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燃煤企业烟气脱硫技术现状与发展(共含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qw9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燃煤企业烟气脱硫技术现状与发展
对中国燃煤企业烟气脱硫技术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加以介绍,并对各技术的适用范围、工艺技术参数及应用工程实例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尤其比较了应用较广的石灰石/石灰-石膏法和镁法的.经济核算等数值,对中国脱硫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及应用参考.
作 者:吴琼 何绪文 竹涛 杨超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洁净煤技术 PKU英文刊名:CLEAN COAL TECHNOLOGY 年,卷(期): 16(2) 分类号:X701 关键词:烟气脱硫 工程实例 镁法 经济核算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酸雨是世界三大环境难题之一,而酸雨的罪魁祸首就是SO2的排放过度,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如何减少SO2的排放量、抑制SO2对环境的污染.目前,烟气脱硫是抑制SO2的污染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讲述烟气脱硫方法的两大分类和两大分类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分析我国烟气脱硫的历史、现状和烟气脱硫发展缓慢的两大原因,从而得出我国应该选择干法烟气脱硫工艺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作 者:梁玉炫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牛山污水处理服务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128 期 刊:科技与生活 Journal:TECHNOLOGY AND LIFE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X773 关键词:烟气脱硫 吸附 二氧化硫 高岭土目前我国许多工厂在生产工艺流程中都加入了烟气脱硫技术,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大气污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工厂中,所使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也有所不同,目前的发展阶段最为常用的是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以及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这三类。
1.1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在当今的许多工业生产领域都非常常用,很多工厂有着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基础,并且脱硫效果与脱硫效率非常好,技术工艺相对来说也并不困难。在脱硫过程中,主要采用液体的吸收剂去除掉二氧化硫气体,液体吸收剂的主要成分为石灰石以及水,脱硫原理为工业生产气体在通过液体吸收剂时,二氧化硫与碳酸钙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硫酸钙以及二氧化碳,达到了脱硫的目的。通常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具体工艺可以分为直接使用石灰石脱硫以及间接使用石灰石脱硫两类,根据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脱硫方法。
1.2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相对于湿法脱硫来说,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在当今的许多工厂中得到了非常广的应用。相对来说,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脱硫效率要低很多,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脱硫反应。但这种脱硫技术却有着许多湿法脱硫技术所没有的优点,比如说所需要的设备以及技术要求非常简单,只需要很低的投资就能够实现脱硫目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也非常低,能够有效降低脱硫成本,使原本的工业生产工艺不会因为加入了脱硫环节而受到影响。
1.3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是当今一些工厂在结合了湿法脱硫以及干法脱硫的特点之后,根据自身情况而设计的一种脱硫技术。整体来说,该脱硫技术综合了湿法脱硫以及干法脱硫的特点,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具有很好的脱硫效果以及很高的脱硫效率,并且设备成本相较于湿法脱硫技术来说也更低,得到了许多工厂的亲睐。而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具体应用则包括了许多中方法,比如说半干半湿法、喷雾干燥法、烟道喷射半干法等就是应用范围比较广的几类半干法脱硫技术。
目前在我国,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以及工业生产的性质,会选择不同的烟气脱硫技术。但应用范围最广,受众面最多的,暂时是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由于该技术相对于其他两种脱硫方法具有更加全面的优点,因此许多对脱硫工艺没有特殊要求的工厂都会选择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从而在达到了降低硫污染,完善硫处理措施的目的之后,也能够让原本的生产工艺流程正常进行,保证了工业生产水平的持续发展。
2我国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烟气脱硫技术必定也会相应地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在未来,烟气脱硫技术更可能是在原有脱硫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完善以及改进,从脱硫设备、脱硫剂、脱硫流程等方面入手,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改善。脱硫技术的目标将会定位在投资与运用费用少、成本低、脱硫效果好、脱硫效率高附加污染少等方面。并会将硫的二次利用纳入脱硫技术的研究范围,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让工业发展的节奏更加平稳。而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一些比较新颖的脱硫技术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雏形,其中最具有可应用价值的主要有以下两类:
