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创造的一个“循环提问”教学模式(共含18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he布盒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通过多年摸索,我创造了一个“循环提问”的教学模式:
以读生问―――预习中,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文本,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重读文本,然后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以问生问―――加上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或段落并思考为什么。
以读解问―――你不能理解的、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最具美感的、最有哲理的是什么?你认为最美的画面、最动人的情感、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根据课文的内容、结构、主旨、语言、情感、描写及课后思考题,指导学生反复读文本,力争自己解决问题。
以问解问―――对于通过反复阅读都还没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讨论会上宣读出来,组内讨论解决;仍不能解决的,就在全班交流会上提出来;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设置相关问题加以引导和点拨。
以读生问―――在课堂上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课外继续探讨学习,解决问题。并把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记录下来,随时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我创造的一个“循环提问”教学模式
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通过多年摸索,我创造了一个“循环提问”的教学模式: 以读生问―――预习中,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文本,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重读文本,然后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以问生问―――加上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或段落并思考为什么。 以读解问―――你不能理解的、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最具美感的.、最有哲理的是什么?你认为最美的画面、最动人的情感、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根据课文的内容、结构、主旨、语言、情感、描写及课后思考题,指导学生反复读文本,力争自己解决问题。 以问解问―――对于通过反复阅读都还没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讨论会上宣读出来,组内讨论解决;仍不能解决的,就在全班交流会上提出来;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设置相关问题加以引导和点拨。 以读生问―――在课堂上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课外继续探讨学习,解决问题。并把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记录下来,随时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文章就对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探究出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的有效构建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问模式;构建策略
课堂提问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流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模式,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下文就对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为一线教师实施课堂问题模式提供一定指导。
一、创建开放性教学环境,调动学生情绪
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构建,需要教师实际创建开放性教学环境,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保证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提问活动,打破传统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氛围。要知道,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具备愉悦的精神状况,这样就能积极应对学习中的困难,促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教师创建开放性的教学课堂环境,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创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证明,在精心准备下,创设出来的适宜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质,继而引发学生的良好意识倾向,使得学生较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体验与感知,提出一些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实现生物教学有效性。比如,在“人与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像“人什么会发胖?”“怎么解决肥胖问题?”等,这些开放式的问题能十分高效的实施课堂导入,荡起学生思维上的涟漪,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通过这样的思考活动,学生能进行积极思考,实现新课的良好导入,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与交流,增强学生的生物意识。经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学生能更加有效的验证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够好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结合事实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知识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就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些创设性的实际问题还是比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模式时,应当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在开放性教学环境中进行问题的积极思考,最终得出来的结论能更加深刻地印在学生心中,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的构建,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课堂提问模式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提问模式的施加构建中,可以结合比较法进行提问模式,经过相关内容比较,学生才能更好地鉴别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得学生准确掌握生物相关知识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开放性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诱导提问的方式,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主导性的生物教学活动,将学生当作是发展的个体,让学生当自己的引领者,积极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相关疑点进行有效辩论,增强观点之间碰撞,并使得解题思路变得更加清晰,达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目的,以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之间联系,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引导学生思维进行纵向延伸,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深度与难度,唤醒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适当控制问题的难度,避免问题的过于抽象与笼统,阻碍学生的思维,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就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来说,概念的学习十分重要,应当积极适应相互之间的重难点问题,增强问题的设计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积极性,开放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比如,在“等位基因与相同基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知。像“等位基因与相同基因的概念是什么?”“具有一堆等位基因个体与具有同一对相同基因个体形成的配子类型是一样多的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并相互交流与分析,经过这两个问题解决和分析,学生对等位基因与相同基因知识内容的理解就能变得更加深刻,准确把握两个概念的内容,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增强生物教学的效果,以此来达到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提问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构建中,要优化提问教学手段,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放学生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进行独立深刻的探究。
一直以来,都比较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的提出,并进行实验验证,将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站在学习的舞台上进行自我表达,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尽可能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探究时间,变填鸭式学习为提问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开放性问题思考,能有效增强提问的效果,实现提问的最大化,由此教师要熟知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把握教学的难点。当然,在实施课堂提问模式时,要可控制好问题的数量,提升问题的质量,避免低效问题的出现。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学的思维,反馈学生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尽量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只需要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设计,确保问题的质量,保持学生的配合积极性。比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到生态危机的相关问题,由这一问题再进行节约能源、自然灾害等问题的探究。
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引导学生观察与捕捉现实问题,增强实际教学效果,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与提问的质量,确保提问的效果。又如,在“免疫调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像“机体在初次受到抗原的刺激之后,为何要在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抗体呢?”“在第二次接触同一抗原后,为何在短时间内还会产生更大量抗体?”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探究,建构出知识内容的脉络,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核心知识。一个好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学生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泼。通过提问的方式,十分利于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课堂提问模式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的构建,有助于调动学生情绪,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维,一线教师要积极探究课堂提问模式的最佳实施策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模式的有效实施,增强高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实现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春莲.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424):246-247+250.
[2]赵卓,董思琦.探讨多元互动提问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10):78-80.
