and seeing the do
ctor?
A.She had been expecting the doctor,but was surprised that h
e had come so quickly.
B.She had not expected the doctor and wondered why he had co
me.
C.She felt glad that the doctor was not hurt in the accident.
D.She was alarmed at seeing the doctor in a bad state after
the accident.
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ost likely reply the doctor g
ave the woman patient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A.”Yes,he does need help,your help,not mine.“
B.”Another accident?I've just had an accident myself!“
C.”I got your call and rushed over.I hope I'm not too late.
“
D.”I didn't get your call.But I'm here and hope I can help.
“
第一题,短文中并没有提到医生要去何处,答案自然是A。
第二题,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路上有冰。答案是C。
第三题,短文并没有提及医生知道那是谁家,也没有交待医生接了电话,医
生也没有受伤。而短文中却提 到医生想给汽车修理站打电话。答案显然是C。
第四题,因为这位妇女目睹了这起事故,所以她相信一定会有人受伤需要救
治。答案是B。
第五题,她盼望医生会来,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此意在文章中也可以找到。
答案应该是A。
第六题就涉及到语气。医生明白,并没有其他人出车祸。所以他很可能用诙
谐与幽默的口吻对他的病人说 :”是啊,他是需要帮助。他需要你的帮助,不
是我的帮助。“同时也可以想象,随后医生一定会说出”需要 你的帮助“的具
体内容,即要借用电话。如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对英语语言幽默感的理解,就会想
象医生肯定会 认真地说:”Another accident?I've just had an accident
myself!"
因此在阅读时,不仅要看懂字面的意思,还要根据实际、人物的语气和心绪
选择正确的答案。
当然,阅读还有许多方法和技巧。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在阅读中运用所学
的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践,日积 月累,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上一页 [1] [2]
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 戴盛江
[内容]
一、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第三是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因为对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比如,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而小说则更多的是讲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讲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们象阅读小说那样只注重议论文的形象性,那将导致事半功倍。又如,人们发的一封电报,文字简略到几乎不能再简略的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程度,但如果是写成一封信,那文字恐怕就会增加到几百字甚至几千字。其实,它所包含的阅读信息量也还是电报那点。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即使是快速阅读这电报,也必须一字一字地“看”在心里,而不能象阅读这信那样“一目十行”,甚至有些句、段根本就不看。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还涉及到作者的文风和学风、写作背景等因素。因此,学生只有在阅读前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才能更好地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这些目标,就能更好地减轻阅读负担,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了快速阅读的目标,还仅仅是具备了速读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更重要的,带有关键性的条件乃是懂得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较灵活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去。
首先是,使学生明确何谓快速阅读。所谓快速阅读,是指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当前,对于速读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国外对此研究的成果已喜人,但对于汉语来讲,还有它的特殊性,而且还只是刚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没有一套较系统的科学方法。这里只谈点肤浅认识,只根据前文的定义来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而已。
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视读野”的特点,人眼在眼停时具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的能力。因此,人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快速理解方法,把输入在大脑的信息整理加工,快速记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实践证明,传统的声读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现实的需要,必须变声读为视读,提高视觉扫描的速度,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视读野”,充分调动大脑的积极性,综合左脑得来的信息,并充分利用右脑的图式认识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对于快速阅读的速度,到底以多快为标准,综合诸位专家的测定,我认为,一般中学生以每分钟600―800字的速度阅读,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个速度也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我们要能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快速阅读,其实际情形又是极为复杂的。我们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既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形、知识水平和教学实际,也要看阅读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等灵活运用。
三、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培养。
第一,快速阅读课堂训练。按三步训练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1.提出要求,讲明目标。提出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训练的题目。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由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循序渐进地过渡。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字词的注音、注释的运用,这时就可采用“误读”(此指阅读学上讲的,读者根据上、下文按自己的理解诠释的高级阅读方法);然后到训练语、句的诠释、运用、“误读”;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2.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所给予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众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即是说,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导致达不到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也不能过少,导致学不到知识、回答不了问题的后果;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一般地讲,要求初中学生每分钟阅读500―600字,要求高中学生每分钟阅读600―700字为标准。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所有这些,都应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处理。
3.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重要的是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补救的办法。而且,检查评析,还要注意兼顾评析上、中、下各等级学生的答案。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现身说教法,即由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么地进行快速阅读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由答案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错误思路,老师纠正;对于根本就没能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第二,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我认为,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即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前述的“课堂三步训练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既可进行篇与篇的快速比较阅读,也可选择该篇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快速阅读。既可口头回答,也可书面回答。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是快节奏的生活逼迫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所以,从社会的角度讲,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与步骤作者/ 丁 静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帮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呢?
