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虞美人 题苏小小图,虞美人 题苏小小图元好问,虞美人 题苏小小图的意思,(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释放繁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虞美人 题苏小小图,虞美人 题苏小小图元好问,虞美人 题苏小小图的意思,虞美人 题苏小小图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 题苏小小图作者:元好问 朝代:元 体裁:词 桐阴别院宜清昼。入坐春山秀。美人图子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澹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倒插一枝萱草凤钗
《虞美人》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虞美人①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②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③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④。
【注】①此词为李煜绝命词第二首。作于南唐新亡、后主赐第囚居之时。②庭芜:庭院里的草。③尊罍(léi):一种酒器。④难任:难以承受。
【问题】
6.请从感官的角度赏析“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2分)
▲
7.下列关于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词的前两句写出春回庭院、杂草复绿、柳叶新生的春景。
B.词的下片描写了词人宅院笙歌不断、众人饮酒作乐的场景,这样的生活让他沉醉。
C.词中用“烛明香暗”衬托“画堂深”,映射词人的.寂寞无法排解,与上片的“凭阑半日独无言”相呼应。
D.词的结句萧飒憔悴之极,自摹白发穷愁之态,尤令人悲痛,是全词的点题之句。
【参考答案】
6.(2分)“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从视觉的角度写新月的照耀,一切还像当年一样,透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思念。(答出听觉、视觉角度得1分,分析符合语境或词人的情感得1分。意对即可。)
7.(3分)B
题苏小小墓,题苏小小墓张祜,题苏小小墓的意思,题苏小小墓赏析 -诗词大全
题苏小小墓作者:张祜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漠漠穷尘地,萧萧古树林。脸浓花自发,眉恨柳长深。
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
【年代】:宋
【作者】:刘仙伦——《虞美人·题吴江》
【内容】
重唤松江渡。
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
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
但遗爱、沙边鸥鹭。
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
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
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楼。
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
俄皓月、飞来烟渚。
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
歌欸乃,过江去。
【鉴赏】:
吴江,即吴淞江。亦名松江。它源于太湖,往东流经今江苏吴江、吴县、青蒲、松江、嘉定等县,最后合黄浦江入海。浩浩吴江,鲈肥莼美,风景如画。
这首词的唤渡开始,以渡过江结尾,“销磨”一句,引出对古今风云人物的怀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唤”而“叹”而“向”而“恨”,进而奏萧韶而致湘妃,若乘槎而犯斗牛,层层挪展。另外,上片一怀人,一写景,下片一怀人,一想象,构思奇特,跌宕起伏。
起句说作者伫立江边,象当年苏轼临流唤渡那样,又在这里呼船渡江。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曾到吴江,后来写过一首《青玉案》词,当中有“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之句(此词或谓非东坡作)。吴江依然滚滚东流,人事成古今,这个北宋的大文学家早已离开人世。“重唤”二字,表明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隐含作者对景怀人的寂寞怅惘之感。这句用事自然,笔重意深,推出下面两句的感叹:“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因桥得名。苏轼曾偕词人张先等在亭上置酒吟咏。今古,指今古人物。垂虹亭下,江流不息,而在这里吟唱过、盘桓过的今古人物,亦随着流水而消失。两句境界苍莽,上与“重唤”呼应,下引所怀念的人物,结构上起统摄全篇的作用。
“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苏东坡不是说过“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么?第四桥边,风景依旧,而这个曾在江边呼渡,曾在垂虹亭上吟唱过的“坡仙”如今又在哪里呢?他只把仁爱留给在沙滩嬉戏觅食的鸥鹭罢了!
