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力力也曾善行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共含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力力也曾善行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

篇1: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3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1、时间:1640—1688年(近半个世纪)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4、领导人: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5、结果: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定《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6、影响:

(1)国内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 国际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7、《权利法案》:1689 年,目的——限制国王权力;制定机构——英国国会;内容: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

1、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775年——1783年

3、战争的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建军:组织大陆军,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③独立: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7月4日为美国独立日)。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⑤胜利:1781年约克镇投降。

⑥结束:1783年,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标志着独立战争结束。

4、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5、历史意义:

国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际: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的推动了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6、华盛顿的主要活动:①第二届大陆会议组织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②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连任两届。

7、对华盛顿的评价: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美国的民族英雄。

8、《独立宣言》反映的核心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大化改新:

1、日本的发展简史:

①、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今天的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②、646年,大化改新,之后正式更名为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③、10世纪中期出现武士阶层,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天皇成为傀儡,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道精神: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

2、大化改新:

①、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②、原因:大和国的国内种种矛盾非常尖锐,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因此,皇室和一些留学中国的人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孝德天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大和国的实际决定仿效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③、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④、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问题探究: 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背景:①、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②、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③、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渴望建立统一国家。

2、过程(穆罕默德的活动):6,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 622年,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历元年) 630年,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兴起: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内容: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特点:西欧封建社会虽有等级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4、罗马教会的地位及影响: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注意:中世纪时,欧洲社会长期**,很多欧洲国家国王都先后接受____,教会不仅从国王那里得到大量的地产,还通过种种方式巧取豪夺,这样基督____力不断膨胀。教士们宣传神学,反对神学的都会遭到教会的迫害。因此,基督____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时间:公元10世纪)

1、地理位置: 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

2、著名的城市代表: 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英国的曼彻斯特。

3、实现城市自治的主要方式: 金钱赎买、武力斗争。法国的琅城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4、城市兴起的意义: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

1、繁荣: 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2、衰落的原因:①、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 ②、外族入侵;

③、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3、灭亡:15世纪中期(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终于灭亡了。 (注意:395年罗马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篇2:历史八上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6——9课)

第6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方)P25

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安

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

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

学堂。P25-P27

*评价洋务运动(重点掌握):

1、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性质)

2、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4、(还可以补充一点: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P27

第7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导火线:《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

1.“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P32

2..政治团体的形成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3.戊戌变法

时间:186月到9月,

内容: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1):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结果:1898年9月慈溪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第8课 辛亥革命

准备: 1. 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檀香山)

2.19,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武昌起义

时间:1910月10日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结果: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中华民国成立于191月1日,孙中山当选首任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足: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背景:P40

时间:从19起

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

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 标志:《青年杂志》的诞生第二年改为《新青年》 内容:以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扩大:19,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历史八上第二单元必背知识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背景

《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地点:北京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未上达光绪帝。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四、高潮——“百日维新”

背景:18,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1898.6.11——9.21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

六、历史意义

意义: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

七、启示

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山东、直隶一带。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逐渐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由“剿灭”变为“招抚”,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19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斗争方式——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扶清灭洋”:“扶清”——前期有利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发展壮大,但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灭洋”——表达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4.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

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路线:廊坊→→大沽→→天津→→北京

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1)廊坊大捷

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

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4.八国联军的暴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

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3.内容:

①“赔”: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拆”: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3:历史七上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历史七上第一单元记忆歌诀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二) 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篇4:七年级上第2单元历史思维导图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夏朝的建立、对夏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夏的灭亡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夏朝的建立这一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一、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二、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通过课文中的“史料研读”,让学生认识到:“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夏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铜鼎》《镶嵌绿松石的铜牌》,讲解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来了解夏朝的文明发展进程,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夏的灭亡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部分,了解夏王桀残暴统治必然激起民众反抗的史实,认识王朝衰亡的原因。

【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从商汤灭夏、商朝的统治去简述的。

商汤灭夏这一部分,教师可结合夏的灭亡讲述商朝的建立,让学生认识朝代更替的过程。汤的统治与商朝的强大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要让学生明确汤“任用贤才、关心人民、发展经济”的手段是商朝强大起来的原因,引导学生将此点与夏桀暴政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认识朝代兴衰的原因。

商朝的统治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认识商朝与夏朝相比,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国家已经强大起来。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部分,帮助学生认识商纣的残暴统治,并指导学生比较商纣与夏桀的共同之处,认识到商纣的残暴统治是武王伐纣的原因,明确夏商的灭亡是统治者残暴统治的结果,也是人心所向。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周武王任用贤才,使周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商,建立了西周,以此巩固学生对朝代兴衰更替基本原因的了解。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讲述了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西周的衰亡。

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西周等级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西周统治者如何才能巩固各地和控制新拓展的疆域”“封者和被封者之间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来认识和理解分封制的做法和作用,明确两点:一是分封制建立起了周王与地方诸侯国之间相对紧密的关系,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二是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西周的分封制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在疆域规模上,还是在统治管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周的衰亡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与夏、商两朝灭亡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王朝衰亡的共性原因和朝代更替规律。

篇5:七年级上第2单元历史思维导图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

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武王定都在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七年级上第2单元历史思维导图

历史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实战经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自我介绍思维导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思维导图

数学教学计划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学习方法步骤

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和外语教学

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推荐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