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考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友情无界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中考题(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友情无界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出师表》中考题

篇1:《出师表》中考题

《出师表》中考题集锦

1

9.本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这篇文章是他写

给 的。(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悉以咨之 ( )

1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分)

1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2分)

1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答案 :9诸葛亮 后主或刘禅,或后主刘禅(共1分,每空0.5分)

10.①时 ②发扬光大 ③选拔 ④询问(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

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12.①积极献言,提缛项建议。(或答“提绻憧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缡Ρ狈ァ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共2分,答缙渲腥魏我坏阒意即可得1分。答缙渲腥魏瘟降阒意即可得满分)

13.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2

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亨误的一项是( )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

21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22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9 . D 20 .译文: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21 . B 22 .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

7、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9、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3分)

答案 :7、D9、主要表达了她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

4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3 分)

答案 :13.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2分

15.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3分)

5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_,“外”指___________;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答案 :2.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2分) 3.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2分.一词一分) 4.宫内 朝廷 宫中 府中(2分,答对两个得一分) 5.C (2分)

篇2:出师表

出师表_750字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现已降级,士气渐衰。日前偶闻其一大考;适归故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考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奋起,赴某重点高中。因大笑,出示作文二册,谓可见当日决心,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非胡乱所书,今撮录一篇,以供应考研究。至于书名,则鉴其格式似孔明《出师表》,乃借其名题之。

前次中考未到而中道留级,今剩下三周,身心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学弟学妹不懈于内,有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恩师之殊遇,欲报之于父母也。诚宜上课听讲,以补各科遗漏,恢弘学习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胡思乱想,以塞做题思路也。

校中家中,俱为一体,复习做题,不宜异同。若有疑难困及好题精题时,宜付有笔记其重点,以给老师解答点评,不宜装懂,使内外异绩也。

同桌﹑好友赵某某﹑钱某﹑孙某等,此皆良实,志向远大,是以留级重读以考重点。愚以为学习方法,不论优劣,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班长李某,性行淑均,晓畅外语,屡得高分,主任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为三好。愚以为外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成绩提升,分数有得。

亲优生,远小人,此上册所以高分也,亲小人,远优生,此下册所以颓废也。熊某来时,每与吾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玩﹑耍也。外语﹑化学﹑历史﹑物理,此悉吾薄弱惧怕之科,愿恩师教之补之,则重点高中,可计日而待也。

吾本高一,谁料会降级,苟全性命于考试,不求排名于第一。恩师不以吾卑鄙,猥自枉屈,三劝吾重读初三,言吾以利弊之谈,由是感激,遂许恩师以留级。后值大考,受任于应试之际,奉命于保送之间,尔来初中读四年矣。

恩师知吾谨慎,故大考寄吾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学习,恐托付不效,以伤恩师之明,故四月补习,深入探讨。今外语提升,历史已背,当恶补化学,自学物理,庶竭驽钝,攘除偏科,提升名次,考上重点。此吾所以报恩师而孝父母之职分也。至于哪所重点,学习安排,则恩师﹑父﹑母这任也。

愿恩师托吾以考重点高中之效,不效,则治吾之罪,罚吾再读一年。若非天时地利,则数理化﹑语﹑外上百三,政史九十;恩师亦宜督促,以咨吾状况,传授技巧。深感分数王道,吾不胜拼命学习。今当大考,临卷涕零,不知所言。

篇3:《出师表》

《出师表》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  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4] [5] [6] [7]

篇4:出师表

出师表

出师表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

注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恶劣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毂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

“非敬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

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精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

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

[4] [5]

篇5:出师表

出 师 表

【教师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句意,正确处理语言停顿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了解表的特点,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竞猜的形式导入

教师出示以下诗句让学生竞猜一位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简介“表”这种文体,了解背景。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断句。如有不理解的方做上记号,先在小组内解决,然后交到班集体讨论解决

断句难点: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民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易读错字:忠谏(   ) 费袆(   ) 阙漏(   )

攘除(   ) 陟罚(   ) 臧否(   )

不易理解字词: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是以先帝简拔 优劣得所

以彰其咎 不以臣卑鄙 庶竭驽钝

2、指明学生读课文、师生点评。

三、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①诸葛亮给后主提了几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

②题目是“出师表”为何写“出师”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

2、学生读各部分内容(边读边分析)

四、自主探究

学生再次读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

疑难:①诸葛亮为何要出师北伐?

②诸葛亮为何多次提到先帝?

③本文写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五、品味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品味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六、课后拓展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评价诸葛亮。

七、自主测评

1、解释带点字

论其刑赏(   )     平明之理(   )         悉以咨之(   )

性行淑均(   )      不以臣卑鄙(   )       庶竭驽钝(   )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盲,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已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摒斥奸邪,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选自《三国演义》

1、文段第一段中诸葛亮向刘禅提了几点建议?

