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娜拉出走后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解读李商隐诗《锦瑟》(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娜拉出走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篇1: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从整体着眼去解析李商隐的名篇《锦瑟》,主要要如何解读呢?下面来看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解。有的认为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有的认为是悼亡诗,怀念其亡妻王氏;或是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甚至有人认为是追念已故宰相李德裕。这些理解都有道理,我谁的观点都不敢否定。诗无达诂嘛!更何况此诗又将人事全部隐去,全用几个典故传之,更造成一种多义性。不过也无须为此头痛。更不必逐字逐句胡乱揣测,不妨像陶渊明一样“不求甚解”地去读书,你喜欢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怎样理解觉得有趣就怎样理解。其实,你非得像完成选择题一样,选出一项标准答案来,恐怕本身就是自讨苦吃。

诗是用形象说话的,故而本身就具有多义性,讲究含蓄蕴藉。读诗应学会慢慢品读,但我不赞成像解剖医生一样肢解作品,更讨厌以为字字都有出处或字字都有着落的考证之法。比如李商隐这首《锦瑟》,为什么不试着从整体着眼去理解呢?

首先,“锦瑟”这只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感情触发点,应是它触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首联两句就是直抒胸臆式的感慨之语:这锦瑟为什么要弄五十根弦呢?难道就是为了使其曲调悲凉吗?听其曲便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一生,想起一生的梦想,想起年轻时所爱恋的对象。

颔联、颈联四句四个典故是对自己一生的形象表述。追忆往事难免使人有往事如烟、人生如梦之叹。四句以“梦”起,以“烟”收,是否就暗含了这样一种感慨呢?不过回想起来,许多事、许多人还是历历在目,感情也常常是很复杂的,遗憾、后悔、伤感、不甘、甜美、怀恋、惆怅,实在说不清楚。所以,诗人很巧妙地运用四个典故进行了非常形象、非常概括地表述。“庄生晓梦迷蝴蝶”运用的是“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中说:一次庄子晚上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早晨醒来竟然弄不清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蝶变成了自己。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应该就是物我两忘的无我境界。那种哲学境界我们不易达到,可是年轻时对事业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因为执着、因为痴情,就很容易进入这种忘我的境界,在别人看来可笑,可自己一无所觉。所以,梦醒之后的痛苦就会更让外人难以理解。“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故事,不是抒写的正是这种痛苦心情吗?“望帝”,周末蜀王杜宇,号望帝,相传他死后魂魄化为啼血的杜鹃鸟。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竟然不堪一击,或者原本就只是一场梦。自己爱恋的人却阴差阳错地最后嫁给了别人,或者出家为你尼了,怎能不令人像杜鹃鸟一样啼泪成血呢?我这样谈这两句诗可不是简单臆测,是有根据的,那么根据是什么?这就真得说说知人论世,以诗解诗的方法了。“知人论世”,就是要结合作者身世经历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来读诗文。联系它作来解读此作即“以诗解诗”。李商隐出生的`时间不对头,已是唐王朝晚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说他科第早登,开成二年(837)中进士时年仅25岁。可是仕途并不畅达,尤其是有意无意地竟然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给他带来许多不幸。一个骨子里就是诗人的人,怎么能应对无耻的政客官僚们之间那种勾心斗角呢?《忆梅》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这早凋早秀之“寒梅”不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它能傲霜雪,能“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是“待到百花烂漫时”,它可早已笑不起来了,早已凋落尘泥之中了。能像毛泽东那样“笑”起来的人不多,那样高的境界更难达。尤其是被人摧残,被人排挤,或遭人陷害就更难“笑”起来了。这是仕途或“事业”。下面再谈谈其“风流”。才子风流,没有点“风流”,哪算“才子”。别误会我所说的风流,我不是说有点才华你就应该爱情不忠,而是说比常人更懂得真情,更懂爱情一些。你看诗人笔下对爱情的表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仅这些诗句我们就可以想象生活中的李商隐之“风流”,想见李商隐爱一个人爱得之执着和深沉。但是唯其执着、投入、失败后之打击痛苦就更非常人能及。故而“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实在让人为之不忍多想。

