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辜鸿铭简介(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anf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辜鸿铭
姓名:辜鸿铭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57年
出生地:南洋马来半岛
作洋文 讲儒道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也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辜鸿名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天才
1857年,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侧的槟榔屿。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而这个几辈子惯同西方人打交疲乏的家庭也让辜鸿铭继承了西方人的潜质。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一到英国,布朗先生马上安排辜鸿铭的教育。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他让辜鸿铭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家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9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40年后当另一位圣手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捍卫东方文明的怪杰
回到南洋的辜鸿铭,在新加坡碰到了另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语言学家马健忠。马健忠建议他认真研究千年流传的中国文明,并劝道:“似你这等深通西洋学术文物、典章制度的人才,正当国家用人之际怎好居此不中不洋之地,久困于庸庸凡夫之中呢?”这次会面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很快地捧起线装书开始研读。说服母亲后,他回到祖辈世居的中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并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还自号“汉滨读易者”。
很快,他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同时作为文化捍卫者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拖长辫子的北大教授
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他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景,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著名我士慕名拜访。英国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他毫不客气地以其渊深的西洋学术涵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各位大家钦佩不已。与此同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也把守旧的辜鸿铭立为论战的靶子。 1928年4月30日,潦倒的辜鸿铭在北京病故,结束了他奇异的一生。
他死后,围绕着他的炫丽的光环与“落伍、倒退”的声名几乎同时消逝了,近年来,辜鸿铭的著作被重新发现,人们将负载着中国精神的洋文重又译回中文。热闹的同时,又似乎过分执著于他留辫子、穿长袍的古怪形象和对小脚、蓄妾的赞美,而忽视了他的精神。另一位作洋文很有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他说: “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 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而一位外国作家也曾说过:“辜鸿铭死后,能作中国诗的外国人还没有出现。”看来西方人也是当他为同类的。
译作:《论语》、《中庸》、《大学》
英文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
辜鸿铭与托尔斯泰
前北大英文系教授辜鸿铭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身上具有许多矛盾的现象。他既精通多种外文,又深谙西方文化,对之颇有感情;却信守儒家道德,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身为近代的名牌大学教授,却在民国以后仍拖着稀疏小辫子,穿长袍马褂,甚至提倡纳妾。世称其为京城一景,或誉之曰“文化怪杰”。
辜氏的“怪癖”
自然遭到非议,不过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不但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学与文化,而且由于亲历了西方社会列强的混战,看出西方文化的弊病,因而更感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故而极力向西方推荐中国文化。他游学西方时就以多种外文写作,在海外出版多种著作,认真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其著述早就为世界所新推崇。
正是出于此种意向,他想到了具有深厚人道主义思想的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主动向后者赠书,把自己用英文写的《当今,皇上们,请深思!论俄日战争道义上的原因》和《尊王篇》两本书,通过俄国驻上海的总领事勃罗江斯基转递,送交托尔斯泰。
辜氏题赠的两本书如今仍珍藏在莫斯科以南200公里外托尔斯泰庄园的藏书室里。其内容恰恰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优越和批评西方文化的弊端。《当今……》那本书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从东西方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文化的冲突来解释战争的起因,进而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尊王篇》则介绍中国传统的政权观念和改良派的新思想,宣扬君主主义。
赠书在193月送出,是年托翁78岁。他接书后的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便很快作出反应。先是请秘书复信致谢,并让好友切尔特科夫把他在国外出版的违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邮寄回赠辜氏。后又于同年9、10月间亲自写了一封公开的复信,题为《致一个中国人的信》,先后用德文和法文发表在德国的《新自由报》和法国的《欧罗巴邮报》上,在欧、亚两洲引起反响。同时印出俄文版单行本。这封信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后来已收入《托尔斯泰全集》(百年纪念版,第36卷),曾于19译成中文,登在我国的《东方杂志》(元月号)上。