一、树立阅读意识
树立阅读的意识,首先要从学校领导者开始。领导者的决策将决定航船能否真正到达胜利的彼岸。只有领导者树立了阅读意识,才会把这一意识传递给教师和学生。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就是非常重视读书的校长,他不仅自己博览群书,更努力促进全校师生读书。在高密一中任校长时,他对该校语文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每周只用两个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把四个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事实证明,这项改革让学生终生受益。能否把每一个师生都领进书的海洋,使书籍成为师生生活中的指路明灯,往往取决于校长,取决于阅读在校长精神生活中占有的地位。
其次,教师、家长要树立阅读的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看待阅读、支持阅读。因为他们是学生读书的直接引导者和督促者。只有在他们心中树立阅读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督促学生去阅读。因为“倘若自己的灵魂熄灭了火焰,我们用什么点燃学生们的心灵呢?”(张俊秋语)作为家长更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家有万贯,不如满室书香。家长要以身作则,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第三,学生要树立阅读意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执行者,只有阅读的意识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才能把阅读付诸行动,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给他们介绍一些古今名人的读书轶事,特别要向他们介绍犹太人的读书故事,告诉他们这个民族的制胜法宝就是阅读。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仅是升学、谋生的手段,更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素养,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充满生机,充满幸福。让阅读的意识像春风化雨一样在学生心中滋润开来。
二、化意识为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活动有序进行?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人手。
1.借用各种途径,保证有书可读
阅读必须有书,书从哪里来?①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合理安排时间开放,最大限度的解决学生“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②学校微机室也要定时向学生开放,通过网上阅读来弥补书籍的不足。③利用家长会等各种形式举行图书、报刊展览,让学生和家长以多买书、多读书为荣,借此来鼓励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多订阅报刊杂志,多购书。④成立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角,采取“捐一本,读百本”的形式,鼓励学生交流借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2.抓住点滴时间,保证有时间读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阅读的时间少,怎么办?首先,学校要保证每周一节阅读课的正常开设,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其次,鼓励学生挤时间阅读。曾国藩曾经说过:“苟能发奋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也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之书。苟不能发奋自己,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鲁迅先生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有的”。可见是否读书,关键还在于自己。
3.制定规章制度,确保有序读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还认为读书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在读书没有成为学生自觉行动之前,必须建立―定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列出的学生每学期必读的书目,规定每天读书不少于1小时。养成每天睡前坚持阅读半小时的习惯,走读生由家长监督完成,住校生则由值班老师督促完成。坚持每周、每月对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在规章制度约束下,学生一定会由一开始的“拉着、拽着”,慢慢地走上自觉阅读之路。
三、变行动为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是一项慢工细活,投入多而见效慢,因此学生易急躁,易出现一曝十寒的现象。如何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真正把阅读化为内在的精神需求,像一日三餐那样成为习惯呢?
1.遵循规律,学会教趣保趣
教师在制定阅读计划时一定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推荐的书目要由短到长,由简到繁,注意内容的故事性、趣味性,每天的阅读量要适当。在学生阅读的初始阶段,不要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不要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毕竟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教师和家长最好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探讨交流,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增进师生感情、父母与学生的亲情。另外,当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阅读,或因阅读影响学习成绩时,教师和家长不要一味指责,甚至武断地没收书籍,要耐心地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推荐作品、传授方法,提高阅读层次
学生阅读的初始阶段,往往凭兴趣,走马观花,缺少有意注意,缺少积累。一段时间后,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层次。帮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他们进行系列性地阅读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曹文轩系列、杨红樱系列、秦文君系列等,或风格相同主题相近的作品:“励志类”可推荐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报刊杂志要读,中外小说名著要读,人物传记要读,历史百科常识要读,在读中拓展人生的宽度、厚度,丰富自己,充盈自己。
3.搭建平台,感受阅读快乐
阅读就会有收获,每个学生都渴望把收获与人分享。教师要适时地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感受阅读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①利用课前十分钟开展每日一故事,每月一篇美文活动。②开展“美文推荐”“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论坛,设立不同的版块,让他们自己做版主。鼓励他们上网阅读,收藏美文,鼓励他们发帖跟贴参与阅读讨论,鼓励他们写博客等等。借助这些搭建的平台,就会让学生逐步发现阅读的神奇,感受阅读的魅力。
古训曰: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根。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是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是打不倒的民族。”在学生读书的问题上,但愿我们能够少些功利,多些淡然;少些强制,多些引导;少些埋怨,多些鼓励。让学生真正走上阅读之路,能够把每日阅读当作精神大餐,化为内在的精神需求,成为自我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锕山区郑集镇中心中学(221143)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初探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 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 ,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 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 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 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 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 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 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 篇章的 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 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 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 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二、如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 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 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 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 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 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 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 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D )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 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 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 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们认为, 前一观点强调了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而一开始便逐字逐句地讲练,势必造成见木不 见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 、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持后一种观点。我们往往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 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 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 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我们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达 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例如,在高中第一册第十一课 里有这么一句: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这句话的表层意义是:我知道像 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钞票。但如果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已有所了解,他们便可以看出这是一句反语, 就能够体会到说话人那种讽刺、嘲弄的口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 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 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 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 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 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 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 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 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 ;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这方面,我们往往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
