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老师与老总--经理人转身之道(共含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桑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早起,一条短信引起我的注意,内容是“祝老师节日快乐!”,这才意识到又到了教师节,起初,我并未在意,心想肯定是哪位学生给老师发短信不留神发错了,发到我这里了,也就没有理会。半个小时后,又收到了两条同样内容的短信。我把电话拨了过去,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老师好”的问候,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赶忙说“对不起,您发错短信了”,不料对方接着说“没错,我就是给您发的,我知道您是谁,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XN村的,还记得那年到村里给我们讲课吧,我听过你的课,我提的问题最多,临走的时候你还送了我一本书,那天晚上你们三个是到后半夜才回去的。你讲的东西挺实用,送的书也挺好,这几年一直这么用,少走不少弯路。今天,听孩子说是教师节了,都忙着给老师发短信,我就想到你了,问候一下,有时间了再下来看看啊”。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了,确实有这么回事,已经是四年之前的事情,当时是应经销商要求到果树区的XN村做宣传,以技术讲座的形式开展,会议定在晚上一个学校内,当时去了有近四十位果农,这位老兄给我留下来的印象特别深,他和别人不太一样,别人或是唠闲嗑或是抽烟,只有他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在我讲的过程中一直写着画着,还不断提出问题,问题是一个接一个,而且一个比一个难度大。出于好奇,我拿过了他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前半部分记录着两年来用药的时期、用药品种、浓度、用水量及当时的天气情况,用药后的表现,及病虫发生情况,笔记本的后半部分字很潦草,在这里面记录了每一位在这个村进行过的讲座内容,在一些内容的后边,他还标注了不少的√、×、?、△、□、○,我不知其中意思,他见我对此十分好奇,便说出了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的代表讲课的说的在理,要试一下;“×”的代表说的和实地情况不对,不能相信;“?”是没有听明白的,没有说明白的,说明讲课的也是一知半解;“△”是周边有人用过的方子,可以先问问再用;“□”是我的办法比他介绍的方子还要灵……。
同行的L经理提醒我在这位老兄身上不要过多耽误时间,这是个“刺头”,满脑子问号,经常搞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爱给人出难题,常把人搞得下不来台,都知道他这脾气,凡事来这里搞讲座的都躲着他走。讲完课趁早离开,别让自己出丑。我很理解L经理的意思,也是替我考虑,怕不能招架下不来台。在我看来,能遇到如此用心且实战经验丰富的用户,实属幸运,互相切磋定有收获。我谢过L经理的提醒,按我的思路进行着,对这位老兄的提问是有问必答,原计划一个小时的宣传被拖长了三个小时,眼看着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天凌晨,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当日只有到此结束。临走了,这位老兄执意不让走,说一晚上搞清了不少问题但是还有好多问题要咨询,对于老兄的这种精神,我十分感动,将自己正在学习的果树栽培管理的书赠予了他,并留下了电话,许诺随时有事随时沟通,
返程的路上,L经理高兴的说真没有想到今天结果能这样,要是被他“刁难”住了,我们的计划也就全泡汤了。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开了一线市场,之后也再未联系,事后了解到,L经理在开发这个村市场的时候,这位老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其原因就是在那一次的宣传中帮他解答了几个问题,点出了他存在的几个问题,让他少走了弯路。
时隔多年,没有想到会在这个日子接到他的短信,更出乎意料的是,他谦称自己是“学生”,不称我为“经理”,而称为“老师”,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如此称呼是出于对我的尊重,对“老师”这个称谓,我自是不敢担当,我所做到的也无非是个人的本职工作。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确实如此,我认为这位老兄所具备的钻研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农化经理人学习的,就其总结的实战经验来谈,也足以让众多农化经理人羡慕,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具备了谦卑的心态,称之为“师”当之无愧。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老师”这一称谓仅存在于校园内的三尺讲台之上,步入社会后,为了追求所谓的“商务”气息,“老师”这一称谓越来越少被人用到,取而代之的是xx经理、xx长、xx老总、xx老板、xx专家的称谓,还有一批人认为“老师”这一称呼太土,被称为老师仿佛就是“教书先生”,“教书先生”和“生意人”之间差别太大,被人称为经理更能显出商务范.实则不然,如今“xx经理、xx老总”的称谓已经泛滥,其所代表的商务气息日渐淡薄。有人戏言“掉下一块砖头,砸着十个人,九个是经理”,虽是笑谈,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如今“经理”数量之众,存在之普遍。