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主旨别解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新疆葡萄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锦瑟》主旨别解(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新疆葡萄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锦瑟》主旨别解

篇1:《锦瑟》主旨别解

《锦瑟》主旨别解

李商隐<锦瑟>一诗,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在研讨时,我们发现“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诗所用的典故并非是课本里注释的.,而是应作别解. 先说“珠有泪”.课本里是这样注释的:“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珍珠.”如果按这个传说,就应说成“泪成珠”,为了平仄,则可说成“珠是泪”(参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作 者:吴勇前  作者单位:涟源市一中 刊 名:湖南教育(中旬刊) 英文刊名:HUNAN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锦瑟》别解

《锦瑟》别解

陶晓跃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句》),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的;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而人教版的教参则以为,有些内容“无须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更是莫衷一是,其语近乎虚无了。

《锦瑟》不易讲解,这是事实,就连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也发出过如此的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只要我们真正把准了诗的情脉,揭开这一诗迷,也就有了一种可能。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正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走上穷途之时。这个时期,整个的王朝在朋党纷争的风雨中飘摇。李商隐十七岁便以文才见知于牛党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府巡官,25岁时,得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的.奖誉,中了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自此,李商隐便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真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崔珏《哭李商隐》)。

鉴于此,《锦瑟》一诗,便也就浮出它的冰山一角。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自宋元以来,诗家囿于“五十弦”而引发出种种猜测。或以为诗人写此诗时“年近五十”;或以为“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二,则五十弦矣。故曰无端,取断弦之意也”。其实,李商隐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并无特殊的内涵。起句是以“锦瑟”为兴感之物,是为了借以谴词见意罢了。诗眼该是“华年”,瑟弦多而音繁,音繁而绪乱,绪乱而“华年”见难。周汝昌先生以为“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实为中的之语。

颔联的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此典故常为后人用来表示浸沉于一种虚幻的痴迷之态。李商隐的诗里也常常“飞”出这样的蝴蝶,“怜我秋斋梦蝴蝶”(《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枕寒庄蝶去”(《秋日晚思》)等等。显然,李商隐用其典,隐约包涵着一种美好的境界,这境界让诗人品尝到的是“自喻适志”之况味,即愉悦而惬意。然而,这一境界最终又如虚缈的梦幻。纵观李商隐一生,唯一能让诗人心性欢愉的生活际遇,便是他与王茂元女儿的婚姻。传说两人婚后琴瑟和谐,情深意笃。李商隐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便是一个明证。可惜的是,这种幸福只给了诗人十三年的时间,王氏便突然病逝,如蝴蝶一样飘然而去,不知何往。既往的美好也就成了缠绕在诗人心头永远挥之不去却又迷离朦胧的梦。

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是有关“望帝”的传说,说的是望帝称王于蜀,起用荆州人为相,后又禅位退隐,于西山修道,不幸国亡身死,则“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李商隐的诗中,时有这样的哀鸣传出,“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井泥四十韵》),“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燕台四首・夏》),“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生是真龙”(《井络》)。诗人将自己难言的哀怨寄予望帝托付于杜鹃。“人言此鸟,啼至血出乃止。”由此可见,其怨情之痛之深。李商隐的婚姻是幸福的,可也正是这短暂的幸福,使他无意中坠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他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备遭诋毁,“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等等罪名被集于一身。“新知遭薄俗,旧友隔良缘”(《风雨》),便是诗人现实生活中孑然孤立处境的写照。心中的冤屈何以倾诉,也唯有“托物寓哀”了。

颈联的上句

[1] [2]

篇3:《锦瑟》别解

陶晓跃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句》),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的;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而人教版的教参则以为,有些内容“无须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更是莫衷一是,其语近乎虚无了。

《锦瑟》不易讲解,这是事实,就连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也发出过如此的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只要我们真正把准了诗的情脉,揭开这一诗迷,也就有了一种可能。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正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走上穷途之时。这个时期,整个的王朝在朋党纷争的风雨中飘摇。李商隐十七岁便以文才见知于牛党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府巡官,25岁时,得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的奖誉,中了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自此,李商隐便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真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崔珏《哭李商隐》)。