[3]林青.高中生物课堂针对生物学核心概念提问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03):93-95.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主提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身心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小学科学课产生浓郁的兴趣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目前,教师开始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疑点在课堂上提出来,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对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科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以及提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兴趣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进行有效结合的学科,教师采取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科学课包含了许多生物内容与物理内容,就小学生来说,科学课具有无穷的乐趣,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逐渐养成探索科学世界的能力。例如,在小学生关于植物生长变化的探究中,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到树林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树根、叶子静脉等,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构造,因此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世界变化规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在观察过程中,针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自主式提问,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进行解答。由此可见,科学课源于学生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小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课,有利于树立较好的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素养。
二、优化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自主提问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小学生对世界和一切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以及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提问,在课程中逐渐形成“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积累知识理论”的教学循环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得小学生将科学知识消化成自己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行提问,有的学生就会提出“生的食物怎么才能加工成熟的食物?”有的学生提出“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温度差为多少”,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生吃的食物有哪些”等等相关问题。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梳理,哪些问题具有价值,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进行讨论探究,并将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与一些具有价值的内容相结合,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在一旁起到启发作用,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并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提问只有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与启发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由于一些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害怕提出问题被其他同学嘲笑,或者害怕自己遭受到教师的批评,即使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疑问,有问题也不敢于提出问题,只能将问题吞回肚子里,长久以来就会对科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适当引导,并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作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得出相应的正确答案。在科学教学中,这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提问进行有效培养,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且在科学课堂引领同学进行积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进行自问、提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能够逐渐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发问,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论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模式体系构建论文
【 摘 要】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是指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每节课的听、说、读、写教学活动循环进行的方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迅速转化为技能,进而使学生尽快具备听说读写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建构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
一、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的提出
听、说、读、写是统一的整体。从语言学习的过程看,这四种技能的关系表现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互相转换的关系上。听和读的过程是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也就是领会和吸收的过程;说和写的过程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也就是表达和复用的过程。领会和吸收是基础,表达和复用是提高。即: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承。因此,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应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分离、更有结合,既有阶段侧重、更有综合统一。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每节课的听、说、读、写教学活动循环进行的方式,促使学生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迅速转化为技能,进而使学生尽快具备听说读写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每节课围绕一个题材,通过进行包含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多次循环训练,使语言材料得到多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循环反复,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的理论体系
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四项教学活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反复循环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迅速转化为技能,进而形成能力。这种循环是多层次的。每个单元分为听、说、读、写四个课时,每个课时又都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步骤。每节课,尽管听、说、读、写所占比重不同,各有侧重,但都互相包容,互相依存,构成一个循环周期。每周期(单元)围绕同一个语言项目或同一个文化内容及一定的词汇、语法、句型,在同一范围的语言情景下,开展听、说、读、写训练,反复循环,多层次操练。也就是说:“听”中有说、读、写,“说”中有听、读、写,“读”中有听、说、写,“写”中有听、说、读。这样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循环体,而且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使同一语言材料得到多次不同形式的实践。在增加语言的实践量的'同时,又可避免因练习形式单一而影响练习效果的弊端。它有益于语言知识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化为应用语言的技能。它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听和读是吸收过程,说和写是表达过程。只有大量地吸收语言,才能为表达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正如世界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L.G.Alexander所言: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been read.因此,循环各个周期中的听、说、读、写所占比重不应完全相等,应有所侧重。早期应以听说为主,随着学年的增长,逐步过渡到以侧重读写为主。而且,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听和读的比重始终要大于说和写的比例。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任何一方不可偏废。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在汉语环境里学习英语语言的中国学生来说,应该让有声语言的学习同书面语言的学习同步进行。这有利于克服本族语言的干扰,有利于英语机制的形成。
三、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贯穿于一身,各有侧重,相辅相承。一般来说,每种课型的课堂教学均分为四步进行,又包含听、说、读、写四项循环。其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复习旧课(导入)。学习新课前,先复习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采用对话、讲故事等形式把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温习一遍。同时就表演的内容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能力。第二步:讲授新知。从复习旧知识入手,教师采用精讲巧练、讲练结合的方式处理新内容。要求学生们适当作笔记,为下一步语言实践活动做好准备。第三步:语言操练,一听说读写的循环实践活动。教师事先选编好与课文配套的同步练习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使刚刚讲授的新知识通过不同形式的操练、不同感官的参与、不同情境的使用,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化为应用语言的技能。这一步是本教学法中听说读写循环的具体体现。第四步:巩固练习。通过前两步的精讲和操练,教学材料学习的知识障碍基本清除了,教学材料成为学生们直接进行操练的语言材料。这一步体现这一课时的特点。比如这一课是听力课,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视听训练,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录音机、挂图、幻灯,让学生边看边听,还可以边听边写,如完形填空、补全对话、填表、填图、画线等形式的练习;如果这一课是口语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可以表演对话、短剧、演讲、采访、访谈、面试、会晤、辩论等。听、说、读、写,既对立又统一,既相辅相承、又各有侧重。
实践证明,英语听说读写循环式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科学的、高效的。它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适应我国的国情,符合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它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保证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学习掌握较多的英语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有益于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这种教学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兖 州 一 中
□课变: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
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
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
如果说杜郎口解决的是“课上”高效的难题,那么兖州一中是在借鉴杜郎口的基础上,“踩着杜郎口的肩膀摘星星”,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高效的难题。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
循环大课堂的基本教学原理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发实现拓展。循环大课堂的核心是“变被动为主动”,循环大课堂关注课堂“两率”,即降低精力流失率,增加高效学习率。
循环大课堂的价值在于,真正实现了课上、课下的两个高效,因而有人说,兖州一中把杜郎口的课改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教师报》曾以“课变”为题报道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从此兖州一中和杜郎口一样,被教育界广泛关注,现在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先生评价说: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建构,是对集体授课制弊端的“矫正”;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彻底的课堂教学变革”,其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四个转变,一是“彻底”转变了教的方式;二是“彻底”转变了学的方法;三是“彻底”转变了评价方式;四是“彻底”转变了师生的发展方式。新华社以“师生换角色,课堂效率高”为题,报道了兖州一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兖州一中的突出亮点是围绕着课堂改革所构建起来的“课改文化”。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他们不仅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在兖州一中,谁的权利最大?答案是学生,因为这里的学生管老师,不仅管老师还管学校的各个处室领导甚至校长,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学管会——学生学校管理委员会。他们每周任命一个学生校长,每个学生校长再分别组阁,任命副校长、教务主任、后勤主任、德育主任……学管会还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媒体”,创意设计自己的活动等等。兖州一中真正做到了凡事由“学生自治”。
兖州一中现在已成为山东省教育厅命名的山东省素质教育50所联系校之一,山东省素质教育十大课题牵头校之一,是山东省课改示范高中,校长杜金山是省教育厅授予的十佳创新校长、“齐鲁名校长”,并多次入选中国教育创新人物候选。
□“循环大课堂”
1.描述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
具体解读:一课分两截,前半段占35分钟“展示”,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展示。每节课的后段占10分钟“预习”,即教师要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循环大课堂每节课的起点其实不是在课前,而是每一节课的后10分钟。形象地说,就是揪住每节课后十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绕进来,一直延伸到第二天的新课,然后与新课的前35分钟完成对接,这样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
循环大课堂的“课堂”和传统概念上的“课堂”有所不同,它其实是超越了课上45分钟的一个“大课堂”概念。既包括传统的45分钟这个“课上”(也称为课中),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即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大课堂。
课上45分钟又分为教师导学、预习合作、展示交流三步,三步由六段组成,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
概括起来,准确地说,循环大课堂是“一课分两截(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一课分六段”, 因而循环大课堂又称为“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
2.两个前置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循环大课堂的“展示+预习”与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因而循环大课堂具有两大特点:问题前置、学习前置。
3.导学案
教师不讲,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
导学案是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步车。
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而“案”是指教师课前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课堂教学互动方案。导学案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重在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导学案要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导学案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4.对教师的要求
循环大课堂要求教师首先要做“激励者”,教师要尽量可能多使用诸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激励性语言。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点拨”上,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第三,教师既要关注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成长,这些体现在课堂上即变成对学生表情、语音语调、形体动作的关注。
5.意义
循环大课堂注重课上的高效益、高效率和高效能,在山东高中阶段率先实现了“零作业”,从而真正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中解救了出来,把时间、权利、发展、灵性还给了学生。
循环大课堂的课变,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实现了四个统一:两种高效学习态的衔接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我想为您创造一个世界作文
我怎么又见到了您!
