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牟,中牟王安石,中牟的意思,中牟赏析(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在屋外的黑暗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牟,中牟王安石,中牟的意思,中牟赏析 -诗词大全
中牟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颓城百雉拥高秋,驱马临风想圣丘。
此道门人多未悟,尔来千载判悠悠。
游客们:
郑州的中牟县,就在河南中部,黄河的附近,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景色秀美。靠近雁鸣湖,有一座沙窝森林公园,原生态的槐树林,茂密的树林,阳光穿过树枝间的缝隙,树影斑驳,雅致的咖啡屋,极具文艺气息。文艺范的格调,充满情趣的咖啡店,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
进入沙窝之后,这里的宁静,幽深立刻吸引了游客,在庄园内有咖啡馆,休闲区,客房,茶餐厅,蔬菜养殖基地。品一杯清香的茶,赏雅致的院落,各式各样的瓶子罐子, 种植着不同种类的花草。在这里,就像是世外桃源,可以忘却烦恼,甩掉忧愁;却又不同于世外桃源,有着雅致现代建筑和浓郁生活气息。
槐花盛开的季节,坐在秋千上,轻轻的荡着,意境非常美。在很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水域,随后逐渐干涸,变成了沙土地,也因此被叫做沙窝。由于地势较低,再配合风力作用,导致树木几乎都是歪着生长。
不仅有幽静的森林,还有后魏时期的部落遗址,就在县城的西南方向的后魏村,遗址主要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过渡期的聚落遗址,极具研究价值,也是郑州的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时期,为了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经历了一些汉化的改革。不仅修改了他们的传统服饰,语言也进行了一些改变,鲜卑族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但是并没有文字。北魏时期除了有比较重要,人数达到200多万的佛教,以及经过改良的道教。在当时,这两大宗教竞争激烈,另外还有一种是琐罗亚斯德教,主要信仰者为粟特人,一般也叫祆教或者拜火教。
在后魏村的遗址,南北有二百多米宽,东西有三百多米长,主要有一些墓葬,房基,窖穴,在地面上,还有散布着大量炭屑,残石器,烧土块等等。不同类型的陶器碎片,夹砂褐陶,泥质红陶,黑陶,泥质灰陶,也许是鼎,盆,或者小口尖底瓶等等,都展示着北魏文化。
游客们:
中牟沙窝森林公园滨临雁鸣湖,沿郑开大道转至雁鸣大道,过雁鸣湖景区大门见路标右转下路,约3公里,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南,就是生态槐林区,以休闲娱乐、度假聚会为主的生态农林业观光园。
进入观光度假园区,满眼绿色,树影斑斓,浓荫一片,凉风习习,游乐设施简易,朴素天然。倒是精致的咖啡屋、书吧有些现代的气息;最倾心那些外在清新、内有品位、带庭院单栋独立客房,真的诱人;那大食堂般的餐厅,找回了些许久违的岁月感,特别的感觉。
对沙窝的直观感觉,这么表述吧,如果感到城市生活节奏太快,想要逃离,如果感到都市生活过于喧嚣,想要静谧,哈哈,那就对了,在车水马龙、喧嚣嘈杂的都市边上,还真是一处神奇之所,可以短暂的停下脚步,停止思考,可以静静的发呆,悠然的散步;或邀三五好友,寻一安逸之处,沏一壶茶,嗅一缕醉心的芳香,沁人心脾,身心仿佛变得慵懒,清静消闲,闲说昨是今非,世外桃源般的感觉。
进入树林,置身其中,冥思遐想,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远离都市的纷扰,融入天地间,清新自然,身心零负担,舒展双臂,深呼吸,无比惬意,闲适温馨。
夏,总是过往一般那样的炎热,夏雨刚过,林间小道上,泥土依然湿漉漉的,衬托出景色更漂亮、更幽静。野生疯长的槐树,树枝搭在一起,绿油油的一片,形似一把密密实实的伞,默默地奉献着绿荫,清风从枝叶间飘过,清凉的感觉,陶醉在那林中的浓荫里,极舒服!闲散地坐在树下的草地上,悄然自得静凉之乐,好生自在,神定气闲,身心舒展,自然地从心底里觉出清爽,夏日的酷热和浮躁顿时飘散。
将近午,气温渐高,寻得一处安适绿荫,栓起吊床,躺下,晃晃悠悠、享受着那份闲散,闭上眼,静下来,心底一片清静澄澈,安静地享受,渐渐地睡意朦胧,竟有些迷糊了。
突然被娇娃的尖叫惊醒,条件反射般跳起,翻身跌落,顾不上半身泥土,紧张的张望、询问,呵呵,原来是还不太会说话,只能热闹的与亲人“哦哦”的交流,但已满地乱跑的孙儿,缠着姥姥、妈妈,搀扶着一遍遍地坐滑梯、踩跷跷板,不亦乐乎,玩得久了,体力透支,脚一滑,歪倒在地上,自然是姥姥惊呼、妈妈狂笑,宝贝娇嗔,交织成一片。当宝贝扬起小手,嘟着小嘴,委屈的向我扑来,张开双臂,将小人揽入怀中,轻抚安慰,怔怔地,竟仿佛痴了、迷了、醉了。这一刻,感觉瞬间清晰,这不就是久已期盼的幸福吗,啊,原来幸福就是简单的生活点滴,感谢上天的恩赐。
哦,沙窝,真好,不是景区,不是游乐场,却好似心灵的家,自然的栖息地,累了、倦了、伤了,忧郁了,可以回来的地方。好喜欢这片夏日的清凉。
[中牟森林公园导游词]
鲁恭治中牟原文翻译
原文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中牟令:中牟县的县官。
雉:俗称野鸡。
徒:只会。
德化:用道德感化
任:用
阴:暗中
阡陌:田间小路
反:通“返”,返回
状:陈述,描绘
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中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才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文言知识
徒。可解释为“白白地”,还可解为“只”、“人”等。上文“久留徒扰贤者耳”中的“徒”,解释为“只”、“只会”.又,“歹徒”、“匪徒”,这“徒”是指坏人。
中牟道中二首,中牟道中二首陈与义,中牟道中二首的意思,中牟道中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中牟道中二首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依然壤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中牟道中二首,中牟道中二首陈与义,中牟道中二首的意思,中牟道中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中牟道中二首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鲁恭为中牟令阅读答案