不过回想起来痛苦的往事。即使是失败的经历也是美丽的,使人泣泪成珠。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两个典故中这“珠”“玉”不是寄托了诗人回忆往事时那种甜美的感情吗?“沧海月明珠有泪”不该只是“鲛人泣哭”一个典故。为什么写“明月”呢?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像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联系这个传说,这“珠”的意味才更耐人咀嚼。不可只注意“泪”字。那“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也一样,不可只注意“烟”字,珍珠美玉可都是自古被人珍爱之物啊。但是,一切的一切,无论是痛苦还是甜美,都已成往事,无法追回,往事如烟,令人怅惘。关于“玉生烟”,《封神记》中还记了这样一则故事,吴王夫差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未能结合,紫玉气结而死。后来韩重坐到紫玉墓前祭吊,紫玉显形,韩重想拥抱她,她却像烟一样地消失了。莫非诗人也有过类似的凄美经历吗?

尾联与开头的感慨呼应,更是直抒胸臆式的抒情:此情哪堪再去追忆,就是在当时便已感到惘然了。开头“思华年”及收尾处之“惘然”,其实就是此诗诗眼。

你看,这样读这首诗不是很有趣吗?阅读首先是为了从中获得审美享受。读诗,不妨不求甚解,得意而忘形最是有味。

篇2:李商隐《锦瑟》解读

李商隐《锦瑟》解读

初读李商隐 《锦瑟》,我们感受到的是意象的丰富与朦胧,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抒情气氛,但怎么美又让人感到茫然。

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这时,曾经是历史上空前强大和繁荣的唐朝,已经趋于没落。

李商隐作为此时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在诗歌艺术方面,他通过广泛学习前人,惨淡经营,自成一格,创造了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新诗风,为古代诗歌抒情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商隐是政治上颇有抱负而遭遇非常不幸的诗人,从少年时期起,他就怀着“凌云一寸心”,以后在政治上虽屡遭挫折,仍不时吟唱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旦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等具有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直到凄凉的晚年,仍为抱负成虚而怅惘不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晚年回顾平生遭遇,抒写身世之感的篇章。与前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相比,李杜他们抒写人生感慨,往往以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感慨为前提。像李白的“吟涛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 )等就是如此。到了李商隐诗中,表达人生感慨发展为基本主题,这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贯串一切的要求。从李杜的面对现实,以表达社会感受为主;到李商隐的面对自我,以表达身世之感人生感慨为主,正反映出唐王朝知识分子的心态由盛世时的`开放外向到衰世时的内向收敛的变化过程。与同时代的杜牧相比,李商隐诗歌的沉郁、感伤以及个性特征的鲜明突出,更能体现历史的趋势和时代特点。

本篇素称难解,歧说纷纷,实则首尾两联已明言。这是思华年而不胜惘然之作。此时诗人已经四十六岁,与首句见五十弦瑟而心惊之语正合。即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所以颔、颈两联即承“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华年所历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关键在于“华年”二字,意为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锦瑟既是诗人兴感的凭借,又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从总体看它和诗人许多托物自寓的篇章性质是相近的。如咏为雨所败的牡丹:“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实际上是遭受挫折的伤心进泪,理想破灭的内心写照;又如咏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也不难令人想见作者羁役幕府,心力交瘁,举目无亲的那种“冷极幻极”的心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步入官场,无意中卷入了党派之争,成了当时政治的牺牲品,渴求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他,为此痛苦不已,往事不堪回首,身处无可逆转的衰世,使一向关注自身命运发展的李商隐,对前途感到十片迷惘。在这里,由于诗人在回顾华年往事时没有采取通常的历叙平生的方式,而且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和悲剧心理幻化为一幅幅各自独立的含蓄朦胧的象征图景,因此它既缺乏抒情方式所具有的明确性,又具有通常抒情方式所缺乏的暗示性,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但只要抓往“思华年”和“惘然”这条主线,结合诗人的身世创作,对颔、颈两联所展示的图景从意象到语言文字细加揣摩,则其中所寓的象征之意———身世遭逢如梦似幻,伤春忧世似杜鹃啼血,才而见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却不难默会。这些象征性图景之间在时间、空间、事件、感情等方面尽管没有固定的次序,但却都是诗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一再重复的主题和反复流露的心声,借助于工整的对仗,凄清的声韵,迷离的气氛等多种因素的映带联系,使全诗笼罩着一层哀怨凄迷的情调气氛,加强了整体感。

这首诗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才人志士的悲剧心理和对自己悲剧命运感到迷惘的情绪。

篇3:全面解读李商隐《锦瑟》

全面解读李商隐《锦瑟》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作品之一,要如何进行解读呢?