上次,我看见您时,您正安静地趴在桌上,沉沉地睡去。随意披落的长发、熟睡的脸庞,您的脸上写满了疲惫。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静静地望着您,仿佛有千万思绪蜂拥而至,心中竟有丝丝痛意。我看到您的长发还是那样乌黑发亮,看到您的脸庞依旧那样美丽。果然,您是时间的宠儿,流逝的岁月并没有在您的.身上留下痕迹,但您却成熟了几分。望着您,我一时间竟有些失神。我来到记忆的长河中,逆流而上,仔细寻找关于您的回忆。我想起了您批改作业时的场景,想起了……我猛然回过神来,轻手轻脚地离开了。
可我怎么又见到了您呢?您又睡着了。可这次,您却与上次大不一样。我知道,您生病了,对吧?其实,我在课堂上就发现了,您与往常一样,但您却依旧精力充沛地为我们讲课,不过我明白您的心里是多么难受。我知道,您每天要等同学们平安地回到寝室,看着明亮的灯光熄灭在无边的黑夜之中才放心离开。然后来到医院。夜深了,医院里静悄悄的,偶尔有护士走动,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望着空旷的走廊,有种无法形容凄凉感。看到您一个人坐在那里,我想您一定会孤单吧!这种感觉会伴随着冰凉的药水流进心间。尽管相隔很远,可我依然能感受到您的寂寞。我多么想来到您身边,陪你聊聊天、说说话啊,那样,缠绕在您心中的酸楚也许就会消失吧!六年了,您陪伴我们六年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变换,却唯独您,依旧陪伴在我的身旁。这种坚持,足以感化每一颗心,就算在铁石心肠的也会有一丝丝亲切吧!不知从何时起,我会为您担心了、会为您心疼了。您每天这么辛苦,难道不值得我关心吗?请您今后一定要好好顾惜自己的身体吧,我可不想再体会一次那样揪心的感觉了,那种感觉,那种为您心疼的感觉,足以让我心碎。
看着您,我心中思绪万千。我不禁想:要是能为您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就好了,这样,您就可以不用再这么辛苦了。那里,只会让您开心欢笑,只会让您的嘴角弯成一个完美的弧度。您会喜欢那样的地方吗?
您正直、大度、宽容,又有一颗悲天悯人的高贵心灵。啊!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我还有许多问题想问问您……
金砺实验小学1002班
邓烨昀
---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北京师大二附中外语组 康明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中仍旧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1) 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课堂形式呆板,教师大力喷灌,缺乏民主气氛,造成学生机械记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忽略了语言学习在丰富而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去完成。2) 教师上课往往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长此以往,只学不问,“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字纸篓’,教师成了灌知识的‘字纸篓之制造家’”(陶行知)思维僵化,创造性被严重扼杀。3)“翻译式”教学使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小,课堂气氛沉闷,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以上道出了由于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而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些题直接影响到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并成为束缚中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秋季推出的高一英语新教材,以它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以及对有别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博得了师生的普遍好评,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疑引思,打开创造思维通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欲望
巧妙设计提问,可以把教材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同时又把实际生活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使课文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新教材的题材多样性和现实性给课堂联系实际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讲Unit 6 Good Manners的口语课上,我先用ppt向学生展示了下面几幅图片, 并提了一个问题:What should you do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You see your teachers on (2) You receive a nice present (3) You want to enter the classroom,
campus. from your friend. but the teacher is giving a lesson.
(4)You see an old man getting (5) You lose your friend’s bicycle.
on a bus with difficulty.
围绕话题,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由于这五个情景紧扣主题,铺垫自然,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good manners的真正含义,这种课堂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容易对教学重点留有深刻印象。
2.调动学生逻辑推理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活动贯穿于阅读理解全过程,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训练应侧重对语言深层含意的把握,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和判断,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如:
1)Why is St Petersburg called “A city of heroes”? (Unit 7 Cultural relics)
2)How can we tell Jeff is braver than Flora? (Unit 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3)Why is it important to have good manners? (Unit 6 Good manners)
4)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Steven Spielberg is from the movies he directed? (Unit5 The silver screen)
发散思维
所谓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为指导思想,以营造培养发散思维的语言环境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三种机制--扩散、转化、创新为教学途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一堂文学欣赏课上,我讲了一篇名为“Bill Clinton”的课外阅读材料,这篇文章节选自希拉里的原版英文自传Living History第一章,学生熟悉了文章的梗概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Why wasn’t Hillary as much in love with Bill as he was with her?
2) When did Hillary’s feelings for Bill Clinton change?
由于问题是紧扣文章情节发展提出的,学生们经过短暂地思考,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Because she already had a boyfriend at the time. Bill hardly said a word at the party. Hillary thought “he must be shy, perhaps not very socially adept or just uncomfortable”. Hillary thought Bill looked more like a Viking (原指北欧维京海盗,这里有“满脸胡子,不修边幅”之意) than a scholar from Oxford.
But after Bill came to her rescue with chicken soup and orange juice when she was hacking from a cold, her feelings for Bill changed.
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What did Hillary admire about Bill Clinton? 由于这个问题是对主人公性格魅力的总结和概括,需要对全篇内容认真回顾和思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沉思。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文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来揣摩人物特点,这样的启发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难点,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查字典,彼此沟通,相互补充,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很快就从克林顿获得罗兹奖学金,和希拉里谈论艺术和政治,带鸡汤探望病中的希拉里,以及毕业后想从政等情节分析判断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如: smart; adventurous; ambitious; thoughtful; outgoing; sincere; persistent for love; experienced at social life等等。由于这几步的设计铺垫,学生们已经吃透了文章的内容,为他们理解人物性格也扫清了障碍,当我最后问到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article?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We can no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课堂上,师生互动,氛围融洽,教学相长,情绪饱满,学风浓烈。这样教学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具有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质疑,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质疑,不光是指提出惑而不解的问题还包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结论提出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式”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并交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给他们多提供互相交流和探究的空间,要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讲Unit 12 Harry Potter时, 我先让学生预读课文并启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精心的筛选,然后让学生在自读中尝试解疑,最后确定了三个重点的讨论题:
1) What was Harry afraid to do before he went to school?