鉴于此,《锦瑟》一诗,便也就浮出它的冰山一角。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自宋元以来,诗家囿于“五十弦”而引发出种种猜测。或以为诗人写此诗时“年近五十”;或以为“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二,则五十弦矣。故曰无端,取断弦之意也”。其实,李商隐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并无特殊的内涵。起句是以“锦瑟”为兴感之物,是为了借以谴词见意罢了。诗眼该是“华年”,瑟弦多而音繁,音繁而绪乱,绪乱而“华年”见难。周汝昌先生以为“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实为中的之语。

颔联的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此典故常为后人用来表示浸沉于一种虚幻的痴迷之态。李商隐的诗里也常常“飞”出这样的蝴蝶,“怜我秋斋梦蝴蝶”(《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枕寒庄蝶去”(《秋日晚思》)等等。显然,李商隐用其典,隐约包涵着一种美好的境界,这境界让诗人品尝到的是“自喻适志”之况味,即愉悦而惬意。然而,这一境界最终又如虚缈的梦幻。纵观李商隐一生,唯一能让诗人心性欢愉的生活际遇,便是他与王茂元女儿的婚姻。传说两人婚后琴瑟和谐,情深意笃。李商隐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便是一个明证。可惜的是,这种幸福只给了诗人十三年的时间,王氏便突然病逝,如蝴蝶一样飘然而去,不知何往。既往的美好也就成了缠绕在诗人心头永远挥之不去却又迷离朦胧的梦。

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是有关“望帝”的传说,说的是望帝称王于蜀,起用荆州人为相,后又禅位退隐,于西山修道,不幸国亡身死,则“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李商隐的诗中,时有这样的哀鸣传出,“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井泥四十韵》),“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燕台四首・夏》),“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生是真龙”(《井络》)。诗人将自己难言的.哀怨寄予望帝托付于杜鹃。“人言此鸟,啼至血出乃止。”由此可见,其怨情之痛之深。李商隐的婚姻是幸福的,可也正是这短暂的幸福,使他无意中坠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他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备遭诋毁,“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等等罪名被集于一身。“新知遭薄俗,旧友隔良缘”(《风雨》),便是诗人现实生活中孑然孤立处境的写照。心中的冤屈何以倾诉,也唯有“托物寓哀”了。

颈联的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引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盆以与主人”的传说。“泣而成珠”已具悲之意韵,而将其化为“珠有泪”便更为悲切了。“沧海月明”其境虽高旷皓净,却实在凄寒孤寂,悲伤之怀也就溢于言表。诗人之悲,从何而来?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素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登安定城楼》)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虽然,他从来没把自己看成是什么党派一员,虽然,他也无意借党争捞取什么,虽然,他一直对令狐父子早年对自己的提携感恩戴德。他曾屡次写诗寄赠令狐陶,其中一些篇什,或近迹陈情告哀,或希求汲引推荐,有的甚至可以说“词卑志苦”,但令狐陶始终没有放弃对李商隐的打击。在令狐陶的眼里,李商隐就是 “忘恩负义”的代名词。沧海桑田,月明依旧,以至于后来,李商隐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诗人沉沦之痛,迟暮之伤,触物之悲,可见一斑。真是鲛人垂泪独对月,杜鹃啼血自悲鸣。

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是由晋代陆机《文赋》里的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而引发出来的联想。传说,玉埋于地,难为人识,但那温润的玉气会在秀美的群山和温煦的阳光下,透过泥土,轻烟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显然,李商隐赋予了这个说法非同寻常的意义,玉埋蓝田,常有玉气升腾,以昭显其清明。当然,玉的光气是一般目力所不能及的,“玉生烟”的前提还得“日暖”,因此,诗句的背后还隐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那就是将来能遇识玉者,还玉之清白。诗人以被埋之玉自况,寄希望未来,其间几多惆怅,几多无奈呀。