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生,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十岁丧父,幼年生活凄苦。他一生坎坷,四十岁丧妻,四十七岁病逝。李商隐在唐诗当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然而,李商隐却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在北宋初年时,还曾掀起了一股学习李商隐诗的高潮。正如王安石所言:要学杜甫,应当从李商隐入门。

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属于晚唐诗中的朦胧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自古以来,诠释《锦瑟》者不下百家,《中山诗话》称“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也有现代学者明确地指出此诗是李商隐为追忆他所爱的宫嫔而作,宫嫔赠他乐器锦瑟,他则报以玉盘等等;诗人苏东坡还曾这样解读此诗:“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①苏东坡在解读《锦瑟》时,将“锦瑟”理解为实物,他按照锦瑟这种乐器所弹出的音调来理解这首诗,可谓是独具匠心;清代学者汪师韩则认为李商隐其实是以古代的瑟来暗喻自己,托物抒怀。古代的瑟有五十弦,而今天的瑟却只有二十五弦,说明古代的瑟已经不流行了,正如自己一样虽有文章才学却不得意,不得志。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读,竟然如此众说纷纭,不免让人惊叹这首诗的魅力。正所谓如“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述的每个观点都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如果读者们要想确切考证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写作事实,又几乎是无法做到的。正如梁启超先生在谈到读《锦瑟》诗的感受时说道:“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其实,对于读者而言,能够弄清楚诗中的相关史实固然是一件好事,这样我们就可以知人论世。但是,如果实在难以考证诗中的史实,也不能因此就陷入无休无止的考证之中,不顾对诗歌本身的赏析。我们读诗时,更应注重对诗中的意象和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解读,这才是诗歌鉴赏的本义。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本指装饰华美的瑟,而对“五十弦”的注解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有说诗人作此诗时已年近五十,有说瑟本二十五弦,五十弦为古制。瑟究竟原有多少根弦,到了李商隐时代又有多少根弦,此时的'李商隐究竟年华是多少等等,这些其实都不必去考证。在这里作者运用起兴的手法,其实并没有多少特殊的用意。而这一句诗表达的重点应该在“无端”二字上。“无端”本指没有尽头,此处的“无端”指“无缘无故”、“没来由”。作者用“无端”二字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既说不清也道不明,而全诗也笼罩在这种难以言说的情怀之中。“一弦一柱”说得很明白,眼前的一弦一柱皆能引起作者对青春年华的深切思念,可见这思念之情的程度之深。这一句的关键词是“思华年”三字,“思华年”即点出此诗的主旨思想。“华年”即青春年华,“思年华”即指思念当年美好的青春岁月,回想当年的人事物,既有美好温情,更有无限伤痛,让诗人难以释怀,思念万分。琴瑟本就是很美的乐器,装饰华丽的琴瑟就更加美了。由锦瑟弹奏出的曲调也必然是美的,美好、动听的乐曲令诗人李商隐想起了美好的“华年”,不应该是更加的美了吗?然后诗人在这里却被勾起了相反的情绪,正是因为那美好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因为也就无限哀怨了。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②庄子的典故是用来表达事物相互关系的相对性,“庄生”是诗人的自谓。李商隐此处借用这一典故是用来表达他对人生的一种感受,思想自己青年时代,曾有过许多美好绮丽的理想,后来却都在冷酷的现实生活当中被逐一幻灭,幻化为一个个泡影,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真假难辨的意境。其实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人生体会,过往的美好人事物,仿佛如梦境一般,转眼便消逝了,让人无法辨别出真假来。“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典故讲的是蜀国国君杜宇远离国家,因思念故土,伤痛不已,死后便化为了杜鹃鸟,经常啼鸣,口角流血不止。从这一典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限的伤痛之感,即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痛之情,明明真切可感宛若在眼前,却已物是人非。诗的内容也暗示了此诗与女性有关,与爱情有关,而且与悲剧的结局有关。然而在唐诗当中,当描写自然景观的时候,“春心”才与“春天”有关,而在描写人的心情时,“春心”则特指“男女之情”。如李白的《江夏行》中的一句诗“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吕谓老《薄幸》中的一句“记年时、偷掷春心,花前隔雾遥相见”……皆是与恋情有关的。而此诗中所要表现的春心,究竟是哪一个女子,是怎样的一个故事,难以考证,也不必去考证。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全诗当中最难理解也是最精彩的诗句。沧海即深蓝色的海,海与天地相接,放眼望去天地一片青蓝色。而“珠有泪”,不得不提我国古代月亮与海里的蚌珠互为感应的美丽传说。古人认为,月满珠则圆,月亏珠则缺。“沧海明珠”的传说,最早见于《汉书》,“武帝时,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围二寸已下。”③后来人们把人才的不得用世,比作“沧海遗珠”。我们不用考证这些典故的用意,单就这句诗将“蚌蛤尾珠,与月盛虚”、“沧海遗珠”和“绞人泣泪成珠”等典故合用,便已经体现出此诗的艺术独创之处。而这也恰恰能促使读者产生相关的艺术想象,揉合出一种传奇色彩和悲剧气氛极浓的艺术境界,营造出一种凄清、凄美的感觉。“蓝田日暖玉生烟”句,从字面上来看,此句诗是在写日照玉器而生气,气之暖因遇玉之寒而生雾气,如烟似缕。这一句所运用的比喻在诗学上非常有名,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记载戴容州之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说的正是这种扑朔迷离,如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可以远观,而不可以近察,一种朦朦胧胧、亦幻亦真的感觉。它似乎的的确确存在过,可是待到细细观察,却又无处可探寻,一种迷离恍惚、飘忽不定的境界。诗人在这里用珠、玉自喻美才,而泪、烟则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朦胧的意境。这两句对照起来,给人以冷暖色调的差异对比,情感的悲喜相交融。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以“此情”来总结上述情怀,而“此情”究竟是何情,有什么人什么事,对此我们依旧无法探究,这是本诗的难解之处。但从文本本身而言却是可以理解的,即颈联和颔联所描绘的那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情绪。其中“可”字有两种理解:可以,能够,即解释为这些情景是可以成为将来的回忆的,但是当那个时刻来临时,已经令人怅惘了;第二种解释为“岂”、“何”,意即“止是”、“仅是”之意,解释为这些情景岂待今天追忆才有,其实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惆怅万分,只不过今天追忆起来更加痛苦罢了。此时“思华年”的心情究竟如何,自然意在言外,正所谓“言已尽而意不尽”。诗人于此专写“当时”,其本意恰恰在于今朝,“当时”已是如此怅恨莫名,今朝追忆又该如何了呢?这也是诗人在作法上的一点小小狡猾。理解的关键还在于“惘然”,即是怅然若失,难以言说,这也正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之处。