那封近万言的长信开头是这样的:
“我收到您(指辜氏)的书,并怀着极大的兴趣将其读完,特别是《尊王篇》。”
接着便表达了托翁对中国的一往情深:
“中国人民的生活,过去一向令我极为关注。我曾经尽力去了解我所能了解的中国生活里的事物,尤其是中国的宗教智慧——孔子、孟子、老子的著作及其注疏。我也看过中国的佛经和欧洲人写的有关中国的书。近来,在欧洲人,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俄国人对中国施行了那些暴行之后,中国人的一般情绪,当时和现在都令我特别关注。”
看来,正是基于对列强侵华的强烈愤慨,使得托翁和辜氏有了共同的感情,才能很快亲近起来,以致初次的文字之交竟像是知友之间诚挚的谈心。托尔斯泰晚年以坚决放弃贵族特权、坚定不移走“平民化”的道路、反对侵略和压迫、反对不义的战争著称,尤其同情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命运。如此高尚的人格恰恰为辜鸿铭所敬重。在莫斯科托尔斯泰博物馆里,有一份辜氏签名的贺词,即是明证。贺词里写道:
“今日我同人会集,恭祝笃斯推(按:即托尔斯泰的早期中译名)先生八秩寿辰。窃惟先生当代文章泰斗,以一片丹忱,维持世道人心,欲使天下同归于正道,钦佩曷深……此真千载一时之会也,同人不敏,有厚望焉,是为祝。”
这是199月9日(俄历8月28日)托翁80华诞时,包括辜氏在内的一些中外人士在上海集会庆祝,向托翁致送的祝词,用中、英、法三种文字写成。从中可以看出辜氏(及以他为代表的文化人士)是敬重于托翁的,首先是作为“当代文章泰斗”,还有那“维持世道人心,欲使天下同归于正道的”“一片丹忱”,也即维护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赤诚之心。
反过来,托翁的回信中看重辜氏的,也是后者反对列强侵略、批判西方文化的大无畏精神。当然从中也透露出托翁赞同辜氏维护君主主义思想,及其反对中国走“西方化”道路的主张。
不过,对于中国今后的走向,两人的观点似不相同。托翁向辜氏的说教是:
“只要中国人继续像他们过去一样,过着和平的、热爱劳动的和从事农耕的生活,在行为上遵循他们的三种宗教:儒教、道教、佛教的教义(三者是一致的,都是要摆脱一切人的权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忍让、爱——人及一切生灵),他们现在所遭受的一切灾难便会自行消亡,任何力量都不能战胜他们。”
而辜氏则摈弃托翁“不抗恶”和“忍让”的说教,坚持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即发扬“国粹”,以战胜西方列强的邪恶。即如托翁已感到的那种抗争的气魄:“从您的书中看到了中国表现出战斗的精神、用武力抗击欧洲民族所施加于它的暴行之愿望。”
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生涯所知,辜氏也是中国人当中最早直接向托翁表达了不同于后者的说教,指出反抗才有出路之见解的。是故托翁看了辜著之后才直言自己是“现在怀着恐惧和忧虑的心情听到并从您(辜)的书中看到”这种精神,担心“如果中国人真是失去了忍耐……那就很可怕了”。
自然,两人不同的主张中也反映了两国之间、两种文化传统的异同。
辜鸿铭卒于1928年。他同托尔斯泰的文字交往已经成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辜鸿铭(2)
捍卫东方文明的怪杰
回到南洋的辜鸿铭,在新加坡碰到了另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语言学家马健忠。马健忠建议他认真研究千年流传的中国文明,并劝道:“似你这等深通西洋学术文物、典章制度的人才,正当国家用人之际怎好居此不中不洋之地,久困于庸庸凡夫之中呢?”这次会面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很快地捧起线装书开始研读。说服母亲后,他回到祖辈世居的中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并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还自号“汉滨读易者”。
很快,他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同时作为文化捍卫者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拖长辫子的北大教授
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网等七国风。”他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景,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著名我士慕名拜访。英国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他毫不客气地以其渊深的西洋学术涵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各位大家钦佩不已。与此同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也把守旧的辜鸿铭立为论战的靶子。 1928年4月30日,潦倒的辜鸿铭在北京病故,结束了他奇异的一生。
他死后,围绕着他的炫丽的光环与“落伍、倒退”的声名几乎同时消逝了,近年来,辜鸿铭的著作被重新发现,人们将负载着中国精神的洋文重又译回中文。热闹的同时,又似乎过分执著于他留辫子、穿长袍的古怪形象和对小脚、蓄妾的赞美,而忽视了他的精神。另一位作洋文很有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他说: “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 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而一位外国作家也曾说过:“辜鸿铭死后,能作中国诗的外国人还没有出现。”看来西方人也是当他为同类的。
国学大师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往来,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从19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而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当时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他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们一片静默。
辜鸿铭与其《论语》翻译
辜鸿铭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其英语造诣颇高,具有独特的思想.辜鸿铭所译<论语>以其独有的翻译风格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文拟从辜鸿铭其人入手,探讨其保守主义思想在<论语>翻译中的体现.