2) How do you understand “It is not always easy to do what is right”?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3) How can we be happy and live a good life?
在讲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就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使课堂上不断生疑,不断发问,让学生在广阔无际的自由思维空间中去探索,即使他们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应热情引导,决不批评,嘲讽,要激励为先,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二.尝试图示导学,开发学生创造浅能。
“图式理论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个个图式。图式导学就是借用文字, 字母和数字, 符号, 代号和记号,线条的虚线, 实线和点线,简表框(chart)及示意图, 简笔画, 板画等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一个设计精巧的图式应该是编者的编路,导者的导路,学者的学路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图式导学模式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它是以增强理解,提高能力,开发智力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培养开拓型, 创造型的外语人才的有力武器,能使教学呈现出生动, 活泼的局面,也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师生从传统的教学法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分析Unit 5 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 语篇时,我设计了一个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各层信息线索,如下图:
How did Steven Spielberg become a great director?
又如Unit 4 The rescue,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把握文章脉络,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手法,我根据课文情节发展设计了四个表格,并指导学生利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融会贯通各个信息,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
(1) In the garden (2) On the way to the house
flood roar/a wall of water/swept down /swallow /wave/cold as ice /flow
reaction
Jeff wave arms / seized / dragged / pulled up /heldonto
Flora struggled / got on her feet / held hands/fought for life / pulled…up
feelings surprised / wondering / frightened
flood go down / great roar / flowed around their legs
reaction
Jeff shouted /ran to the steps / opened the hall door
Flora couldn’t move / ran / got to the steps
feelings anxious / frightened
(3) Inside the house (4) Next to the chimney
flood water wave /like a sea / swept past wild /cut down trees / deep /swept away
house cracking noise / strange sounds/ moved / falling down
tree went down / cut down by water
garden completely destroyed / swept away
reaction Jeff looked for the chimney
Flora climbed the stairs /ran upstairs /
listened / started crying
feelings scared / panic /anxious
flood house noise / went down / moved up and down
chimney stand like a tower
reaction Jeff found the chimney / saved themselves
Flora
feelings scared / panic /anxious
图示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形象,简明扼要,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认知策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风,实现以学生学为主的学风。当然,除了教师自身设计图式外,还应适当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式,给他们一个发展想象力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英语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英语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想象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发挥创造才能。如:
What would Jeff and Flora do after the disaster? (Unit 4 The rescue)
What will Chuck do after he returns home from the island? (Unit 1 Chuck’s friend)
If you are Hank’s friend, how would you encourage him? (Unit 4 Listening)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对那些新奇而有创意的构思我给予热情地鼓励,对那些欠一点的我就耐心启发诱导,让其他的同学补充使其想象更加完美合理,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又如:Unit 9 Technology,我让学生运用想象,设计一款手机,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想法新奇大胆,构思出了许多外形别致,功能齐全的时尚新款手机,为了更好地与语言运用相结合,我又让他们扮作销售人员向全班介绍,推销自己的产品,不少学生的推销词风趣幽默,活泼生动,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思维以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使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为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转化课文语言,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高一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能否引导学生把正确规范的课文语言在积累内存的基础上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复述课文
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感知语言材料,培养观察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表达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通过变换人称, 改变文体, 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 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Unit 4 The rescue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 you are Jeff.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Flora in the flood ②Suppose you are Flora.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Jeff in the flood.
2. 课本剧表演
对一些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比赛。讲Unit 12 Harry Potter 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的第二段 Harry’s miserable life 和第三段 At Hogwarts内容改编成短剧进行了表演,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剧本写得生动有趣,表演起来也有声有色,把Harry Potter 在叔叔婶婶家受虐的悲惨生活,以及在神鸟帮助下来到Hogwarts学习生活的喜悦心情演绎得惟妙惟肖,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摆进语境中,不仅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而且通过动作和语言体会文章的内容,起到了加深课文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主动开拓进取,积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知识,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月
2.吴春洞《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项春桃“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李伟强“也谈英语创新教育”
4.杨晓燕“图式理论及其在外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5.《中学外语教与学》 第7期
6.刘雪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中学体育论文]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三结合循环模式是指模仿、徒手学练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循环操作的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在球类基本功教学中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练时间里规范地掌握球类基本功,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练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想象与肌肉活动协调配合的能力,让学生能切实地体会到掌握技术动作不仅仅是体力活动,更重要的是大脑的思维、指挥,自信心的树立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常规模式”教学,学生听、观、练虽然具体明确,但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通常是学生拿到了球以后只顾玩乐,对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提出的练习要求,不当一回事,基本上是怎样顺手就怎样练,很难集中注意来体会动作要领,去逐步地掌握规范动作。教师则疲于作单个或小范围的指导,纠正学生动作,既显得被动,又费时费力。由于课堂学练过程中动作的规范化不能严格把关,方法不力,以致大部分学生容易重复错误动作练习,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得不到保证。
“三结合循环模式”教学正是在“常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作为榜样参与,诱导学生学练,严格把握教学环节,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多动脑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反复学练动作过程,逐步强化规范动作意识,使学生听、观、想、仿、练融为一体,紧紧相扣。
课堂教学反映出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练动作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练过程生动活跃、紧张有序,由于学练的`正误动作能及时反馈,动作细节 要领体会深刻,对正确动作的巩固,形成动力定型具有显著的实效性。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住了规范动作的学练关,课后学生复习、巩固时就能按照规范动作进行强化练习,进而熟练规范地掌握所学练的球类基本功。
我校是师范学校,注重基本功的规范化练习,掌握科学且具实效的组织教法是中师生能力培养的具体反映。因此,中师篮球及其它球类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教师讲解、示范、组织学生自行活动,切忌“一个哨子、几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
对中师生来说,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来到农村小学,在场地、器材不足情况下,运用模仿、徒手练习与实际操作“三结合循环模式”教学,定会使小学生沉浸在玩中学、练中玩的境界。运用“三结合循环模式”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教师示范正确,?领做示范动作准确优美,具有标准的示范性。讲解动作要领简明扼要,明确重点、难点。例如教授“单手肩上投篮”时要点在投篮手臂的小臂是否与地面接近垂直,否则投篮臂不易固定,动作也就不可能规范。
2.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仿效及徒手学练时要假设情境,强化规范操作意识。
3.组织练习队形变化应尽量少,否则会影响练习密度。例如由实际操作转练徒手学练时,学生在练习地点不动,面转向教师,跟教师口令练习就行了,不需重新组织队形。
4.注意教学对象,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包括新授、复习教材时间比例),密度,合理运用正误对比手段,提示学生明辨自己所学练动作的正确程度。
5.徒手模仿学练时上动的结束和下动的衔接要求学生注意身体相关部位的用力顺序、方向、角度必须合理。
6.球类基本功教学课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技评是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三结合循环模式”在球类基本功教学中运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学练过程中任务、方法明确,教学效果
[1] [2]
浅谈我的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本文从“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这一侧重点谈“由情景到说理”这一教学模式,再具体到这一模式的各个环节,以及这一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 情境 说理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的。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我们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实践者,必须尽快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向政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这种教学新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育思想、认知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角色并迅速准确地定位,确立适合该学科的课改理念的科学教学法,才能成为新课的最大受益者。为此,笔者确立了由情境到说理的教学模式,其环节为:情境设定―问题发现―师生说理―评价总结―实践运用。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在这个模式中我将重点放在“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上面。
一、教学的选择
