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yffff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书》阅读答案(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yffff”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宋书》阅读答案

篇1:《宋书》阅读答案

薛安都,河东汾阴人也。世为强族,同姓有三千家。父广,为宗豪,高祖定关、河,以为上党太守。安都少以勇闻,身长七尺八寸,便弓马。

二十七年,随柳元景向关、陕,率步骑居前,所向克捷。世祖伐刘邵【注】,与柳元景俱发。四月十四日,至硃雀航,横矛瞋目,叱贼将皇甫安民等曰:“贼弑君父,何心事之!”世祖践阼,除右军将军。初,安都从征关、陕,至臼口,梦仰头视天,正见天门开,谓左右曰:“汝见天门开不?”至是叹曰:“梦天开,乃中兴之象邪!”

从弟道生,亦以军功为大司马参军。犯罪,为秣陵令庾淑之所鞭。安都大怒乃乘马从数十人令左右执槊欲往杀淑之逢柳元景元景遥问薛公何处去安都跃马至车后曰:“小子庾淑之鞭我从弟,今诣往刺杀之。”元景虑其不可驻,乃绐之曰:“小子无宜适,卿往与手,甚快。”安都既回马,复追呼之:“别宜与卿有所论。”令下马入车。既入车,因责让之曰:“卿从弟服章言论,与寒细不异,虽复人士,庾淑之亦何由得知?且人身犯罪,理应加罚,卿为朝廷勋臣,宜崇奉法宪,云何放恣,辄欲于都邑杀人?非唯科律所不容,主上亦无辞以相宥。”因载之俱归,安都乃止。其年,以惮直免官。

孝建元年,复除左军将军。二月,鲁爽反叛,遣安都率步骑据历阳。爽军食少,引退。安都率轻骑追之,及爽于小岘。谭金先薄之,不能入。安都望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而倒。爽累世枭猛,生习战陈,咸云万人敌。安都单骑直入,斩之而反,时人皆云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进爵为侯。

时王玄谟距南郡王义宣、臧质于梁山,安都复领骑为支军。贼有水步营在芜湖,安都遣将吕兴寿率数十骑袭之,贼众惊乱,斩首及赴水死者甚众。义宣遣将刘湛之及质攻玄谟。玄谟命众军击之,使安都引骑出贼阵右。谭金三历贼陈,乘其隙纵骑突之,诸将系进。是朝,贼马军发芜湖,欲来会战,望安都骑甚盛,隐山不敢出。贼阵东南犹坚,安都横击陷之,贼遂大溃。安都改封武昌县侯,加散骑常侍。

泰始五年,卒,时年六十。

(选自《宋书》,有删节)

【注】刘邵:宋文帝刘义隆之子,做太子时弑父篡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向克捷 克:战胜 B.今诣往刺杀之 诣:前往

C.因责让之曰 让:谦让 D.谭金先薄之 薄:迫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都大怒/乃乘马从数十人/令左右执槊欲往/杀淑之逢柳元景/元景遥问/薛公何处去

B.安都大怒/乃乘马从/数十人令左右执槊欲往/杀淑之/逢柳元景/元景遥问薛公/何处去

C.安都大怒/乃乘马从/数十人令左右执槊/欲往杀淑之/逢柳元景/元景遥问薛公/何处去

D.安都大怒/乃乘马从数十人/令左右执槊/欲往杀淑之/逢柳元景/元景遥问/薛公何处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汾阴”因在汾水之北而名。古代常用“阴、阳”指称地理方位;“阴”指水的北面、山的南面,而“阳”则相反。

B.“践阼”,亦作“践祚”,因古代帝王新即位,要从东阶(阼阶)入宗庙主持祭祀,故代指帝王登基。

C.“孝建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古人纪年主要有帝王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两种,《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

D.“侯”指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春秋时期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安都知错能改。他要刺杀鞭打自己堂弟的秣陵令庾淑之,路上接受柳元景的劝诫,及时停止了自己的鲁莽行为。

B.薛安都忠贞远虑。他曾立马横矛斥责皇甫安民等择贼而侍。行军时,看见天门中开,预测到国家会由衰败而复兴。

C.薛安都勇猛果敢。他年轻时便以勇敢闻名;后又单枪匹马将号称“万人敌”的鲁爽斩于马下,人们都说可与关羽斩颜良相媲美。

D.薛安都胆识过人。在讨伐叛将刘义宣、臧质时,遇到其东南战阵坚固难攻,薛安都就率兵从侧面进攻他们,最终一举击溃叛将。

1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朝,贼马军发芜湖,欲来会战,望安都骑甚盛,隐山不敢出。(5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5分)

篇2:《宋书》阅读答案

9.C(让,责备)

10.D

11.A(“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12.B(“天门开”是梦中所见,且“远虑”并未体现)

13.(1)这天早晨,叛军骑兵从芜湖出发,想集结兵力一决胜负,望见薛安都的骑兵气势盛大,隐藏在山后不敢出来。(“是”“发”“会战”“盛”各1分,句意通顺1分;整体句意错误不得分)

(2)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又比不上六国了。(“苟”“从”“故事”“下”各1分,句意通顺1分;整体句意错误不得分)

参考译文

薛安都,河东汾阴人,世世代代是当地豪门大族,同姓的人有三千家,他父亲薛广是薛氏的首领,高祖刘裕平定关中、河南,任用薛广当上党太守。薛安都少年时便凭借勇敢著名,身长七尺八寸,熟习射箭和骑马。

文帝二十七年(451),随同柳元景向潼关、陕县一带进发,率领步骑兵做先锋,所向披靡。世祖讨伐刘邵,和柳元景一起出发。四月十四日,到朱雀航,安都横握长矛,圆睁虎目,斥责敌将皇甫安民等人说:“逆贼刘邵弑杀君主,你们还有什么心侍奉他?”世祖继位,安都被任命为右军将军。当初安都随从征伐关陕时,到臼口,梦到自己仰头看天,正看见天门大开,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看见天门开了没有?”到这时便感叹说:“梦见天门大开,是中兴的征兆啊!”

