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知府巧断案的故事(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青枫绿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朝乾隆年间,卢某被派去扬州任知府,轿子刚走到扬州城,就看到一群人围成一团议论纷纷,于是他前去看个究竟。
一位穿着考究的富家公子说:“我的钱袋丢了,被这个穷鬼捡到了,里面明明装着20两银子,可他给我的时候却只有10两,他还狡辩说钱袋里就10两银子。”那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急忙跪下磕头说:“大人,我捡到钱袋后根本就没打开过,一直站在路边等失主,可这位自称是失主的少爷硬说少了10两银子,我家虽穷,但母亲从小就教导我不贪不义之财,我一直都谨记于心。”知府见状再次问富家公子:“你确定自己丢的钱袋里是20两吗?”“我确定,肯定是那穷小子偷了!”于是,知府就对富家公子说了一句话,说完后众人纷纷拍手叫好,而富家公子则哑口无言。
你知道知府说了什么吗?
前汉时期,颖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俩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媳妇都怀孕了。兄长的媳妇生了个死胎,但是一直隐瞒着不告诉别人。弟弟的媳妇生了个男孩,兄长媳妇便生了恶念,将孩子强夺过来并声称是自己所生。双方各执一词,一直论争了3年都未能断决。
颖川太守黄霸听闻此事后,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间,命令她们妯娌俩上去争夺,表示谁能把孩子抢过去,便将孩子判给谁。兄长媳妇争夺时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反观弟弟媳妇,既想把孩子争回来,又恐怕会伤着孩子而不敢使劲儿用力,表情极为悲伤。看到这里,黄霸顿时明白了其中缘由,斥责兄长媳妇说:“你只想得到儿子,怎么会顾虑到用力争夺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呢?孩子是谁所生,这件事已经非常明白了。”随即把孩子归还给了弟弟媳妇,兄长媳妇只得认罪。
人突然死了,是自杀还是他杀,是意外死亡还是自然死亡?验尸是侦破案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时的吴国人张举验尸的方法很特别。据《疑狱集》记载,张举在任句章县县令的时候,县里有一个妇女谋害了自己的丈夫后,怕官府追究,立即放火把房子烧了,然后号哭着告诉别人,说房子失火烧死了丈夫。死者的弟弟怀疑此事,告到县衙门。张举立即到现场勘察验尸。尸体已经被烧焦了,张举查验了死人的口腔后,问死者的妻子:“你说你的丈夫是失火被烧死的?”“是的,大人。”这个妇女连忙点头。张举脸突然一沉,说:“胡说!你丈夫根本不是失火烧死的。这怎么会呢?”女子竭力辩解,“我丈夫确实是被火烧死的呀!请大人明鉴。”张举严肃地说:“凡是被火烧死的人,死在火中,烟熏火烤,呛得喘不过气来,迫于呼吸,口中势必吸进灰尘,而你丈夫口中却一点灰尘也没有,怎么会是失火烧死的呢?肯定是被人杀死后放火烧焦的!”“冤枉啊!”这个妇女号啕大哭,拒不承认是他杀死丈夫。
张举微微一笑:“我让你心服口服。”说完,就叫人取来两头活猪,杀死其中一头,然后堆起木柴,将活猪和死猪同时放到柴堆上点火烧。火熄灭后,取出两头焦猪来检查,活猪烧死的,口中有很多灰;而死猪口中却没有灰。张举指了指口中没有灰的猪,厉声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要将讲?!”“我………”杀人的妇女见阴谋已败露,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不得不共出谋杀亲夫的事实和原因。
张举用烧猪的办法,验证于人的尸体,就是一种模似式验。所谓模似试验,就是用相同或相近的物体代替某物进行试验,从而把握某物的特性、用途。张举用猪来做模似试验是十分聪明的。因而死者已死,无法再做试验,而活着的人又绝对不能去当这个试验品。人与猪在生活上有许多相同的情况,人被烧的状态与猪必定相类似,用猪做出来的试验是可信的。因此根据烧猪的结果,就能验证,死者不是失火烧死的,而是死后被烧的。
张举运用的烧猪验证人尸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专业人员破案的智慧,它为古代法医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载,狄仁杰任官期间,屡破奇案,惩凶雪冤,在民间广为传颂。
传说,狄仁杰早年在洛阳任洛州刺史,一次他带着马、乔二人外出微服私访。途中经过一个松滕交织、群猴嬉闹的山坡,他发现一只猴子在摆弄一只戒指。出于职业敏感,狄仁杰留心察看,在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一具男尸。验尸结果发现:男尸左手四指均被切断,其中一指上留有戴过戒指的痕迹。狄仁杰断定:那只猴子弄的戒指,必与这具男尸有关。