2、结合本表谈谈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篇6:后出师表

魏晋诸葛亮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注释

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惟:助词。

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被,通假字,同“披”

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坐:安安稳稳。

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刘繇(yóu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bì逼)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期(jì寄)年:一周年。

赵云为蜀中名将,阳群等人事迹不详。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丛)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图:对付。

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

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授首:交出脑袋。

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zi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cuōdiē,失坠,喻失败。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逆见:预见,预测。

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睹(dǔ赌):亦即“逆见”,预料。

创作背景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颌东下,关中虚弱,于是上《后出师表》决心再次北伐,急率军数万,走古道,出散关,围攻陈仓。

鉴赏

伪作论据

(一)良史陈寿修《三国志》,编《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录此表

(二)此表气绥调低,与《前出师表》辞气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盖诸葛亮侄儿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伪作,目的在于以”此表为他的伐魏主张制造有力的旁证“,因为诸葛恪在《论征魏》一文中曾说:”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而“陈与贼争竞之计”的只能是《后出师表》。(或说是张俨伪作)。

(三)表中所列史实有误。《赵云传》载云卒于建兴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云已死。

肯定观点

(一)陈寿《亮集》未载此表,不足为伪作之证。

陈氏修史编集对史料取舍,确实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却不是完备详尽的。将《亮传》与《武帝纪》相较,前者显然简略的多,诸如伐吴、南征、八阵、渭南之战等理应明确详述的内容,他都一笔带过,或未作记载。

又陈寿编《亮集》,主要依据司马氏从成都接收运回洛阳的蜀汉政府档案,这个档案经公元264年钟会成都兵变后已不完整。又考裴注所引诸葛亮“言教书奏”,有一部分明确谓“《亮集》载“;而有一部分非出自《亮集》,如《绝盟好议》出自《汉晋春秋》,《与陆逊书》出自《江表传》等;还有一部分未注明出处,如《公文上尚书》《与李丰教》等。这些都说明陈寿所编《亮集》并不完备。《后表》或因重在分析形势,关乎军情机密,不宜公开宣示,故流传不广;或因成都之乱散失,陈寿未见到。

裴松之就是针对《三国志》这种“失在于略,时有脱漏”的情况注补之,且对本文及注引材料每每刻意惩妄论辩,但对《汉晋春秋》所载《后表》只存录而并无疑义,看来裴氏相信这是诸葛亮所作。

(二)所谓前、后表词气迥异、风格不同字观点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后表》所谓“才弱敌强”,既是诸葛亮转述当初刘备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汉的总体人才质量、军事力量跟曹操及其庞大的人才群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后实事求是的结论,它与《前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义类似。

《后表》所谓“夫难平者,事也”,“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语,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后,针对议者非料度“必胜”绝不出兵的`观点而讲,是就即将二次北伐的战役而言,并不是对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长远目标丧失信心,诸葛亮所列举的曹、刘集团成败浮沉的曲折历史完全证明诸葛亮“凡事如是,难可逆见”乃清醒客观之言。所以《后标》并无“志衰气丧”的情调。

再看二表的用辞风格也基本一致:《前表》所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说的是当前的任务,与《后表》“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辞义仿佛,所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说的是自己的职责和决心,与《后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心志一脉相承;所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指长远的目标,非认为一举大胜,它与《后表》并不矛盾。

《后表》与《前表》及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点:讲究对仗排比、有汉赋骈偶特色;音节铿锵,纵横捭阖,回转层叠,说理透彻;感情真挚,语言酣畅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叙事抒情,《后表》专注于论述批驳,互为补充映照,合之为一完璧,故当出自一人之手。

(三)诸葛恪不可能伪作。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二次伐魏前曾向其兄吴公安督诸葛瑾致书通报军情,言“与贼争竞之计”的《后表》应是此时传送到诸葛瑾手中,而后其子诸葛恪看到,再有吴大鸿胪张俨撰《默记》时收录。

假使诸葛恪伪作,他当会大赞叔父,贬抑曹魏,决不会造“难可逆见”一类有余之辞;假使他做伪作的目的是为自己伐魏的乐观主张做“旁证”,则会转引其辞以说服他人,然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只是“喟然叹息”而已;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在公元253年,时蜀汉尚在,两国使者频往,知情者均在;又诸葛恪作为吴臣,安肯曰“孙策做大,遂并江东乎?”所以,诸葛恪伪作叔父表章是不可能的。而如系张俨伪作,起码首先骗不了诸葛恪这位知情者。

至于张俨将《后表》收入《默记》,一则因为俨是主战派(由裴注引《默记·述佐篇》)可见,二则因为《后表》与《默记·述佐篇》体例相符。张俨曰:“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显然,其“陈进取之图”的,主要当指《后表》,他之所以主战并对诸葛亮屡以弱攻强的进取方针予以肯定,受《后表》的感染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关于赵云死亡时间,可能是《三国志》有误。今但知建兴六年夏初赵云箕谷失利退回褒谷道,其秋子赤崖屯田,其后活动一概不见史载,即使建兴七年春取武都、阴平二郡之重大战事亦不见有赵云出现。由此窥测,赵云有可能卒于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上《后表》前,灵柩运回大邑县(蜀汉蜀郡江原县境)安葬时至七年春,陈寿或有可能因此误记卒年。

