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书谢庄传》的文言文赏析(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只瘦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宋书谢庄传》的文言文赏析
谢弘微的儿子叫谢庄。谢庄,字希逸,七岁就能写文章,长大后,为人明善,容仪俊美,宋文帝见他以后很感到奇异,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生玉,难道是虚说么?”后来他担任随王刘诞的后军咨议,兼任记室。他把《左传》的经文和传文分开,依随封国来立篇目。制了一块一丈见方的木板,画上山川土地,各有脉络。分开则州郡各不相同,合并则海内联为一体。
元嘉二十七年(450),魏朝进攻彭城,派遣尚书李孝伯与镇军长史张畅谈话,李孝伯问起了谢庄及王微,他的名声竟传播得如此遥远。二十九年,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南平王刘铄进献有红色鹦鹉,诏令群臣写赋。太子左卫率袁淑的文才为当时之冠,作赋完毕交给谢庄看。等到看见了谢庄写的赋,慨叹说:“江东如果没有我,您应当是独自秀美,我如果没有您,也会是一时的杰才。”于是便把他的赋隐藏了起来。
元凶劭杀父自立后,他转任司徒左长史。孝武帝入京讨伐,秘密地把檄书送给谢庄,让他加以改正然后宣布。谢庄派了一个心腹学生具庆拿上书信秘密地到孝武帝那里表达诚恳的心情。孝武帝登基以后,任命他为侍中。当时魏朝请求互通贸易,皇上诏令群臣广泛议论。谢庄认为拒绝他们而伺机行动,足可以表现强大。骠骑竟陵王刘诞应管辖荆州,征调丞相、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入朝辅政,刘义宣坚决推辞不肯入朝,而刘诞便约定日期开船。谢庄认为丞相既然没有入朝的志愿,而骠骑便有了出发的日期,好像是要逼迫似的。于是就由孝武帝讲明了刘诞出发的时日,刘义宣竟然还是不肯回京。
孝建元年(454),调他担任左将军。谢庄有辩论的口才,孝武帝曾问颜延之说:“谢希逸的《月赋》怎么样?”回答说:“美是美,只是谢庄仅仅知道‘隔千里兮共明月’。”孝武帝召见谢庄,把颜延之的答话告诉了他,谢庄应声说道:“延之作《秋胡诗》,仅仅知道‘生为久别离,没为长不归’。”孝武帝拍掌高兴了一整天。又王玄谟问谢庄什么是双声,什么是叠韵。回答说:“‘玄护’为双声,‘@’为叠韵。”他就是如此地敏捷迅速。当初,孝武帝曾赐给谢庄一口宝剑,谢庄把它给了豫州刺史鲁爽。后来鲁爽叛变,孝武帝在一次宴会上问起了宝剑在什么地方。谢庄回答说:“过去我曾拿它与鲁爽送别,私自代陛下作了命他自杀的杜邮之赐。”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当时的人把这当作见识深远之言。
当时搜罗人材的路子十分狭窄,谢庄上表阐明求贤的意义说:“臣听说功勋卓著的魏惠王,并非只是拥有可以光照十二乘车的珍珠,道德温顺的秦国客使蔺相如,那单只是秘密保护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隆盛与衰微的变化,成功与失败的缘由,何曾不是兴旺凭借获得人才,破败因为失去贤士?所以《楚书》上以善于任用贤人为宝贵,《虞典》上以采纳遵从明哲为难能。而举贤任能的措施已经在中世废毁,英才登上仕途的法律并未在当今听到,如果一定要使根本丰盈,事业发达,保护民众,挽救世俗,除非改革弊败,怎能达到圆美?人才生于时代,往古当今哪有二致,贤士出自人间,乱世治世有何区别?阳气上升至中央,英贤起自徐州沛县,接受道符在白水,异才出于荆宛地区。难道两京就是智慧者的产地,乡野就是愚蠢人的故居?实际上只是有没有机遇、不被任用罢了。现在大道光明而畅通,万事等待有德的高人,而天下九服的旷远,人间九流的艰难,权衡选拔,只靠吏部。一人的观察容易局限,天下的人才难以溯源,用容易局限的观察,映照难以溯源的人才,要使国家没有遗漏的贤达,民间没有余留的大器,难道可以做到吗?从前公叔痤举荐商鞅,管仲提升盗贼,赵惠文王并不是偏爱亲生而疏远嗣子,祁奚难道是谄媚仇人而庇护儿子?同类互相牵引,古代的经典已经提供了典范,所有这些常识,以往的书籍已有明确的记载。而且自古以来的举荐任用,要明确赏罚,成子荐举了三位贤人而自己成为魏国的辅臣,应侯任用了两个士人而丢了秦国的相位,臼季称举冀缺而酬赠封地,张勃提拔了陈汤而被剥夺了封爵,这些都是前代行事的正确准则,也是后代君王的经常借鉴。臣认为应该普遍命令大臣,各人举荐自己所了解的贤才,把他们交给尚书依照情况来选用。如果是任用后果然是个人才,举荐的人可以接受赏赐,有不称职的,就应该牵连惩治。重者罢免,轻者降职。被举荐的本人,要加以禁止封闭,勒令不准做官,封闭年数的多少,要根据过失的大小议定。若犯了死罪,那么保举者就要以刑法论处。