为查明案情,狄仁杰一行三人沿山路继续前行。不久他们到了洛阳城外,狄仁杰猛然看到路边一家药材店正在加工药材。他看到一名药工正在用锋利的切刀切药,心里一动就走过去,想试用一下切刀,老板董掌柜立刻说:“别动它!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指切断的!”狄仁杰一惊,直觉告诉他,这切刀可能刚刚切断过指头,很可能与男尸的断指有关。
于是狄仁杰就在药店附近展开调查,逐渐使案情大白:原来,一位在东都卖艺的女艺人,被从长安来的后生贾公子爱上了。她要求贾公子断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正在两人谈情之时,恰恰药店老板董掌柜的公子经过这里。董公子也看上了这位女艺人,便上去调戏纠缠,贾公子见状,怒打董公子一顿,两人从此成了死对头。
几天以后,贾某来到药店,请董掌柜为他断去一截小指,以表达对女艺人的忠心。这时恰巧被董公子撞见,出于报复。他抓起药杵从背后猛击贾公子头部。不想,一下子竟把贾公子打死了。黄掌柜在惊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断了贾公子的四个手指。他们父子为了掩盖罪行,连夜抛尸山洞中,抛尸中,贾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
最后,黄公子在人证物证面前认罪伏法,被斩首示众。
张举焚猪巧断案的经典哲理故事
三国时吴国人张举在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当县令时,遇到一件人命案。死者之弟向官府据报自己的嫂子杀了哥哥又放火烧房,反而诈称丈夫死于火灾。
由于证据不全,一时间难以给案件下结论。张举经过思索决定做一个实验。
他命人找来两头猪,一只杀死,一只还活着,然后分别给它们做好记号,再把它们一起放进柴堆里烧。火灭后,取出两头焦猪检验,结果发现活活烧死的,嘴中有灰;而死猪口中无灰。接着,他又命人查验被杀死者的尸体,那死人口里果然没有灰。
这一下张举心中已有了结论,立即提审那妇人,大声道:“你丈夫不是被火烧死的,凡被活活烧死的`人,烟熏火烤,呛得喘不过气,大口呼吸,口中必然有灰。而现在你丈夫口中却一点灰尘都没有,可想而知他根本就是先死亡后才被火烧的,你快快从实招来。”那死者的妻子一见铁证如山,不得不认罪。
【哲理启示】:
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不要总是把注意力局限在一处,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庞统察虚巧断案的哲理故事
三国时期,庞统(公元179-2)曾经担任过县令。
一天,当地一大户人家的'弟兄俩,因为家事打起架来,两人越想越生气,都认为错在对方,就跑到县府告状。
在公堂上,吵吵嚷嚷,争论不休。
庞统听了有点不耐烦,大声斥责道:“你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顾在这里扰乱公堂。本官要亲自察访,现在你们都回去,听候处理。”
老二气呼呼地走了。
入夜,老大让家人送来20两白银,庞统二话不说,立即收下。
第二天升堂,庞统把惊堂木一拍,喝道:“来人,把老大押下去重打30大板!”
站在身旁的师爷问:“大人,怎么不审就断?”
庞统说:“有理胆壮,无理心虚。老大送礼说明他自己心虚,责任肯定在他。”边说边拿出白银20两。
老大一看再也不敢隐瞒了,只好如实承认。
众人对庞统智断此案,都十分钦佩。
【哲理启示】:
在难以分清是非时,要注意观察细节,做错事情的人终究会沉不住气,自己露出马脚。
哲理故事 秀才断案
【故事内容】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100 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
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100 亩田,我就养1 万只鸭子,吃尽你的`稻子。”
于是,两人就为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争闹不休,便扭打着前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厮扭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
秀才搔搔头皮,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故事大道理】
一个人要想成功,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做起。把头脑中的想法当成现实,还要夸夸其谈,争论不休,则是虚妄的表现。
《李逵断案》
中秋过后第二天,李逵在东阿县替钱知县断完“奸情冤案”,拿起两把板斧,刚要下堂,忽听堂下有人高喊:“李头领别走,我们的遗案请头领公断。”
李逵一愣,向下看去,见两位穿着讲究的男子,一边喊一边分开众人向前挤来。
钱知县见到这两人,惊得脸上汗水像豆粒般滚落下来,急忙对李逵一揖,言道:“李头领,请你断案,我到后堂有事,去去就来!”说罢溜出大堂。
李逵环眼一瞪,大嘴一咧道:“你们是何案,状告何人?快快讲来!”
