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的重要知识难点概括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冷冷不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的重要知识难点概括(共含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冷冷不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三数学的重要知识难点概括

篇1:高三数学的重要知识难点概括

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信息:(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空间直角坐标系

(1)定义:如图,是单位正方体.以A为原点,分别以OD,O,OB的方向为正方向,

建立三条数轴。这时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1)O叫做坐标原点2)x轴,y轴,z轴叫做坐标轴.3)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做坐标面。

(2)右手表示法:令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垂直时,可能形成的位置。大拇指指向为x轴正方向,食指指向为y轴正向,中指指向则为z轴正向,这样也可以决定三轴间的相位置。

(3)任意点坐标表示:空间一点M的坐标可以用有序实数组来表示,有序实数组叫做点M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x叫做点M的横坐标,y叫做点M的纵坐标,z叫做点M的竖坐标)

(4)空间两点距离坐标公式

篇2:高三数学易错的知识难点概括是什么

1.复数及其相关概念:

(1)虚数单位i,它的平方等于-1,即i2=-1.

(2)复数的代数形式:z=a+bi,(其中a, b∈R)

①实数——当b = 0时的复数a + bi,即a;

②虚数——当b≠0时的复数a + bi;

③纯虚数—当a = 0且b≠0时的复数a + bi,即bi.

④复数a + bi的实部与虚部—a叫做复数的实部,b叫做虚部(注意a,b都是实数)

⑤复数集C—全体复数的集合,一般用字母C表示.

⑥特别注意:a=0仅是复数a+bi为纯虚数的必要条件,若a=b=0,则a+bi=0是实数。

2.复数的四则运算

若两个复数z1=a1+b1i,z2=a2+b2i,

(1)加法:z1+z2=(a1+a2)+(b1+b2)i;

(2)减法:z1-z2=(a1-a2)+(b1-b2)i;

(3)乘法:z1·z2=(a1?a2-b1?b2)+(a1?b2+a2?b1)i;

(4)除法

(5)四则运算的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都适合于复数的情况。

注意:复数的加法、减法、乘法运算与实数的运算基本上没有区别,最主要的是在运算中将i2=-1结合到实际运算过程中去。

如(a+bi)(a-bi)= a2+b2

5.共轭复数:两个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的复数互为共轭复数

6.复数的模

根据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设a, b, c, d∈R,两个复数a+bi和c+di相等规定为a+bi=c+di?a=c且b=d,特别地a+bi=0?a=b=0.

两个复数不能比较大小,只能由定义判断它们相等或不相等。

篇3:高三数学重要难点知识点

一、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结构特征

图例

棱柱

(1)两底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2)侧棱平行且相等.

圆柱

(1)两底面相互平行;(2)侧面的母线平行于圆柱的轴;

(3)是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棱锥

(1)底面是多边形,各侧面均是三角形;

(2)各侧面有一个公共顶点.

圆锥

(1)底面是圆;(2)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棱台

(1)两底面相互平行;(2)是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

圆台

(1)两底面相互平行;

(2)是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

(1)球心到球面上各点的距离相等;(2)是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二、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三、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

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四、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五、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归纳

1.课前预习教材。课前可以把教材上第二天老师要讲的内容看一下,看看哪些能看懂,哪些不懂。这样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就能带着问题去听,把自己没看懂的问题听懂。

2.上课专心听讲。这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以为自己什么都弄懂了,就自己做自己的题目。其实即使是自己看懂了的,也可以看看老师也没有另外的理解方法,老师的方法是不是比自己好。听老师有时候讲比自己看更好。

3.课后认真复习。刚学的知识,还没完全被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就很容易忘记。所以,课后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及时对所学进行巩固。

4.公式定理牢记。高中数学很多题目就是各种公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不牢记就别谈做题。

5.通过习题巩固。数学是理科,需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量变积累到了一定量才能质变嘛。这个并非要各位打题海战术,只要求各位做到熟练为止。

6.错题反复研究。自己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考试时候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写上做错的原因,反复研究,避免再次出错。

篇4:高二数学难点知识

平面向量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 若=,b=()则‖b .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提醒有且只 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摘要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法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

①总体变异情况;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篇5:高考数学难点要点概括

2020高考数学知识难点复习一

第一、基本公式用错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a1+an)d/2;

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其通项公式an=a1pn-1,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a1(1-pn)/(1-q)=(a1-anq)/(1-q),当公比q=1时,前n项和公式Sn=na1。

在数列的基础题中,等差、等比数列公式是解题的根本,一旦用错了公式,解题也失去了方向。

第二、an,Sn关系不清致误在数列题中,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个关系对任意数列都是成立的,但要注意的是关系式分段。在n=1和n≥2时,关系式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考生答题过程中经常出错的点,在使用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