作 者:陈青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刊 名: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年,卷(期): “”(1)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保守主义 《论语》翻译 归化风流名士辜鸿铭
名士辜鸿铭的'风流与他的语言天才一样,独领风骚,似无人可及.
作 者:张昌华 作者单位: 刊 名:成功(教育版) 英文刊名:SUCCESS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 关键词:《记辜鸿铭》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通过辜鸿铭之“怪”行为,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了解辜鸿铭,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
3.学习辜鸿铭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
一些名人,往往以其耀眼的光芒而使我们难以接近;神化、圣化,往往使我们仰视难及。幸好,胡适先生用白描的手法,略带幽默的笔法,或闻他言,或由自叙,把中国名人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给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就是——辜鸿铭。
2.作者介绍。(见PPT)
3.问题研讨:
(1)文章通过那些小事情,表现了辜鸿铭之“怪”?这些“怪”行为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各小组交流答案,汇报成果)
【参考解答】:狷介耿直、抗拒时俗、率直真诚
(2)可以这么说,在辜鸿铭的这些性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但为何用种种“怪”行来加以表现了?这里就涉及到文化与人格的问题了!
【补充材料】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余秋雨在《重峦叠嶂的家园》中这样写道: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重峦叠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性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游戏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①辜鸿铭属于那种文化人格呢?——游戏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②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辜鸿铭的这种文化人格。(各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质疑或补充)
【参考解答】: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因此,辜鸿铭的“怪”只是以一种可笑和古怪的方式,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实践了人格上的特立独行。
【教师略作发挥】: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在社会一角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文,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孤独的小路。辜鸿铭亦其中之一。
4.总结:跟大家一样,没读此文前,对辜先生是只知其名,略知其行,不知其心。今日读此文,不但知其行,还略知其心。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也好,安身自立也罢,只要骨子里不忘天下、心有苍生,他就是一个爱国者!这一点,辜先生,当之无愧!
5.动笔:一句话说鸿铭。
备完这节课时,已是深夜,情不自禁,写下小诗一首,以此缅怀辜鸿铭先生。
孤鸿鸣
清野茫茫无明月,孤鸿翩翩有哀情。
啜露饮泉夸名在,高行伤身谁与怜?
寒枝难尽不肯栖,万载垂范慕青云!