张仁向前叩首:“我乃东阿城西张家庄人士,姓张名仁,状告我弟张义,他多占我父母遗产四十五亩林地。父母病故后,我要求重分,弟弟不干,因此告到大堂,钱知县断了近一年,至今无有结果。”
李逵听后问:“张义何在?”
张义也向前叩首道:“小人在此。”
“你兄所言,可是事实?”李逵追问道。
“事实不错,但布袋里装牛梭——内里有弯。”张义耸耸肩道。
“李头领,这事内中曲直,你听我从头说起。”张仁讲出了一段故事。
东阿知县姓钱,名开,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捐班起家。他的父亲花十万两雪花银,给他捐了个东阿知县。他无半点文墨,只知捞钱,其他事不干,只管断案打官司。他断官司不分是非,谁送钱多,官司谁赢。因此,东阿老百姓给他送了个外号叫“钱开门”。还编了个顺口溜:钱开门向钱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要想官司能打赢,白银多送赢赐赍。
张仁深知钱知县为钱,为要重新分回那四十五亩林地,心想:“我送上个三五百两银子也合算。”于是带了十两纹银先投石问路,看看钱知县是真为钱还是不为钱?当晚送进后堂。
钱知县见银眼开,山羊胡一翘,笑着说:“明天升堂!”
张仁心里像喝了口蜜,甜丝丝、美滋滋地走出了后堂。
他走了没有半个时辰,张义怀揣十五两银子,步入后堂,见到钱知县把银子往桌子上一放道:“我兄把我告了,这是十五两银子,断明官司,定有厚礼酬谢!”
钱知县心里乐开了花:“银路来了!”笑得两眼合成了缝,点头道:“明日升堂,你听着就是了。”
第二天升堂问案,钱知县见原告、被告都在堂下,当即让老大张仁站在堂角,老二张义坐在身旁。
张仁见此,心里明白,就知老二送银比他多。老二像喝了杯糖水,浑身舒畅,心想:这种世道,有钱能买鬼推磨,我十五两白银就可买通知县,银没送。
张仁一双黑豆眼转了几转,害怕钱没送到位,钱知县把地断给老二,他躬身一揖,歌颂钱知县道:“钱大人来东阿,百姓无不拍手称赞:钱知县真是父母官,断案清如水、明如镜,胜过宋朝老包公。”
张义心想:知县让我等,我等等再说。
钱知县山羊胡须上翘,老鼠眼宛若吊秧子狗,忙个不停,来回转啊转啊,暗暗盘算:你们两个都有钱,不给老爷我送个万儿八千两银子,想得到林地?没门儿。现在不捞白不捞,挣回“官本”再让你们知道老爷手段高。一指他们道:“你们一奶同胞,不要为争地伤了和气,和为贵呀。情况不明,查清再断,退堂!”
他这一手还真灵,到晚上,老大一次送去白银五百两,老二送去三百五十两。到第三天升堂,知县给老大赐坐,让老二站着,随即宣布:“事由没查清,无法宣判,等以后再说!”又退了堂。
张仁和张义心里明白,搡着劲送礼。张仁送了一千五百两,张义送了一千三百两。
第三次开堂,兄弟俩虽都捞上了坐,可是,钱知县笑眯眯言道:“知县难、知县难,我这知县不同其他知县,他们以刑治县,我以仁治县。你们可是亲兄弟,手足之情不可忘,常言道:争者不足,让者有余,以和为贵。你们想好了,再来后堂找我!”又这么退了堂。
兄弟俩争林地官司,这么一拖就将近一年下去了,无有任何结果。眼看快到八月中秋节,常言说得好: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美酒月饼敬老天。钱知县是“青天大老爷”,张仁和张义又都为那四十五亩林地敬钱知县。
张仁心急火燎,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再赔也得争回那四十五亩林地。中秋节一过,白露来到,秋分种不上麦子,那可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呀!中秋佳节给知县送何礼好呢?
想啊想啊,突然一计跃上心头,忙派管家张三,如此这般交待一番。张三高高兴兴离开家门,向湖边疾去。张义也与张仁一样划拉着肚皮计谋着,计策来到,喊过张五说:“你要给老爷我办这么这么件事。”
张五听后一拍大腿道:“东家放心好了,保你满意!”
中秋节前一天晚上,张仁让张三提着鲤鱼进了后堂,张三放下离去。张仁见到钱知县躬身一礼:“祝夫人幸福,老爷人财两旺。鄙人略备薄礼,酒九瓶,鱼一条,老爷过节酒‘丰’有‘余’。”
钱知县起初见礼眉头一皱,十分不乐,张仁明白,忙又施一礼道:“老爷摸摸这鱼肚皮多硬啊!”