篇4:解读李商隐的《锦瑟》

解读李商隐的《锦瑟》

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生,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十岁丧父,幼年生活凄苦。他一生坎坷,四十岁丧妻,四十七岁病逝。李商隐在唐诗当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然而,李商隐却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在北宋初年时,还曾掀起了一股学习李商隐诗的高潮。正如王安石所言:要学杜甫,应当从李商隐入门。

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属于晚唐诗中的朦胧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自古以来,诠释《锦瑟》者不下百家,《中山诗话》称“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也有现代学者明确地指出此诗是李商隐为追忆他所爱的宫嫔而作,宫嫔赠他乐器锦瑟,他则报以玉盘等等;诗人苏东坡还曾这样解读此诗:“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①苏东坡在解读《锦瑟》时,将“锦瑟”理解为实物,他按照锦瑟这种乐器所弹出的音调来理解这首诗,可谓是独具匠心;清代学者汪师韩则认为李商隐其实是以古代的瑟来暗喻自己,托物抒怀。古代的瑟有五十弦,而今天的瑟却只有二十五弦,说明古代的瑟已经不流行了,正如自己一样虽有文章才学却不得意,不得志。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读,竟然如此众说纷纭,不免让人惊叹这首诗的魅力。正所谓如“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述的每个观点都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如果读者们要想确切考证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写作事实,又几乎是无法做到的。正如梁启超先生在谈到读《锦瑟》诗的感受时说道:“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其实,对于读者而言,能够弄清楚诗中的相关史实固然是一件好事,这样我们就可以知人论世。但是,如果实在难以考证诗中的史实,也不能因此就陷入无休无止的考证之中,不顾对诗歌本身的赏析。我们读诗时,更应注重对诗中的意象和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解读,这才是诗歌鉴赏的本义。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本指装饰华美的瑟,而对“五十弦”的注解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有说诗人作此诗时已年近五十,有说瑟本二十五弦,五十弦为古制。瑟究竟原有多少根弦,到了李商隐时代又有多少根弦,此时的李商隐究竟年华是多少等等,这些其实都不必去考证。在这里作者运用起兴的手法,其实并没有多少特殊的用意。而这一句诗表达的重点应该在“无端”二字上。“无端”本指没有尽头,此处的“无端”指“无缘无故”、“没来由”。作者用 “无端”二字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既说不清也道不明,而全诗也笼罩在这种难以言说的情怀之中。“一弦一柱”说得很明白,眼前的一弦一柱皆能引起作者对青春年华的深切思念,可见这思念之情的程度之深。这一句的关键词是“思华年”三字,“思华年”即点出此诗的主旨思想。“华年”即青春年华,“思年华”即指思念当年美好的青春岁月,回想当年的人事物,既有美好温情,更有无限伤痛,让诗人难以释怀,思念万分。琴瑟本就是很美的乐器,装饰华丽的琴瑟就更加美了。由锦瑟弹奏出的曲调也必然是美的,美好、动听的乐曲令诗人李商隐想起了美好的“华年”,不应该是更加的美了吗?然后诗人在这里却被勾起了相反的情绪,正是因为那美好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因为也就无限哀怨了。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②庄子的典故是用来表达事物相互关系的相对性,“庄生”是诗人的自谓。