1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在这里应注意的是激发情感的过程。首先,教师所设定的场景要蕴含特定的“情”与“理”;其次,教师要把激情带入课堂,以饱满的情绪去激励学生的情感;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心和赞赏;把趣味带进课堂,让教学充满生机和情趣,为政治理论教学注入深情和活力。
2以现实材料为主的情境创设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新课程提出的学习任务,在这目标引导下,笔者尝试了多种办法,如将最新时政材料引入课堂,布置实践作业,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在真实的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过于虚拟的材料并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只会诱导学生说假话,材料的选取应该具备真实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原则。另外,引入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升,还须有真正民主的平等的气氛,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3在设定的情境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置问,学生通过主动感悟探究,共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设置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催化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里所指的“问题”,既包括因教学内容本身转化而成的旧问题,也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充分投入,达到“高峰体验”之后生成的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设之以疑。
4在师生说理这一环节中,应加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要尽量让学生去说,去做,教师应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融洽课堂上的古板气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同时也重视他人的存在。
二、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法。类似于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即通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及全班讨论、师生讨论,形成多向互动,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
2参与学习法。正如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制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自然”上,最主要的是全方位地把握课程标准,教师要深刻地体会在中学阶段应完成的情感目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课堂中应抓住一切机遇,针对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教育。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讲解、训练和解答,还应设计合适的、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四、具体做法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应成为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教科书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例如,学习《抵制不良诱惑》时,根据相关知识点设计调查报告,分析社会上的不良诱惑、侵害、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诱惑,采取哪些办法,就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另外在学法上应采取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运用。首先按座次确立四人小组,并分派具体责任,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2引领学生自我超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在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其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没有生命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许多同学都有这种的形容:悲凉、凄惨、黑暗等,而只有一位同学说:“没有生命的世界将会一望无垠,非常美丽。”然后他又从环保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理由:破坏环境,造成各种环境问题的不就是那些有生命的的东西吗?然后他又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他的观点,如月球、火星等,我们通过各种卫星及各种手段的探索,发现那里幽静、广阔、没有纷争……虽然他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却正体现了课改所需要的创新精神。
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和自我体验。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亲历活动过程,让他们感悟人生道理。如在学习《快乐的自尊》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写出最欣赏的同学的几条优点,收集后选取一部分读给学生听,多数学生都能猜出是哪位同学,这样被人欣赏、肯定,自然地就体会到了自尊与被他人尊重带来的快乐。所以,对于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等哲理性知识,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训练和解答,还要经常设计相宜的、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发展。
4一般课程环节:
(1)情境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新课导入部分,设置了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真实的感受,体会到人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在这过程中被激发出来了。
(2)鼓励探究,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会调控情绪》解决调控情绪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发脾气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发脾气?发脾气时都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调控情绪的?结果怎样?学生回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把调控情绪的方法都说出来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了探究合作的能力。
(3)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体验感悟和体验性作业中,升华学生情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北京师大二附中外语组 康明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中仍旧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1) 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课堂形式呆板,教师大力喷灌,缺乏民主气氛,造成学生机械记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忽略了语言学习在丰富而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去完成。2) 教师上课往往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长此以往,只学不问,“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字纸篓’,教师成了灌知识的‘字纸篓之制造家’”(陶行知)思维僵化,创造性被严重扼杀。3)“翻译式”教学使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小,课堂气氛沉闷,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以上道出了由于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而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并成为束缚中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秋季推出的高一英语新教材,以它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以及对有别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博得了师生的普遍好评,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疑引思,打开创造思维通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欲望
创设恰当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把教材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同时又把实际生活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使课文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新教材的题材多样性和现实性给课堂联系实际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讲Unit 6 Good Manners的听说课上,我先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了下面几幅图片, 并提了一个问题:What should you do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You see your teachers on (2) You receive a nice present (3) You want to enter the classroom,
campus. from your friend. but the teacher is giving a lesson.
(4)You see an old man getting (5) You lose your friend’s bicycle.
on a bus with difficulty.
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积极性,主动性高涨,围绕话题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重点Why is it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good manners?时,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围绕主题的五个方面,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情景,运用所学知识,相互帮助启发,自己创设情景并表演出来。学生对这样的运用印象深刻,记忆清楚,又能在合作表演中展示个性。在这个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调动学生逻辑推理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活动贯穿于阅读理解全过程,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训练应侧重对语言深层含意的把握,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和判断,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如:
1)Why is St Petersburg called “A city of heroes”? (Unit 7 Cultural relics)
2)How can we tell Jeff is braver than Flora? (Unit 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3)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Steven Spielberg is from the movies he directed? (Unit5 The silver screen)
发散思维
所谓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为指导思想,以营造培养发散思维的语言环境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三种机制--扩散、转化、创新为教学途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一堂英语文学欣赏课上,我讲了一篇名为“Bill Clinton”的课外阅读材料(选自希拉里的自传Living History第三章),学生熟悉了文章的梗概后,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What did Hillary admire about Bill Clinton? 由于这个问题是对主人公性格魅力的总结和概括,需要对全篇内容认真回顾和思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沉思。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文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来揣摩人物特点,这样的启发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难点,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查字典,彼此沟通,相互补充,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很快就从克林顿获得罗兹奖学金,和希拉里谈论艺术和政治,带鸡汤探望病中的希拉里,以及毕业后想从政等情节分析判断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如: smart; adventurous; ambitious; thoughtful; outgoing; sincere; persistent for love等等。这样的引导为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扫清了障碍,于是,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名人, 如新教材高一课本中的Steven Spielberg以及以前初中学过的Thomas Edison, Jacques Cousteau, James Herriot 或思考自己熟知的任何人,并提问学生:Who do you admire most in the world? What do you admire about him / her? 用这种结合自身实际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注意力集中,肯动脑,兴致高,效果颇佳。
3.鼓励学生质疑,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质疑,不光是指提出惑而不解的问题还包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结论提出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式”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围绕其结构特点及中心思想去提问,比如,如何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异议,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进行推理判断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讲Unit 12 Harry Potter时, 我先让学生预读课文并启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精心的筛选,然后让学生在自读中尝试解疑,最后确定了三个重点的讨论题:
1) What was Harry afraid to do before he went to school?