尾联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收束全篇。“此情”二字,既与首联的“华年”相呼应,又是颔联、颈联内容的概括,具体地说也就是两联里,所传达出的琴瑟之欢、曲解之冤、沉沦之悲、清明之愿。这些“情”,环环相扣,虽曲折多变,但层层相进,无不弥漫着浓重的悲凉和迷惘。至此,连诗人自己也不油自主地滋生出深深的感叹:这样的情怀,哪里是到今日回想起往事才倍感无尽的怅恨,当时身临其境,早已令人不胜惘惘了。那么,今朝追忆,那万丈的怅恨,又能如何?诗人的至苦之情,厚积而不散。

因此,笔者以为,《锦瑟》一诗,实为李商隐“伤”隐之作。倘能聊备一说,则足矣。

篇4:李商隐诗歌《锦瑟》创作主旨

李商隐诗歌《锦瑟》创作主旨

一 关于《锦瑟》创作主旨既往研究观点的几点商榷意见

历代学者和评论家们对于李商隐《锦瑟》一诗的创作主旨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咏物说、悼亡说、自伤说、爱情说等几种观点。虽然各种观点皆有自己的论证,但笔者总觉得不够全面和准确,都有一些可待商榷之处。持咏物说者,仅凭诗名《锦瑟》和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句就简单地推断为该诗乃咏物诗,显然比较武断。根据全诗所表现出的充沛情感和迷离意境,这绝不是一首咏物诗所能解释的,因此咏物说显得非常苍白。持悼亡说者,根据古人对断弦之说的理解(古代男子的妻子先夫君而去世,该男子即被称之为“断弦”),认为古瑟本为二十五根弦,而此诗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句则表明作者写这首诗是悼念自己的亡妻王氏。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该诗的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似与悼亡之说有所冲突。既然李商隐如此深刻地爱着并怀念着自己的亡妻,为何会有“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慨呢?显然难以自圆其说。持爱情说者,以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出发,认为此诗是李商隐怀念昔日恋人所作。但细品此诗,发现该诗绝非爱情诗所能简单定位的,此诗所发散出的深沉生命之思在颔联和颈联中有充分的体现。持自伤说者认为此诗乃李商隐自伤身世之作,为自己一生的仕途郁郁不得志作一首无可奈何的悲歌,持此说者主要是结合李商隐一生的'仕途遭际而得出的结论,虽有一些道理,但笔者认为,仍然不能简单地以自伤身世来概括此诗的创作主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锦瑟》创作主旨既往研究的主要观点,或过于简单,或以偏概全,或难自圆其说。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著名文学研究观点,笔者先从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试图解开《锦瑟》一诗创作主旨的谜团。

二 李商隐其人、其世、其仕、其情探究

李商隐原籍怀州河内,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李商隐自称与大唐王朝皇室同宗,经学者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其高祖、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职位。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李商隐少有文才,16岁时即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并入其幕府。大和六年,李商隐随令狐楚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他的作品虽不多,但已形成自己一定的风格。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胆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漩涡的中年时期。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明显宽广,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地。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漂泊天涯的人生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党成员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制。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谋求到远方的幕府去安身立命。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偃蹇坎坷的仕途,使诗人饱尝人生变幻与世态炎凉之味,对于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与体味,后期的诗风变得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锦瑟》即为李商隐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也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的某些无题诗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在李商隐的一生中,除了妻子王氏,还与初恋情人荷花、洛阳富商之女柳枝、女道士宋华阳等女性有过情感的交集与纠葛,这些情感的体验无疑会在诗人的作品中有所表达与体现。

