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鲍桑葵《美学史》逻辑与历史的研究方法(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偷熊熊计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论鲍桑葵《美学史》逻辑与历史的研究方法
鲍桑葵使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是他的<美学史>久盛不衰的最重要的因素.鲍氏有着较高的鉴赏力和对前于他时代的美学思想的'直觉力,他对美学史中的许多概念与命题的把握都落实在对历史的直觉上面,联系美的艺术史来叙述审美观念史,正是此著最为鲜明的特色与卓著之处.
作 者:吴照明 陈雪梅 作者单位:吴照明(淮南工业学院)陈雪梅(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B83 关键词:鲍桑葵 逻辑 历史 鉴赏力 直觉力鲍桑葵《美学史》“逻辑与历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
以鲍桑葵《美学史》中“逻辑与历史”的研究方法为线索,论述了美学史的两种主要写作方式,即偏于史料与偏于叙述,认为美学史写作的理想在于这两种方式的融合,并论述了“逻辑与历史”的.美学史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启示。
作 者:刘彦顺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 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23(6) 分类号:B83-09 关键词:鲍桑葵 逻辑与历史 史料 叙述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如所周知,60年代是一个激进主义的年代。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从北京、纽约到巴黎,都能感受到它的影响。这一激进主义也反映在西方学术界。自那时以来,西方文化便开始为一股思潮所缠绕,其代表人物是极具批判性的福柯、德里达、布希亚等人,而他们的矛头则直指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化。到了70年代,人们开始将这一思潮统称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或post-modernism), 其影响力也开始触及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受此影响,许多自文艺复兴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条、信仰和概念开始为人所怀疑。
到了目前,这一趋势似乎呈现一种淡化的趋势,有人甚至开始讨论所谓“后后现代”。(注:举例来说,美国华裔哲学家成中英在最近的《文化中国》上,就谈到了新儒学与“后后现代”之间对话的问题。见成中英、梁燕城:《中国哲学的后现代建构――有关后后现代与本体诠释学的对话》,第五卷第1期(、3),第4―15页。 )但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退却,正好表现出它的一些思想概念,已经开始潜移默化,逐渐在人们的态度(包括对待治学与生活)上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从“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学术界的蔓延来看,也有一个过程,开始在人类学、社会学,然后到教育学、政治学,最后才到历史学。可以这样说,后现代主义疑问和挑战的最后堡垒,就是西方的现代历史学(原因详后)。更确切一点说,后现代主义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西方现代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的理论和实践及它所阐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观念。虽然有一些关注史学理论的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有所关注,但西方历史学家开始注意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当在90年代中期左右。(注:如荷兰历史思想家安克斯密特(Frank Ankersmit)在1989年便在美国的《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上发表了历史学和后现代主义(“Historiography and Postmodernism”)的论文,见28:2(1989),第137―153页。 但是有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关系的专著则直至1990年代中期左右才出现,如托波尔斯基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历史学: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的贡献》(Historiography between Modernism andPostmodernim: Contributions to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Research, ed., Jerzy Topolski,Amsterdam:Rodopi,1994)。另外Joyce Applyby,LynnHunt, Margaret Jacob的《论历史学的真相》(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New York:W.W.Norton,1994)也谈到后现代主义,并非专论。)
这一时期的中文学术界,特别是文学界,也已经开始注意后现代主义,出版了不少翻译和研究的著作。如果要想作一个比较的话,可以发现这么一个不同:台湾学界更注意经典原著的翻译,而大陆学界则偏向于评述,并且多数持一种批判态度。”(注:台湾已经翻译了不少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著作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的.著作,如詹姆森:《后现代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Frederic Jameson“s Postmodern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r Capitalism); 哈森:《后现代的转变》(Ihab Hassen”s The Postmodern Turn);司马特:《后现代》(Barry Smart“s Postmodernity),贝斯特、凯纳尔:《后现代理论》(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s Postmodern Theory)。 简金:《历史的再思考》(Keith Jenkins“ Rethinking History)。 其中简金的《历史的再思考》(台北麦田版),出版后为不少大学用作教材,颇为流行。另外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论证和译编有罗青《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版),路r《后/现代机器不满》(台北唐山1990年版)和唐维敏《后现代文化导论》(台北五南版)。而大陆的学界有王岳川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和盛宁的《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版)。然后有现居美国的唐小兵翻译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Frederic Jameson)(北京大学出版社19版)。有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关系,Arif Dirlik和 ZhangXudong 编有一英文著作题为《后现代主义和中国》(“Postmodernism and China,”),Boundary 2,special issue,24:3(fall,)。)
'p>