可以看到的是,商务称谓并没有带来所谓商务气息的增加,反而面临逐渐贬值的境地,“经理”间的同质化也导致企业难以找到差异,开辟所谓的“蓝海”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在工作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人以“经理”身份与用户进行交流时,用户很自然的就会将其拒之千里外,要赢得用户的信任需要破费周折,而换做“老师”身份时,用户往往能待之如亲人,很快能建立互信,从中可见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在行业内,已有一批先知先行者通过经验积累与能力提升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老师,他们常年奔走在田间,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成为农户的贴心人,他们在成就农户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真心希望有真才实学的农化经理人成为能真正服务农户的“老师”,也祝愿各位农化经理人节日快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家也能“桃李满天下”,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13911282769@139.com
当职业经理人“空降”到家族企业时,首先面对的可能是那些家族成员们―“皇亲国戚”的猜忌和疑惑,他们能否接受新来的职业经理人呢?作为职业经理人,又如何才能在这些“皇亲国戚”里做到“长袖善舞”呢?这是一场不见硝烟但一定惊心动魄的“战争”,对于职业经理人唯有胜利方能站稳脚跟,才能指点江山和运筹帷幄,否则只有一个后果----败走麦城,
99度效应:只把自己当作最后一把柴
职业经理人面对“皇亲国戚”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资本永远是对的。有些职业经理人在帮助企业取得市场上、技术上、管理上很大的突破和提升,会认为是自己拯救了濒临倒闭的企业,劳苦功高,那些“皇亲国戚”都是仰仗我活着。其实,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想法是很危险的,要知道,在你来之前,企业已经有了,并且存在了好多年,尽管这个舞台比较简陋,但不至于简陋得无法让你表演,而你的作用其实就是“99度效应”:在“皇亲国戚”和员工们的作用下,水已经烧到了99度,你来了,只是添了一把柴,水就烧开了,只限于此。很多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都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没有我,企业就如何如何……这绝对是个误区,职业经理人就是那最后一把柴,没有前面99度的水,这最后一把柴能起到什么作用?
职业经理人拿了企业的钱,就是应该让这些钱增值,做“资本的保姆”。做“保姆”就要有责任感,尽职尽责。如果你严谨,员工也会严谨;如果你有懈怠,员工也会跟着你懈怠。所以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总性格的外延”,职业经理人作为领导就要以身作则。任何一个员工其内心都是善良向上的,没有一个员工是带着到你这公司来就要把你这公司搞垮的目的的,他们都想有个好的发展平台,有个好收入,有个好前途。所以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就应该喊出“向我看齐”,就应该当好资本的保姆,把应该照料的照料好,应该发展的发展好。
让业绩说话:赢取信任的最重砝码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作为经理人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管理经验和技能,没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没有与“皇亲国戚”斗智斗勇的谋略和智慧,就不必深入“虎穴”了,否则耽误青春不说,可能还会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一切用业绩来说话,恐怕是最好的让“皇亲国戚”信服的砝码。
高先生,四十来岁,东北某钢材贸易公司总经理,曾在钢材销售行业浸淫多年,去年应邀来到了沈阳一家民营钢材贸易企业全面负责销售工作。
没曾想,这家公司内“皇亲国戚”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保守派”,主张公司发展做自然增量,不能过多投入;另一派是“激进派”,主张抓住发展机遇,快速跟进,扩大市场份额,占领制高点。当高先生到来后,两派都在争取他,希望他能站到自己方这边来。而他没有急于表态,就表示都有道理,待他仔细考虑以后再做决断。
就在两派人都以为他不过如此的时候,高先生拿出了一份详尽的市场发展计划,对外部市场环境、内部资源能力和钢材销售品类和利润都做了具体分析,对某一些品类他建议加大投入,对某一些品类他建议保持原状或削减。两派的意见在里面都有体现,但又比原来考虑的更周全和更具体,这样他就初步赢取了两派的尊重和信任。
沈阳地处东北,钢材销售结合建筑施工冬季停工有一个特点,就是“冬储”,即将钢材要放一个冬季,等第二年开始施工的时候再拿出来销售,一般来讲那时的钢材价格都会上扬很多,但同时也会积压大量资金,
当时许多“皇亲国戚”都认为风险太大,搞不好要巨亏。高先生经过分析,认定价格上扬是趋势,用一半自有资金,一半借贷资金,囤积了一批建筑钢材里的“新贵”―H型钢。结果,这批货甚至远远超出了高先生的预期,价格上涨比例超过50%,为公司直接创造了高达万的利润。至此,高先生在企业里站稳了脚跟,经营业绩不断创出新高。皇亲国戚们,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对他顶礼膜拜,信任有加,一切重大的决策也要听听高先生的意见。