2) Do you agree that “It is not always easy to do what is right”?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3) In your opinion, how can we be happy and live a good life?
这些问题从文章表面无法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跳出“因循守旧”的框架,树立“标新立异”的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地方进行思考和分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设计真实反映自己的所想所感。课堂成了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有效地调控了“积极分子”垄断发言的局面。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也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即使他们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应热情引导,决不批评,嘲讽,要激励为先,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二.尝试图示导学,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图式理论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个个图式。图式导学就是借用文字, 字母和数字, 符号, 代号和记号,线条及示意图, 简笔画等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一个设计精巧的图式应该是编者的编路,导者的导路,学者的学路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图式导学模式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它是以增强理解,提高能力,开发智力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培养开拓型, 创造型的外语人才的有力武器,能使教学呈现出生动, 活泼的局面,也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师生从传统的教学法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分析Unit 5 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 语篇时,我设计了一个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各层信息线索,如下图:
How did Steven Spielberg become a great director?
又如Unit 4 The rescue, 我根据课文情节发展设计了四个表格,并指导学生利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融会贯通各个信息,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
(1) In the garden (2) On the way to the house
flood roar/a wall of water/swept down /swallow /wave/cold as ice /flow
reaction
Jeff wave arms / seized / dragged / pulled up /held onto
Flora struggled / got on her feet / held hands/fought for life / pulled…up
feelings surprised / wondering / frightened
flood go down / great roar / flowed around their legs
reaction
Jeff shouted /ran to the steps / opened the hall door
Flora couldn’t move / ran / got to the steps
feelings anxious / frightened
(3) Inside the house (4) Next to the chimney
flood water wave /like a sea / swept past wild /cut down trees / deep /swept away
house cracking noise / strange sounds/ moved / falling down
tree went down / cut down by water
garden completely destroyed / swept away
reaction Jeff looked for the chimney
Flora climbed the stairs /ran upstairs /
listened / started crying
feelings scared / panic /anxious
7flood house noise / went down / moved up and down
chimney stand like a tower
reaction Jeff found the chimney / saved themselves
Flora
feelings relieved
由于图示教学直观形象,简明扼要,学生们不仅清楚地把握了文章脉络,为课文的深入理解打好了基础,也摸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掌握了描写人物和灾难情景的写作技巧。当然,除了教师自身设计图式外,还应适当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式,给他们一个发展想象力的机会,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英语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英语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想象材料,精心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发挥创造才能。如:
What would Jeff and Flora do after the disaster? (Unit 4 The rescue)
What will Chuck do after he returns home from the island? (Unit 1 Chuck’s friend)
If you are Hank’s friend, how would you encourage him? (Unit 4 Listening)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对那些新奇而有创意的构思我给予热情地鼓励,对那些欠一点的我就耐心启发诱导,让其他的同学补充使其想象更加完美合理,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又如:Unit 9 Technology,我让学生运用想象,设计一款手机,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想法新奇大胆,构思出了许多外形别致,功能齐全的时尚新款手机,为了更好地与语言运用相结合,我又让他们扮作销售人员向全班介绍,推销自己的产品,不少学生的推销词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思维以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使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为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转化课文语言,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高一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能否引导学生把正确规范的课文语言在积累内存的基础上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复述课文
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感知语言材料,培养观察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表达和创造力。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通过变换人称, 改变文体, 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 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Unit 4 The rescue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 you are Jeff.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Flora in the flood. ②Suppose you are Flora.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Jeff in the flood.
2. 课本剧表演
对一些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比赛。讲Unit 12 Harry Potter 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的第二段 Harry’s miserable life 和第三段 At Hogwarts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剧本写得生动有趣,表演起来也有声有色,把Harry Potter 在叔叔婶婶家受虐的悲惨生活,以及在神鸟帮助下来到Hogwarts学习生活的喜悦心情演绎得惟妙惟肖,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摆进语境中,不仅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而且通过动作和语言体会文章的内容,起到了加深课文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有效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结束语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的教育目标,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封闭,压抑的教育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主动开拓进取,积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温暖的教学氛围,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一言堂”“疲劳轰炸”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鼓励学生的创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知识,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月
2.吴春洞《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项春桃“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www.pep.com.cn/06/ca484967.htm
4.李伟强“也谈英语创新教育” www.dytrans.com/Lunwen/theses/wenzhangxs.asp?id=89
4.杨晓燕“图式理论及其在外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5.《中学外语教与学》 第7期
6.刘雪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www.bdfx.net.cn/page073.htm
7. “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 《中国教育报》年8月26日第3版
8. 《中小学外语教学》 8月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由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五个部分组成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循环渐进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造思维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学科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知识,其必然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小学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理论感性化,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主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分为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五个部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汉语拼音教学方法
拼音字母是准确读出一个字词的关键,是一种抽象的发音符号。对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无疑会感到单调、枯燥。因此,教师在拼音教学中要做到形象生动,把死字母教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要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拼音的好处,提高他们学习拼音的自觉性。
教师在上课时要从学生好奇的角度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从而产生对知识的向往。例如:教师在上汉语拼音课时可以拿一些字母图片或图书给学生看,这时,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拿出认拼音学故事等卡通图片,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拼音。同时,教师还可以举生活中的琐事小例来编成小故事让他们来注音,相互交流找出发音不准等造成的偏义偏词所带来的误会笑话。从而激发他们对汉语拼音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认识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加强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实物教具,帮助记忆。学生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教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选择与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获得感知,产生形象性记忆。
2、充分利用卡片,图片、插图和运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由于小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多利用图片等直观性教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不易混杂新知,提高辨认记忆。
3、根据字母的音、形特点,采取编小故事、口诀的方法,加深印象,帮助记忆。要小学生正确无误地掌握发音,记住字形和熟记拼音规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发音和掌握字形的困难,教师可以编些汉语拼音字形的小故事、顺口溜让学生读读写写谈谈,以此来促进他们的识记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方法
语文的基本单位是汉字,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字音的困难。字音、字形、字义是汉字学习的整体统一的学习。那么如何把三者结合起来,组织好识字、写字教学,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汉字的能力呢?