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 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 ,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我们也往往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 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 好的效果。
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
[作者] 信阳师范学院 李宝峰
[内容]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
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近年来,中外研究者一般认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1、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就是学生对书面语言准确而快速的感知能力,具体指认知字形,认读字音、初步了解文字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认读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视读广度。它是指阅读时视知觉范围的大小。视读广度越大则知觉单元越大,理解越完整,阅读能力越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视读广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②感知的精确性。它是指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正确辩认输入感觉器官的言语符号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并准确地将这些符号化为语义加以吸收。
③感知的选择性。它是指感知文字符号时,学生总是随着自己的思路,依据先前的信息预测后继的信息,并从冗长的文字符号中选择最精炼、最需要的语言讯号重组意义,不断证实和修正自己的预测结果。
④敏锐的语感。它是指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感知表层文字与深层内容的联系和统一。人的大脑和感官在接受语言文字信息时,是否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知能力的强弱。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学生感知的书面语言符号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正确而敏捷地认识文章本质意义的能力。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成分。阅读理解能力有复杂的结构,主要包括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语言构造(句、段、篇章思想)的能力、理解表达方法的能力和理解修辞格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文章表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的理解。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循环的心理活动过程,才是全面地完成了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3、想象力
阅读想象力是人们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间接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只有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头脑中再造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思想感情等,并把它们与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触发,从而进一步丰富、加深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想象力架起了抽象与具体、概念与实体之间的桥梁。
4、鉴赏力
阅读鉴赏力是指人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艺术技巧、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理解是从形式到内容,认识文章的意义,解决的是文章是什么的问题。鉴赏是从内容到形式,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悟文章内容的是非好坏和表达方法技巧的优劣高低,解决的是文章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鉴赏也可以说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此外,记忆力、阅读速度等也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要素。
二、阅读能力发展的阶段
1、阅读能力发展的四阶段说
Terry D・Johnson 在《阅读教学》一书中,提出了阅读能力发展的四阶段说。他认为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
①译码阶段。这是最低的机械水平,人们只是将文字符号翻译成口头的或与其相应的内心言语。
②字义阶段。人们只能理解文章表面意思。
③表述阶段。人们产生一种给他人讲述自己阅读所得的欲望。在讲述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掺进文章内容中去,给读物以新知的个性化的特色。
④评价阶段。这一阶段,人们的阅读往往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明确的目的。在阅读中和阅读后,往往能够冷静、客观地审查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这种有目的的、理智的阅读活动是人类获取知识、创造新知的重要途径。
2、阅读能力发展的三阶段说
我国学者们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积累性阅读阶段。学生在小学乃至初中一二年级,主要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范文阅读和自己广泛的课外阅读来进行有效的积累。通过熟读背诵,学生既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语言知识和自然社会知识方面的积累。只有当这些材料有了相当的积累之后,才能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②理解性阅读阶段。到了初三、高一年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步在较全面、深入理解字词句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入到理解性阅读阶段。这种阅读水平的提高有一个由模仿到独立、由单项到全面、由浅近到深刻的分析综合的过程。
③评价性阅读阶段。高中二三年级,随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阅读评价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阅读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能圆满地达到阅读的目的。
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各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交叉重叠,不能截然分开。上述阶段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安排培养的步骤和在各年龄时期的侧重点,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三、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是由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也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技巧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反馈信息,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改进后继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自读要明确学习目标,深入钻研,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展开讨论。教师要在阅读方法、步骤、规范、心理训练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实践。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2、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①朗读。它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正确清楚的朗读、准确流畅的朗读和传情达意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②默读和速读。默读时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这既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速读也叫快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有效的阅读速度。
③复述和背诵。复述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保持原样或重新组织语言叙述的一种阅读方法。它有利于对课文内容加强理解和记忆,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课发展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
④精读和评析。精读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词的阅读方法。评析是阅读中的鉴赏活动,要求对文章的突出特点作出恰当的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深刻的阅读知识,把握阅读要领,提高自我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③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自古以来,教育家们就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
①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
②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③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性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总之,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
1.张必隐著:《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朱绍禹主编:《美日苏语文教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3. 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 培养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