“又政治安定诉讼公平,没有比亲近民众更为重要的,而亲近民众的关键,实在是要选好地方长官。所以黄霸治理颍川累年,杜畿居官河东多载。有的就地加以提拔,有的入朝提高官位。现在官员担任的职务,最好遵照六年的期限,前进一步说,可以显出官员是不是懒惰,后退一步讲,可以保持官员不过分操劳。这样,就可以做到上面没有遗弃贤能,下面没有荒谬官吏,考绩风气通畅,育贤之歌盛行。”
起初,文帝时代,限定年龄到三十岁可以担任郡县官职,六周年才选人替代,刺史有的要十年多。到这时全都改换了,做官的人不拘年长年少,任职以三周年为期满,宋朝的良好政治由此衰落了。
这年,封为吏部尚书。谢庄平时多病,不愿意在吏部任职,他写信给大司马江夏王刘义恭,自己叙说:“两胁间有痞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一个月内发作,不少于两三次。每当疼痛到来时逼迫心脏,只剩一口气像线一样细。这病已经患了几年,于是成了痼疾。危重疲困,经常如同行尸。眼睛患病五个月来又不再能够夜坐,总是关着帘幕挡风。昼夜糊糊涂涂,因此不能再朝拜诸王,庆贺吊唁亲友。下官我的小小生命,对于天下来说极为轻微,而在我自己则不能不重视。我家祖辈都寿命不长,已故的高祖四十岁,曾祖三十三岁,已故的祖父四十七岁,下官我新年就三十五岁了。加上疾病这样重,还能再活多久?进入新的一年应当重申以前辞职的请求,因为死亡的威胁而求自保。希望在与皇上陪坐说话时,得到恩赐批准我的请求。”孝建三年(456),因为病多免去官职。
大明元年(457),重新起用为都官尚书。皇上常常亲自处理朝政,恐怕权力转移到大臣手中,因为吏部尚书是官吏选拔的主管者,所以打算削弱它的权势。大明二年,诏令吏部尚书依据郎官分别设置,并且要审察删减闲置部门。又另外诏令江夏王刘义恭说:“吏部尚书历来参与录用、共同选拔人材,确是因为一个人的识见不易辨别协调,再加上与夺的威权不应该让一个人专有的缘故。”于是设置了吏部尚书二人,取消了五兵尚书。谢庄和度支尚书顾觊之一起补了吏部的'职位。又调任左卫军,加官为给事中。当时河南献了会跳舞的马,诏令群臣各写一篇赋,谢庄所写的一首极美。又让谢庄作了一首《舞马歌》,令乐府歌唱。
大明五年(461),又做了侍中,兼任前军将军。当时孝武帝出行夜间回来,命令开门。谢庄担任守卫,认为木制的符信有可能虚假,必须有皇帝的墨诏才肯开门。皇上后来就着一次宴会,从容地说:“爱卿是要效法郅君章么?”回答说:“臣听说巡游狩猎有一定的限度,郊祭天地有一定的节制,游猎无度,前人曾有明白的告诫。陛下现在冒着灰尘露水,早晨去,晚上回,可能会有不法的歹徒,狂妄地生出诡诈计谋,臣因此需要看到陛下的神圣笔迹。”
大明六年,又担任吏部尚书,兼做国子博士。因为选拔公车令张奇的事件被免官,这个事件记在《颜师伯传》中。后来任命他为吴郡太守。
前废帝登上了帝位,任命谢庄为金紫光禄大夫。起初,孝武帝的宠姬殷贵妃去世,谢庄写了一篇祭文,说她“赞轨尧门”,引用了汉昭帝的母亲赵婕妤尧母门的典故,废帝当时在东宫十分怨恨。现在就派人去责问谢庄说:“您过去作《殷贵妃诔》,知不知道有东宫存在?”将要把他杀死。孙奉伯解劝废帝说:“死亡是人所共同的,正好解脱了人生的痛苦,不足以使人困顿。谢庄从小到大一直富贵,暂且把他囚禁在尚方狱中,使他知道了天下痛苦的厉害,然后再杀死他也不晚。”废帝说:“卿说得有理。”把他关在了左尚方牢狱。明帝平定**,谢庄得以放出,让他自己写一份赦免的诏令。谢庄夜间走出官署大门坐下,要了酒喝起来,已经微微喝醉,传诏的人停在那里等着,诏书写成了,其中的文词非常精美。后来他担任寻阳王的师傅,加封为中书令、散骑常侍。不久又加封为紫光禄大夫,赐给亲信二十人。死后,加谥号为宪子。他所著的文章四百余篇流行于世间。
文言文《宋书 谢景仁传》原文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从叔父也。祖据,太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内史。
景仁幼时与安相及,为安所知。始为前军行参军、辅国参军事。会稽王世子元显嬖人①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不造门者,唯景仁不至。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
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参军,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食未办,而景仁为玄所召。玄性促急,俄顷之间,骑诏续至。高祖屡求去,景仁不许,曰:“主上见待,要应有方。我欲与客共食,岂当不得待。”竟安坐饱食,然后应召。高祖甚感之,常谓景仁是太傅安孙。及平京邑,入镇石头,景仁与百僚同见高祖,高祖目之曰:“此名公孙也。”谓景仁曰:“承制府须记室参军,今当相屈。”以为大将军武陵王遵记室参军,仍为从事中郎,迁司徒左长史。出为高祖镇军司马,领晋陵太守,复为车骑司马。
