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敏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共含6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敏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

篇1: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

原文: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

赞美一个自食其力的贤者美好无比,远远超过贵族子弟。

1、汾(焚fén):汾水。在今山西省,西南流入黄河。沮洳(居茹jū rú):低湿之地。《集传》:“沮洳,水浸处下湿之地。”

2、莫(木mù):野菜名,其味酸。《正义》引陆玑疏:“莫……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干绛,河汾之间谓之莫。”

3、之子:《集疏》:“之子,指采菜之贤者。”

4、殊异:《传疏》:“殊亦异也,乎犹于也。”

5、公路:掌管王公车驾的官吏。

6、英:花。此处意为“英华”,指神采之美。

7、公行:掌管王公军队的官吏。

8、曲:河湾。

9、藚(续xù):泽泻草,亦名水沓菜。

10、公族:掌管王公宗族事务的官吏。

译文:

在那汾水低湿地,来此采莫心欢喜。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和他比。

在那汾水河流旁,来此采桑心欢畅。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弯弯处,来此采藚心欢愉。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汝。

鉴赏:

此诗主题,《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韩诗外传》则以为是美隐居之贤者,云“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前者是说因君子勤俭,亲自采莫、采桑,有失体统,故作此诗以刺之。后者是说,汾水沮洳之间,贤者隐居其内,采莫、采桑、采藚以自给,然其才德,实在超乎“公路”、“公行”、“公族”之上。毛、韩二家之外,还有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的“晋人刺其大夫”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说、傅恒等《诗义折中》的“剌遗贤”说、郝懿行《诗问》的“美勤俭”说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文本语义的。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其说可从。

《汾沮洳》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代民间文学作品中不乏其例。汉魏乐府古辞《陌上桑》中采桑女子的夸奖“夫婿殊”的一段话,在艺术表现上和此诗是有因袭继承关系的。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覆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篇2: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原文赏析

《汾沮洳》,《诗经·魏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六句。为先秦时代魏地汉族民歌。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自我赞美的歌谣。一章写采莫者之美无可度量,二章写采桑者之美象花朵一样,三章写采荬者之美似美玉一般。《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那汾水低湿地,来此采莫心欢喜。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比得上。在那汾水河流旁,来此采桑心欢畅。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在那汾水弯弯处,来此采藚心欢愉。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上。

注释

①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洳(jùrù具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②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③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④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诸侯的路车。

⑤英:华(花)。

⑥公行(háng杭):官名。掌诸侯的兵车。

⑦曲:河道弯曲之处。

⑧藚(xù序):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⑨公族:官名。掌诸侯的属车。

鉴赏

此诗主题,《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韩诗外传》则以为是美隐居之贤者,云“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前者是说因君子勤俭,亲自采莫、采桑,有失体统,故作此诗以刺之。后者是说,汾水沮洳之间,贤者隐居其内,采莫、采桑、采藚以自给,然其才德,实在超乎“公路”、“公行”、“公族”之上。毛、韩二家之外,还有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的“晋人刺其大夫”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说、傅恒等《诗义折中》的“剌遗贤”说、郝懿行《诗问》的“美勤俭”说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文本语义的。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其说可从。

《汾沮洳》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代民间文学作品中不乏其例。汉魏乐府古辞《陌上桑》中采桑女子的夸奖“夫婿殊”的一段话,在艺术表现上和此诗是有因袭继承关系的。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覆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汾水,即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水两岸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深厚的民族文化。汾水两岸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传承者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美如英”“美如玉”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节俭、勤劳、美好的品格和自食其力的高尚情操,“殊异乎公族”讽刺了品质低劣、游手好闲的精英权贵的寄生虫嘴脸。

篇3:诗经: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

1、汾:汾水。发源于山西管涔山,至河津县西南流入黄河。

2、沮洳:音句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3、莫:音木。羊蹄菜,古人解释:茎大如竹筷,赤节,一节一叶,可以为羹,也可以生食。

4、无度:无法度量。度:尺子,这里名词作动词。

5、英:花。这里同“玉”,为了音节和谐而改为英。

6、公路: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7、公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8、藚:音序,泽泻草

9、公族:管王公宗族之事的官吏。

译文:

在那汾水低湿地,来此采莫心欢喜。

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

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和他比。

在那汾水河流旁,来此采桑心欢畅。

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

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弯弯处,来此采藚心欢愉。

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

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汝。

赏析:

《汾沮洳》以农家女子口吻赞美一位在汾水河采摘羊蹄菜的男子,美如花、如玉,又以公室贵族官员作对比和陪衬,表现了一种不寻常的眼光和价值观念。

篇4:《国风魏风汾沮洳》阅读答案及赏析

《国风魏风汾沮洳》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经国风魏风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

【注释】

汾:汾水。发源于山西管涔山,至河津县西南流入黄河。

沮洳:音句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莫:音 木,羊蹄菜。公路: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

公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藚:音序,泽泻草。

公族:管王公宗族之事的官吏。

12、这是诗一般被理解为是一首女子赞美情人的诗,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体现出了男子的翩翩风度。

13、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开头使用赋比兴的手法表现出了女子劳作的时间和空间变换。