钱知县向前观鱼,见鱼肚皮用麻线缝合,一摸硬梆梆的,又一抽线头,元宝从肚里掉出一个。
知县立时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山羊胡一抿,笑道:“好,好,中秋节升堂,你听佳音好了!”
张仁听后十分高兴,又施一礼道:“林地断我,另有酬报!”说罢,扭头阔步离开后堂。
张仁离去半个时辰,张义又兴高采烈来到后堂,让张五放下西瓜,张五退下。张义躬腰九十度,一揖道:“中秋佳节到,鄙人无甚奇礼珍宝,自己种的西瓜特别甜,别说吃了,就是仔细看看,保准老爷比吃蜜甜,你抱抱大小。”
钱知县有鱼的教训,这次先开口说:“你往那一放,我就闻到甜味不同一般。”随即,张义又道:“你老看看瓜瓤如何?”
钱知县向前掀开挖好的瓜皮,见西瓜肚里白花花的,净是元宝,笑着道:“明天升堂,让你过个好节就是了!”
中秋节上午,堂鼓三通响过,钱知县升堂。见张仁、张义已在堂下,知县忙命人给二人赐坐。接着钱知县开言道:“今日断案,速战速决,回去过个好节,你们意下如何?”
张仁听后向前半步,深深一揖:“中秋佳节,老爷‘余、酒’可丰呀?我是‘鱼人’呀'!”
钱知县笑着点头:“丰、丰!好、好!这事不用提,早就记在我心里。”
张仁心想:“中!我的鱼没白送呀。”
张义不知钱知县和张仁葫芦里装的何药,看曼钱知县,又望望张仁说:“老爷,每逢佳节倍思亲,西瓜月饼敬大人。”
钱知县看看张仁,望望张义,用手抿了抿山羊胡:“年年有余西瓜丰,好吃好用我心明,我这心里有了数。”说后走下堂来,先拍张仁肩,又拍张义臂,言道:“官司过节不能断,节后断清不为晚,再晚也不会过了年三十!回家先过节!”把张仁、张义送出大堂。
张仁越想越气,张义越思越恼,送礼数千两,四十五亩林地还没捞上。
张仁十六一早到了县衙,想问个明白,张义一早也到大堂,想叫钱知县说清楚。他们一看大堂坐的不是钱知县,而是梁山义军头领黑旋风李逵,他们从头到尾听罢李逵断“奸情案”。见李逵断完,提起两把板斧要退堂,张仁和张义同时高喊:“李头领,我们的林地遗案,请你给断!”
钱知县听到张仁、张义的喊声,吃惊不小,他深知李逵的为人,若要把我受银的事儿抖擞出来,李逵怎会饶我?随即,对李逵一揖道:“李头领断案公平,再请你代我理完林地案,我到后堂有事,去去就回!”
没等李逵答应,他就鞋底抹油——溜啦。李逵只得重新坐上大堂,一摔惊堂木:“你们谁是原告,状告何人,因为何事?”
张仁喊道:“我是原告!”
李逵问道:“告谁?”
张仁又道:“我弟弟张义!”
李逵又问:“告他何事?”
张仁讲完争四十五亩林地的经过;张义说:“谁养老谁继承财产,是自古至今的常理,我有长工张忠可以作证。”
在堂下听断案的张忠,听他如此说,就想离去。李逵说:“传张忠到堂!”
衙役疾跑堂下拉张忠,张忠吓得脸色煞白。衙役对张忠言道:“别怕,李头领不是钱知县,作证不干你事,怕什么!”
张忠只得向前跪下。李逵赶忙下堂搀起张忠:“坐下说话!”
衙役忙搬过椅子,让张忠坐下。李逵返回大堂,问:“你在下边都听明白了,他们说的可是实话?”
张忠说:“是实话,张义用养老的那四十五亩林地的收入雇我们夫妻俩种地,照顾他的爹娘。我们和他们的父母有缘,平时他父母与我们亲如父子,不分彼此,多年不见他们的儿女。他们父母相隔三天,都下世去了。让他们兄弟俩兑钱发丧,都不兑,只好由我们夫妻俩将老人埋入林地。不久他们就争开了这四十五亩林地,其他事儿我就不知了。”
李逵听后,顿时怒发冲冠,一摔两把板斧,喝道:“张仁不仁,张义不义,你们两个狗东西,只争林地财产,不要爹娘,连猪狗不如,每人重打五十大板,拉下去!”