李商隐的一生与中唐以来所形成的特殊政治生态――党争密切相关。李商隐被夹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其一生的政治前途几乎都毁于牛李党争之中。李商隐聪颖自负且秉性敏锐,对于人生与红尘感悟颇深,这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同时李商隐也是一个情感丰富与细腻的才子,情感生活的快乐与痛楚、甜蜜与纠结也一定会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三 《锦瑟》真正的创作主旨――生命之思的高度凝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锦瑟》一诗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诗人在历经了宦海沉浮与人生沧桑之后,思想变得极为复杂与老成,体验变得极为透彻与深刻,情感变得更加沉淀而超脱,这些特质体现在创作上,诗人晚年写诗不再追求出语新奇,也不再追求壮怀激烈,更多的是凝练、圆融、飘逸,看似语淡,其实内蕴极其丰富,体验极其深刻,而《锦瑟》一诗则突出体现了诗人晚年诗风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锦瑟》一诗不是简单的悼亡诗,更不是普通的咏物诗,也不是一首爱情诗或者感伤身世之诗所能概括的,《锦瑟》真正的创作主旨是作者一生对于生命感悟与思索的投射,它可谓是诗人李商隐对于生命之思的高度凝聚。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看似突兀,其实包含了诗人对于生命与人生无比深刻的体验与感悟。这把锦瑟上的每一根弦与柱,似乎都凝结着诗人的历历往事,凝结着诗人生命中所有的快乐与悲伤,凝结着诗人曾经的荣耀与沉沦,凝结着诗人深深的怀念与浓浓的情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借用庄周晓梦与古蜀国帝王杜宇的典故,既写出了诗人对于生命与红尘的留恋与执着,也点出了人生的虚幻与飘忽。“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有一种别样的凄迷之美。诗人用南海鲛人泣泪成珠和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这两则典故,来表明人生与红尘中所有美好的事物往往是那么的可望而又不可及,同时,世间一些看似美好事物的背后凝结着许多痛苦甚至眼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含蓄而内蕴深刻。晚年的追忆与少年的惘然相互交织,令人无限感慨。其实不仅仅是少年时曾经有过的惘然,即便是作者历经人生沧桑之后,对于生命、对于红尘,依旧是怀念中浸染着怅惘,这是所有善于思考生命的人所共有的亘古不变之慨。在这一瞬间,笔者似乎听到了庄子、陶渊明、苏东坡、曹雪芹、王国维等无数大师对于生命所共有的感慨。

深刻而浓郁的生命之思,让笔者领略到了李商隐《锦瑟》一诗真正的内涵,它凝聚着诗人对于生命极其丰富而复杂的体验,也是诗人真正创作主旨之所在。

篇5:分析李商隐《锦瑟》的主旨

分析李商隐《锦瑟》的主旨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

在当代社会,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本人认为主要着眼于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这一“意义”,并不是单纯的讲作品的教化作用,也可以是对文本创作技巧的研究,也可以是研究作品中所包涵的对当代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思想、科学常识、美学意义等等。从“对当下社会的意义”这一角度研究文学作品来讲,实质上我们是以现代人的思想范畴、科学认识程度、美学标准等来评判和理解的,究竟能否与作者的本意相符,这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与作者心有灵犀,或者是与其想法大相径庭。进一步讲,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研究大多也逃不过“当下人的思维”这一框架(本人认为),特别是对离我们已经非常久远的一些文学作品的研究。所以,仅就“对当下社会的意义”这一角度出发,很大程度上,本人认为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费尽心机的揣摩作者的本意,只要立足文本,以现代人的“眼光”(思想和方法)去解读出有意义的东西,来弥补现代人的情感缺失,学习和借鉴前人优秀的创作技巧和方法以及作品的美学涵义等,只要不牵强附会,则都是可以被容许和接纳的。这并不是说,完全将前人同我们割裂开来,实际上也并没有,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将我们同前人联系了起来。

此外,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还要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特别是对诗歌的研究,如果仅就诗歌主旨和情感的研究,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尊重人类思维的规律。