义熙五年,高祖以内难既宁,思弘外略,将伐鲜卑;朝议皆谓不可。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景仁独曰:“公建桓、文之烈,应天人之心,匡复皇祚,芟夷奸逆,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广树威略。鲜卑密迩疆甸,屡犯边陲,伐罪吊民,于是乎在。平定之后,养锐息徒,然后观兵洛汭,修复园寝,岂有坐长寇虏,纵敌贻患者哉!”高祖纳之。时从兄混为左仆射,依制不得相临,高祖启依仆射王彪之、尚书王劭前例,不解职。
景仁性矜严整洁,居宇静丽,每唾,转唾左右人衣;事毕,即听一日浣濯。每欲唾,左右争来受。高祖雅相重,申以婚姻,庐陵王义真妃,景仁女也。十二年,卒,时年四十七。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葬日,高祖亲临,哭之甚恸。
《宋书·谢庄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上始践阼,欲宣弘风则,下节俭诏书。庄虑此制不行,又言曰:“诏云‘贵戚竞利,兴货廛肆者,悉皆禁制’。此实允惬民听。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若废法申恩,便为令有所屈。此处分伏愿深思,无缘明诏既下,而声实乖爽。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拔葵去织,实宜深弘。”
五年,又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于时世祖出行,夜还,敕开门。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上后因酒宴从容曰:“卿欲效郅君章邪?”对曰:“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子鸾有盛宠,欲令招引才望,乃使子鸾板庄为长史,府寻进号抚军,仍除长史、临淮太守。未拜,又除吴郡太守。庄多疾,不乐去京师,复除前职。泰始二年,卒,时年四十六,追赠右光禄大夫,常侍如故,谥曰宪子。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
(节选自《宋书·谢庄传》)
【注】①廛肆:市上堆放货物的店铺。②棨信:古代出入门禁、关口是所持的凭证。③板:板授,以板刻的形式委任下属官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虏寇彭城 寇:侵犯
B.作赋毕,赍以示庄 赍:送给
C.卿欲效郅君章邪 效:模仿
D.欲令招引才望 望:盼望
解析 D项,望:声望,这里指有声望的士人。
答案 D
10.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谢庄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蓝田出玉,岂虚也哉。②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
③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 ④庄虑此制不行,又言。
⑤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⑥乃使子鸾板庄为长史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析 ①是太祖见到谢庄气质不凡、仪表俊美的赞叹之辞;③是袁淑看到谢庄所作的赋后对其文学才华的`称赏;⑥是皇上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庄心灵手巧,曾制作一丈见方的木板,画出各地的山川地貌,各有条理脉络,将木板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
B.李孝伯做使臣时,曾向镇军长史张畅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说明谢庄在当时就已经声名远扬。
C.皇上即位之后颁布节俭诏书,谢庄深谋远虑,强调如果颁布诏书,就应该严格执行,不能施恩宽宥。
D.谢庄多病,不愿意前往京城就任,因此皇上又让他改任原来的官职,继续做吴郡太守。
解析 谢庄多病,不乐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为原来的官职,没有去担任吴郡太守。
答案 D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2)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
【参考译文】
