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钟的向方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共含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钟的向方反”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

篇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

一、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 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 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原子核:带正电

质 子 :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带正电)

中子 :(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中子数可以为零;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注: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为核电荷数。)

6、科学上把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铁元素就是指铁原子的总称。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7、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在离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小于电子数为阴离子。

8、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是氕、氘、氚 。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9.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

四.组成物质的元素

1、单质和化合物

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

单 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例:氧气 氧化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混合物 例:水

混合物 :如空气、天然水、盐酸 、所有的溶液

2.比较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区别

3、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分

①    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    组成物质(单质和化合物)

①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    构成分子,也直接构成物质

使用

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联系

元素是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由原子中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4元素的分布

①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含意最多的是铝,其次是铁。

②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碳和氢。铁、碘、锌等为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应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

③海水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氢,含量较高的还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④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篇2: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

一、水的组成和循环

1.水循环的途径包括: 循环(大循环); 循环(小循环); 循环(小循环)。

2.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是水发生 变化,外因是 (能量)和地心引力(动力)。

3.水循环的环节: (植物蒸腾)、 、降水、下渗、地下径流、地表 等。

4.水电解时,在两个玻璃管中都产生了气泡,并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正极产生的是 ,V负∶V正= 。

5.气体的鉴定:氧气的鉴定方法—— ;

氢气的鉴定方法—— 。

二、浮力

1.浮力的方向: 。

2.浮力的测量方法: 法(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和浸在液体中的读数差)。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 受到的重力。即F浮= = 。

4.物体的沉浮。

(1)当F浮>G,物体 ;当F浮=G,物体 ;当F浮

(2)ρ液 ρ物,物体上浮;ρ液 ρ物,物体悬浮;ρ液 ρ物,物体下沉。

4.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的性质、 ;气体还受到 影响。

5.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溶液的配制。

(1)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

(2)主要仪器:①玻璃仪器:试剂瓶、 和 ;②其他仪器:

三、溶液

1.物质分散在水中时,会形成溶液和浊液,浊液可分为 和 ,溶液可分为 和不饱和溶液,或 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的饱和溶液,通过 、 可变为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 、 、 等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

3.溶解度: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反映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

四、物质的分离

1.常见的水净化方法。

(1) 法:用明矾、活性炭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沉淀液体中不溶性的固体杂质。

(2) 法:用溶解、过滤等方法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3) 法:用加热、蒸馏、冷凝等方法分离液体混合物(沸点不同)。

(4) 法:将溶质(可溶性的固体)和溶剂分离开。

2.过滤操作的要点。

一贴:滤纸紧贴 。

二低:滤纸低于 边缘,滤液低于 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 。

篇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

五.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元素名称的符号。。

2、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除H、N、O、F、Cl、Br、I外,其它元素还可表示一种物质。例:H表示氢元素和1个氢原子,而Na表示钠元素、1个钠原子和金属钠。如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则只能表示几个某原子。例:2O只能表示2个氧原子,mCu只能表示m个铜原子。

3.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

(2)元素根据其核电荷数从小到大按原子结构规律排成的周期表叫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排列。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要知道元素周期表的一些结构和规律。

六.表示物质的符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4、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

一二铜,二三铁;三铝四硅五价磷;二四六硫二四碳;单质化合价为0。

5、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A化合价有正、负之分;

B在化合物里,通常金属元素显正价(氢为+1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显-2价);

C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最重要的一条规则);

D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E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是可变的;

F同一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化合价也可能不同。

6、离子符号的表示:

⑴先写上元素符号,在其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电性。如Na+ Cl-

⑵有些离子是带电的原子集团,方法与上同,将它看成一个整体即可,称为某某离子。如:铵根离子 NH4+ , 碳酸根离子 CO32-

8、如何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呢?

口诀1: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

口诀2:氢、金前,非金后;氧化物,氧在后。(有机化合物的书写除外)

七.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相对原子质量: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量就等于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种12C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12相比所得到的比值。

3.化学式的意义:以CO2为例:

(1)表示该种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2)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CO2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4)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5)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

(6)、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篇4: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

1.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重)

调平: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②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③调节横梁一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天平调平衡了。

注:若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边(左边大,右边小),则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反之向左移。 称量:④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从大到小)

⑤等砝码加到指针离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不多时(在中央刻度线左边),应向右移动游码(此时不能移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再次平衡,

⑥这时右盘里的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指示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若物体和砝码放错位置,则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的总质量,砝码的总质量=物体质量+游码质量 称量完毕:⑦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①不能用手去触摸天平托盘和砝码 ②砝码用镊子拿取,轻拿轻放