对一事件,一感情,我们可以用千变万化的语言表达,但是思维在组织语言反映事件和情感时,很多时候包含的事件和情感是单一的,至少是联系密切的。比如,我们见到一头猪,首先认为它是一头猪,而不会说它既像一头猪,又像一头牛。但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如果猪鼻子插上两根葱,就有点像大象了。《锦瑟》一诗,有人说是写“音乐”的,歌咏“瑟”之物的,如果真是这样,锦瑟与后面的这些典故和传说如何联系起来呢?本人鄙陋,不但思维上无法将之联系,情感上亦是难以接受。故认为这两种说法,形同是拉来一头牛,说其与“猪”长得非常相像无异。此外,一部分人认为《锦瑟》是“悼亡诗”、“政治诗”、“爱情诗”、“感伤身世诗”,倘若《锦瑟》一诗,本身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那么由音乐引发诗人以上的某种感伤的情怀亦是无可厚非,同样它们又如何同以下典故和传说相联系呢?《锦瑟》所运用的典故中,除了“望帝”之典故,鳖灵抢占望帝的妻子,“望帝啼鹃”或许有爱情的涵义在里面,可以与爱情诗扯上关系,但其他典故和传说并无此意思,且也很难与之相联系,故爱情诗也是有牵强的,由此悼亡诗一说也是很难立足,全诗很难看出有一点悼亡的迹象,典故和传说本身和背后亦是没有悼亡之意,无疑这也是臆断之辞。倘若是“政治诗”或者是“感伤身世诗”的话,此诗“政治意味”完全可以归入“感伤身世诗”里面,因为看看李商隐的一生,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究竟是不是“感伤身世诗”呢?还是要从诗歌自身去考证,探究意象、典故、传说等自身或者是背后隐藏着的意味,与李商隐的身世有无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

二、把诗歌作品看作一个内容上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而不是将各部分割裂开来分析。

上面本人已经提到,如果是“感伤身世的诗”,要探究意象、典故、传说等自身或者是背后隐藏着的意味,与李商隐的身世有无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除此,还要从整体上考虑这些意象、典故、传说相互间的联系。

这或许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方法,但是本人认为,在用之考究诗人的思想主旨上去,无疑要比很多没有根据的“奇思妙想”要好得多。对于很多“奇思妙想”的方法,用之于文本创作技巧和手法的探究,或许是好的方法。因为,主旨是作者思想中的东西,是唯一的,容不得我们通过玩“文字游戏”去臆测,技巧和方法是诗人自身无意识或者是有意识提炼出来的,直接通过语言和作品的架构体现出来,我们能够直观的从作品表面看到,这时候“奇思妙想”探究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只要有根有据,不需要去推测诗人本身有没有这种看法。简单的说,也就是从作品中解读出的思想主旨,是我们和诗人共同的,作品中得出的技巧和方法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诗人没有意识到的,尽管对它们的探究都是以“当下人的眼光”看的。因此,本人认为运用这一传统的方法去探究李商隐《锦瑟》的主旨尚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这样李商隐才不是一个神秘的人,才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而不是一个“失常”或者“超常”的人,无论是“失常”还是“超常”都是一种不正常,不正常就是疯子,只有疯子才能胡说八道、胡拉乱扯。但李商隐自身,其并不是疯子,即或是疯子,也是一个“正常的疯子”,具有正常的思维,倘我们用一些“奇思妙想”、“无端臆测”去理解其诗歌的主旨,那么我们才是“真正的疯子”,残忍地贬低了这位“正常的`疯子”,把他当成了“真正的疯子”。