篇7:岳阳楼记中考题

[甲]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哀转久绝 消失 群响毕绝 消失

B.属引凄异 延续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一类

C.至若春和景明 和暧 地利不如人和 和顺

D.把酒临风 面对 临溪而渔 靠近答[ ]

12.下列句子加点的“则”字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 如果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也 那么

C.(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可是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 答[ ]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

14.甲选区文第2段和乙选文2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甲选文第2段:

乙选文第2段:

15.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 (1分)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 (1分)

一.11.A 12.D 13.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14.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杀的气氛。 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15.(1)“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一)《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0-13题。(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鉴物之情,得无异乎?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胜: 晖: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

12.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2分)

答:

1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2分)

答:

二.10.胜:美好 晖:日光 11.这就是岳旭楼的雄伟景象 12.写洞庭湖全景 (2分) 13.唐贤今人诗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登斯楼也 斯: ②则有心旷神怡 怡:

7.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然”字。(3分)

满目萧然(《岳阳楼记》) 然: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然:

8.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2分)

三.(一)(7分) 6.(2分)①斯:这,这个。 ②怡:愉快、愉悦、和悦 7.(3分)①……的样子 ②对(的)、是(的)、正确 ③这样 8.(2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

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

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

7.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四.3评分说明: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作者观点谈出同意、不完全同意、不同意的理由1分,理由充分1分,表述1分(标准同2)。

4.衔远山,吞长江(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

5.岳阳楼之大观(或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6. 日光(或阳光)

7. 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天涯若比邻) 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或断肠人在天涯) (标准同4)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篇8:岳阳楼记中考题

湖南省衡阳市 岳阳楼记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去国怀乡( ) ②把酒临风(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殚其地之出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1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答:

20湖南省邵阳市 岳阳楼记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离开 B.锦鳞游泳:代指鱼

C.微斯人:微小 D.东临碣石:登临、靠近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0.下列选项中两个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多会于此 苛政猛于虎 B.其喜洋洋者矣 其真无马邪

C.感极而悲者矣 濯清涟而不妖 D.前人之述备矣 醉翁之意不在酒

1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

年山东省烟台市

篇9:岳阳楼记中考题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

B.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 .C.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 .D.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11.翻译句子(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译句:

12.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3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

们 。(2分)

14.下面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一项是( )(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14年四川省内江市 岳阳楼记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盛大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C.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D.波澜不惊 惊:惊讶

7.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重修岳用楼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真无马邪

C.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废具兴”中“具”是通假宇通“俱”,全、皆的意思。

B.“吾谁与归”是倒装句,语序应为“谁与吾归”。

C.本文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与生活态度,与友人共勉的情怀。

D.本文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文: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2014年山东省滨州市 岳阳楼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去国怀乡/西蜀之去南海 B.不以物喜/以其境过清

C.而或长烟一空/一鼓作气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辍耕之垄上

1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14.“古仁人”是怎样的一种人?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

篇10:《醉翁亭记》中考题

《醉翁亭记》中考题集锦

一、[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每题2分,共10分)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 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9、[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11、《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的情怀。

12、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时_________ 陈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

3、“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答:

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名之者谁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朝而往,暮而归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晦明变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5、“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四、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指法训练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饮少辄醉: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宴酣之乐: ④射者中,弈者胜:

20、下面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行者休于树 ( )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22、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冬景的句子是:

23、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五、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回复短信 D、回环往复

12、解释选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蔚然:____________ (2)辄: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1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4分)

六、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指法训练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2分)

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霏 开 云 归 而 岩 穴 暝 晦 明 变 化 者 山 间 之 朝 暮 也。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颓然乎其间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而不知人之乐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8、填空。(4分)

⑴选文①中写夏季之景的句子是 (1分)

⑵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①滁人游 ② ③ ④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10、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3分)

答:

参考答案:

一、8、D

9、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0、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11、忧 醉与乐

12、先天……后天……

二、1、时:季节陈:陈列,摆开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4、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三、1、欧阳修

2、C

3、云归而岩穴暝风霜高洁

4、①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5、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四、19、①就 ②情趣 ③尽兴地喝酒 ④下棋

20、C

21、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爱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22、水落而石出。

23、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五、11、答案:D (共2分)

12、答案:(1)茂盛的样子 (2)就 (共2分。每小题1分)

13、答案:(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 (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秀丽的山水之间)。 (共2分。每小题1分)

14、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共4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六、⒍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⒎B

⒏(1)佳木秀而繁阴(1分) (2)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3分)

⒐(1)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乐事的人,是我太守啊。

⒑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出师表 / 前出师表

《出师表》翻译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练习题

出师表 翻译

望岳杜甫中考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中考题

中考题《桃花源记》专练

出师表语文说课稿

出师表优质课件

《出师表》中考题(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出师表》中考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