安都堂弟薛道生,也因为军功当大司马参军,犯了罪,被秣陵令庾淑之鞭打。安都听了非常愤怒。于是,骑马带了几十人,叫左右的人手持长矛,想前去杀庾淑之,路上遇到柳元景。柳元景远远地问他:“薛公去哪里?”薛安都跃马到后车回答到:“庾淑之鞭打我的堂弟。现在打算去他那里杀掉他。”柳元景担心不能劝住他。于是骗安都道:“庾淑之这个小人不懂事。你去杀了他,很好。”安都回马过来。柳元景又追上去叫他:“另外有话跟你说。”叫他下马到车中来。待薛安都到车中,便批评他道:“你的堂弟衣着言论,和寒族小民没有差别。即使是其他的人,庾淑之怎么能知道呢?况且亲身犯法,于理应被惩罚。你是朝廷功臣,应该遵崇法律。为什么放纵自己,恣意妄为,动辄便要在京城杀人呢?这不仅是法律不允许的,皇上也没有理由宽容你。”于是,载着他一同回去,安都这才罢休。当年,因为严厉正直而被免官。

孝建元年(454),再被封为左军将军。二月,鲁爽反叛,朝廷派安都率领骑步兵进占历阳。鲁爽的部队粮食匮乏,引兵撤退。安都率领轻骑兵追击,在小舰赶上鲁爽。谭金首先进攻,不能攻入敌阵,安都望见鲁爽,便跃马大呼,直接上前刺向他,鲁爽应手而倒。鲁爽一直骁勇非凡,一向熟习布阵战斗,都说他是“万人敌”。薛安都单骑直入阵中,将他斩首而归。当时人都说关羽斩颜良,也不过如此。安都晋升爵位为侯。

当时王玄谟正在梁山抵御南郡王刘义宣、臧质。薛安都再次率领骑兵作为王玄谟的支队。叛军有水步兵军营在芜湖,安都派将领吕兴寿率领几十骑兵袭击敌人,敌人震惊而混乱,被斩杀和跳水而死的人很多。刘义宣派将军刘湛之和臧质攻打王玄谟。王玄谟命令各部队奋击,让薛安都率骑兵从敌军右阵突入。谭金多次冲入敌人战阵,安都趁机指挥骑兵突击,其他领跟着冲入敌阵。这天早晨,叛军骑兵从芜湖出发,想集结兵力一决胜负,望见薛安都的骑兵气势庞大,隐藏在山后不敢出来。叛军东南战阵仍很坚固。薛安都从侧面出击并攻入敌阵。于是敌人大败。安都被改封为武昌县侯,加官散骑常侍。

泰始五年(469),去世,当年六十岁。

篇3:《宋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祖随,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史。藩少孤,居丧以毁称。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

高祖素闻藩直言尽节,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从征鲜卑,贼屯聚临朐,藩言于高祖曰:“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高祖乃遣檀韶与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将拔之夜,佐史并集,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骇愕,以为不祥。藩起贺日:“苍黑者,胡虏之色,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从讨卢循于左里,频战有功,封吴平县五等子,除正员郎。寻转宁远将军、鄱阳太守。

从伐刘毅。毅初当之荆州,表求东道还京辞墓,去都数十里,不过拜阙。高祖出倪塘会之。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从。至是谓藩曰:“昔从卿倪塘之谋,无今举也。”又从征司马休之。复为参军,加建武将军,领游军于江津。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高祖呼藩令上,藩有疑色,高祖奋怒,命左右录来,欲斩之。藩不受命,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因而乘之,一时奔散。

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统别军。至河东,暴风漂藩重舰渡北岸,索虏牵得此舰,取其器物。藩气厉心愤,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河北。贼骑五六百见藩来,并笑之。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虏于半城,虏骑数重,藩及超石所领皆割配新军,不盈五千,率厉力战,大破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

元嘉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日壮侯。 选自《宋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少孤,居丧以毁称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害身体

B.将拔之夜拔:攻取

C.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假:假扮

D.率厉力战厉:督促、激励

2:下列各组中,都能表现胡藩“作战英勇”的一组是( )。

①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②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

③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从④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

⑤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⑥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

A.②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胡藩早年丧父,守丧尽礼,很有孝道。太守韩伯见到他,认为他将来必定会因忠义节烈而成名。