下面,我们就简单解读下《锦瑟》这首诗。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从义山写此诗的年龄来看,其当时大概是四十七岁,年近五十。瑟本身只“二十五”弦,怎么会有五十弦呢?本人认为这都是李商隐用来暗指“年龄”。从李商隐的生年来看,冯浩认为其生于元和八年(813),张采田认为其出生于元和七年(812),我们姑且可以认为其出生于公元812或者是8,其于文宗开成二年(837),考取了进士资格,此时正好是差不多25岁(或许我们由此可以确定其就是公元8出生?)。25岁及第,应该是李商隐仕途的正式开始,做此诗时年近五十,依旧是一事无成,很容易可以得出首联中诗人以锦瑟之“弦”来暗指“年龄”,感叹岁月匆匆,年华易逝,“无端”既是诗人感叹岁月不知不觉中的飞逝,“一弦一柱”皆为“一年一岁”,“华年”指“失去的年轻岁月”。同时,谈“华年”也不足为过,唐代人的年龄或许并不短,正常讲只要人衣食无忧,没有其他意外,如疾病或者是意外事故,和现代人活的年龄应该差不多,唐代药学家孙思邈就活了一百多岁,这是生物学的问题不多提,不过可以由此确定李商隐此时应该也算是中年时代。从以“锦瑟之弦来暗指年龄”这一角度讲,此诗可以有“音乐”,亦可无“音乐”,李商隐此刻,可以目睹“锦瑟”之器,亦可将此“虚构”。

颔联,诗人引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庄子·齐物论》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它是说庄子梦觉之后很难分辨究竟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此外庄子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或许,变成“蝴蝶”亦是李商隐的“志”,李商隐的“志”是什么呢?是“求功名”,对此刻的他而言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了。李商隐的一生就是在这种“志”与“自身艰难的仕途现实”之间不断地变化莫测,迷茫失意。“望帝”是李商隐自喻,“春心”则是暗指其年轻时候(应该是“进士及第时候”,“及第”以前其“及第不顺”,政治抱负应该尚无,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没有及第”以前其抱负还是“努力及第”)的政治抱负。“托杜鹃”,也是李商隐借指自己一次次的对未来寄予希望,一次次的徒劳,此处“杜鹃”可以是喻指李商隐“自己无奈徒劳的哀叹”,也可以是指在仕途上“给过李商隐帮助的人”,或者是李商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寄托过希望的人。无论怎样,都是指其“春心”无法实现,不必可以考究,以免弄巧成拙。与首联关联则是其感叹自己年近五十,回想过去二十五年的仕途人生,变幻莫测,坎坎坷坷,报复不能实现,再次徒劳哀怨。

颈联运用了两个传说。前一句“沧海月明珠有泪”,与之相关的有两个传说。一是“鲛人泣珠”,且相传月明时分泣的珠圆;另一个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的美好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得光莹……”。两者都牵扯到了相同的自然条件:月明。但就这两个不同的传说而言,一是鲛人泣的珠,一是蚌晒的珠,都是独立的传说,两者并没有办法联系起来,不可能同时在此句诗中出现,故此句仅能含有一个传说,这是符合思维规律的。但珠都有同样的特点:晶莹剔透。究竟是哪一个传说呢?本人认为应该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得出一个恰当的结论,也可以不必去追究到底是哪一个传说,因为无论哪一个正确的概率都只有百分之五十。先看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一个关于名叫杨伯雍的书生的传说(内容较长不易细述,可查阅资料)。蓝田,现为地名,由传说知,开始并无“蓝田”之地,只是因为此地尚未长成的“玉”,埋在地下,颜色是蓝色,所以后来人们将此地称为“蓝田”。日暖,根据传说是“天气晴朗的日子”。玉生烟,人人都知道,不做解释。依据传说理解此句的意思就是:在晴朗的日子,普通的百姓可以远远地看到蓝田之上的“玉烟”去,据此去采摘“玉”,统治者听说,亦派人再次去强采却看不到。在此,应该是李商隐借统治者看不到玉来暗托自己不被重视,得不到赏识。由此看,前一句则很有可能是诗人自叹怀才自泣,比喻自己就像那晶莹剔透,泪尚未干的“珠”,怀才自伤。大体上可以看出前一句应该是“鲛人泣珠”的传说,但也不能完全确定。李商隐不是以鲛人自喻,而是以“珠”自喻,既然这样我们也没必要对其究竟用了哪个典故下一个定论,是“有泪之珠”或者是“如泪之珠”均可,都明确其是一颗“伤感的珠”,这是关键。