2.1硫化碱脱硫技术。硫化碱脱硫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有许多细节上的困难还需要克服,但这种技术的脱硫思路却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实现工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需要用到的脱硫剂为硫化钠,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反应,得到硫酸钠、亚硫酸钠、固体硫等物质。整体来说,反应过程复杂,反应物较多,消耗的能量较高,并且反应产物的再利用价值并不是非常高。受这种技术的复杂反应特点影响,利用硫化碱脱硫一直处于试验阶段,只有当克服了这类困难之后,才有让这种技术实现工业应用的可能性。
2.2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当今尚处于研究阶段的可应用价值最高的一种技术,通过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使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充分吸收,吸收效果非常明显,并且理论上只需要投入很少的成本就可以维持整套脱硫设备的正常工作,具有脱硫效果好、效率高、操作少、成本低等方面的优点,只是实际工业中的应用还并不是非常成熟,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另外,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烟气脱硫技术还有微生物脱硫方法,从理论上分析,更加高效、更加环保、更具有循环利用的特色。只是这种脱硫方法相对来说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从试验到正式投入使用还比较漫长。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工业锅炉和电厂锅炉FGD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有60多个高校、科研和生产单位,对多种脱硫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开发高效、低投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工艺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究虽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随着SO2和酸雨污染的日趋严重,SO2控制技术的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从电力部到现在的国家电力公司历来十分重视SO2污染治理及技术研究开发工作,70年代时开始至80年代末,开展了多种脱硫工艺的研究开发,旨在寻求适合国情的投资节省、脱硫效率适中的脱硫工艺。燃煤电站烟气脱硫研究工作始于70年代,先后分别进行了亚钠循环法、活性炭吸附法、石灰石-石膏法等半工业性试验或现场中间试验。
进入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烟气脱硫研究开发项日,在四川白马电厂建立了处理烟气量为7000Nm3/h的旋喷雾干燥法脱硫工业试验装置,取得了试验的成功,1991年正式移交生产运行。90年代实施了五个不同工艺的脱硫示范项目:山东黄岛电厂旋转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处理烟气量300000Nm3/h;山西太原第一热电厂高速水平流简易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处理烟气量600000Nm3/h;南京下关电厂2台12.5万KW机组的炉内喷钙尾部烟气增湿活化脱硫工程;四川成都热电厂电子束脱硫,处理烟气量300000Nm3/h;深圳西部电厂30万KW机组海水脱硫。目前湿法脱硫技术占90%以上,随着国内设备装置生产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国产化率可进一步得到提高,可进一步降低投资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硫污染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当今许多工厂有着一定的脱硫措施,对缓解硫污染状况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但现有的烟气脱硫技术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需要从脱硫的根本目的入手,结合当前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进行更科学的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让“硫污染”转变成“硫资源”。
参考文献
[1]梁兴举,傅国光.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12)
[2]隋建才,杜云贵,刘艺,郭荣.我国烟气脱硫技术现状与建议[J].能源技术,(05)
[3]蔡建海,温广军,黄子俊,肖利民.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矿业快报,2008(03)
中国燃煤电厂SCR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
摘要:对中国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氮氧化物,而氮氧化物的排放中有70%来自煤炭的.直接燃烧.介绍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技术及其在中国燃煤电厂的应用,并指出了中国燃煤电厂SCR脱硝技术的发展方向.作 者:邓雅莉 DENG Ya-li 作者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430079 期 刊:工业安全与环保 PKU Journal: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2008, 34(2) 分类号:X7 关键词:燃煤电厂 SCR技术 现状 发展前景烟气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简述了我国燃煤电厂湿法、半干法烟气脱硫副产物--脱硫石膏、脱硫灰渣的利用现状,针对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烟气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技术方向,并对新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作 者:薛永杰 李雄浩 韩旭 余福胜 朱敬 侯浩波 作者单位:薛永杰(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223;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李雄浩,韩旭,余福胜,朱敬(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223)
侯浩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电力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2009 25(4) 分类号:X701.3 关键词:烟气脱硫副产物 资源化 现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