B.在征打鲜卑时,胡藩为高祖出谋划策,避开正面敌军,乘机攻取空虚的敌城,结果大胜。又跟随高祖讨伐卢循,屡建战功。

C.胡藩对刘毅早有察觉,当年就劝高祖除掉刘毅,但高祖没有听从;当后来出兵讨伐刘毅,高祖慨叹自己当时没有听从胡藩的计谋。。

D.跟随高祖征讨羌人,在河东一战,胡藩率十几个人乘船到对岸,射杀敌军,收回战船;虽遭敌军数重包围,但胡藩等人奋力作战,大破敌军。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5分)

(2)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5分)

参考答案

1:C 假:代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D ①表现他有战略眼光,③表现他有远见,⑥表现他会说话。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3:D “遭敌军数重包围”是在“半城”一战。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4:(1)敌军屯军在军城之外,留守在城里的兵一定很少,现在赶快去拿下他的城,斩断他们的旗帜,这就像韩信攻下赵国一样的道理。(“屯、寡、往取、所以”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拿刀尖插入岩壁,(裂开的地方)稍微可以容得下脚趾,在这个地方径直而上,跟着他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少、于是、径、稍”各1分,语句通畅1分)

参考译文

胡藩,字道序,豫章郡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祖父胡随,任散骑常侍。父亲胡仲任,任治书侍御史。胡藩早年丧父,守丧期间因哀毁过度损害身体,以此受人称道。太守韩伯见到他后,对胡藩的叔父任尚书的胡少广说:“你的这个侄儿将来必定会因忠义节烈而成名。”州府征召他做官,他没有就任。

高祖平素就听说胡藩这个人敢于直言、竭尽忠节,所以召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跟随高祖征讨鲜卑,贼军屯军聚在临朐。胡藩对高祖说:“敌军屯军在军城之外,留守在城里的兵一定很少,现在赶快去拿下他的城,斩断他们的旗帜,这就像韩信攻下赵国一样的道理。”高祖于是就派遣檀韶与胡藩等人偷偷前往,到达之后,马上攻下此城。敌军看城已被攻陷,一时溃败逃走,回去整月守卫广固城。(我军包围住敌军),城快被攻下的那一晚,书佐和曹史都聚集在一起,忽然有一只鸟大的像鹅一样,灰黑色的,飞入高祖的营帐中,众人都很惊愕害怕,认为是不祥之兆。胡藩却起身祝贺说:“青黑,象征着胡人的颜色。胡人将会归顺我军,这是大吉之兆。”明早攻城,很快攻下。胡藩跟着高祖到左里讨伐卢循,屡建战功,高祖封他为吴平县五等子,授予正员郎。不久转为宁远将军、鄱阳太守。

跟随高祖去攻打刘毅。当初刘毅守着荆州,上表请求走东边回京城告别祖墓。距京城只有几十里,却不进京朝拜皇帝。高祖亲自到倪塘与刘毅会面。胡藩劝高祖在座位上杀掉刘毅,高祖没有听从。到这时讨伐刘毅,高祖对胡藩说:“昔日如果听从你在倪塘的计谋,就不会有今天的行动了。”胡藩又跟着高祖去攻打司马休之,再次让胡藩任职参军,加封建武将军,在江津统领游动作战的军队。但主帅徐逵之全军覆没,高祖非常生气,当天在马头岸这个地方渡江。而江津岸非常陡峭,像墙壁一样直立高有数丈,司马休之在岸边摆下军阵,根本没有地方上得去。高祖招呼胡藩命令他登岸,胡藩面有迟疑之色,高祖很生气,命左右的'人把胡藩抓起来,要斩胡藩。胡藩不答应,回头说:“我胡藩宁可向前与敌战死。”拿刀尖插入岩壁,裂开的地方刚好可以容得下脚趾,沿着这些地方径直而上,跟着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登岸后,打了一场殊死战,敌人不能抵挡,败退。因而胡藩等人乘胜追击,敌军四处奔散。

高祖讨伐羌人,让胡藩代理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统帅主力军以外的军队到河东。暴风雨漂走了胡藩的战船渡到了北岸,敌军牵走此船,取走了船里的物品。胡藩非常生气,率领左右十二个人乘小船前往北岸。敌军骑兵五六百人,见胡藩前来就一起嘲笑他。胡藩向来善于骑射,上岸后就射他们,敌军中箭倒地的人有十几人。敌军全都撤退,全部收回所失去的东西返回来。高祖又派遣胡藩及朱超石等人追击敌军到半城这个地方,敌军骑兵重重包围了胡藩等人,胡藩及朱超石所统领的军队都是新分配的士兵,不到五千人,胡藩率领激励士兵奋力而战,大败敌军。朝廷论及胡藩平定司马休之及广固城的功劳,胡藩被赐封阳山县男爵,五百户家庭的税收由他支配。

元嘉十年,去世,时年六十二,谥号为壮侯。

篇4:《宋书》的阅读答案

《宋书》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州刺史。

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睿相及。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唯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德被重创走       被:遭受

B.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乘:趁着

C.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  诛:斥责

D.以在河北所遇也  遇:遇到

解析:选C。诛:诛杀,处死。

6.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 ②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③学通阴阳,精解声律 ④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

⑤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 ⑥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A.②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③④

解析:选B。①指脱险有白狼相助,③学识渊博,⑤非仲德所为。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

B.仲德17岁时与王睿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仲德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

