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考题(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生气时一米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狐裘不暖锦衾薄 裘:皮衣 衾:被子
(2)散入珠帘湿罗幕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
(3)都护铁衣冷难着 着:穿
(4)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沙漠 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
2、赏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答题
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 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 的思想感情。
③妙用比喻,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巧用对偶,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⑤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⑥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5、试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写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答:“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7、“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答:表达感情相似:都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表达感情的方式相似:都借助凝望友人远去的背景表达感情。
1、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雪花给树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在岑参的这首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岑参的这首诗中,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本诗描写塞外风光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此句内容上的作用是(展现了眼前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示例:此句以南方梨花的盛开来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与嗅觉并用,,给人以馨香。比喻新颖奇特,脍炙人口,为千古咏雪名句。
一、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白草折( ) 狐裘( ) 风掣红旗( ) 锦衾薄(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胡天八月即飞雪(即: )
⑵将军角弓不得控(控: )
⑶瀚海阑干百丈冰(阑干: )
⑷风掣红旗冻不翻(翻: )
⑸去时雪满天山路(去时: )
3、吟诵下列诗句,挑选句中的一个字仔细品味,说说它的好处。
⑴胡天八月即飞雪。
⑵愁云惨淡万里凝。
4、诗歌前十句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
二、同步解读
欣赏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试作说明。
6、“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摘出甲乙两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说说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甲:诗句: 情感:
乙:诗句: 情感:
7、揣摩品味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B.惟余莽莽(叠音,读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渲染出磅礴的气势。
C.北风卷地白草折(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肃杀的气氛。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8、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赏析不当的一句是( )
A、①句赋予雪中的群山高原以动态的美感,显出奔放活动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
B、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艳丽多姿,充满青春气息。
C、③句“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对边塞奇寒既好奇又难忍的心境。
D、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用“愁”、“惨”修饰形容,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答案:
1.略
2.⑴就⑵拉开⑶纵横交错的样子⑷翻动,飘展⑸分手上路的时候
3.⑴“即字”表现了作者的惊奇之情。⑵“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4.壮观、奇丽
5.甲诗以“千里”“万里”“长城”“大河”写雪,画面雄伟壮阔,意在写雪景的壮美;乙诗写雪早,雪美,雪寒以及戈壁冰封,意在写边塞雪景的风光奇异。
6.答案不唯一,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热爱祖国河山。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朋友远别的担忧与惆怅。 7.D
8.C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⑴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⑵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⑴比喻(1分),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
⑵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1分)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1分)(说明:第①点中,答出“依依不舍”或惆怅给1分;第②点中,答出“豪迈气概”或“壮烈情怀”给1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或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