③不可把潮湿物品或者化学药品直接放到天平上,可放在纸上(各放一张)或烧杯中称量。 ④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称量范围)

2、长度的单位是 米 ,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升和毫升 。

3.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 或量杯 ,读数时视线应与 凹形液 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4.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5.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

6.物体的 冷热程度 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7.温度计的结构组成?(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

8.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A、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B、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C、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

D、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9.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是0℃,水沸腾时 的温度是100℃。

10.常用的温度计有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C—42C,最小刻度0.1C。

11. 体温计的特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

作用 ①这样使得其可以拿出来读数②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后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用.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甩过就给正常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5℃但给39.0℃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0℃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或体温计在结构上与一般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

12.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用来表示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的质量是由 物体本身 决定的,

它不随 温度 、 位置 、 形状 、 状态 的变化而改变。

13.实验室测质量的仪器是 托盘天平,它的结构有哪些?(P21页)

14. 时间间隔:上一节课45分钟。回家走了30分钟(是表示一段时间)

时刻:现在是12:20 ,我中午11:45吃饭(表示某一点的时间)

15.掌握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理解)钟、表是我们最常用的计时器。

16.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交流与交流

篇5: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

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否有应激性、能否生长、是否需要营养、能否繁殖、能否呼吸、是否进行物质交换等。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动物——直接摄取食物;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 (动物)分类时,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由于分类的依据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3 鱼、鸟、人等动物身体背部都有一条 脊柱 ,它是有许多块脊椎骨 组成,称为 脊椎动物 。

4 脊椎动物按从低等到高等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 鱼类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鳞片。

6 青蛙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7 两栖类的共同特点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

8 爬行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鸟类的共同特点是身体表面都有羽毛,体温恒定,能够飞翔

10、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是恒温,哺乳动物特有的特点是全身被毛、胎生、哺乳

11、脊椎动物五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名称及分类标准和结果。(P44页)

12、无脊椎动物各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名称及分类标准和结果。(P45页)

13、昆虫体内没有 骨骼 ,但体外有 保护 作用的 外骨骼 ,身体分成三部分是 头、胸、腹 ,腹部有三对足, 两 对翅。

14、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的区别: 有无种子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有无果实)。

15、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是 裸子植物 ,结构最简单的植物是藻类植物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是 哺乳动物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

16、无种子植物三大类:蕨类植物的特点是有根、茎、叶(蕨、胎生狗脊、贯众、卷柏)苔藓植物的特点是无根、有茎、叶(地钱、葫芦藓)藻类植物的特点是无根、茎、叶(紫菜、海带、水绵)

18、植物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所有生物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P50页)

19、 罗伯特。胡克 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 细胞壁 ,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

20、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21、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汁)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表述并判断动、植物细胞的区别。重点)

22、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23、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 染色体(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后它会平均分配 到两个子细胞中。

24、细胞分裂的意义是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加。使多细胞生物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意义是使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细胞的生长意义是使细胞体积增大。单细胞生物特点: 个体微小,全部生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25、衣藻是单细胞植物 ,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 ,它们的各个结构名称?(P65页)

26、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叫 菌落 ;一个菌落有百万个细菌。

27、细菌的大小与一般细胞相比要 小(很多) ;它要依靠 现成的有机物 生活;它没有 叶绿体 ,没有 摄食结

构 ,还因为没有 细胞核 ,被称为 原核 生物。

28、细菌有哪些结构?结构可分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鞭毛,(无细胞核)根据细菌形态可为 球菌 杆菌 、 螺旋菌

29、 动物 、 植物 、 真菌 是属于真核生物,那是因为它们的细胞里 都有细胞核 30、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食用菌等,食用菌又有香姑、蘑菇、金针姑、木耳等 31、食物的保存方法有 干藏法 、 冷藏法 、 真空保存法 、 加热法 32、组织是指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细胞群。(注意细胞群与菌落的区别)

33、皮肤中有感受触摸的触觉小体 ,反应冷感的冷敏小体 ,反应热感的热敏小体 ,反应痛感的神经末梢 。

34、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35、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有 根、茎、叶 ,生殖器官有 花、果实、种子 。

36、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P75页)

37、讲述食物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各个消化器官是如何工作的?(P76页) 38、人体八大系统名称是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内分泌、消化系统。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

八年级物理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期末复习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人教科工作总结

教科处工作计划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2章复习资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