C.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该以建邺为都城。

D.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

解析:选B。B项,“同慕容垂协同作战”错,“慕容垂”是作战对象。

篇5:《宋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旧属灵州,汉末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寓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还属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灵州县,傅氏悉属灵州。弘之高祖晋司徒祗,后封灵州公,不欲封本县,故祗一门还复泥阳。曾祖畅,秘书丞,没胡,生子洪,晋穆帝永和中,胡乱得还。洪生韶,梁州刺史,散骑常侍。韶生弘之。

少倜傥有大志,为本州主簿,举秀才,不行。桓玄将篡,新野人庾仄起兵于南阳,袭雍州刺史冯该,该走。弘之时在江陵,与仄兄子彬谋杀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应仄。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义旗建,辅国将军道规以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作乱,桓石绥自上洛甲口自号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号梁州刺史,袭西城。时韶为梁州,遣弘之讨石绥等,并斩之。除太尉行参军。从征司马休之,署后部贼曹,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弘之与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军自武关入,伪上洛太守脱奔走。进据蓝田,招怀戎、晋。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率部落归化。弘之素善骑乘,高祖至长安,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往反二十里中,甚有姿制。羌胡聚观者数千人,并惊惋叹息。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进为桂阳公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除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瑰又抄掠渭南,弘之又于寡妇人渡破瑰,获贼三百,掠七千余口。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军败,陷没,佛佛逼令降,弘之不为屈。时天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时年四十二。

(选自《宋书》,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祖畅,秘书丞,没胡 没:陷身于……之中

B.以荆州刺史应仄 应:策应

C.从征司马休之,署后部贼曹 署:隶属

D.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 追蹑:追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傅弘之果敢、勇猛的一组是(3分)( )

①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②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

③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④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

⑤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

⑥时天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桓玄认为在这场阴谋刺杀中傅弘之并不是真正的主谋,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士兵跟从,于是就宽恕了他,没有处罪,只惩治了主谋庾彬而已。

B.时任梁州刺史的傅韶派遣自己的儿子傅弘之讨伐石绥等人,把他们一起斩首,傅弘之也因此被擢授为太尉行参军。

C.高祖北伐时,傅弘之同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路军队从武关攻入,伪上洛太守脱身逃跑;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自率领部落归顺。

D.晋军战败,傅弘之被俘,佛佛军强迫弘之投降,尽管天气寒气逼人,但还是脱光了他的衣服,傅弘之大声叫骂,最终英勇就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署:掌管。

5.C 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桓玄的做法;⑤只是陈述傅弘之平叛这件事;⑥是说傅弘之不屈不挠的品格。②③④均表现出傅弘之“果敢、勇猛”。

6.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原文中桓玄宽恕了傅弘之没有治罪,但对庾彬文中并没有说惩治他,前文已说被桓石康杀掉,所以“只惩治了主谋庾彬而已”有误。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涉及到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及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等。(1)句中重点词语为“其”“系”,注意“以告石康”是省略句,而“系弘之于狱”为状语后置句。(2)句重点词语为“袭”“领”“破”等。

答案:(1)庾彬的堂弟庾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把这件事告诉了石康,石康拘捕了庾彬并杀了他,将傅弘之关进监牢。

(2)高祖东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三万人袭击长安,傅弘之又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在池阳迎战,大败赫连瑰,杀死杀伤很多敌兵。

【参考译文】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祖籍隶属灵州,汉末郡境被少数民族侵占,失去国土寄寓到冯翊,设置泥阳与富平二县,灵州废弃不再设县,所以傅氏回来后归属于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重新设立灵州县,傅氏全部归属灵州。傅弘之的高祖晋司徒傅祗,后来被封为灵州公,不想封在本县,所以傅祗一家仍旧归属泥阳。曾祖傅畅,曾担任秘书丞,陷没于胡,生子傅洪,晋穆帝永和中,胡地大乱得以归回。傅洪生傅韶,担任梁州刺史,散骑常侍。傅韶生傅弘之。

少年时倜傥有远大志向,为本州主簿,被推举为秀才,未成行。桓玄将要篡权,新野人庾仄在南阳起兵,袭击了雍州刺史冯该,冯该逃跑。傅弘之当时在江陵,与庾仄哥哥的儿子庾彬谋划杀死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之名来策应庾仄。庾彬的堂弟庾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把这事告诉了石康,石康拘捕了庾彬并杀了他,将傅弘之关进监牢。桓玄认为傅弘之不是主谋,没有官职没有士兵,就宽恕了他,没有处罪。

高祖起义时,辅国将军刘道规任傅弘之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作乱时,桓石绥在上洛甲口起兵,自称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称梁州刺史,袭击西城。当时傅韶正任梁州刺史,派遣傅弘之讨伐石绥等人,把他们一起斩首。弘之被擢授为太尉行参军。随同出征司马休之,掌管后部贼曹,后来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时,傅弘之同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路军队从武关攻入,伪上洛太守脱身逃跑。晋军进据蓝田,招安戎人和晋人。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自率领部落归顺。弘之一向精于骑术,高祖到长安时,弘之在姚泓修建的驰道上,穿着宽绰的官服以驰马为戏,有时快跑,有时慢跑,在来回二十里的路上,很有姿态。羌族、胡族围观的有数千人,都惊诧长叹。他刚上马的时候,将马鞭挽在鞭柄上,放在两腿间,等到下马,鞭柄的痕迹仍然存在。

