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概括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杈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概括(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杈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概括

篇1: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概括

1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石油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其开采活动受石油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的是工业生产(由于需降低省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人群)3P52

4生产协作类型: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布匹的生产)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厂的生产联系(汽车生产)

5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类型一:自发和规划建设类型二:传统(矿产)资源新兴(硅谷,中关村)技术和资金——规模效益

6商贸联系:区际贸易(更密切,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信息,市场)国际贸易(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7现代物流业:产生原因:满足区际间物资源流动的需要作用P55

8科技与信息加强的意义: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9技术的扩散类型: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10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原因P58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P60

1光照:影响因素(纬度、海拔、气候)——年辐射量;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

2热量:活动积温(指标):对农业的影响(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3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农业,高效农业)、土地类型、土地肥力4地形;坡度与高度

第4/5页

5水源

二技术经济因素P611劳动力

2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种植方式: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实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三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农业类型与规模

2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改善(影响园艺业、乳畜业、商品农业)3农产品消费状况4政府政策

2绿色农业:特征(无污染、无公害)和核心(绿色)及根本途径(更新传统观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3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4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业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型农业和商品化农业P63-64

5集约型农业: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生产资料投入为主)、技术集约化6亚洲水稻的种植特点P65

7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型)

8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亚、南欧的部分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9我国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P66

篇2:高考数学重点知识概括

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与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掌握好集合的知识既是数学学习本身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数学素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进入高中,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就是集合。由于集合单元的概念抽象,符号术语多,研究方法跟学习初中数学时有着明显的差异,致使部分同学初学集合时,感到难以适应,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解题失误,形成思维障碍,甚至影响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谈谈在集合学习中值得注意的几个事项,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地把握集合的概念,熟练地运用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概念抽象、符号术语多是集合单元的一个显着特点,例如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子集、真子集和集合相等的定义等等。这些概念、关系和表示方法,都可以作为求解集合问题的依据、出发点甚至是突破口。因此,要想学好集合的内容,就必须在准确地把握集合的概念,熟练地运用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上下功夫。

二、注意弄清集合元素的性质,学会运用元素分析法审视集合的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集合可以看成是一些对象的全体,其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三性”: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应该是确定的,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应该是互不相同的,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能算作一个。

篇3: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

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题术语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5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高考频考点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篇4: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高中历史选修二基础知识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五、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篇5:高考历史必考重点知识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朝时,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4.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5.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到了宋代,城市繁荣

6.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关汉卿马致远

7.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8.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书画和戏曲艺术

1.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唐朝张旭怀素等

行书:苏轼

3.画①战国帛画

②顾恺之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行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吴道子

③风俗画--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4.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篇6:高考历史考试重点知识

高考历史考试重点知识整理总结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

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重要,必须学好、吃透、弄熟。教材明显分为前后两块: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一是1912-1918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其一是辛亥革命从兴起、高潮到失败的过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新的代理人,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斗争,但屡战屡败。中国社会黑暗之极,但就是在一战前后的中国,由于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革命开始发生伟大的转折。

在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条基本线索:

(1)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①采取间接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阴险;②在华争夺激烈,特别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

(2)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必然;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21条,众叛亲离死去。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准备,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但由于帝封联手,资阶软弱涣散,官僚、立宪投机,果实很快被篡;

②此后革命派又为维护革命果实坚持斗争,皆以失败告终。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观念,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启民族觉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于其软弱性,不敢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始终未能提出科学纲领,建立革命武装,组成坚强政党,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其失败也是必然;

④一战期间,中国具备了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诸多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等)。

(4)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它和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1、同盟会和此前革命派政党的区别(全国性,理论性,先进性。)分析其弱点(涣散,复杂)。同盟会后来的演变。

2、辨证的分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它主张民族主义,但又缺乏明确的反帝态内容;它主张民权,但又不敢发动群众;它主张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的原因,作用。

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积极作用。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5、归纳革命派为革命高潮到来所做的准备工作。(宣传思想-译书,办报,著书,论战;建立革命团体;创建革命纲领;发动武装起义。)注意与维新派区别。

6、革命派为维护共和果实进行的历次斗争的原因,结果。

7、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分。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四方面:内部混入旧官僚和立宪派;对帝国主义抱幻想;未采取彻底反封措施;缺乏群众和地方基础支持。)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帝、封、官宪,自身分析。)

9、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由袁独裁到军阀割据;由日独霸到同支配;由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经济:由春天到冬天;思想: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批封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影响。

11、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体现,斗争的实质,和结局(两个不稳定),启示。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主要举措:参照课堂笔记(政治、经济、文教)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3、特点:

(1) 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

4、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1)领导阶级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性质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未能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专政上台建立“苏维埃”政权(苏俄)。

(3)革命对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对象是“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4)革命影响不同: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倒行逆施,对内镇压工农运动,对外继续参加“一战”。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没在历史中。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采取了对外卫国战争、对内巩固政权、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高考重要知识点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化学高考知识重点

高考生物必考重点知识

高考语文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山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

初三历史_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

高中新高考政治重点知识

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

高一化学预习重点知识

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概括(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概括,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