当题目中给出了数列{an}的an与Sn之间的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知道了an的具体表达式,就可以通过数列求和的方法求出Sn;知道了Sn,也可以求出an。在答题时,一定要体会这种转换的相互性。

第三、等差、等比数列性质理解错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公差不为0时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一般来说,有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c(a,b,c∈R),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在等差数列中,Sm,S2m-Sm,S3m-S2m(m∈N_是等差数列。

解答此类题时,要求考生全面考虑问题,考虑各种可能性,认为正确的就给予证明,不正确就举出反例驳斥。等比数列中,公比等于-1是特殊情况,在解决相关题型问题时值得注意。

第四、数列中最值错误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的函数,考生要善于从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但是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容易忽视n为正整数的特点,或即使考虑了n为正整数,但对于n取何值能够取到最值求解时出错。

在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远近而定。

第五、错位相减求和时项数处理不当错位相减求和法适用于“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乘积所组成的,求其前n项和”的题型。设和式为Sn,在和式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两个和式错一位相减,得到的和式要分成三部分:原来数列的第一项;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1)项的和以及原来数列的第n项乘以公比后在作差时出现的。

考生在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这三个部分,否则很容易就会出错。

2020高考数学知识难点复习二

单调性

⑴若导数大于零,则单调递增;若导数小于零,则单调递减;导数等于零为函数驻点,不一定为极值点。需代入驻点左右两边的数值求导数正负判断单调性。

⑵若已知函数为递增函数,则导数大于等于零;若已知函数为递减函数,则导数小于等于零。

根据微积分基本定理,对于可导的函数,有:

如果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恒大于零(或恒小于零),那么函数在这一区间内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这种区间也称为函数的单调区间。导函数等于零的点称为函数的驻点,在这类点上函数可能会取得极大值或极小值(即极值可疑点)。进一步判断则需要知道导函数在附近的符号。对于满足的一点,如果存在使得在之前区间上都大于等于零,而在之后区间上都小于等于零,那么是一个极大值点,反之则为极小值点。

x变化时函数(蓝色曲线)的切线变化。函数的导数值就是切线的斜率,绿色代表其值为正,红色代表其值为负,黑色代表值为零。

凹凸性

可导函数的凹凸性与其导数的单调性有关。如果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那么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下凹的,反之则是向上凸的。如果二阶导函数存在,也可以用它的正负性判断,如果在某个区间上恒大于零,则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下凹的,反之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上凸的。曲线的凹凸分界点称为曲线的拐点。

2020高考数学知识难点复习三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2圆柱的表面积3圆锥的表面积

4圆台的表面积

5球的表面积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2锥体的体积

3台体的体积

4球体的体积

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3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L

B∈L=>Lα

A∈α

B∈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α∩β=>α∩β=L,且P∈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共面直线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a∥b

c∥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注意点:

①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b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

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2.1.4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α来表示

aαa∩α=Aa∥α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bβ=>a∥α

a∥b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b=Pβ∥α

a∥α

b∥α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2.3—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α

aβa∥b

α∩β=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α∥β

α∩γ=aa∥b

β∩γ=b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公共点P叫做垂足。

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注意点: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2、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α-l-β或α-AB-β

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3.3—2.3.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2020高考数学知识难点复习四

一、事件

1.在条件SS的必然事件.

2.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在条件SS的随机事件.

二、概率和频率

1.用概率度量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为我们决策提供关键性依据.

2.在相同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

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3.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由于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P(A),P(A).

三、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四、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

1.概率的取值范围:

2.必然事件的概率P(E)=

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F)=

4.概率的加法公式:

如果事件A与事件B互斥,则P(AB)=P(A)+P(B).

5.对立事件的概率:

若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P(AB)=1,P(A)=1-P(B).

2020高考数学知识难点复习

篇6:高三英语知识考点概括

1someone双语例句

Someone explain that one to me!

有人解释说,一到了我!

Someone must be at the back of this.

这事一定有人在背后捣鬼。

He found someone on him.

他发现有人在跟踪他。

2常用不定代词

some(something,somebody,someone),any(anything,anybody,anyone),no(nothing,nobody,noone),every(everything,everybody,everyone),all,each,both,much,many,(a)little,(a)few,other(s),another,none,one,either,neither等。

高考数学必考重要知识要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考点总结

高三地理单元知识点概括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概括

高一数学重要常考的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初一下册数学重要考点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教材重要知识总结

高考政治重要知识总结

九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概括

高三数学的重要知识难点概括(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三数学的重要知识难点概括,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