傅弘之任职桂阳公刘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又被升迁为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傅弘之率兵讨伐,平定了叛乱。高祖东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三万人袭击长安,傅弘之又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在池阳迎战,大败赫连瑰,杀死杀伤很多敌兵。赫连瑰又在渭南搜劫财物,傅弘之又在寡妇人渡打败他,俘获贼寇三百人,夺取七千多人。等到刘义真东归,佛佛尽全国之兵随后追击,在青泥大战,傅弘之身穿盔甲,勇气冠于全军。晋军战败,傅弘之被俘,佛佛军强迫弘之投降,傅弘之不向他们屈服。当时天气寒冷,佛佛军脱光傅弘之的衣服,傅弘之大声叫骂,被佛佛军杀害。时年四十二岁。

篇6:《宋书·列传第六》阅读答案

《宋书·列传第六》阅读答案

张畅,字少微,吴郡人。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起家为太守徐佩之主簿,佩之被诛,畅驰出奔赴,制服尽哀,时论美之。弟枚尝为猘①犬所伤,医者云食嘏蟆可疗,枚难之。畅含笑先尝,枚因此乃食,由是遂愈。孝武镇彭城,畅为安北长史、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魏主托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诸军出镇彭城。虏众近城数十里,彭城众力虽多,而军食不足,义恭欲弃彭城南归,计议弥日不定。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欲席卷奔郁洲,自海道还都。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议之。畅曰:“若历城、郁洲可至,下官敢不高赞。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若一摇动,则溃然奔散,虽欲至所在,其可得乎!令食虽寡,然朝夕未至窘乏,岂可舍万全之术,而即危亡之道。此计必行,下官请以颈血污君马迹!”孝武闻畅议,谓义恭曰:“张长史言,不可违也。”义恭乃止。时魏声云当出襄阳,故以畅为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元凶。弑逆,义宣发哀之日,即便举兵。畅为元佐,举哀毕,改服著黄裤褶,出射堂简人,音仪容止,众皆瞩目,见者皆为尽命。事平,征为吏部尚书,封夷道县侯。及义宣有异图,蔡超等以畅人望,劝义宣留之,乃解南蛮校尉以授畅,加冠军将军,领丞相长史。畅遣门生荀僧宝下都,因颜竣陈义宣衅状。僧宝有私货,止巴陵不时下。会义宣起兵,津路断绝,遂不得前。义宣将为逆,使嬖人翟灵宝告畅,畅陈必无此理,请以死保之。进号抚军,别立军部,以收人望。畅虽署文檄,饮酒常醉,不省其事。及义宣败于梁山,畅为军人所掠,衣服都尽。遇右将军王玄谟乘舆出营,畅巳得败衣,遂排玄谟上舆,玄谟甚不悦。诸将请杀之,队主张荣救之得免。执送都下,付廷尉,见原。孝建二年,出为会稽太守。卒,谥曰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六》)

【注】①猘(zhì):疯狂的。②元凶:即元凶劭,宋文帝太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B.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C.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D.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服在古代可指丧服,可按与死者亲疏关系分类,比如“期”指的是穿一年的丧服。

B.射堂是古代习射的场所,近似的词还有一个“射官”,这是天子行大射礼之处。

C.尚书: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隋唐前后确立六部,尚书为各部副长官。

D.嬖人既指男子受宠爱但身份卑微的侧室,又指君主宠幸的臣子。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畅重情重义。主君被杀,他没有避嫌,反而前去奔丧;弟弟受伤不肯服药他亲为弟弟试药。

B.张畅有勇有谋。彭城被围形势危急,他分析形势以死进谏,成功反对了弃城转移的计划。

c.张畅忠君为主。太子杀官反叛,他辅助南谯王举兵平叛,发现刘义宣造反又派亲信报信。

D.张畅也有胆小保命的时候。南谯王造访,他不愿跟附,以醉避事,事败时又逃跑保命。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5分)

(2)畅遣门生苟僧宝下都,因颜竣陈义宣衅状。(5分)

参考答案

4.B

5.C(尚书是各部长官,副长官叫“侍郎”。)

6.C(太子是杀死皇帝反叛。“弑”是“臣杀君,子杀父”之意。)

(1)现在城内粮食匮乏,百姓无心固守,只是因为城门紧锁,戒备森严,逃不了罢了。(大意3分,“但”、“扃”各1分)

(2)张畅派门生荀僧宝进京,通过颜竣陈述刘义宣准备反叛的征兆情况。(大意3分, “陈”与“衅”各1分)