具体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识字、写字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分析综合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句话里分析出所要教的词。把词分为单个的字,再把字音、字形、字义分开,引导学生从三个部分去识、读、写这个词。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把音、形、义结合起来教授学生学习。同时,启发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近音,同音字、近义、同义词,近形、同形字,并联想与这个字有关的事物,组词、造句子或讲故事。培养他们的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
三、阅读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正如刘勰所认为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报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明写文和读文是不同的'认识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自身能力的阅读教学方法。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真正含义。下面以《画》一文为范例,说明阅读教学的一种具体方法。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画的内容:看远处,山有鲜明的色彩,听近处,水静静流淌没有声音。春天虽然过去了,但那时的花儿仍然美丽鲜艳。人走过来,鸟儿仍停在枝头,一点儿也不害怕。这包含了叙述和描绘两个因素,简单的叙述与平铺把景色用山、水、花、鸟这四种景物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直观语言把事实生动如画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所读即所知,所知即所感。在头脑中构思出美丽的景色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观注,进行情感教育。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自然情感修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再造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作文教学方法
文章有一定的理,而没有一定的法。(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作文是学生思想感情和综合能力的表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在写作中如何引导学生灵活的去运用、组织、选择、安排所学的词语,去建构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文章有了一定的定式,这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写出的文章也是千篇 一律。很难体现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见解。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根据指定的情节作文。
教师给学生一个故事梗概,也就是主要情节,然后让学生根据它来扩充成一篇文章。这种文章一般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理解故事概要的基本意思,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即对故事中的字、词、句的理解。惟有如此才能很好的进行写作思维创造,才能进行想象和加工。
2、根据指定的开头作文
教师给学生拟定一个开头,让学生根据它所提供的线索,开展创造性的想象,然后写成一篇短文即作文。这类文章一般都是带有转折性疑问,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要比前者更为宽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肆意发挥,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只要学生写出来的符合一定理,他的文章就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学生个人也可以从这类写作中获得自信。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挥。
3、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郭沫若曾说:“我的诗歌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的确,只有流出来的文章才是最真最切。因此,教师对学生写日记不可强求也无需强制。当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某事物产生一种写作欲望时,其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最大极限的发挥。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乐于思考的写作精神。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远不止这三种。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开启之门,应把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五部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为语文学科教学奠定坚实而可靠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这五个方面来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戴累曦.小学语文教学法[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2.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时事出版社,.
3.关鸿羽,沈淑娥编.养成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4.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随笔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源于声音。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声音的探索和创造,可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中,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就是集声音、想像、创造、表演于一体的音乐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求我们音乐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谋活动中,本人有几点体会。
一、为学生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创造
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被教师“立规矩”的阶段,对教师有恐惧心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解放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学生就会在一个充满生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下积极参与活动,进行创造。如在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这一活动中,一开始上课我就告诉学生:老师情你们看一个动画片,看完动画片之后,请你将动画片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然后可以自由地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并试着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创编声音的材料,来模仿声音,创编这个故事。这样做,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展开自由的想像。
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想像空间,让学生尽情表现
想像是创造的前提,丰富的想像力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如播放《兔妈妈幸福的一家》的动画片片断,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兔妈妈幸福的一家,他们有一所漂亮的小房子,就在森林的小溪旁边,四周开满了美丽的鲜花。兔妈妈吹着悠扬的笛子,小兔子们高高兴兴地围着兔妈妈在玩耍。让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都有哪些声音,哪些素材可以创造出声音,来表现这美妙的一幕。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想像力加以限制,而是鼓励引导学生发挥想像的空间,不要求~致,而要求学生求异求新。实践证明:学生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他们积极踊跃地用口哨声、笛声、歌声、笑声表现着兔妈妈幸福的一家。
三、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无拘无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挖掘,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如在《小白兔盖新房》中,暴风雨来了,大风刮倒了兔妈妈一家的房子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亲自动手去实践,创造声音,并要求学生用和别人不同的方法去创造,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就模仿雨声这一项,学生就用了许多种方法,有摇动沙锤模仿雨声的,有将沙子或冰块装入矿泉水瓶上下振动模仿雨声的,甚至用很脆的塑料袋模仿雨声的……这种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热情。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为探索声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创编音乐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读懂课文,欣赏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二、探究作者的成长和梦之间的关系。
三、根据文章对我们的启示,为自己打造一个梦想。
教学内容、学生状况分析及课前准备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经历过多梦季节”的“过来人”身份,现身说法,将“梦想”在生命中的意义深刻地提示在我们面前,读者如同与友人促膝而坐,听友人侃侃而谈,十分亲切。
准备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含辅助教学手段)学生自己讨论、交流,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的梦想,在课堂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初一时候,我们学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我记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后半句话表达了作者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业绩的雄心壮志。正是这份雄心、这份壮志推动着作者去创造、去发现新的大陆、去为北大从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现在,田晓菲成功了,她获得了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资格,这与她的梦想是分不开的。从美国追求平等权利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到我国古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躯孙中山先生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告诉我们,成功背后都有梦想的支撑。其实,撇开成功不谈,人活着,就应该有梦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梦想的文章:张春林的《我活着,因为我有一个梦想》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欣赏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探究作者的成长和梦之间的关系。
3、根据文章对我们的启示,为自己打造一个梦想。
三、初步感知课文
1、先集体朗读目标,初步感知课文,要求:
(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查字典解决。
(2)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谈谈好的理由。
2、检查mí juàn chōng jǐng dàn chì zhà fēi zhàn xīn áo弥漫 眷恋 憧憬 荒诞 叱咤风云 蜚声全国 湛蓝 温馨 翱翔
3、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十分优美的,有些句子含义是十分深刻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讲,学生评)
四、再读课文。张春林也是一个有着伟大梦想的人,他曾经梦想成为……但都没有实现。如今他成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兼编辑,但他仍有他新的梦想,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作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梦想找出来,比较一下,作者两个阶段的梦想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这是春日的梦,温馨而甜蜜,严肃而又近乎荒诞。如今,时光把我送到了生命的秋天”一句得出:过去的梦是“春日的梦”,现在的梦是“秋天的梦”。学生比较“春日的梦”和“秋天的梦”之间的联系,很容易找到文章内的一句话。
“如果说过去的梦想给了我双翅,让我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那么今天的梦想就是给了我双腿,让我在大地上奋力行进。”从这句话中的“双翅”“翱翔”“双腿”“行进”几个关键词可以比较出“春日的梦”和“秋天的梦”的特点:春日的梦:温馨、甜蜜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近乎荒诞的秋天的梦:应该脚踏实地,“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因为文章中说“尽心尽力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那现代化中国的大厦落成之期就不远了。”联系最后一段的中心句“个人的梦想是湛蓝的海,祖国的命运是蔚蓝的天,那海天交接之处是太阳――我们民族的希望之光升起的地方。”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并且努力朝这个梦想前进,在我们实现个人梦想的时候,我们也就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为现代化中国的大厦落成出了一份力。这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对于作者来说,他早期的梦想并没有实现,那作者早期的梦还要么?