以上皆由苏轼《青玉案》词生发,既切合眼前环境,亦正好抒写对苏轼的怀念。一“唤”、一“叹”、一“问”,笔势几番跌宕,词意步步推进。下面笔势陡转,以舒徐的词笔,描绘日暮江天的景色:天水相接,茫然无际;碧云散尽,群峰远立;暮色苍茫,江潮渐落。这日暮江天之景,美丽而清冷,旷远而迷蒙,作者伫立其中,在思索,在感叹,在发问。几句字字写景,亦字字言情。——江天、群山、潮声、落日,无一不融进作者怀人的情思,处处透露出他的落寞怅惘的心境。
下片过拍之后,即转入对另一人物的怀念:“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三句用张翰归田之典。
张翰,字季鹰,西晋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仕齐王冏,官大司马东曹掾。秋风吹起,他想到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鲙,便辞官归去(见《晋书》卷九十二)。鲙丝莼缕,鲈鱼鲙和莼菜丝。十年到此,无与为伍,象张翰那样淡泊功名、热爱山林的人再也找不到了。“恨”字,憾也,表现他怀人之深切,写出隐居山林、无人作伴的孤寂,隐含世无同调的感慨。三句承上片“销磨”句而来,词意又推进一步,主题至此而明朗。
以下笔势腾飞,墨彩淋漓,终于唱出了词章的最高潮:“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今古人物既然杳无音信,现实中又无人可与为伍,于是他想起了化作湘水之神的虞舜二妃:他轻轻地转动着朱红色的琴弦,弹奏出虞舜的箫韶之乐,想把湘妃引来作伴。
箫韶奏罢,湘妃未降,江天还是那样旷远而寂寥。这时皓月当空,薄雾横江,水中的沙洲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显得朦胧而缥缈。云烟飘过,皓月如飞,照临江渚。在薄雾、月色、波光之中,在这个半透明而神秘的夜里,他仿佛也在升腾,飞驰:“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博物志。杂说》:“近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乘槎而去。十余月至一处,有城郭状,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因问:”此是何处?‘答曰:’访严君平则知之。‘因还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其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他觉得自己仿佛传说中那个住在海岛上的人那样,乘着木筏,到达天河。——他怕是真的顺流而上,侵入斗牛之宿,把天河中的蛟龙惹怒了。七句笔飞墨舞,尤为精彩,把作者孤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他高度的技巧。云烟在月边飘流,故觉月“飞”。“飞”字,既从对面写云烟,也从正面写月亮,它将云烟、皓月、洲渚组织成一幅灵气飞动的画面。
最后以高歌过江作结,将江流、碧空、群山、皓月、烟渚,连同作者的琴音、浩叹和丰富瑰丽的联想留给读者,让他们去细细回味。
总而言之,作者通过临江喊渡,浮想联翩,终于写成了这首词。这首词先描写日暮江天景色,然后展开对古今人物的怀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隐居僻壤,无以为伴的孤独心情。刘仙伦在南宋并非赫赫有名的大词人,但这首词确实堪当上乘之作。
原文:题阳关图二首
作者:黄庭坚
【其一】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其二】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拼音:
【其一】
duàn cháng shēng lǐ wú xíng yǐng ,huà chū wú shēng yì duàn cháng 。
xiǎng dé yáng guān gèng xī lù ,běi fēng dī cǎo jiàn niú yáng 。
【其二】
rén shì hǎo guāi dāng yǔ lí ,lóng mián mào chū duàn cháng shī 。
wèi chéng liǔ sè guān hé shì ,zì shì lí rén zuò xǔ bēi 。
翻译:无
黄庭坚《书伯时〈阳关图〉草后》说:“元v初作此诗,题伯时所作《阳关图》。”故《黄庭坚年谱》把这组诗编入公元1087年(元v二年)。伯时是大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的字,其所作《阳关图》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图。王维诗说:“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是秦都咸阳故城,汉武帝时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古县名,西汉设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以居玉门关之南而名,与玉门关同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隘。任渊《山谷外集诗注》说:“阳关去长安二千五百里。唐人送客,西出都门三十里,曰渭城,今有渭城馆。”王维即在渭城送别友人元二西出阳关赴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附近)时,写了这首赠别诗。王维此诗一题《渭城曲》,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曲,反复诵唱,故又称为《阳关三叠》。李龙眠取以为画,便题为《阳关图》。黄庭坚则又据图题诗,进行了再创作,画上题诗并不难,唯难在前有王维之绝唱。然而它并没有难倒北宋这位大诗人,他笔意纵横,连赋两首。
题阳关图二首赏析:
第一首诗写离别之悲。断肠,形容悲痛到极点。《阳关图》中的离筵上,主人向着远行者,手举杯,唇微启,如同在唱着那让人黯然销魂的'《阳关三叠》,故首句写道:在这使人悲痛欲绝的离歌声中,行者将踏上征途远去,他的形影终于消失了,好不令人伤感。次句承上深叹道:“画出无声亦断肠。”李龙眠之图,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也够使人肠断的了。两句遗貌取神,写出图意,三四句由“无形影”,想象行人去处:“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阳关更西路,即“西出阳关”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那时还是穷荒绝城的地方。末句语出北朝乐府《敕勒歌》。北齐时期高欢玉璧之败,使斛律金作《敕勒歌》,其词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欢自和之,哀感流涕,诗人想象:行人去到那“阳芳更西路”处,见到塞外风物如此大异内地,必也哀感流涕;而送行者的心紧随那行者一道渐行渐远,想见其景其情,心里更加悲伤。此二句,又把离别之悲写得渗出了画面,充满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首诗究离别之情、关情之物。首句语出陶渊明《答庞参军诗序》:“人事好乖,便当语离。”乖,不顺利。诗人先探究离情自何而来,说是:人事多有不顺利处,而不顺利之中,又以离别为最(“离”自“人事好乖”而来)。人世间既有离别之情,艺术家笔下也有别离之情的反映。诗人接着道,由此,李龙眠的《阳关图》便画出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断肠诗的诗意。三四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推究:李龙眠图中的渭城无知之柳,为什么也和人间别情有关?诗中便以问句出之:“渭城柳色关何事?”――意思是,人自离别,关柳何事?诗人经过思考和领悟,得出结论说:“自是离人作许悲。”原来是离人们自己在作出那如许悲意。诗人是说,事物固然无情,而人有情,有情的离人将情加于事物上,便使那原不关情的柳也变得有情了。因为如此,所以离人们见到杨柳就会引起别愁、别情,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与“渭城柳”(王维诗)之类的歌声,就要潸然泪下了。诗人按图索“骥”,穷究离别之情与关情之物,写得入木三分。
《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黄庭坚的诗“随人作计终后人”。这两首诗,正是不“随人作计”的力作,诗中不仅吟出诗情(王维诗)画意(李龙眠图),而且又突出画面,从空际、从理上着笔,深化了李龙眠图的画意。全诗有情景、有理趣,兼之音调谐和,语言平易,绝无诗人某些作品的生硬与刻意好奇之病,因此,《题阳关图二首》虽未能与《送元二使安西》比肩,亦可称为题画诗中的上品之作。
个人资料: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虞美人梳楼》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试题
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3.说说“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一句中的“几度”二字表达的深刻含义。(4分)
4.词作描写“愁”时,使用了“衬托”的表达技巧,请举2例说明。(4分)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6)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4分)
(7)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4分)
(8)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景象有什么特点?(5分)
(9)这首词运用了以乐景写哀的表达技巧,试简要例析。(5分)
参考答案
1.“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2.(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3.渲染了词人羁旅他乡的愁闷与无奈,(2分)以及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2分)
4.用“楼”之小,衬托“愁”之大。(2分)以“海棠”之艳,反衬“愁”之深。(2分)
5、羁旅它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之情。(2分)
(6)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 (1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 (1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分)。
(7)运用反衬手法 (1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 (2分),突出乡愁的浓重 (1分)。(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己久,韶华己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竟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用海棠反衬,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凑凉之意。)
8、写如丝杨柳、绵绵细雨(2分)、小楼、云朵(1分),一派迷蒙景象(2分)。
9、“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运用了以乐写哀的表达技巧。(2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1分)衬托诗人久滞他乡的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1分)写得婉转而含蓄。(1分)
二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2.请分析本词中“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一句与李清照《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1)杨柳丝丝,细雨绵绵,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迷愁苦的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
2.相同点:两句都用了“才…却”这一转折结构来表现情感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变化。
不同点:前者承“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而来,再以“晚风寒”写出了内心的失落,借景抒情,情感含蓄;后者则承“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句,以“眉头”和“心头”、“下”和“上”对举,情感较为直露。
赏析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 题苏武牧羊图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