【参考译文】

张畅字少微,是吴郡人。张畅少年时候与堂兄张敷、张演、张敬齐名,是后辈中的.杰出人才。最初开始做官时担任太守徐佩之的主簿,徐佩之被处死,张畅便骑马前去奔丧,穿上丧服极尽哀伤,被当时谈论的人称赞。他的弟弟张枚曾经被疯狗咬伤,医生说吃蛤蟆可以治好,张枚认为这件事很难做到。张畅笑着先尝了些,张枚因此才吃,伤口也就痊愈了。孝武帝镇守彭城,张畅任安北长史、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率各路军队前往镇守彭城。敌人离彭城几十里。彭城兵力虽然很多,而军队粮食不足,刘义恭想放弃彭城南归,商议了一整天也没有拿定主意。当时历城兵少粮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的意见想用军车营组成函箱阵,精锐部队在外翼配合,保护二王和妃嫔家眷直奔历城,分出部分城中的兵配合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意,他想全部人马都奔向郁洲,从海路回京城。两种意见没有决定下来,再次召集众官员商议。张畅说:“如果有可能撤退到历城、郁洲,我怎敢不赞成?现在城内粮食匮乏,百姓无心固守,只是因为城门紧锁,戒备森严,逃不了罢了。如果一旦改变主意打开城门,那百姓一定会各自逃散,想要去到目的地,怎么可能呢?现在军中粮食虽少,但还没有到马上断粮的地步,怎么能舍弃万全的计化,而去走危险死亡的道路呢!如果一定要采用这个计策,我请求以脖子上的血污染您的马迹(死在您的面前)。”孝武帝听到了张畅的建议,对刘义恭说:“张长史的话不可违背。”刘义恭才放弃了逃跑的计划。当时魏国声称要出兵占领襄阳,所以让张畅担任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元嘉三十年,元凶劭杀死皇上发动叛逆,刘义宣举行哀悼仪式的时候,就立即起兵。张畅任元佐,哀悼仪式结束后,改换了服装,身穿黄马裤,走出射堂选人。声音容貌姿态举止,无不令人瞩目,见到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命。事情平定后,征调他为吏部尚书,封为夷道县侯。刘义宣有了不轨图谋后,蔡超等人因为重视张畅的声望,劝刘义宣把他留下。于是刘义宣解除了自己南蛮校尉职务,把它授给张畅,又加封为冠军将军,兼任丞相长史。张畅派门生荀僧宝进京,通过颜竣说明刘义宣准备反叛的征兆情况。荀僧宝带有私货,停在巴陵没有及时顺江而下。正赶上刘义宣起兵,退路被截断,荀僧宝于是便无法前往。刘义宣即将叛乱,派他宠爱的人翟灵宝去告诉张畅,张畅说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表示以死来保卫皇上。翟灵宝回去告诉刘义宣张畅一定不肯回心转意,劝刘义宣把他杀死示众,靠丞相司马竺超人说情才得以幸免。又晋升他的封号为抚军将军,另立军部,来收买人心。张畅虽然签署公文,但是常常喝醉酒,不能认得文书上的事。后来刘义宣在梁山战败,他被士军人抢劫,连衣服都被抢光。遇到右将军王玄谟乘车出营,张畅已经找到了破衣服,于是便挤上了王玄谟的车。王玄谟心里很不高兴,各个将领请求杀掉张畅,队主张世营救他才幸免。抓住他押送进京,交付给廷尉,不久被宽恕。孝建二年,他出京担任会稽太守。死后,谥号为宣。

篇7:《宋书》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宋书》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颜竣,字士逊,琅邪临沂人,光禄大夫延之子也。竣初为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出为世祖①抚军主簿,甚被爱遇,竣亦尽心补益。元嘉中,太祖不欲诸王各立朋党,将召竣补尚书郎。吏部尚书江湛以为竣在府有称,不宜回改,上乃止。二十八年,虏自彭城北归,复求互市,竣议曰:“愚以为与虏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何以言其然?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尝拘制信义,用辍其谋。”三十年春,以父延之致仕,固求解职,不许。世祖践阼,以为侍中,俄迁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先是,竣未有子,至是产男,上自为制名辟强,以比汉侍中张良之子。上自即吉②之后,多所兴造,竣谏争恳切,无所回避,上意甚不说,多不见从。竣自谓才足干时,恩旧莫比,当赞务居中,永执朝政,而所陈多不被纳,疑上欲疏之,乃求外出,以占时旨。大明元年,以为东扬州刺史。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每对亲故,颇怀怨愤,又数言朝事违谬,人主得失。及王僧达被诛,谓为竣所谗构,临死陈竣前后忿怼,每恨言不见从。僧达所言,颇有相符据。上未欲便加大戮,且止免官。竣频启谢罪,并乞性命,上愈怒。及竟陵王诞为逆,因此陷之。召御史中丞庾徽之于前为奏,奏成,诏曰:“竣孤负恩养,乃可至此。于狱赐死,妻息宥之以远。”史臣曰: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报,虽求颠陷,不可得也。

(节选自《宋书》有删略)

[注]①世祖: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太祖:南朝宋文帝刘义隆。②即吉:居丧期满,古代

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B.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C.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D.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人幼时由父亲命名,成年之后可以根据自己情趣取“字”。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取“字”也是为了便于平辈或尊辈称谓。

B.“太学”: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开始在长安设太学,是当时国家最高教育机构,主要由博士任教授,讲授儒家经典。

C.“尚书郎”:古官名。东汉时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入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D.“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若有疾患,则可提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嘉年间,太祖刘义隆不希望诸侯王各自建立朋党,准备召回颜竣担任尚书郎,吏部尚书江湛以颜竣在府中已有职务为由,劝阻了皇帝。

B.颜竣在世祖登基后依然受到他人难及的信任。世祖得知颜竣中年得子后,便亲自为其子取名辟强,明显是希望望颜竣能成为自己的张良。

C.僧达临终交待颜竣不满皇帝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并诬陷他和竟陵王刘诞勾结叛逆,有相符合的证据。皇上免去了颜峻的官职,并赐他在狱中自杀。