衙役们拉张仁、张义就要施刑,张仁、张义高喊冤枉:“我们可给钱知县送了数千两银子啊!”
李逵听后,喝道:“慢!我现在宣判如下:张仁、张义再加五十大板,一百板一下不可少!那四十五亩林地,一直由张忠耕种并奉养二老,林地判给张忠,永不准翻案!让这两个狗东西画押!”
接着李逵又喝道:“衙役们,快到后堂将那个视钱如命,一天到晚想法捞钱的钱知县带上堂来!”
几个衙役将张仁、张义拉下施刑,又有几个衙役跑到后堂,不见钱知县及夫人去向,疾疾来到大堂禀报:“钱知县携银两离后堂,夫人也不知去向!”
李逵怒道:“我去追那贼子,他跑不了!”
对此后人赞道:李逵断案通人情,贪官为银断不清;行贿兄弟各挨板,贪官逆子都落空。
李逵简介:
李逵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杂剧“水浒戏”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生得粗壮黝黑,绰号“黑旋风”。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氏。因为打死了人,逃了出去,遇到赦宥,被戴宗留在江州当牢子。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场,李逵与众人大闹江州,背着老母上了梁山,后老母被虎吃,李逵怒杀一窝四虎。李逵惯使一双板斧,梁山排座次时,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四位步军头领。
梁山受招安后,随军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战事结束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因宋江饮高俅等奸臣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担心李逵再次起兵造反复仇,便让李逵也饮下毒酒,李逵随后身亡。
李逵是《水浒传》成书之前便已在文学作品中多次以主角身份出现的人物,但《水浒传》对其进行了很明显的加工塑造,使他成为一个心粗胆大、率直忠诚,同时又鲁莽好战的性格鲜明的角色。
醉县官断案故事
从前,有一个喜欢喝酒的县官,一天到晚脸上红通通、醉醺醺的,喝了酒他就要捉弄衙役,拿他们寻开心。
一天,他又喝得脸像猴子屁股,走起路来东倒西歪。
他唤来王甲与赵乙两位衙役,限令他们三日之内将三个人捉来,否则各打四十大板。
王甲、赵乙问道:“不知老爷要缉拿哪三个人?”
县官红着脸说:“一个‘人中人’,一个‘草中人’,还有一个‘像个人’。”
王甲、赵乙知道,这是昏官灌足了黄汤在与他俩过不去,便合计说:“天无绝人之路,我俩且到大街人多的地方走走,总会有法子的。”
两人来到车来人往的大街上,看见一个孕妇挺着大肚子在慢慢行走。
王甲对赵乙说:“兄弟,你看,那不是‘人中人’吗?”
赵乙一看,对呀,大人肚里怀着个小人,正是“人中人”。
两人不容分说,走上前去,将那孕妇带到县衙。
第二天,天下着蒙蒙细雨。
王甲与赵乙又来到大街上,看见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农夫,挑着菜在沿街叫卖。
王甲一拍赵乙肩膀:“兄弟,快看,那不是‘草中人’吗?”
赵乙一看,是呀,草蓑衣里面藏着一个人,是“草中人”。
两人走上前,又将农夫带到县衙。
第三天,街上举行庙会,随着一声响锣,几个壮汉抬着一尊都天菩萨走来了。
王甲一见,便对赵乙说:“兄弟,那都天菩萨不是‘像个人’吗?”
赵乙一想,倒也是,泥塑木雕的身子,看上去倒还真像个人样子。
于是,两人上前,将那都天菩萨抬到县衙。
县衙大堂上,随着一声吆喝,醉醺醺的县老爷升了堂。
孕妇与农夫一见这怕人的架势,早吓得双膝跪下,请求饶命,唯有那都天菩萨直挺挺地站着一动不动。
县官醉眼蒙?地见这人好大胆子,在大堂之上竟敢不下跪,还咧嘴对他笑呢,便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狂徒!在本大人面前为何不下跪?”
王甲连忙走上前,附在县官耳边说:“禀告老爷,这人喜爱喝酒,一喝酒他就下跪。”
县官一听非常高兴:本官贪爱这杯中之物,他竟也与我同样喜好!
县官便命人取来酒壶,朝那都天菩萨口中灌去。
这一灌不要紧,却将都天菩萨下巴颏灌掉了下来。
县官见此人喝了酒仍在原地站着,便走下大堂,近前一看:“咦,这人怎么没有下巴?”
王甲回答说:“老爷有所不知,这人不喝酒倒还像个人,喝了酒就不像个人了。”
★ 包工断案
★ 歇后语包公断案
★ 包公断案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