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⑤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⑤雉(zhì):野鸡。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阴使人往视之( )
②欲察君之政也( )
2.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派;或“派遣”;或“命令”;或“让”;或“叫”
②考察;或“考证”;或“探察”;或“了解”(意对即可)
2.袁安听说鲁恭以德化民,对百姓不用刑罚,对此深表怀疑。(或“探察鲁恭重德化,不用刑罚的情况是否属实”;或“考察鲁恭的政绩”)(意思对即可)
3.看到(儿童不捕幼雉)当地有‘三异’(蝗不犯境、爱及鸟兽、儿童有仁心)现象;地方百姓善良、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鲁恭不用刑罚,用道德教化百姓效果明显;考察目的已达到。(意思对即可)
大手拉小手,文明中牟一起走作文400字
上周三,有一个警察叔叔来我们班,给我们讲了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
交警给我们讲了: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斑马线的颜色是白色的,样子是一个长方形的白条。走斑马线时要看红绿灯,如果是红灯就不能走,黄灯亮了要等一等,绿灯亮了才能走。他还给我们编成很好记的话,“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如果在十字路口,你走的是右边,但是要去左边,千万不要斜着跑过去,要走斑马线走一个直角。
交警还说了,坐车时未满12岁,不能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主驾驶后面的位置是最安全的。不满12周岁不准骑自行车,骑自行车后面不准带人,摩托车要有驾照,必须带上头盔。自行车不能走机动车道,电动车也不能走机动车道。停车要靠右边,下车从右边下,从车的后边走,可以让后边的汽车司机看到你,如果你从前面走,后面的汽车司机看不到你,会直接开车过去,你就有可能会被车撞倒。
通过这次大手拉小手活动,使我获得了很多交通知识,我要遵守这些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翻越护栏,不乱穿马路,并提醒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出行者。
中牟道中杨柳招人不待媒翻译赏析
《中牟道中·杨柳招人不待媒》作者为宋朝诗人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前言】
《中牟道中二首》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组诗作品。这两首绝句八个诗句分别写雨意、归云、坏郭、浮屠、杨柳、蜻蜓、凉风、尘沙等意象,运用拟人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服丧后重登仕途的舒畅之情。两首诗各从不同侧面描写,整组诗又是一个整体,情感相同,结构统一。第二首末句与组诗开头形成关联与照应,如果雨意已成,就不会有凉风裹抄而来的形象发生。全诗节奏和谐舒缓,情调幽默风趣。
【翻译】
雨前微风扶柳,杨柳摇曳多姿,像是来向行人讨好而不需要媒介物;蜻蜓在低空飞行,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就远远飞开,像是有所猜疑似的。怎么样才能够与凉风约定,让它不要挟带沙尘一起来呢。
【鉴赏】
第二首从细处近处着眼。首句写雨前微风,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来向行人讨好;次句写雨前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又像有所猜疑,远远飞开。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展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
二诗的突出处在于幽默风趣的情调。这自然和诗人此刻的心情直接相关,但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说,这种情调与拟人手法的运用分不开。此诗的拟人不是简单的叙人拟物,而是在比拟中斌予物以不同的性格,并使物与人进行交住。云能“行”能“归”,已是拟人,而伴人行路,更显出对行人殷勤体贴的情意;浮屠之迎人送人本是人的感觉,而着一“管”字,送迎不但变成浮屠发自内心的行动,而且显示出它对人的热情与诚笃;杨柳之在“招人”,主动地表现出亲昵的情意;蜻蜓“近马”又“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这种种事物各自以不同方式与行路的诗人进行着交往,于是唤起了诗人也要与景物进行交往的要求,想与凉风订约了,于是更添了诗的.清趣。这颇县特色的拟人手法的运用,使两首绝句风趣幽默的情调油然而生,别具风情。后来杨万里诗歌的“奇趣”与“活法”,恐怕是受到简斋诗的启发。
鲁恭为中牟令的阅读答案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①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注释】①阴:暗地里,秘密地。 ②雉:野鸡。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12. 对其人“将速反”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看到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 B.他已知道鲁恭的政绩很突出。
C.他担心久留也无法了解实情。 D.他怕自己的徒弟会干扰贤人。
13. 有人认为“此文开头写鲁恭‘重德化’,后面却主要写‘其人’的.所见所闻,似乎与此无关”。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1.(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4分,省略句及三个关键词:行、阡陌、坐各1分)
12.B(3分)
13.不赞同。文章写“其人”的所见所闻,突出当地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或:当地“蝗不犯境、爱及鸟兽、童有仁心”这三种现象),从侧面表现了鲁恭重视道德教化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并非无关。(4分)