D.鉴于颜峻的教训,史家认为,作为臣子如果能忠心侍主并摈弃私欲,建立功劳而不求报答,那么即使别人颠覆陷害自己,也能平安无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尝拘制信义,用辍其谋。

(2)每对亲故,颇怀怨愤,又数言朝事违谬,人主得失。

参考答案

2、B

3、A(古人成年之时由父亲尊长取字,号是根据自己情感志趣而自称。)

4、C(张冠李戴,僧达交待是事实,但“诬陷”之事,另由他人)

5、(1)夷狄想要侵犯暴掠(掠夺),只是苦恼于自身实力的不足罢了。他们不曾拘守(遵守)信用道义,而停止(停用)他们侵犯的意图。(解析:译出大意给 2 分,“侵暴”“拘制”“用辍”三处,译对一处给 1 分。)

(2)每次面对亲朋故友,心怀愤恨颇有怨气,又多谈论朝廷的过失谬误,皇帝的是非得失。(解析:译出大意给 2 分,“亲故”“违谬”“人主”三处,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颜竣,字士逊,琅邪临沂人,是光禄大夫颜延之的长子。颜竣起初担任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又出任孝武帝刘骏的抚军主簿,很是受到亲近礼遇,颜竣也尽心辅佐效力。元嘉年间,太祖刘义隆不希望诸侯王各自建立朋党,准备召回颜竣来补缺尚书郎的职位。吏部尚书江湛认为颜竣在府中已经有了职务,不宜更改,皇帝才停了下来。元嘉二十八年,胡人自彭城从北方归来,又一次请求互通贸易。颜竣建议说:“我认为和胡人和亲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早已是明摆着的。我凭什么说是这样呢?夷狄想要侵犯暴掠,只是苦恼于自身实力的不足罢了。他们不曾拘守信用道义而停止他们侵犯暴掠的意图。”元嘉三十年春天,因为父亲颜延之辞官归田,颜竣也坚持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但未被允许。世祖刘骏登基后,任命颜竣为侍中,不久又升迁为左卫将军。在这之前,颜竣还没有子嗣,到现在才诞下男丁,皇帝亲自为他取名为辟强,以比拟汉朝侍中张良的儿子辟强。

皇帝自从居丧期满后,多次兴建土木,颜竣诚恳急切地直言相劝,没有丝毫的顾忌回避,皇帝的.心里非常不高兴,所以颜竣的劝谏也就大都不被听从采纳。颜竣自认为自己的才能足以用事治世,与皇帝的旧交没有谁能够比拟,理应居官朝中,协助皇帝处理事务,一直执掌朝政,可是他所陈述的建议却大多不被皇帝采纳,颜竣便开始怀疑皇帝想要疏远他,所以就请求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以此来判断皇帝当时的真实想法。大明元年,任命颜竣为东扬州刺史。颜竣所请求的事情被准许之后,便就开始忧虑惧怕,不知怎么办才好。到了东扬州后不久,又遭逢母亲丧事,皇帝不允许他辞去职务,只是准许他送殡返京,对颜竣的恩遇礼待仍然优厚,可是颜竣自己却越加无法安心。每次面对亲朋故友,很是有怨气愤恨,又多谈论朝廷的过失谬误,皇帝的是非得失。等到王僧达即将被处死时,王僧达认为是被颜竣所谗害构陷,临死的时候便叙述了颜竣前后是如何不满,如何怨恨自己的建议不被听从采纳。王僧达所说的,很是有相符合的证据。皇上不想就此把他杀死,姑且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颜竣频频上书谢罪,并且乞求饶恕性命,皇上越发愤怒。后来等到竟陵王刘诞叛逆,于是便借此陷害他(说他和刘诞勾结)。召御史中丞庾徽之到殿前站立启奏,启奏完成,诏令:“颜竣有负皇恩,竟然会到达这样的地步。在狱中赐死,由其自毙,赦免了颜竣的妻子儿女但迁往远方(交州)。”史臣说:“作为臣子的,如果能忠心侍奉主上并且摈弃自己的私欲,建立功劳而不求报答,那么,即使请求别人颠覆陷害自己,那也是得不到的。”

篇8:《宋书·徐广传》阅读答案

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人也。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晋孝武帝以广博学,除为秘书郎,校书秘阁,增置职僚。转员外散骑侍郎,领校书如故,李太后薨,广议服曰:“太皇太后名位允正,体同皇极,理制备尽,情礼弥申,《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文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三年。”时从其议。义熙初,高祖使撰《车服仪注》,乃除镇军咨议参军,领记室:二年,尚书奏曰:“臣闻左史述言,右官书事。而太和以降,世历三朝,玄风圣迹,倏为畴古。臣等参详,宜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史。”诏曰:“先朝至德光被,未著方策,宜流风缅代,永贻将来者也。便教撰集。”六年,迁散骑常侍。时有风雹为灾,广献书高祖曰:“风雹变未必为灾,古之圣贤辄惧而修己,所以兴政化而隆德教也。好安愿逸,万物之大趣,习旧骇新,凡识所不免。要当俯顺群情,抑扬随俗,则朝野欢泰,具瞻允康矣。言无可采,愿矜其愚款之志。”初,桓玄篡位,安帝出宫,广陪列悲恸,哀动左右。及高祖受禅,恭帝逊位,广又哀感,涕泗交流。谢晦见之,谓之曰:“徐公将无小过?”广收泪答曰:“身世荷晋德,实眷恋故主。”因更歔欷。永初元年,诏曰:“秘书监徐广,学优行谨,历位恭肃,可中散大夫。”广上表曰:“臣年时衰耄,朝敬永阙,端居都邑,徒增替怠。臣坟墓在晋陵,臣又生长京口,恋旧怀远,每感暮心。息道玄谬荷朝恩,忝宰此邑,乞相随之官,归终桑梓。微志获申,殒没无恨。”许之,赠赐甚厚。元嘉二年,卒,时年七十四。

