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端石砚铭》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傍晚不对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端石砚铭》(共含7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傍晚不对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轼《端石砚铭》

篇1:苏轼《端石砚铭》

苏轼《端石砚铭》四则

宋代·苏轼

(一)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

(二)

与墨为人,玉灵之食。与墨为出,阴鉴之液。

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

(三)

彤池紫渊,出日所浴。蒸为赤霓,以贯旸谷。

是生斯珍,非石非玉。因材制用,璧水环复。

耕予中洲,艺我元粟。投粒则获,不炊而熟。

(四)

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

墨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日月凛然。

篇2:苏轼《天石砚铭》阅读练习

苏轼《天石砚铭》阅读练习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先君:这里指苏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17.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译文: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

答: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16.(2分)B

17. (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 (3分)“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19. (3分)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徳,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徳”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篇3:浅谈苏轼竹弈砚

此砚作长方形,长17cm,宽9.8cm,高3.2cm,属履盖形,清晚期杰作,石品为祁阳石。

砚依俏色而雕,构思精巧,砚盖右上角所刻绘之竹不蔓不枝写意味颇浓。左下角雕刻人物额着高帽,大耳垂肩,上眼微挑,髯须所飘,侧微坐于枯木怪石之上,呈醉态之状,观棋弈体味人生。揭盖而观整幅画面,别致巧雅,将月下园林之境所刻绘其上。砚堂呈夔龙门形,砚池巧作“门屏”刻绘一体,合二为一。此砚人物应是中国传统文人所尊崇的杰出代表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政治颠沛流离,跌荡起伏。但其诗画艺术却为天下文人所尊崇。据传苏东坡作品最精者,均是其醉后或兴致昂扬之时的作品,自论书画时总是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块也”。

纵观苏东坡其天才横溢,神气十足,在中国艺术史上,尤其是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独创一派。苏轼一生最重要的消寝,而“消遣”思想则是他的戏墨之作。其创造性的艺术冲动和自由发挥给中国艺术留下了不朽的影响。在宋朝,由于受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文人画派奠定了基础,较为崇尚气韵生动与艺术坚强的主观性,体现出诗画同源的艺术原理,以及对大自然声色气味神怡喜悦的表现。

苏轼自幼仰慕吴道子,在贵州数年间隙,一直倾注于全部时光致力于绘画,其诗画朋友皆聚会于京师,正如一个棋奕高手游弈于棋盘之外,广结贤友,文人生活愈发充实。其门下“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不断在他书斋中流连盘桓棋弈诗画之中,饮酒进餐,笑谑作诗,大部分时间都在陶然佳境中过活,砚盖雕刻一棋盘意指此“弈”。

宋李公麟绘“西园雅集”即是此构图全篇刻绘写意之境,传中国艺术史上宋“十六名家”聚会于驸马王诜的庭园之中雅集,此苏轼“竹弈”砚则取自此意。

画中一石桌陈列于花园中高大翠竹之下,苏东坡头戴高帽,身着长袍,倚桌观“弈”,苏轼高帽颇有讲究,帽高顶窄,微向前倾,后人称为“子瞻帽”,受人欢迎,竟招致很多文人模仿。

东坡绘墨竹,师文同(文与可),画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有掀舞之势,米芾论“绘墨竹,从地一直一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且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论云“作枯木竹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亦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可见苏轼绘竹图枯木怪石很有奇想远寄,同时惜墨如金,纯出自然。

我们欣赏砚雕刻图中所刻的竹枝竹叶,皓似一月当天,依稀可见,创造出两种效果。第一,因为没有其它不相干景物,故能刺激观赏者的想象;第二,暗示那几片竹枝竹叶,在月夜安然静止也好,或风雨中摇摆也好,在其表现出来的单纯律动美上,是令人百观不厌的。因此,苏东坡犹喜律动的竹枝竹叶和粗犷的岩石。后影响至清郑板桥所绘竹石图写意风格,估且称为印象主义。

东坡通过绘竹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论文人画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时这样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矣,人皆尽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盗名者,必托于无尝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所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画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辩,与可之于作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果而挛挛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芽角脉络,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不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我们读古惜古,欣赏古砚应取意与古人,但不囿于古,应体味古砚苍老醉厚的味道,吸取精神营养充实自己。苏轼在朋友家墙壁上自题竹石诗:

“空肠得酒芒角上,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引用于此意在揭示苏轼人品的质朴与画风的简洁,肝肠气贯,如日长虹。论述中国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而人只是沧海一粟。不论一竿修竹或一堆盘根槎石,或深山烟雨江上雪景,都是爱好自然的表现。

中国传统有句谚语,就是说评定一个人如何要盖棺而论。人生如戏,只有在幕落之时方可下断语,把时间和传统赋予你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便呈现你眼前了。