岂与燕雀中庭戏,冲天一鸣到九天。
5.作业布置。
阅读“半瓣花上说人情”专题中的另外两篇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独特的性格、人生经历与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心灵。
【教后反思】:《记辜鸿铭》一文,文章本身没有阅读障碍,较简易,因此,如何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则成了我这一节课必须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的备课思路就是引导学生从几件小事去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以此窥探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
应该说,余秋雨先生的《重峦叠嶂的家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恰当的引用保证了这节课观点的正确性和理论根基。
困难就在于,高一的学生能否理解这一问题。当然,正是有可能不解,才有了去探讨的空间,所以,课堂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则是顺利完成目标的重要保证。(见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心有余悸,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还是高了点,倘若问题设置不当,学情分析不明的话,这堂课很难推进。但是,目标高并不意味无法可解,学生中“隐藏”着很多有独特见解的人物,给他们舞台,激发他们的热情,敢去说,愿意去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走向实质的过程。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
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跳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
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
《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
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
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
“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
”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
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
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
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
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
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
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
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
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
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
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
让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
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
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
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
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
觉出什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
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
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胡适散文《记辜鸿铭》
民国十年十月十三夜,我的老同学王彦祖先生请法国汉学家戴弥微先生(Mon Demiéville)在他家中吃饭,陪客的有辜鸿铭先生,法国的Ⅹ先生,徐墀先生,和我;还有几位,我记不得了。这一晚的谈话,我的日记里留有一个简单的记载,今天我翻看旧日记,想起辜鸿铭的死,想起那晚上的主人王彦祖也死了,想起十三年之中人事变迁的迅速,我心里颇有不少的感触。所以我根据我的旧日记,用记忆来补充它,写成这篇辜鸿铭的回忆。
辜鸿铭向来是反对我的主张的,曾经用英文在杂志上驳我;有一次为了我在《每周评论》上写的一段短文,他竟对我说,要在法庭控告我。然而在见面时,他对我总很客气。
这一晚他先到了王家,两位法国客人也到了;我进来和他握手时,他对那两位外国客说:Here comes my learned enemy !大家都笑了。入座之后,戴弥微的左边是辜鸿铭,右边是徐墀。大家正在喝酒吃菜,忽然辜鸿铭用手在戴弥微的背上一拍,说:“先生,你可要小心!“戴先生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坐在辜疯子和徐颠子的中间!”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Cranky Hsü”和“Crazv Ku”的两个绰号。
一会儿,他对我说:“去年张少轩(张勋)过生日,我送了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什么?”我当他是集句的对联,一时想不起好对句,只好问他,“想不出好对,你对的什么?”他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我也笑了。
他又问:“你懂得这副对子的意思吗?”我说:“‘菊残犹有傲霜枝’,当然是张大帅和你老先生的辫子了。‘擎雨盖’,是什么呢?”他说:“是清朝的'大帽。”我们又大笑。
他在席上大讲他最得意的安福国会选举时他卖票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听他亲口讲过好几次了,每回他总添上一点新花样,这也是老年人说往事的普通毛病。
安福部当权时,颁布了一个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有一部分的参议员是须由一种中央通儒院票选的,凡国立大学教授,凡在国外大学得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许多留学生有学士硕士博士文凭的,都有人来兜买。本人不必到场,自有人拿文凭去登记投票。据说当时的市价是每张文凭可卖二百元。兜买的人拿了文凭去,还可以变化发财。譬如一张文凭上的姓名是(Wu Ting),第一次可报“武定”,第二次可报“丁武”,第三次可报“吴廷”,第四次可说是江浙方音的“丁和”。这样办法,原价二百元的,就可以卖八百元了。
辜鸿铭卖票的故事确是很有风趣的。他说:“ⅩⅩⅩ来运动我投他一票,我说:‘我的文凭早就丢了’,他说:‘谁不认得你老人家?只要你亲自来投票,用不着文凭。’我说:‘人家卖两百块钱一票,我老辜至少要卖五百块。’他说:‘别人两百,你老人家三百。’我说:‘四百块,少一毛钱不来,还得先付现款,不要支票。’他要还价,我叫他滚出去。他只好说:‘四百块钱依你老人家。可是投票时务必请你到场。’ “选举的前一天,ⅩⅩⅩ果然把四百元钞票和选举入场证都带来了,还再三叮嘱我明天务必到场。等他走了,我立刻出门,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把四百块钱全报效在一个姑娘——你们都知道,她的名字叫一枝花——的身上了。两天工夫,钱花光了,我才回北京来。”
“ⅩⅩⅩ听说我回来了,赶到我家,大骂我无信义。我拿起一根棍子,指着那个留学生小政客,说:‘你瞎了眼睛,敢拿钱来买我!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从今天以后不要再上我门来!’“那小子看见我的棍子,真个乖乖的逃出去了。”说完了这个故事,他回过头来对我说:“你知道有句俗话:‘ 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我上回听说ⅩⅩⅩ的孔教会要去祭孔子,我编了一首白话诗:
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
孔会拜孔子,孔子要上吊。
“胡先生,我的白话诗好不好?”一会儿,辜鸿铭指着那两位法国客人大发议论了。他说:“先生们,不要见怪,我要说你们法国人真有点不害羞,怎么把一个文 学博士的名誉学位送给ⅩⅩⅩ!Ⅹ先生,你的《ⅩⅩ报》上还登出ⅩⅩⅩ的照片来,坐在一张书桌边,桌上堆着一大堆书,题做“Ⅹ大总统著书之图”!呃,呃,真羞煞人!我老辜向来佩服你们贵国,——La belle France !现在真丢尽了你们的La belle France 的脸了!你们要是送我老辜一个文学博士,也还不怎样丢人!可怜的班乐卫先生,他把博士学位送给ⅩⅩⅩ,呃?”