谢庄字希逸,是陈郡阳夏人,是太常谢弘微的儿子。谢庄七岁时,就能写文章,通晓《论语》。到长大以后,气质美好,容颜仪表也很美,太祖见到他感到他非同寻常,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能生出美玉,这哪里只是句空话啊!”谢庄最初做始兴王刘濬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刘诞任后军谘议,并兼任记室。谢庄还分析左氏《经》《传》,根据国别分立篇章。又制作方丈木板,画出各地山川地貌,各有条理脉络,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元嘉二十七年,索虏侵犯彭城,派他们的尚书李孝伯做使臣,与镇军长史张畅对话,李孝伯就曾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他的名声竟这样流布远方。元嘉二十九年,谢庄被拜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南平王刘铄进献赤鹦鹉,皇上向全体朝臣下诏,要他们为鹦鹉作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采在当代首屈一指,他的赋写成后,送去给谢庄看,谢庄的赋也已经写成,袁淑读了谢庄的赋感叹地说:“江东没有我,你将是一枝独秀。如果没有你,我也是一代人杰。”他于是把自己的赋收藏再也不拿出来了。
皇上刚刚登上帝位,想要弘扬风化,于是颁发诏书提倡节俭。谢庄担心这一诏令不能实施,又进言说:“诏令说‘贵戚追逐财利,建立店肆贩卖货物的现象,都应当禁止’。这样做实在符合百姓的要求。其中假如有违犯规定的,就应当按照法令予以制裁;假如不顾法令,施恩宽宥,那就使诏令有所改变。这种处置还希望皇上深思,不要因为英明的诏令已经颁布,而条文规定和执行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古代循吏要家人拔除园葵、停止织布的义举,实在应当大大发扬。”
大明五年,谢庄又任侍中,兼任前军将军。那时候,有一次世祖出外巡行,夜晚回到京城,命令打开城门。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皇上后来在酒宴上随口讲起这件事时说:“你想仿效后汉的郅君章吗?”谢庄回答说:“我听说蒐猎巡狩有节制,郊天祀神有时令,不能耽溺于田猎玩乐,在前代圣王的训诫中有明确的记载。陛下现在冒着风寒,清晨外出,夜晚方归,恐怕或许有不逞之徒,有意矫诏欺诈,我因此恭敬地等待皇上的手令,才敢打开城门。”
当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刘子鸾很受皇上宠爱,皇上想让他招徕有才德声望的士人,于是就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新安王不久进号为抚军,谢庄仍被授官做长史、临淮太守。未到任,又被任命为吴郡太守。谢庄多病,不愿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原来的官职。泰始二年,谢庄去世,死时四十六岁。被追赠为右光禄大夫,常侍之职不变,赠谥号为宪子。谢庄所写的著述共四百余篇,在世间流传。
《宋书谢弘微传》原文翻译赏析
谢密字弘微,晋朝西中郎谢万的曾孙、尚书左仆射谢景仁的侄子。祖父谢绍,是车前司马。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
谢弘微十岁的时候,过继给了堂叔谢峻,他的名字犯了所过继家中的忌讳,所以以字行世。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谢峻是司空谢琰的儿子,和谢弘微是较远的亲属,为中表亲戚,素不相识,随意承接,都和礼法相合。
义熙初年,他世袭爵位为建昌县侯。谢弘微家一向贫穷节俭,而过继的家中富足,谢弘微只接受了几千卷书和官吏数人,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谢混听说后十分惊叹,对封国的郎中令漆凯之说:“建昌封国的俸禄本来应该和北舍共同拥有,国侯既然不在意,现在可以照常规分送。”谢弘微难以违背谢混的话,才稍有变化。北舍,是指谢弘微的本家。
谢混风格高峻,接交的人很少,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弘微以文学互相欣赏聚会,常常共同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为乌衣之游。也就是谢混诗中所说的“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姓”。此外即使是享誉当时的上流人物,也不敢到门上去。谢瞻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常常用简要的话说服他,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称他作微子。对谢瞻等说:“你们几个人虽然才高善辩,却未必都合众人心意,要论领略会意机敏鉴赏、语言简明道理精妙,则应当和我共同推赞微子。”