通过以上的分析,尾联的意思不攻自破,是对上文的一个总括式的收尾。无非是:这一切情感和往事都只能是作为回忆了,只是此刻再次想起来感觉心中若有所失。末句读来,感觉诗人大有想要解脱之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想也没有作用了,至此义山之抱负已经被现实和时间消磨掉了,与我们也不无不同,很多人都会这样,随着时光的流失和现实的残酷,志向渐无,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者毕竟还是少数。

所以整首诗大意应该是这样:转眼间,就二十五年过去了,现在已经年近五十,想想过去一年一岁的“年轻岁月和往事”,可谓真的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变化莫测,年轻时候的抱负此刻已不能实现,只能将此寄予徒劳的哀叹。但想想自己这样才华横溢,却没有人发现,得不到赏识,不觉自伤。唉,这一切都只能是作为回忆了,只是此刻再次想起来感觉心中若有所失。

最后,本人认为这首诗还是作为一首“感伤身世的诗”比较符合规律,也近乎与诗歌原文内容相符,没有刻意的牵强赴会,或者是“奇思妙想”。在尊重人类思维规律的,考虑作品与作者自身的联系的同时,将作品前后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量诗人的主旨大意,我认为这尚是用之理解作品真实主旨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篇6:锦瑟

锦瑟

期末考试终于结束,心情也松了下来.

正午,顶着大太阳,我穿梭在校内.现在才发现,学校很大.从教室到寝室要走10分钟.

在我打开门的时候,一阵凉风吹来,惊醒了快要睡着的我,空调开得很大,22度.

寝室一直有一股莫名的怪味,让人想吐,说不出是骚还是臭或者其他的,只是让人窒息.还好我睡上铺,不是怎么特别敏感,真是谢天谢地.

考了3天,大家都是快昏了,只是想,早点回家去.我打电话让姐姐过来帮我搬东西的时候,寝室的一个人问:“你姐姐长得怎么样啊?”

我嘿嘿地笑:“等下你别跑了就行.”

大约5分钟后,她来了.还是那么地矮矮胖胖的,整个的头发烫得好恶心(个人观点).一进来就忙着帮我收拾东西.我干笑了几声,悄声道:“看见了吧,嘿嘿.”那人一脸死灰,被我坯得没了人样.我很奇怪姐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出门的时候她突然说:“等下拦车,你出钱啊!”我终于知道什么叫没事献殷勤.

颠簸了几分钟就到了家,下车的'时候我感觉像是身处火炉,全身快烧起来了.终于,还是到家了.我的高一就这么完了.

我还记得老师说二年级要重新分班的事,忽然觉得很伤感.我们的5111寝室,也会不复存在吧?我,鸡,象,萎,雀,呛,终究是会分开的.这一刻,我才发现平时打闹下的情谊.

鸡会整夜的发神经,吵得我无法睡觉;萎会跟我挑衅,然后和我疯一次;雀会突然狠狠地给我一巴掌,然后说:“你怎么这样啊!!!?”``````

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突然给我一下,说:“吊!”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和我整夜的疯,不知道还有没有那疯狂的打闹,不知道还有没有熄灯后集体唱歌的欢乐``````

也许一切都是烟消云散了?

还有那墙壁上的诗?--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篇7:锦瑟读书笔记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6)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7)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篇8:锦瑟读书笔记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颔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颈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尾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二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颔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颈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篇9:锦瑟教案设计

锦瑟教案设计

《锦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商隐生平和艺术创作。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元解读。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情景再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情感的丰富性,体味意境美

学习重点: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走近李商隐

【仕途经历】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便去世。

【初恋情怀】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学道,在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轻美丽,聪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教规所容以致无疾而终,然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恋情,却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于是,他写下了系列《无题》诗,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这些回忆旧情的诗作,辞藻华丽,音韵悠扬,深情眷念,凄婉动人。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抒写对爱情热烈的追求,失意的痛苦,怀春的惆怅与相恋的愉悦,执着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无果的爱情。春宵一刻,轻怜蜜爱;双飞彩凤、血泪相思,我们可以相信李商隐和女道士宋华阳的恋情既缠绵悱恻,又极其真诚的。李商隐的心灵深处永久留下了她的身影,终身难忘。他的一生都在这段回忆中怅惘与悲哀,直到李商隐晚年,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相见。