下一站你也是家族成员:拥有一部分公司股份不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职业经理人分担的是企业拥有者分包给他的经营权,职业经理人通过企业经营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推动企业发展和业绩增长,实现业绩达成绩效目标,从而取得与实际绩效相对应的经济回报。如果绩效表现好的话,职业经理人可以得到除了当初约定的薪酬回报之外,老板可能还会再派发一个大大的红包。但毕竟,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拥有者之间还是经营权委托代理的关系,职业经理人对关系到企业重大战略决策是没有表决权的,这也影响到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让职业经理人拥有一部分公司的股份,让其成为拥有公司股份的“家族成员”中的一员成为一种可能。
百年前,美国有位石油大亨,拥有大量油田,自己经营不过来,就将西部的部分油田交给了一位颇具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照料。一次大亨去巡视自己的产业,顺着公路,他发现油田存在大量的浪费与混乱,大亨很生气,责难职业经理人说:你看,这么多的问题,你难道看不出吗?”那位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并不做解释,望着大亨,只是平静的答道:“老板,油田是你自己的,所以你能一眼把问题都看出来。”大亨沉默了,随后,做出重要的决定,给予这位管理者分红的权利,半年后,大亨再去的时候,整个油田已被治理的井井有条,最初的浪费与混乱都不复存在。
职业经理人在拥有公司股权之后,便拥有了企业的产权变成了企业直接权益人,它有助于把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培养职业经理人阶层。但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时,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防止新的内部矛盾产生。建议制定一个具体的管理办法,以便对有关原则性东西进行规范,例如,是否要成立及如何组织薪酬委员会,经理股票期权的授予范围,行权价,数量上限的确定,授予期的安排,转让的限制,行权时的股权供给等等问题,以及其他有关财务、审计方面的配套措施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建立首席执行官(CEO)制度,也可以授予职业经理人充分的经营权力。需要说明的是,CEO不是总经理,也不是总裁,首席执行官的权力远远超过了总裁或总经理的权力,他除了拥有总经理的全部权力外,还获取了董事长约45%的权利。所以在CEO条件下,董事会已成为小董事会,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拍扳权被授予给了CEO,董事会的功能变为主要是选择,考核和制定CEO为代表的管理层的薪酬制度,经营活动全部交由CEO来独立进行,实现了董事长和CEO的功能性分工。当然CEO的决策权力也不能独断行使,在CEO体制下的企业,往往设立战略决策委员会来支持和否决CEO的决策。
企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一方面职业经理人需要得到来自“皇亲国戚”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较强的创新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工作业绩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职业经理人还应该具有世界眼光,带领企业不断提高世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出更多本土企业的知名品牌。
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依靠自身努力,同时也需要来自“皇亲国戚”的协作和支持。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人将在家族企业里长袖善舞,为自己描绘出了闪亮的职业发展前景,也为企业打开了更快更好的业绩增长局面。
作文 「主席团」“衣锦尚纲,君子之道”与谭延喜老师聊
早两天,谭老师在空间留下一句“还不睡觉!”满带关爱的批评,正是这次留言,给我们师生交流搭建了桥梁。大概,在谭老师那里,这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交流,而对我而言,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这个大学城的建设是有价值的。
废话不多说,先甩张图吧。
其实,“学生会”这个名词一直是网络上的高频字眼,更是社会舆论的焦点。这让我想起了前一阵网上被疯转的“人大副教授批学生会藏污纳垢成丑陋官场缩影”一贴。
曝光:副教授炮轰人大学生会
这篇名为《学生会:大学最阴暗的一角》的文章,陈伟称是其计划写的新生寄语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陈伟称:“我选择这个议题,乃出于个人对大学教育工作的严肃思考:我们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此外,它还涉及一个民族未来世代政治中人的素质,本质上它涉及的是‘统治精英的再生产’问题。”
陈伟痛心地表示,自己曾亲睹班里一位大一尚比较单纯的、有理想的学生,在当过学生会主席后,堕落成为一个失去基本道德水准、以无知无耻为荣、满口官话的学生官。而就其所了解,甚至有一些在学生会里面工作过的学生,也直接称学生会为“垃圾”。
他认为,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学生会的许多做法,是中国体制内最糟糕做法的复制。
此外,学生干部还是大学中的特权阶层。陈伟的研究结论是“有限的支教名额,都被校级学生组织瓜分”。每年换届阶段学生会竞争对手之间的暗中互相倾轧,手段极其卑劣。此外,学生组织的公款吃喝盛行也是不争的事实。陈伟认为:“学生会干部,官腔连篇,言不由衷,无出其外,败坏了人大学生的形象。”
反思:学生会到底有多热门?