他常说:“阿远刚强浮躁仗气自负,阿客宽博而缺乏检束,谢曜倚仗才能而坚持操行不够严格,谢晦自己有智慧而听取善言不周全,如果要建树有利于天、地、人三才的功业,最终还是以此为遗憾。至于像微子,我没有什么挑剔的了。”又说“微子存异不伤别人,求同不害公正,如果年龄到了六十,一定会成为三公和宰相。”他曾在酒宴上喝得尽兴的时候,吟成韵语来鼓励谢灵运、谢瞻等人说:“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宣明体远识,颖达且沉隽,若能去方执,穆穆三才顺。阿多标独解,弱冠纂华胤,质胜诫无文,其尚又能峻。通远怀清悟,采采兰讯,直辔鲜不踬,抑用解偏吝。微子基微尚,无倦由慕蔺,勿轻一篑少,进往必千仞。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对谢灵运、谢瞻等人都有告诫的'话,只有对谢弘微一个人完全是赞美。谢曜,是谢弘微的哥哥,“多”是他的小字。“通远”是谢瞻的字。“客儿”,是谢灵运的小名。晋代名家自己有封国的,离家任职大多是担任员外散骑郎,谢弘微也是担任散骑侍郎、琅I王大司马参军。
义熙八年(412),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改嫁给琅I人王练。公主虽然执意不去,而诏令她要与谢家离绝。公主把谢混的家事委托给谢弘微。谢混家几代宰相,一门两次封国,田业十余处,仆役千人,只有两个女儿,年龄都是几岁。谢弘微经营产业,办事好像执行公务,一个钱一尺帛的出入,都有文簿记录。宋武帝做了皇帝,晋陵公主降封为东乡君。因为谢混是在前代皇帝时犯的罪,东乡君节义可嘉,允许她归返谢家。从谢混死到现在九年了,而房舍整齐,仓库丰满,守门的人和平日无异。田地开垦,比旧时更有增加。东乡君赞叹说:“仆射生前就重视这个孩子,可以说是了解人的,仆射等于并没有死。”看到东乡君归来的宫廷内外的亲戚、教门和世俗的旧友,进门后无不叹息,有的还流下了眼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
谢弘微性格严正,举止必定合乎礼度,事奉继亲家人,恭谨超过一般。对伯母和婶子、归宗的两个姑母,早晚伺候,尽他的诚敬之心。家内家外有时传话通讯,则把衣冠整好。在婢仆面前,不随便说笑。因此尊卑大小,就像敬神一样敬他。当时有个蔡湛之,曾见过谢安兄弟,他对人们说:“谢弘微容貌犹如中郎,而性情好似文靖。”
文帝起初封为宜都王,镇守江陵,以琅I人王球为朋友,谢弘微为文学。母亲去世后离职,守丧以孝顺被人称赞。服丧完毕,超过了期限还在吃蔬菜和素食。文帝即位,他担任黄门侍郎,和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刘湛等,号称五臣。调任尚书吏部郎,参与机密研究。不久调任右卫将军,各个旧时的下属官员,都委托谢弘微进行选任。
谢弘微生活清廉简约,器物衣服都不华丽,而饮食滋味却极其丰美。他的哥哥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彭城王刘义康骠骑长史,死在任上。谢弘微哀痛超过礼法,丧服虽然除去却仍不吃鱼肉。和尚释慧琳曾经和他一起吃饭,见他还是只吃蔬菜和素食,对他说:“施主平时就多疾病,除去丧服仍然不恢复膳食。如果因为无益的事情而伤了身子,难道就合乎您所希望的情理吗?”谢弘微说:“衣服帽子的变化,礼数不能越过,而在心中的哀痛,实在难以停止。”于是中止了吃饭,叹息不能自制。
谢弘微少年成为孤儿,事奉兄长如同父亲,极其友爱和睦,全社会都比不上。口中不说别人的短处,看到哥哥谢曜好褒贬人物,每当听到的时候,常常就用其他的话来打乱他。历任中庶子,位居侍中。他志在做一个平常的官员,害怕和忌讳握权得宠,坚持辞让不接受,于是便听凭他辞去中庶子的职务。每次进谏和言事,必定要烧掉手写的草稿,人们都不知道。皇上因为谢弘微善于做美食,常常去他那里求饭吃,谢弘微和亲友一起制做。等进献上去以后,亲友问他皇上吃得怎样,谢弘微不回答,另外用其他的话来应酬他们,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代的孔光。
东乡君死了以后,遗留财富千万,园宅十几所,另外在会稽、吴兴、琅I几个地方太傅谢安、司空谢琰时候的家业,奴仆还有几百人,公家和私人都说室内的资财应该归两个女儿,田宅僮仆应该属于谢弘微,而谢弘微一概不要。自己用私人的俸禄将她埋葬。谢混女儿的丈夫殷睿平时好赌博,听说谢弘微不取财物,便滥夺他妻妹和伯母以及两个姑姑应得的份额来偿还赌债,家中的妇女们就把谢弘微所让出的部分全都变卖,一点也不去争。谢弘微舅舅的儿子领军将军刘湛对谢弘微说:“天下的事情应该有个合理的裁判,您这样不管不问,怎么当官?”谢弘微笑而不答。有的人讥笑他是“谢家几代的财产,抵了殷睿一天的赌债,就好像是把财物扔到江海里来作为廉洁一样。”谢弘微说:“亲戚争财产,十分丑陋,现在家中的妇女们尚且没说什么,怎么可以引导着让她们争夺?现在分掉的多,共有的少,不至于会穷乏,身死以后,难道还能有什么关连?”