(1)梦想是生命的织锦;人到了没有梦想的时候,也就是生命力完全衰竭的时候。
(2)没有梦想的生活是黯淡的、贫乏的、空虚的生活。
(3)对生活的热情期望、勇敢追求和执著信念,作为青春的遗产留在心中。
所以,人一定要有梦想,并且要为之不断努力,因为“我的未来不是梦”。
五、听音乐、谈梦想
1、欣赏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然后谈谈对这首歌的歌词的看法。附歌词: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落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你想不到的温柔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着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跟着希望在动
2、结合这首歌和文章的内容,请你们为自己打造一个梦想,并谈谈你将会为这一梦想做些什么?
学生学习水平多元化目标评价(含教学目标检测)欣赏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结合这首歌和文章的内容,请你们为自己打造一个梦想,并谈谈你将会为这一梦想做些什么?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学反思
这节课准备的时间并不长,在短短的时间内能上到这样的效果我感到很满意,唯一的不足就是开始的时候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配合不太好。可能我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以后要多向老教师学习。前半节课有点紧张,后半节课感觉是越上越好,学生配合也好,如果每节课都能上成这样,学生是不会学不好的,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对《我有一个梦想》的课型定位,我把它定为一堂语言运用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语文课应该关注的。以往我们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才,但这堂课我想提高的是学生的口才。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辞,演讲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声音。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想引导学生用耳朵来感受这篇课文。在教学环节上我把这节课分为了三大板块,因为我这堂课最大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了解演讲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演讲,因此不管是对背景的介绍还是对重点段落的细读都是为他们能更好的演讲这个目标服务的。同时学生在进行“假如我是马丁·路德·金”的角色扮演时,为了演讲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马丁·路德·金为追求种族平等的伟大献身精神。并且本篇课文为了增强语势,大量的使用了排比句的特点学生在反复读、讲的过程中自己就能亲身体会到。
这堂课的得与失:
得:
1.既然是一堂语言运用课,就要让声音来充实整个课堂,因此在导入和最后的课堂小结里我都设计的是让学生品读一段话。学生在读书声中走入了这堂课,在朗朗读书声中结束了这堂课。在教学中学生感受到了语文课中听、读、说的魅力,整堂课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其对课堂的兴趣。
2.通过前一部分的细读课文和后一部分的模拟演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了读和讲的区别。
3.学生准备演讲时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到了全文大量运用的排比、比喻句的作用。
4. 通过用录像以及对当时背景的介绍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假设自己就是马丁·路德·金的前提下进行演讲。学生在实践中更深的体会到了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为自由、平等、民主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5.在演讲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评,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失:
1.学生细读的段落出于课堂时间的考虑我选择了第二段和第五段,而舍弃了最精彩的18-25段。果然我让学生找富有激情、气势的段落他们马上找到了18-25段。但是我没有准备,所以我不得不继续引导他们往课文前半部分找,才出现了第二段和第五段。因此课前的预估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成。
2.在最后总结完演讲需要注意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进行一次演讲示范,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指导。
3.模拟演讲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由于时间原因上台的学生有限,效果受到影响。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
学生学习收获知识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及意义
2.能力目标
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是应用文,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环节八:拓展训练:出示四画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成山、沙尘暴。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恶化的渴望。
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
这是我听课时随手写的课堂作业:
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再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遮挡我们的双眼;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不再泛起肮脏的白沫,让每一条鱼儿快乐的嬉戏;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片天空都碧蓝如洗,不再涂抹滚滚的浓烟,让每一只鸟儿自由的翱翔;
我有一个梦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垃圾堆积成山,让每一个孩子在绿树下草地上健康的成长。
教学失误及补救措施
1、坚决贯彻诵读教学,将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
2、教师不越俎代庖,教学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范文二:
12月28日下午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听了我的一堂公开课,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来看,我的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作为一名课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1、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都得以落实。
2、本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穿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和预习质疑,在课上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思维,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我首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同学们面对本文的文题时,你们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呢?学生的回答是:“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怎样实现这个梦想”。这是学生的思路,我没有按照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思路来分析课文,而是按学生的思路来分析课文,并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所对应的段落并加以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怎样实现这个梦想?学生自己出结论后,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演讲思路。
4、读写结合运用较好。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所以在课上我让学生通过比较诵读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新念,在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的:“精彩片段,不惜重锤敲打,直到打出火花。”所以重点段落我让学生读了两遍。学生能体会到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和排比句式的效果和妙处,顺水推舟,引出课堂练笔,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的渴望,5分钟后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读写结合使学生学得有针对性,有实用性。
本课教学有以上优点外,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是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我分析原因有如下三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所以害怕答错问题。
2、我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些短,学生还未思考好,我就提出问题。
3、我所设置的个别问题过难,学生很难回答。比如:让同学们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价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文采、表达效果、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经过我的提示学生只能回答出表达效果,其它的根本回答不出来。
如果再次施教,我将会把有些问题设置的更有趣味性,这样更能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且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能更好的思考并回答好问题。对于个别过难的问题我决定改变题型来提问,比如:让同学们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价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文采、表达效果、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个问题我打算改成填空题来出现,并且给出文采方面的评价,这六个排比,(文采)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其它两方面的评价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表达)如、;(结构)如、;相信再次经过这几方面的改正,我的这堂课一定会更加完善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所以在课上我让学生通过比较诵读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新念,在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的:“精彩片段,不惜重锤敲打,直到打出火花。”所以重点段落我让学生读了两遍。
学生能体会到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和排比句式的效果和妙处,顺水推舟,引出课堂练笔,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的渴望,5分钟后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读写结合使学生学得有针对性,有实用性。
本课教学有以上优点外,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是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我分析原因有如下三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所以害怕答错问题。
2、我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些短,学生还未思考好,我就提出问题。
3、我所设置的个别问题过难,学生很难回答。比如:让同学们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价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文采、表达效果、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经过我的提示学生只能回答出表达效果,其它的根本回答不出来。
★ 教学设计模式
★ 模式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