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考题练习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汤圆儿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中考题练习(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汤圆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练习

篇1:《鱼我所欲也》中考题练习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练习

《鱼我所欲也》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答案:

9. A

10. A

11. B

鱼我所欲也鉴赏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

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篇2: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篇3: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过零丁洋》

答案:15.(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各占1分)

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18.(5分)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篇4: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5: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B(于:比,介词)

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呢?(5分,”万钟~则~加“各1分,大意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2分,”此之谓“”本心“各1分)

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2分,每空1分)

(广安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答案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31.舍鱼而 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贺州)

文言文阅读(12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答案:

11.C(加:益处,好处)

12.B(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

13.A(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 安徽省)

篇6: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四)阅读两个文言语段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贵阳市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答案:20、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

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22.举例 义 生 (3分)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泸州市2009四川省)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9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案:6.(4分)患—祸患,灾难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一词1分)

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庆阳市2009甘肃省)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答案:17、B D

1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19、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0、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莆田市)

阅读下文,完成57题(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2分)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答案: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舍生取义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山东青岛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篇7: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b.

答案:(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08益阳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篇8: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答案:15.(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各占1分)

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18.(5分)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滨州市2009山东省)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赤峰市2009 内蒙古)

(四)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赏析

鱼我所欲也翻译

鱼我所欲也评析

鱼我所欲也读后感

《鱼我所欲也》翻译

鱼我所欲也 翻译

鱼我所欲也 作者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中心思想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练习(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鱼我所欲也》中考题练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