在新生入学之际,陈伟的这篇文章一下子吸住了众人的眼球。众说纷纭之下,折射的是社会对于高校学生会又爱又恨的心理。不可否认的是,加入学生会仍然是许多人的追求之一。学生会到底有多热门?不管你信不信,在有些高校,甚至比毕业生找工作还困难。
据《天府早报》报道,西南交大2011年迎新的最后几天,该校学生会提前招新。没想到,仅仅60个岗位,竟然引来约3000名新生欲报名竞聘,掐指一算,录取率仅近2%。
不久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网上读了两篇该校学生的文章。其中一位同学说,他还没踏进大学门槛,就有人跟他普及如何混进学生会,如何讨领导欢心这样的秘诀云云。杨玉良在随后的开学典礼上说道:“当前的大学,包括在整个社会当中暴露出来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精神和价值的迷失。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中国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
诚如杨玉良所言,当代大学生不认同高校学生会,却又盲目追求入会的现象,恰好说明了这个群体中一部分人的独立价值观的缺失。未来学生会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引领社会的杰出人才,这个课题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高校学生会,想说爱你不容易。
摘自――凤凰网
看完帖子,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有同感。说实话,相比而言,我们学校不至于此,但这也不得不给了我们一剂响亮的耳光,也不得不让我们身在其中的人生起一丝警报,回想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进学生会,初衷是什么?坦言,我自己比较要强,总强逼自己要有所作为,因为,我本是可以读一所高中的,然而,我知道在一所高中,以我的1a2b2c的会考成绩是不可能被人看得起的。我好面子,我自尊,我不甘于落后,带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倔强心态我来了工校。
进了工校,自己也如鱼得水的进了学生会,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也爬上了主席团的位子。正当我慢慢开始自我膨胀,一心相进校团委时,是这篇帖子,让我打消念头;是这次与谭老师的微谈话让我开始反思,学生会到底是干什么的?
“衣锦尚纲”,的确,胸前的这块牌子是一件好袈裟,然而我们又是否发现自己的张扬让这件袈裟过度锋芒?嗯,我们完全没必要这样,这些东西只会让自己过度的世俗。目前,我们该做的是把自己目前工作做好,先搞好学习,再利用空闲时间去忙学生会的工作,假若处理不当一个学生会的干部将终结我们的大学梦!
沉下心来,剔去浮躁。只有让学生会工作成为考大学的注解,让它为考大学服务,而不是阻碍了考大学,这才是我们该做的。就把当前的工作,当做自己不可超越的顶峰,在顶峰上我们没有再爬,唯独只有不断完美我们站的姿态。
“学生会”,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我们要多做事,在每件小事中得到锻炼,而不是想着怎么样让这件锦衣变得雍容华贵。这件锦衣是学校给的,离开学校我们什么也没有,只有那份培养出来的能力是自己的,这是会一辈子跟随自己的。成熟的稻穗会低头,我们都该学会谦卑。
“外塑形象,内强素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选择正是面临在我们面前的考题。
最后我想以尹锷老师和李宪章老师的话来结束这次的工作反思。
“不要盲目地认为学生会就比别人高一级,人分三六九等,的确没错,但那是社会上的事,现在,当下的你们在学校,在学校你们就是一样的。不要天真的认为你从学生会出来就是做CEO的,CEO是需要相应领域最高级别的专业技能,没有相关领域最好的技能,你凭什么指导别人,凭什么管别人,你以为企业的老板傻啊,自己开的公司请你去当CEO当经理啊?!”
“其实,我是最看不得有些个学生会干部对干事指手画脚的!都是学生,一个干部有什么资本对同学指手画脚啊?我作为老师都不会这样,换位思考啊,假若把你们身份换一换,你们会作何感受?干部气质是怎么出来的?干部气质是通过不断地工作,不断地吸取经验,很长段时间积累后从内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不是一个强制的指令,更不是一句斥言。做凡事,讲凡话之前,先符合一名普通学生,再去思考更深层的东西,胸前的牌子只是一份责任,一封承诺。”
高一:刘思翔
★ 老总发言稿
★ 老总座右铭
★ 职业经理人合同
★ 老总开会发言稿
★ 老总年会发言稿
★ 事业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