东乡君埋葬,谢混的墓被打开,谢弘微带病赶到,病于是更重了。元嘉十年(433)去世,年龄四十二岁。文帝极为叹惜,对谢景仁说:“谢弘微、王昙首年过四十岁,名位没有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才干,这是我的责任。”
谢弘微性情宽厚博大,没有喜怒。末年曾经和友人下棋,友人西南方的棋有致死的形势,又有一个客人说:“西南风急,可能会有翻船的人。”友人领悟了便进行了挽救。谢弘微大怒,把棋盘扔在了地下。了解的人知道这是他暮年的征象,果然由此而寿终。当时有一个很高的鬼住在司马文宣家,说是受到派遣来杀谢弘微。谢弘微的病每次加重,它就告诉司马文宣。等谢弘微死后,它也就和司马文宣告别而去。
谢弘微临终的时候告诉身边的人说:“有两橱书,等刘领军到来,可以在他面前烧掉,千万不要打开。”书是文帝的手敕,皇上对此感到十分痛惜。让左右二卫一千人办完了丧葬事务,追赠他为太常。
谢弘微与琅I人王惠、王球都以简淡著称,有人对沈约说:“王惠如何?”沈约说:“令明简。”其次又问王球,沈约说:“茜玉淡。”又接着问谢弘微,沈约说:“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古代的所谓名臣,弘微可以当之。”他就是如此地受到赞美。
4.B
5.C毫无贬低之意错,有贬低之意。
6.B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权倾一时,朝廷内外没有不登门造访的有误,原文说会稽
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
7.(1)最终安稳地坐着,吃饱了,然后才前去应诏。高祖对此很感激,常常称赞
景仁(不愧)为太傅谢安的孙子。(竟,最终,1分;感,感激,1分;谓,称赞,1分。全句翻译通顺2分)
(2)虽然功劳伟大震撼古人,然而恩泽刑罚还远未使天下信服,应当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继续消灭残余,巩固应该保护的),广泛树立声威大略。(振,同震,震撼,1分;孚:使....信服,1分;亡,名词,指行亡道之国或残存势力,1分。全句翻译通顺2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
B.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
C.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
D.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讳是出现在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礼仪文化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能直呼其名,也称作君避名讳。
B.迁在古代常用来丧示官位的变动,主要包括升职和降职两种情况,有时候也表示官职的平调。
C.庶人古代泛指无官的的平民、百姓。文中桓玄将司马显父子称作司马庶人,毫无贬低之意。
D.吏部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大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景仁年幼时谢安还在世,谢安对他有所了解。谢景仁博闻强记,透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
B.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权倾一时,朝廷内外没有不登门造访,只有谢景仁不去。所以,在此期间谢景仁不被重用,三十岁方为著作佐郎。
C.谢景仁待人接物的方式,深深感动了宋高祖。在平定了京邑,入住石头城之后,宋高祖当着众人的面,称赞谢景仁不愧为名门之后。
D.义熙五年,宋高祖打算向外开拓,将要攻打鲜卑。刘毅坚决劝阻高祖。谢景仁支持高祖的主张,高祖采纳了谢景仁的建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竟安坐饱食,然后应召。高祖甚感之,常讲景仁是太傅安孙。(5分)
⑵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广树威略。(5分)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名与高祖同讳,故称字。祖据,太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内史。景仁幼时与安相及,为安所知。始为前军行参军。会稽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不造门者,唯景仁不至。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桓玄诛元显,见景仁,甚知之,谓四坐曰:“司马庶人父子云何不败,遂令谢景仁三十方作著作佐郎。”玄为太尉,以补行参军,府转大将军,仍参军事。
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参军,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食未办,而景仁为玄所召。玄性促急,俄顷之间,骑诏续至。高祖屡求去,景仁不许,曰:“主上见待,要应有方。我欲与客共食,岂当不得待。”竟安坐饱食,然后应召。高祖甚感之,常谓景仁是太傅安孙。及平京邑,入镇石头,景仁与百僚同见高祖,高祖目之曰:“此名公孙也。”义熙五年,高祖以内难既宁,思弘外略,将伐鲜卑;朝议皆谓不可。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景仁独曰:“公建桓、文之烈,应天人之心,匡复皇祚,芟夷奸逆,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广树威略。鲜卑密迩疆甸,屡犯边垂,伐罪吊民,于是乎在。平定之后,养锐息徒,然后观兵洛汭,修复园寝,岂有坐长寇虏,纵敌贻患者哉!”高祖纳之。