由于本文讨论的角度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历史研究的关系,因此便有一个侧重点和观点的问题。换言之,我们所描述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其在历史学上的表现,并不能代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全部。依我们看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西方能产生并发生影响,有其复杂、深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因此我们不能将其孤立起来,仅仅抓住它的一些极端化的表现,如它所提倡的一些观念,攻击一番,然后弃之一旁,以为这样便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正好是现代世界目前所面临的、或者即将面临的关键所在。譬如如何处理和面对种族、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甚至国家内部各族裔的交融、汇合,两性之间的关系等,必将是21世纪人类历史发展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立场,看起来没有什么建设性,但却促使我们对这些问题,作出不同的思考,因而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一. 现代历史编撰学的缘起'p>
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冲击,我们需对现代史学的缘起及其主要特征略作评述。首先要说明的是,“现代”(MODERN)一词有时也译作“近代”,在中文史学界往往指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如果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么从19代(1911或1919)开始,则进入了一个现代史的阶段。但在西方史学中,这一区别并不存在;所谓“现代史”往往概括了一个长远的时期,从文艺复兴一直到今天。即使要对这一长久的历史时期有所分段,也只是用“前现代”(PREMODERN)这样的词, 并不舍弃“现代”。但既然有“前现代”,自然也会有“后现代”(POSTMODERN)。由此看出西方人对“现代”一词的偏好。论文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5!J|y = iM-bWr gqP NF )A*rJ kRD学位论文网 4- K} 9 3z xX D h0OJ) RVe^ 3
的确,“现代”对西方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着眼,可以这样说,没有“现代”,也就没有西方。因为所谓西方和东方或其他地区的对比,正是世界历史走向“现代”的结果。在这以前,各地区的文明之间虽有一些交往,但就总体而言,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因此“东方”、“西方”等名词,只具局部的含义,并不包含世界史的意义。如中国古代的所谓“西方”,指的是印度,而“东方”则指的是日本和朝鲜。同样,西方人的“东方”,也主要指的是现今东地中海和土耳其一带,即爱琴海与小亚细亚。只是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西方人的“东方”概念才逐步扩大,有了“近东”、“中东”和“远东”之分。于是,处在“远东”的中国人和东亚人,也开始将原来的“西方”概念延伸,用来专指欧美。
东、西方概念在地理上的扩展、延伸,是“现代”所带来的、也即“现代化”的结果。“现代”这一提法,最早是西方人划分自身历史的一个词,见于文艺复兴的时代,由彼得拉克(PETRARCH)发明,用来与古代和中世纪相对照,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种将历史一分为三的作法,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观念。那时的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明为己任,认为随着古典文明的恢复,历史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期,即“现代”。(注:参见彼得・伯克:《过去的复兴意识》(PETER BURKE,THE RENAISSANCE SENSE OF THE PAST)(LONDON:1969)。另见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北允晨文化,1998),第五章。)他们对历史的这种“三段论”的认识,为以后的西方历史学家所继承、改造和发扬,成为西方现代史学的主要理论前提之一,也是他们认为西方不同于和领先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以来,中文史学界受此历史观影响,在大学历史教学中也照搬古代、中古(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期。
应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观,还是一种历史循环论。自那时开始,西方史家对古代与现代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莫衷一是,争论不休。最常见的论点是,古典时代以文学艺术见长,而现代则以科学技术占优。(注:如英国学术界就有一场这样的争论,见列维:《书籍之战:奥古斯丁时代的历史和文学》(JOSEPH M. LEVINE, THE BATTLE OF THEBOOK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AUGUSTAN AGE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直到18世纪科学革命完成以后,西方人才对现代这一时期的优越性开始表示了信心。那时开始的启蒙运动,正好反映了科学革命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的历史观也开始产生了新的变化。从表面上看,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仍然遵循文艺复兴的“三段论”历史分期,但与其不同的是,他们的历史观充满自信,认为现代无疑是一个进步、光荣的年代,不再为古代、现代的孰优孰劣而犹豫不决了。换言之,到了启蒙运动的时代,历史的进步观念开始得到确立,“现代”不仅成为过去各个时代曲折进步的结果,而且它本身也获得了研究的意义。比如伏尔泰在其《路易十四时代史》中,便认为十七世纪的法国,集欧洲文化之大成,代表了文明发展的高峰。
逻辑演算与形式化方法
逻辑演算对推理形式有效性的研究,比传统逻辑更抽象、更严格,其原因是形式化方法的运用.形式化方法包括构造形式系统(语法的)和对该系统进行解释(语义的)两个阶段.以一阶逻辑演算K L系统为例,形式化方法的前期阶段,又包括符号化和系统化两个步骤:符号化是用特制的人工语言符号将推理形式或演绎关系公式化;系统化是在符号化基础上构造形式系统,即用系统给定的公理和变形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理的形式证明系统,这是逻辑演算的主要内容.形式化方法的`后期阶段或第三步骤是对系统的解释,也称模型化.经过解释,该系统的符号、公式有了内涵,从而就有了更普遍的适用价值.纯形式的逻辑演算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也因此变得十分清晰.
作 者:孙明湘 李霞飞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9(1) 分类号:B813 O141 关键词:逻辑演算 形式化 形式系统 解释现代汉语与中国美学史写作
中国美学史是用现代汉语去讲述中国古代关于美学的资料.现代汉语的学术语汇是在西方近代精神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西方近代学术与各种非西方文化距离最远,矛盾最大,同时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学术也有相当的距离.当中国学术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要与古代传统和世界各文化沟通的时候,现代汉语已构成的学术语汇的局限就显示出来,中国美学史的写作成为暴露现代汉语学术语汇局限性的一个方面.
作 者:张法 ZHANG Fa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H0883 B83-09 关键词:现代汉语 中国美学史 学术语汇 写作★ 历史研究论文范文
★ 逻辑急转弯
★ 逻辑作文600字
★ 量子逻辑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