那两位法国客人听了老辜的话都很感觉不安,那位《ⅩⅩ报》的主笔尤其脸红耳赤,他不好不替他的政府辩护一两句。辜鸿铭不等他说完,就打断他的话,说:
“Monsieur,你别说了。有一个时候,我老辜得意的时候,你每天来看我,我开口说一句话,你就说:‘辜先生,您等一等。’你就连忙摸出铅笔和日记本子来,我说一句,你就记一句,一个字也不肯放过。现在我老辜倒霉了,你的影子也不上我门上来了。”那位法国记者,脸上更红了。我们的主人觉得空气太紧张了,只好提议,大家散坐。
上文说起辜鸿铭有一次要在法庭控告我,这件事我也应该补叙一笔。在民国八年八月间,我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三期登出了一段随感录:现在的人看见辜鸿铭拖着辫子,谈着“尊王大义”,一定以为他是向来顽固的。却不知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当他壮年时,衙门里拜万寿,他坐着不动。后来人家谈革命了,他才把辫子留起来。辛亥革命时,他的辫子还没有养全,拖带着假发接的辫子,坐着马车乱跑,很出风头。这种心理很可研究。当初他是“立异以为高”,如今竟是 “久假而不归了”。
这段话是高而谦先生告诉我的,我深信高而谦先生不说谎话,所以我登在报上。那一期出版的一天,是一个星期日,我在北京西车站同一个朋友吃晚饭。我忽然看见辜鸿铭先生同七八个人也在那里吃饭。我身边恰好带了一张《每周评论》,我就走过去,把报送给辜先生看。他看了一遍,对我说:
“这段记事不很确实。我告诉你我剪辫子的故事。我的父亲送我出洋时,把我托给一位苏格兰教士,请他照管我。但他对我说:‘现在我完全托了Ⅹ先生,你什么事都应该听他的话。只有两件事我要叮嘱你:第一,你不可进耶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我到了苏格兰,跟着我的保护人,过了许多时。每天出门,街上小孩子总跟着我叫喊:‘瞧呵,支那人的猪尾巴!’我想着父亲的教训,忍着侮辱,终不敢剪辫。那个冬天,我的保护人往伦敦去了,有一天晚上我去拜望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很顽皮,她拿起我的辫子来赏玩,说中国人的头发真黑的可爱。我看她的头发也是浅黑的,我就说:
‘你要肯赏收,我就把辫子剪下来送给你。’她笑了,我就借了一把剪子,把我的辫子剪下来送了给她。这是我最初剪辫子的故事。可是拜万寿,我从来没有不拜的。”他说时指着同坐的几位老头子,“这几位都是我的老同事。你问他们,我可曾不拜万寿牌位?”我向他道歉,仍回到我们的桌上。我远远的望见他把我的报纸传给同坐客人看。我们吃完了饭,我因为身边只带了这一份报,就走过去向他讨回那张报纸。大概那班客人说了一些挑拨的话,辜鸿铭站起来,把那张《每周评论》折成几叠,向衣袋里一插,正色对我说:“密斯忒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你若不道歉,我要向法庭控告你。”我忍不住笑了。我说:“辜先生,你说的话是开我玩笑,还是恐吓我?你要是恐吓我,请你先去告状;我要等法庭判决了才向你正式道歉。”我说了,点点头,就走了。
后来他并没有实行他的恐吓。大半年后,有一次他见着我,我说:“辜先生,你告我的状子进去了没有?”他正色说:“胡先生,我向来看得起你;可是你那段文章实在写的不好!”
★ 杨铭求职信
★ 黄庭坚《砥柱铭》
★ 黄庭坚 砥柱铭
★ 罗保铭语录
★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
★ 翟鸿燊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