及北伐,转景仁为大司马左司马,专总府任,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又迁吏部尚书。八年,迁领军将军。十一年,转右仆射,仍转左仆射。十二年,卒,时年四十七。追葬日,高祖亲临,哭之甚恸。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本名和宋高祖刘裕重名,所以只称呼他的字。他的祖父谢据,是太傅谢安的二弟。父亲谢允,曾任宣城内史。谢景仁年幼时谢安还在世,谢安对他有所了解。起初担任前军行参军。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的嬖人张法顺,当时权势极大,朝廷内外没有谁不登门拜谒,只有谢景仁不到。到了三十岁,才担任著作佐郎。桓玄诛杀司马元显之后,见到了谢景仁,很理解他,对身边的人说:“司马元显父子说什么不失败呢,让谢景仁这样有才华的人三十岁才当上著作佐郎。”桓玄当了太尉,就让谢景仁补行参军,后又转为大将军,仍参管军事。
谢景仁博闻强记,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每次出行,殷仲文、卞范之等人都骑着马跟在后面,只让谢景仁在辇上陪坐。高祖任桓修抚军中兵参军,曾经到谢景仁处商议事情,谢景仁和他谈得很高兴,于是留高祖一起吃饭。酒食尚未置办好,景仁受到桓玄宣召。桓玄性子急躁,片刻之间,骑马携诏书的使者相继而至。高祖多次请求离开,景仁不答应,说:“主上对待我们臣下,应当有一定的法则。我将要和客人一起吃饭,他怎么就不能等待。”从头到尾安稳地坐着,直到吃饱了,然后才应诏前去。高祖对此很感激,常常称赞景仁为太傅谢安的孙子。等到平定京邑后,高祖进驻石头城,景仁与百官同去拜见高祖,高祖注视着他说:“这是名人之孙啊。”义熙五年,高祖认为国内祸乱已经平息,打算向外开拓,将要攻打鲜卑。朝廷议论都认为不可。刘毅当时镇守姑孰,坚决劝阻高祖,认为“苻坚侵犯边境时,谢太傅尚且不亲自带兵出征。宰相远征,会动摇国家基础。”只有景仁一人说:“您建立齐桓、晋文的'功业,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和人民的心愿,挽救复兴王位,铲除荡平奸逆,虽然功劳伟大直追远古,然而恩泽刑罚还远未使天下信服,应当继续消灭残余的,巩固应该保护的,广泛树立声威大略。鲜卑紧邻我国疆土,屡次侵犯边陲,讨伐罪人而抚慰百姓,就在此一举。平定鲜卑之后,养精蓄锐,休整步卒,然后再进军洛阳一带,修复先帝园陵寝庙,哪里有坐视敌寇扩张,放纵敌人以至遗留祸患的呢?”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开始北伐的时候,又把谢景仁转升为大司马左司马,专总府任,右卫将军,并加给事中,后又迁为吏部尚书。八年,任谢景仁领军将军十二年。十一年,又转为右仆射。十二年,谢景仁去世,当时四十七岁。下葬之日,高祖亲自吊唁,哭得很悲痛。
(选自《宋书》卷五二,列传十二。有删减)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从叔父也。祖据,太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内史。
景仁幼时与安相及,为安所知。始为前军行参军、辅国参军事。会稽王世子元显嬖人①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不造门者,唯景仁不至。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
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参军,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食未办,而景仁为玄所召。玄性促急,俄顷之间,骑诏续至。高祖屡求去,景仁不许,曰:“主上见待,要应有方。我欲与客共食,岂当不得待。”竟安坐饱食,然后应召。高祖甚感之,常谓景仁是太傅安孙。及平京邑,入镇石头,景仁与百僚同见高祖,高祖目之曰:“此名公孙也。”谓景仁曰:“承制府须记室参军,今当相屈。”以为大将军武陵王遵记室参军,仍为从事中郎,迁司徒左长史。出为高祖镇军司马,领晋陵太守,复为车骑司马。
义熙五年,高祖以内难既宁,思弘外略,将伐鲜卑;朝议皆谓不可。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景仁独曰:“公建桓、文之烈,应天人之心,匡复皇祚,芟夷奸逆,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广树威略。【《宋书 谢景仁传》“谢景仁,陈郡阳夏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宋书 谢景仁传》“谢景仁,陈郡阳夏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鲜卑密迩疆甸,屡犯边陲,伐罪吊民,于是乎在。平定之后,养锐息徒,然后观兵洛汭,修复园寝,岂有坐长寇虏,纵敌贻患者哉!”高祖纳之。时从兄混为左仆射,依制不得相临,高祖启依仆射王彪之、尚书王劭前例,不解职。