李商隐此处借用这一典故是用来表达他对人生的一种感受,思想自己青年时代,曾有过许多美好绮丽的理想,后来却都在冷酷的现实生活当中被逐一幻灭,幻化为一个个泡影,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真假难辨的意境。其实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人生体会,过往的.美好人事物,仿佛如梦境一般,转眼便消逝了,让人无法辨别出真假来。“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典故讲的是蜀国国君杜宇远离国家,因思念故土,伤痛不已,死后便化为了杜鹃鸟,经常啼鸣,口角流血不止。从这一典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限的伤痛之感,即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痛之情,明明真切可感宛若在眼前,却已物是人非。诗的内容也暗示了此诗与女性有关,与爱情有关,而且与悲剧的结局有关。然而在唐诗当中,当描写自然景观的时候,“春心”才与“春天”有关,而在描写人的心情时,“春心”则特指“男女之情”。如李白的《江夏行》中的一句诗“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吕谓老《薄幸》中的一句“记年时、偷掷春心,花前隔雾遥相见”……皆是与恋情有关的。而此诗中所要表现的春心,究竟是哪一个女子,是怎样的一个故事,难以考证,也不必去考证。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全诗当中最难理解也是最精彩的诗句。沧海即深蓝色的海,海与天地相接,放眼望去天地一片青蓝色。而“珠有泪”,不得不提我国古代月亮与海里的蚌珠互为感应的美丽传说。古人认为,月满珠则圆,月亏珠则缺。“沧海明珠”的传说,最早见于《汉书》,“武帝时,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围二寸已下。”③后来人们把人才的不得用世,比作“沧海遗珠”。我们不用考证这些典故的用意,单就这句诗将“蚌蛤尾珠,与月盛虚”、“沧海遗珠”和“绞人泣泪成珠”等典故合用,便已经体现出此诗的艺术独创之处。而这也恰恰能促使读者产生相关的艺术想象,揉合出一种传奇色彩和悲剧气氛极浓的艺术境界,营造出一种凄清、凄美的感觉。“蓝田日暖玉生烟”句,从字面上来看,此句诗是在写日照玉器而生气,气之暖因遇玉之寒而生雾气,如烟似缕。这一句所运用的比喻在诗学上非常有名,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记载戴容州之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说的正是这种扑朔迷离,如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可以远观,而不可以近察,一种朦朦胧胧、亦幻亦真的感觉。它似乎的的确确存在过,可是待到细细观察,却又无处可探寻,一种迷离恍惚、飘忽不定的境界。诗人在这里用珠、玉自喻美才,而泪、烟则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朦胧的意境。这两句对照起来,给人以冷暖色调的差异对比,情感的悲喜相交融。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以“此情”来总结上述情怀,而“此情”究竟是何情,有什么人什么事,对此我们依旧无法探究,这是本诗的难解之处。但从文本本身而言却是可以理解的,即颈联和颔联所描绘的那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情绪。其中“可”字有两种理解:可以,能够,即解释为这些情景是可以成为将来的回忆的,但是当那个时刻来临时,已经令人怅惘了;第二种解释为“岂”、“何”,意即“止是”、“仅是”之意,解释为这些情景岂待今天追忆才有,其实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惆怅万分,只不过今天追忆起来更加痛苦罢了。此时“思华年”的心情究竟如何,自然意在言外,正所谓“言已尽而意不尽”。诗人于此专写“当时”,其本意恰恰在于今朝,“当时”已是如此怅恨莫名,今朝追忆又该如何了呢?这也是诗人在作法上的一点小小狡猾。理解的关键还在于“惘然”,即是怅然若失,难以言说,这也正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之处。