苏轼名盛之时,达于极点,受到所有文人朋友的崇敬,位居高位,但他坚持己见,铮铮竹石,令其饱受其苦。以人品论,他是整个官场之中巍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无人能望其项背。但在其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他常劝诫好友诸仁“一日俭、二日慈”,其在政治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二义为贤臣所必备。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前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轼的人生道路崎岖坎坷,瞬息万变,但他闲谈人生,寒暑适。时而醉酒人生,月夜赤壁;时而头戴斗笠,手扶梨耙击牛角咏立于田埂,手持藤杖,倚石而坐雪堂阶下,序写人生的豪华。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对苏轼竹弈图的解析,得自于购买林语堂先生所著《苏东坡传》,读后顿悟,方解其味。此砚得之于山西省侯马市,进而揭开对历史人物的释疑,摒弃人云亦云墨守旧说的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风朝雨夕思古人,山高水长有神悟”,我集古砚摩挲与此,其间孜孜不倦地访辑,节衣缩食地购置,历经坎坷。但能够让他们所经受的灾厄得以善待,这就是我们藏家的历史责任,此心无悔,吾惜此砚,意在对苏轼所尊所崇,品其学风人格魅力,学有所长。

篇4:《砚铭考》阅读理解及答案

《砚铭考》阅读理解及答案

砚 铭 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5.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D.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参考答案:

5.C,说的是砚铭的共性,不是明清独有。

6.A,前后缺少因果关系。

7.D,“宋代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的推论不成立,因为文天祥的砚铭虽然用散文写成,其他砚铭用什么写成没有点出来。

篇5:砚铭考阅读理解附答案

《砚铭考》阅读材料

砚铭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砚铭考》阅读习题

5.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D.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篇6:砚铭考阅读理解附答案

5.C,说的是砚铭的共性,不是明清独有。

6.A,前后缺少因果关系。

7.D,“宋代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的推论不成立,因为文天祥的砚铭虽然用散文写成,其他砚铭用什么写成没有点出来。

篇7:《砚铭考》说明文中考 阅读答案

《令人恐怖的冰川病毒》阅读训练及答案

目前,一种真正对人类形成威胁的现象,正在悄无声息地接近,它来自寒冷极地的冰川。

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速度正在加快。人类对这一情况的担心,以前只是局限在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更多的陆地这方面。但最近的海洋和气候学家的研究表明:冰川的融化,将会释放出被冻结的许多恐怖病毒。这些病毒眼下被关在那个“魔瓶子”里,一旦有人启开瓶塞,人类可就要遭殃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病毒即使经历几千、几万年可能依然保持着生命力。这一点不久前在格陵兰岛上得到了证实。当研究冰层物质的科学家们,从冰川和冰原深处取出大约13020xx年前的冰层样品时,令人惊骇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古老的冰芯中竟然释放出了一种能够攻击植物的细菌病毒。这表明一旦环境和温度条件许可,这些冻结在极地冰川中的病毒和细菌就会再度活跃、繁殖、传播甚至发生变异,引发大规模的疾病和灾难,从而会导致物种灭绝。

当然这种不幸至今还没有发生过,这是因为地球在它将过50亿年的运动中,它的环境和气候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变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不幸的是,人类自身却以破坏地球环境使地球变暖的方式在给自己的脖子上套吊索。

研究者发现,在这些古老的冰层中所隐藏的病毒种类相当繁杂,如各种怪异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质病毒。对这些可能重见天日的病毒。美国斯塔摩尔教授指出:“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病毒会再次返回到现代文明社会中,也不能确定这些病毒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但确定无疑的是,这一切将会发生。”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病毒已经在冰底埋藏了很长时间,它们的生命力和传染性不会像从前那样强烈,真正的危险可能会非常遥远。然而,从理论上讲。谁也不能武断地说,这些重见天日的古老的细菌和病毒不会再次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有无数生物物种在极短的时期内神秘的消失,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恐龙了。今天主宰着地球的人类,会不会因为冰川融化所引发的灾难而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

1. 用一句话概括你从文中获取的信息。

2. 根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说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谁也不能武断地说,这些重见天日的古老的细菌和病毒不会再次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

3. 作者认为冰川病毒可能肆虐人类的依据是什么?

4. 你如何理解“人类自身却以破坏地球环境使地球变暖的方式在给自己的脖子上套吊索”这句话?

5. 文章末尾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6. 请根据文章透露的信息,拟一则关于环保的宣传标语。

答案:

1. 极地冰川融化释放古老病毒,将对人类形成威胁。

2. 表示限制的修饰语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3. 一旦环境和温度条件许可,这些冻结在极地冰川中的病毒和细菌就会再度活跃、繁殖、传播甚至发生变异,引发大规模的疾病和灾难,从而会导致物种灭绝。

4. 人类肆意破坏环境,使得地球变暖最终受害的必将是自己。

5. 人类要想不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惟有从现在起,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6. 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砚铭考》语文阅读答案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5.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D.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参考答案:

5.C,说的是砚铭的共性,不是明清独有。

6.A,前后缺少因果关系。

7.D,“宋代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的推论不成立,因为文天祥的砚铭虽然用散文写成,其他砚铭用什么写成没有点出来。

砚边随笔

《记铭说志》《小石潭记》教案设计及练习

杨铭求职信

黄庭坚《砥柱铭》

黄庭坚 砥柱铭

文房四宝砚说明文作文

辜鸿铭简介

罗保铭语录

黄庭坚《砥柱铭》题跋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

苏轼《端石砚铭》(整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轼《端石砚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