【伉俪情深】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

李商隐婚后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令狐楚及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义山竟做了属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婿,所以牛党的人,从此瞧不起义山。令狐说他背恩,更加嫌恶他。公元851年,李妻早逝,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直到四十五岁,壮年时即郁郁而殁。

【其人其作】

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李商隐一生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这么多哀婉艳丽的诗篇。其诗,或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或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或托古讽今以咏史,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真可谓:诗人不幸,诗歌幸。早年的诗,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典丽精工、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李商隐的作品大多伤感情调比较浓重,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用典过多,隐晦难解,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活动一: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资料链接--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活动二: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1、比兴起句(借瑟起兴)

诗意解读:锦瑟呀,你为什么无缘无故要有五十根弦,每一音每一节都让我回想起美好的青春年华。教师可以以“思华年”作为理解此诗人情感的切入口带领学生鉴赏此诗。

2、品典。四处用典的内容及用意

庄周梦蝶(庄生晓梦迷蝴蝶):

一日,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他不禁纳闷:不知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化用这一典故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人生如梦,物与我、梦与醒,不知谁真谁假,谁虚谁实。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这里用此以描绘变幻迷离的氛围,是诗人梦幻般的身世或者是追求、幻灭、迷惆的心灵历程的象征,至于具体指什么方面的心灵历程,诗人并未提及,我们也无非搞清的必要,总之这种朦胧隐约使人浮想联翩。

望帝啼鹃((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暮春啼哭,以至于口中流血,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一事,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写诗人自己至死不泯的春心春恨--无论是梦是真,是回忆还是现实,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可能是他的美好理想,也可能是某种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但反过来想,这美好感受只回忆才有,这思念之情此生无望,只有待之来世!这一联即给人以怅然若失之感,意境朦胧凄迷。“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难言的愁绪与怨愤,无限悲怆!诗人借冤禽托写恨怀,既表达殷切的思念,又表达哀怨悲痛的情绪。

鲛人泣泪(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此联诗人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冷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沧海、明月、珍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极其哀婉的妙境。“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它使人联想无穷,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暖玉生烟(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玉,在蓝田山。今陕西蓝田县,是著名的产玉地。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玉气却能穿透泥土,凡有美玉的地方则笼罩着若有若无的烟雾,远看则有,近看则无,可望而不可及。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或美好理想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的怅恨,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感追求、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颈联用“珠有泪”和“玉生烟”,再写自己回首往事的感受-只有眼泪和迷惘。联系上文看,前一句意在表明自己一生执著,然而不为人所知,美好的梦想,炽烈的思念无法实现,只有眼泪为伴了!后一句用玉埋地下只见其烟,写自己求而不得的迷惘,有一种恍惚隐约之感。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具体的象征意义如何,老师们大可见仁见智。(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总结:

其颔联、颈联连续使用四个互不相关、寓意迷离的典故。四个典故营造的情绪意境迷离、缥缈、哀怨、清寥,或许都是诗人华年所经历的种种人生遭际、人生感觉的概括。这是李商隐的特点,他不是用典故说事,而是借典故营造情绪意境。

梁启超读李商隐诗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可见,尽管这首诗的内容晦涩难解,但不影响其诗极高的美学境界,确实是一首读不懂的好诗!

李商隐诗歌《锦瑟》的创作主旨

锦瑟李商隐

李商隐 锦瑟

唐诗《锦瑟》

锦瑟 李商隐

《锦瑟》课文教案

唐诗之《锦瑟》

唐诗之李商隐:锦瑟

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锦瑟》课堂实录(高一必修四)

《锦瑟》主旨别解(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锦瑟》主旨别解,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