篇5:李商隐诗《锦瑟》赏析

李商隐诗《锦瑟》赏析

锦瑟

唐代:是说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

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句为转折句。)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诗是对“华年”的阐释。)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本句诗亦是对“华年”的阐释。)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注释

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说《周礼·乐器图》:是说“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上》:是说“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无端:是说没来由,无缘无故。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调。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为晚年之作。李商隐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思”字变读去声(sì),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

⑵庄生晓梦迷蝴蝶:是说《庄子·齐物论》:是说“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

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说《华阳国志·蜀志》:是说“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是说“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是说《博物志》:是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新唐书·狄仁杰传》:是说“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是说‘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⑸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说《元和郡县志》:是说“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是说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文选》陆机《文赋》:是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困学纪闻》卷十八:是说司空表圣云:是说“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说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惆怅了.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五十的锦瑟乃是天神所用,世间用的锦瑟乃是二十五弦的。五十弦的锦瑟,音律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五十弦的锦瑟是作者自喻:是说才高志远却难为世用。

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注释

(1)锦瑟:是说装饰华美的瑟。瑟:是说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是说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是说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是说《庄子·齐物论》:是说“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说《华阳国志·蜀志》:是说“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6)珠有泪:是说《博物志》:是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7)蓝田:是说《元和郡县志》:是说“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是说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鉴赏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篇6: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入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文1.白居易的《琵琶行》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3.苏轼《赤壁赋》4.刘鹗《明湖居听书》5.韩愈《听颖师弹琴》6.郎士元《听邻家吹笙》7.李白《听蜀僧F弹琴》8.李商隐《锦瑟》(有人认为此诗是咏瑟之作),等等。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3.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二、如何理解《锦瑟》的字面意义? 1.理解典故 ①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2.翻译诗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不知什么缘故,锦瑟会有五十根弦,我现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情难以平静。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像庄周那样,我在清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飞舞的蝴蝶;像古蜀国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鹃鸟的悲鸣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大海茫无际涯,明月照在苍碧的水面,鲛人的眼泪化成万千明珠;蓝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袅袅轻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种感慨岂待现在回顾追忆?它发生的当时我已经惘然失意,事后更何从追寻呢? 三、如何理解《锦瑟》的深层意境? 第一联: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中问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第二联: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哀怨感伤之情,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犹如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 第三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深埋水底,不能相见,无人赏识。 最后一联: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四、究竟《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 李商隐在月夜弹响了他的《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绝唱倾倒了后世无数的聆听者,历来也曾经引起过很多不同的解说和猜测,金人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便曾说过这首诗是“一篇锦瑟解人难”。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1.咏瑟诗。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 2.悼亡诗。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3.政冶诗。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4.爱情诗。认为《锦瑟》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5.伤世诗。认为此诗的主旨是“怅触人生,情怀历乱”。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诗歌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6.理想诗。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认为:(并不要求学生认同) 这首诗应该是感时伤世诗。《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徊、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五、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1.比喻象征,形象鲜明。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锦瑟”“蝴蝶”“杜鹃”“珠”“玉”象征着美好事物。 2.意蕴深厚,朦胧梦幻 《锦瑟》一诗,无论是“锦瑟”,还是“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心知肚明,完全意会,但究其具体,却云雾遮目,不甚明了。虽不能说李商隐开启了朦胧诗的先河,但这种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六、背诵诗歌。