景仁性矜严整洁,居宇静丽,每唾,转唾左右人衣;事毕,即听一日浣濯。每欲唾,左右争来受。高祖雅相重,申以婚姻,庐陵王义真妃,景仁女也。十二年,卒,时年四十七。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葬日,高祖亲临,哭之甚恸。
节选自《宋书 谢景仁传》
【 注 】 ① 璧人:爱妾。即君夫比较疼爱的侧室。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内外无不造门者 造:拜谒
B .芟夷奸逆 夷:铲平
C .德刑未孚 孚:使 … … 信服
D .伐罪吊民 吊:拉拢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谢景仁受高祖赏识器重的一组是( ) ( 3 分)
① 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 ② 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参军
③ 以为大将军武陵王遵记室参军 ④ 依仆射王彪之、尚书王劭前例,不解职
⑤ 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⑥ 葬日,高祖亲临,哭之甚恸
A .③④⑤ B .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谢景仁年幼时谢安还在世,谢安对他有所了解。谢景仁博闻强记,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
B .谢景仁与高祖一起吃饭.酒食尚未做好,景仁受到桓玄宜召。高祖多次请求离开,景仁认为桓玄应该等待,最终陪高祖安稳地吃完,才应诏前去。
C .义熙五年,高祖打算向外开拓,将要攻打鲜卑。刘毅当时镇守姑孰,坚决劝阻高祖。谢景仁直接批评刘毅迁腐和短视,支持高祖的主张。
D .谢景仁生性谨严整洁,居室干净素雅,每逢咳唾,总是转过头来吐在左右侍者身上,咳吐以后,即允许侍者盥洗一天。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 5 分)
( 2 )高祖雅相重,申以婚姻,庐陵王义真妃,景仁女也。( 5 分)
参考答案:
4.D(吊:安慰。
5. A(①只是谢景仁官职的任命情况。②高祖担任官职。)
6.C(原文中没有“直接批评”)
7. ⑴译文:曾经到谢景仁处商议事情,谢景仁和他谈得很高兴,于是留高祖一起吃饭。(诣,到;咨事,商议事情;因,于是,每点1分,全句意思2分。)
⑵译文:高祖一向对他很器重,用结为儿女亲家的关系来表明,庐陵王刘义真的妃子,就是谢景仁的女儿。(雅,一向;申,说明;判断句;每点1分,全句意思2分。)
参考译文: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是卫将军谢晦的堂叔。他的祖父谢据,是太傅谢安的二弟。父亲谢允,曾任宣城内史。
谢景仁年幼时谢安还在世,谢安对他有所了解。起初担任前军行参军、辅国参军事。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的嬖人张法顺,当时权势极大,朝廷内外没有谁不登门拜谒,只有谢景仁不到。到了三十岁,担任著作佐郎。谢景仁博闻强记,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
高祖任桓修抚军中兵参军,曾经到谢景仁处商议事情,谢景仁和他谈得很高兴,于是留高祖一起吃饭。酒食尚未做好,景仁受到桓玄宣召。桓玄性子急躁,片刻之间,骑马携诏书的使者相继而至。高祖多次请求离开,景仁不答应,说:“主上对待我们臣下,应当有一定的法则。我将要和客人一起吃饭,他怎么就不能等待。”竟陪高祖安稳地吃饱了,然后才应诏前去。高祖对此很感激,常常说景仁是太傅谢安的孙子。等到平定京邑后,高祖进驻石头城,景仁与百官同去拜见高祖,高祖注视着他说:“这是明公的孙子。”又对景仁说:“承制府需要记室参军,如今要请你屈就。”任命他为大将军武菱王司马遵记室参军,仍为从事中郎,升任司徒左长史。出任高祖镇军司马,领晋陵太守,又任车骑司马。
义熙五年,高祖认为国内祸乱已经平息,打算向外开拓,将要攻打鲜卑。朝廷议论都认为不可。刘毅当时镇守姑孰,坚决劝阻高祖,认为“苻坚侵犯边境时,谢太傅尚且不亲自带兵出征。宰相远征,会动摇国家基础。只有景仁一人说:“明公建立齐桓、晋文的功业,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和人民的心愿,挽救复兴王位,铲除荡平奸逆,虽然功劳伟大直追远古,然而恩泽刑罚还远未使天下信服,应当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广泛树立声威大略。鲜卑紧邻我国疆土,屡次侵犯边陲,讨伐罪人而抚慰百姓,就在此一举。平定鲜卑之后,养精蓄锐,休整步卒,然后再进军洛阳一带,修复先帝园陵寝庙,哪里有坐视敌寇扩张,放纵敌人以至遗留祸患的呢?”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景仁的堂兄谢混任左仆射,按照制度两人不可以在一个部门任职,高祖启奏,依照仆射王彪之、尚书王劭先前的成例,不必解除职务。
谢景仁生性谨严整洁,居室干净素雅,每逢咳唾,总是转过头来吐在左右侍者身上,咳吐以后,即允许侍者盥洗一天。每当他要吐痰,左右侍者都争着来承受。高祖一向对他很器重,用结为儿女亲家的关系来表明,庐陵王刘义真的妃子,就是谢景仁的女儿。十二年,景仁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下葬之日,高祖亲自吊唁,哭得很悲痛。
[《宋书谢景仁传》原文翻译]
★ 文言文 文天祥传
★ 过故人庄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