篇9:《宋书·徐广传》阅读答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文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

B.《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文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

C.《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文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

D.《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文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后,是封建时代对皇帝生母的尊称。太皇太后便是皇帝祖母的尊称。

B.愚款,谦指己之诚意:愚,自称谦词,表示自谦的词还有卑、鄙、拙、敝等。

C.表,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D.元嘉二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在中国古代,纪年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广学识广博,受到重用。徐广对各种学派方术无不涉猎;由于博学多才.孝武帝任命他为秘书郎,并给他增加下属官员,后来转任员外散骑侍郎。

B.徐广以礼进谏,得到采纳。李太后逝世后,徐广在谈论服丧时,引用典故,按孝义为先,认为应为李太后守孝三年,他的建议得到朝廷认可和采纳。

C.徐广重情重义,深念旧恩。徐广身为旧臣,当安帝被迫离开皇宫和退位时,他悲痛万分;徐广曾经有过错却蒙受到晋朝的大恩,因而愈发思念旧主。

D.徐广不慕高位,极力辞官。朝廷打算让徐广担任中散大夫。他以年老力衰,难以胜任,恋忆故旧,怀念过去为由推辞,最终得到高祖同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风雹变未必为灾,古之圣贤辄惧而修己,所以兴政化而隆德教也。

(2)息道玄谬荷朝恩,忝宰此邑,乞相随之官,归终桑梓。

参考答案

4.C

5.A

6.C

篇10:《宋书列传卷七十》阅读答案解析

《宋书列传卷七十》阅读答案解析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喜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浚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袁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孝武即位,谥曰忠宪公。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七十》,略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簿,官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母亲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这种行为称为“(丁)母忧”。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在表扬对政府或社会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淑少时有风度。几岁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别人说他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被姑父王弘欣赏。

B.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愿做;姨表兄想要他去投靠,他也不愿意为此而改变旨趣,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袁淑深思熟虑。为刘义隆攻打赵、魏出谋划策,劝宋文帝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文帝认为自己没能力担此大任。

D.袁淑临危不慎。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并大骂这是大逆不道之事,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5分)

(2)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5分)

参考答案

10.(3分)B

11.(3分)D(“追赠”只能针对死者。)

12.(3分)D(袁淑睡醒后,因不肯上车而被杀)

13.(1)(5分)他不钻研章句的学问,但涉猎广博,通晓各种知识,喜欢写文章,文采美艳遒劲,纵横议论,富有辩才。(“为”“属文”“遒”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5分)始兴王刘浚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拿回来,说是送钱人的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饷”“遣”“谬误”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文言文译文】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采气度,几岁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别人说:“这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被姑父王弘欣赏。他不钻研章句的'学问,而涉猎广博,通晓各种知识。喜欢写文章,文采美艳有力,议论纵横,富有辩才。本州官府任命他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刘湛想让他归附自己,但袁淑不为他而改变旨趣,因而彼此大不相合。因服母丧而辞职。丧期完毕后任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449)这年秋季,大举北侵,他侍坐皇帝时从容地说:“你将要到中岳带兵北伐,这次一定会席卷赵、魏,到泰山封禅,现在正当时。我适逢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文帝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担当?”袁淑喜欢说大话,常常被当时的人嘲笑。始兴王刘浚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拿回来,说是送钱人的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袁淑给刘浚的信中说:“我从以前的史志中听说,七年当中,一次送给,一次又把它夺回去,即便是义士,也会有人非议”。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元凶太子刘劭将要杀君叛逆时,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左右,元凶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他痛哭流涕地说:“皇帝听信谗言,要废弃我。我自省并没有过错,不能受这个冤枉。明天我就要行大事,希望你们鼎力相助。”袁萧二人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刘劭勃怒变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说: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竭力听从你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中风,可能这时是他的病又发了。”刘劭更加愤怒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你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但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不容,大祸也就随即临头了。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不干!”袁淑出来回到省台,绕着床转到了四更才睡下。刘劭将要出去,已经和萧斌坐在同一辆车上,叫袁淑叫得很急,袁淑睡着,终不起来。刘劭在奉化门停车,催他赶快跟上。他慢慢起来走到车后面,刘劭让他登车,他推辞不上。刘劭命令左右的人杀死他,他被杀死在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刘劭即位,追赠他为太常。孝武帝即位,赠他谥号为忠宪公。

篇11:《宋书 杜惠度传》阅读答案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宋书》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用宋书造句

《宋书孔靖传》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宋书谢庄传》的文言文赏析

《宋书·王懿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谢景仁传》原文翻译

宋书杜惠度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答案

财务管理答案

计算机答案

《宋书》阅读答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宋书》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