篇7: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一、教材分析

古典诗歌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占有一定量的篇目,它的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锦瑟》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丰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基础,但对诗中典故所蕴含的深意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

六、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在“必修3”中,我们学习了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以及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李白诗风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豪放飘逸”,杜甫诗风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浅易通俗”。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李商隐诗风用那四个字来概括呢?“朦胧隐伤”。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无题”诗和《锦瑟》一诗中。今天这节课来学习《锦瑟》。

(二)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结合注释再读一遍,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三)同学们不懂,大概是对全诗整体把握上有困难,但是对诗中有些字句还是能懂的。是不是?懂一点的举手。懂多少就说多少。估计学生对首联和尾联懂一点,很可能是似懂非懂,不一定彻底懂。对颔联和颈联估计是真不懂。这样,我们先把似懂非懂的搞懂,再学习最难懂的中间两联。好不好?

(四)请同学们说一说首联的意思。

(五)古人说“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人回忆往事,有的喜欢、高兴,有的不喜欢,悲伤。李商隐所回忆的是怎样的?是悲伤的。所以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是应该是回忆的悲伤内容了。我们暂且不管它,先看尾联。谁来说一说?这种感情难道是等到今天回忆它的时候才产生的么?在当时就已经产生了“惘然”之情了。这样解说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似乎觉得缺少什么。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时间问题:“现在——当时——”谁来补充?应该补上“现在”,意思是现在回忆起来就更加悲伤,比原来还要悲伤,这种悲伤已经在我心中几十年了,所以每一次回忆起来都无限悲伤,哪里是现在才有呢?所以说“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惘然”就是怅惘哀伤,这是人之常情,可能每个人都有过追寻与失落的情感,人生就徘徊在这追寻与失落之间,像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像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解说,同学们是不是明白得比较透彻了呢?接下来我们攻克堡垒。

(六)中间两联读不懂的原因是典故太多。因此,读懂这两联的前提条件是清楚典故的原意,以及在本诗中的用意。

(七)再看颈联(腹联)

总起来看,中间两联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这些特点暗合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相关典象,营造了动人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就是《锦瑟》一诗的中间两联含义,我们这样把他破译了。加上首联和尾联,整体意思就很清楚了:

听瑟引发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更加惘然伤感

(八)作业:

诗人为什么这样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这与他的生平遭遇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篇8: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板书设计]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

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典故、传说)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

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

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

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六、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2、课堂活动:点读练习。请同学们给下面的话加上标点符号。弄清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七、作业

同步作业本上的练习。

八、教后记

1、实践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学生学教材,老师教教材的做法;

2、倡导了自主自学的学习风气。课堂大开放,让学生自己感悟,老师不必为控制课堂而感到吃力,讲一讲,变成了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3、理解了李商隐诗歌的迷离风格,学习了多种表达技巧,强化了文言阅读能力的训练,学习了标点符号的运用。

锦瑟李商隐

李商隐 锦瑟

锦瑟 李商隐

唐诗之李商隐:锦瑟

李商隐《锦瑟》原文赏析注译

李商隐诗歌《锦瑟》的创作主旨

唐诗《锦瑟》

《锦瑟》课文教案

唐诗之《锦瑟》

李商隐锦瑟写作特点及常考句子

解读李商隐诗《锦瑟》(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解读李商隐诗《锦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