关于“晏子之晋,至中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中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礼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当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④摈:通“傧”,傧相。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何绝我之暴也——暴: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己——诎:屈从
C.请鬻于世——鬻:卖
D.免人于厄——厄:困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载而与之俱归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①而中乎知己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2)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参考答案
1.A
2.B
3.B
4.(1)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
(2)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反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就)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 (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越石父)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如果)见到(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晏子问:“为什么来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说: “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饥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问:“做奴仆有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三年了。”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用来赎出越石父,让 (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车上一同回齐国。
车到了(晏子)居室时,晏子不(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很生气,要求 (同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同您有什么交往,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才见到,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我还将做奴仆,请您把我卖给世人吧。”
晏子(从屋里)走出来,请(越石父)来相见。说:“刚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内心。我听说,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道歉,我能向您道歉而不被您嫌弃吗?我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于是,晏子让人洒扫(厅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礼貌地对待越石父。越石父说:“迎接最恭敬的客人不必修路,隆重的礼仪不需要傧相。您对我以礼相待,我怎敢不恭敬从命呢?”于是,晏子把越石父当做上等客人。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原文及译文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章并留中,其人系兵马司,橐饘不继,莫必其生,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书,就改户部。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保。
参考译文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职为广平推官。稍后调任汉中同知。入京担任顺天治中,升任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大臣身份兼管吏部,他的妻子是张孟男的姑姑,除了公事之外没有关于私人的谈话。高拱对此不满意,四年没有提升他。等到高拱被驱逐,他的亲朋知己都退避隐匿,唯独张孟男留在高拱的官邸替他收拾行装,送他至郊外。张居正掌权,将张孟男升为太仆少卿。张孟男也不攀附,令张居正失望,没有调动他。此后很久,张居正衰败了,他才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被召入北京,以原职掌管通政司事务。
万历十七年(1589),皇帝已经八个月没有到朝房接见大臣,张孟男上奏劝谏,而且说:“岭南人为原来的都御史李材申报功绩,蔡地的人控诉原县令曹世卿枉法,奏章都被留在宫中,而将人关押在兵马司,饭食供给不足,莫非不想让他们活,使圣德遭受损害。”。当年冬天,他改任户部职,升任左侍郎。不久又担任了南京工部尚书,改任户部职。当时留都南京储备已经耗尽,张孟男接任时,粟仅有两年的储备,在他的努力下不到一年就有七年的储备量。水衡官修筑粮仓,他调拨公家节余的二千两百银做资助。有人说为什么替别人耕耘,张孟男回答:“公家的事情,是划分了区间的吗?”南京御史陈所闻弹劾张孟男贪赃、鄙陋,吏部尚书孙钅龙称张孟男忠诚谨慎,御史的疏论,是由郎官所为,皇帝就挽留了他。张孟男请求离去,皇帝不准许。他再次上奏请求,皇帝才听任他回乡。很久以后,他才被召见并官复原职。
万历三十年(1602)春天,有诏令罢除矿税。不久,事情没有施行。张孟男率领同僚劝谏,没有答复。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五次上奏请求回乡,皇帝不允许。当时矿税的祸患一天天加剧,张孟男起草了几千字的遗疏,极力陈述矿税的`危害,称:“我是户部官员,征收天下的租税,都是卖儿卖女,削骨割肉之后所得来的。我的职责就是催促科税,我尽了职,而百姓困穷。聚敛财富令百姓困穷,虐待百姓使国体动摇,有这样的大臣,怎么能任用他。我很哀叹,替陛下做杞人忧天的事。”他嘱咐儿子呈交朝廷,第二天就去世了。南京尚书赵参鲁等人奏陈他的清廉、忠诚,赠封他为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