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虞美人,虞美人晁端礼,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noopy的乌桕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虞美人,虞美人晁端礼,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作者:晁端礼 朝代:宋 体裁:词 短亭过尽长亭到。未忍过征棹。天涯自是别离身。更折一枝杨柳、赠行人。淮阴堤上残阳里,暮草连空翠。一樽别酒苦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
虞美人,虞美人晁端礼,虞美人的意思,虞美人赏析 -诗词大全
虞美人作者:晁端礼 朝代:宋 体裁:词 木兰舟稳桃花浪。重到清溪上。刘郎惆怅武陵迷。无限落英飞絮、水东西。玉觞潋滟谁相送。一觉扬州梦。不知何物最多情。惟有南山不改、旧时青。
细柳轻扬抚春驻,
人间几回数。
寂寥深巷月徘徊,
不知宫阙起舞为谁狂。
月夜微凉意难当,
霜鬓闭寒窗。
而今浅尝醉夕阳,
唯恐霓裳已去桂花香。
《虞美人》
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 时期 │ 主要风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 温庭筠、李煜、晏殊│
├─────────┼────────┼──────────┤
│ │ │ 苏轼、柳永、秦观、│
│ 北宋中叶到南渡 │ 婉约、豪放并举│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壮怀高唱 │ 辛弃疾、陆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张炎 │
└─────────┴────────┴──────────┘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 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 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
春起微澜旧年迷,
为君伤神毒染香。
烟缘早结红花眷,
续前缘。
春去秋归水花月,
比翼折空离人乱。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捧琵琶卧帘旁,
空牵念。
一年级:周云涛
虞美人
词七首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 ,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 时期 │ 主要风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 温庭筠、李煜、晏殊│
├─────────┼────────┼──────────┤
│ │ │ 苏轼、柳永、秦观、│
│ 北宋中叶到南渡 │ 婉约、豪放并举│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壮怀高唱 │ 辛弃疾、陆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年代:宋 作者: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洄,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词运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词人用细腻的笔墨,精心刻绘出完整的形象来作比喻。词的上片写仙桃 ,下片写美人,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对象。
首句化用晚唐诗人高蟾《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句 ,只是把“ 种”改为“栽”,并稍易语序。再言“不是凡花数”,以赞美花的.仙品,说它象天上和露栽种的碧桃,不是凡花俗卉一般。
接下来“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却突作转折,极力一抑,显示这仙品奇葩托身非所。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因此,它尽管具有仙品高格,在萦迴盘绕的溪边显得盈盈如画,却没有人来欣赏。
过片“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在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约束也约束不住。花的含情无限之美和青春难驻的命运在这里构成无法解决的矛盾。
结句“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说的是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更同情花的青春难驻 ,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君,这里指花。“只怕”二字一转 ,又折出新意,说是想到酒醒以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岂不更令人肠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
此词通过仙桃这一美的形象,来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美而不被赏识的身世感慨。作者善于利用转折突变的方式表达感情,先充分描写桃的非凡、美丽,下面突然转写它生非其地,强调它的身世悲哀;先写春光多情,让人惬意,然后笔墨一转,叹惜其不由人意。
在这种转折变化中,造成一种情绪上的迭宕起落,收到了百转千回、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虞美人》赏析 辛弃疾
辛弃疾的《虞美人》表达的情感十分的真挚,引起共鸣,使世人非常的感动。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赏析
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知识扩展:虞美人
虞美人(赵文鼎生日)
翠屏罗幕遮前后。舞袖翻长寿。紫髯冠佩御炉香。看取明年归奉、万年觞。
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长安日。宝烟飞焰万花浓。试看中间白鹤、驾仙风。
虞美人(送赵达夫)
一杯莫落吾人后。富贵功名寿。胸中书传有余香。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席。江海消闲日。看君天上拜恩浓。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虞美人
作者: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翻译: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字词解释:
1.虞美人:词牌名。源于唐教坊曲。取名于项羽爱姬虞美人,后用作词牌。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一江春水》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2.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3.江南信:信,信使,此指春之信使,化用吴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4.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5.夜阑:指夜深。
6.不道:不知不觉,没料到。
7.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8.玉台二句:相传南朝宋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其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见《岁华纪丽》。玉台,玉镜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唐王昌龄《朝来曲》:“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9.“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去国十年,作者自绍圣元年(1094)被贬出京,至本年正十年。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虞美人诗词赏析
虞美人
【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怀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解析】
南朝陆凯寄赠范晔梅花一枝并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东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来,梅花便成了江南春信、故乡消息的象征。作这首词时,词人已是年甲之年,正在宜州贬所。天涯沦落,忽见江南春信,惊喜这情溢于言表。这枝头盛开的梅花,沐浴阳光,独占春色,一派生机勃勃,不仅重殃昔日江南的梅韵,也是作者不同流俗的兀傲个性的写照。玉台弄粉用是的'南朝刘宋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据说梅花飘落寿阳公主额,成五出花。后来民间姑娘竞相效仿,成为一种时妆。作者早年有倚红偎翠的风流经历,但十年的迁客生活,终使少年的欢洽化为沦落天涯、不胜今昔的落寞情怀。
虞美人苏轼赏析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注释
⑴湖山信:元祐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此句即从仁宗诗来。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句),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间苏轼作此词。
⑵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⑶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
⑷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
⑸阑: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赏析:
上片赞颂友人马中玉对其父母的孝养之心:四句全部用典。“归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郊《游子吟》诗事;“试着莱衣小”,乃选用《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之典;“橘怀几日向翁开”,是用《三国志·吴志·陆绩传》之故事;“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乃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这些典故均附含马中玉性情之实际,贴切自然,启人联想,可以窥见词人的学识渊博和才艺出众。
下片则叹息自己的心绪和情感,远不如友人马中玉的热烈积极:“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秤同。”词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佛家的清静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灵,消磨掉了炽热的情感,已不似马中玉这般执著于人间的诸般情爱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词篇在与友人的对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马中玉的孝亲个性和形象。末句:“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又回到用典的`艺术方法上,它以后汉王延寿作《灵光殿赋》的才华横溢、卓然出众,再次补充赞美了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全词叠用事典,引喻譬类,意象复加地塑造了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丰满形象,堪称是词人“以才学为词”的典型之作。引譬用典,可使词章含蓄蕴藉,别造新境,烘云托月,虚实相生;然而,这首词典故过多,也往往形成词意晦涩,阻滞思路,不易霎时领会词旨的缺憾。
★ 《虞美人》
★ 虞美人赏析
★ 虞美人苏轼
★ 虞美人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