B、女子不仅因勤劳男子的良好形象赞叹,更重要的是他和那些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

C、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虽然三章字句变化无多,但其诗意却层层递进。

D、全诗没有正面描写女子所思之人,但其形象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显得栩栩如生。

14、《毛传》评这首诗是:“刺俭(讽刺节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认为采菜男子应该也是位贵族青年。贵族哪里要自己亲自动手去采菜,为了节俭却失了身份。朱熹说:“刺俭不中礼之诗。言若此人者、美则美矣。然其俭啬褊急之态、殊不似贵人也。”赞扬了贵族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如此好青年。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2、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

13、A

14、同意朱熹的观点。女主人公仰慕的男青年不但貌美,还爱劳动。相比大众的贵族公子,他不在意贵族身份,亲自采菜显得平易而不流俗、特立独行。三个“殊异乎”看出了女主人公对自己心上人的爱慕与骄傲。从而倾向于积极意义的观点。

注释

⑴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jù)洳(rù):水边低湿的地方。

⑵言:乃。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⑶彼其之子:他那个人。

⑷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⑸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⑹桑:桑树叶。

⑺英:华(花)。

⑻公行(háng):官名。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⑼曲:河道弯曲之处。

⑽藚(xù):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⑾公族:公侯家族的人,指贵族子弟。

译文

在那汾河湾里低湿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水面野菜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是那样英俊无法衡量。他长得那样英俊无法衡量,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水的另一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桑叶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他是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拐弯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泽泻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品行如美玉一般纯洁高尚。他品行如美玉般纯洁高尚,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韩诗外传》则以为是美隐居之贤者,云“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前者是说因君子勤俭,亲自采莫、采桑,有失体统,故作此诗以刺之。后者是说,汾水沮洳之间,贤者隐居其内,采莫、采桑、采藚以自给,然其才德,实在超乎“公路”、“公行”、“公族”之上。毛、韩二家之外,还有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的“晋人刺其大夫”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说、傅恒等《诗义折中》的“剌遗贤”说、郝懿行《诗问》的“美勤俭”说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文本语义的。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今人多从之。

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写男子之美无可度量,第二章写男子之美像花朵一样,第三章写男子之美似美玉一般。此诗以侧面烘托手法塑造形象,三章字句变化不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

《魏风·汾沮洳》全诗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此诗女主人公不只是对勤劳男子良好形象的赞叹不已,更重要的在于他美得“殊异”乎公路、公行、公族。这个普通的劳动者,和那些高贵的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复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篇5:诗经汾沮洳全文注释

诗经汾沮洳全文注释

诗经汾沮洳全文注释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

在那汾河湾里低湿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水面野菜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是那样英俊无法衡量。他长得那样英俊无法衡量,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水的另一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桑叶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他是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拐弯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泽泻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品行如美玉一般纯洁高尚。他品行如美玉般纯洁高尚,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注释

⑴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jù)洳(rù):水边低湿的地方。

⑵言:乃。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⑶彼其之子:他那个人。

⑷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⑸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⑹桑:桑树叶。

⑺英:华(花)。

⑻公行(háng):官名。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⑼曲:河道弯曲之处。

⑽藚(xù):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⑾公族:公侯家族的人,指贵族子弟。

篇6: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这首诗表现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与控诉。诗人骂剥削者为田鼠,指出他们受农民供养,贪得无厌。农民年年为剥削者劳动,得不到他们丝毫的恩惠,只得远寻“乐土”,另觅生路。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

1、硕鼠:就是《尔雅》的鼫(食shí)鼠,又名田鼠,啮(涅niè)齿类动物,穴居河川沿岸,吃豆粟等物。今北方俗称地耗子。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郑笺》:“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2、贯: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汝,指统治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三岁,言其久也。”

3、逝:读为“誓(《公羊传》徐彦疏引作誓)”。去女(汝):言离汝而去。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用假字也。”

4、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5、德:恩惠。

6、直:即“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7、劳:慰问。

8、之:犹“其”。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诗经故事:

公孙家的田地很宽,从西山脚下直到颖河岸边,千倾万亩都是公孙家的良田。

重耳为晋文公时,公孙家的祖上就有了封地;后来又有人随魏献子办事得力,助魏文侯筑少梁有功,屡得封赏,田地也就一年比一年多了。

大麦伢是公孙家的奴,妈妈生他的那年,收麦时一场大雨泡湿了麦粒,生下他后吃了很长时间的煮麦芽饭,就把他叫了个大麦伢子,也没个姓的。

有名无姓的大麦伢在公孙家的田地里长大了,长大了的大麦伢也就成了为公孙家种田的奴,他的父亲也对他说过,祖上是秦国人,也不知是那朝那代,秦国和晋打仗时被俘了过来,赏给了公孙家为奴,已记不清,无法证了,父亲也是生在公孙家的田垄里的。

按说大麦伢的命是生定了的,和他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父亲的以上的所有父亲一样,先放牧、后打柴、再种田,遇有战事,随主人一块出征,没打死算命大,回来后继续种庄稼,若得主人高兴时,赏一个女奴成个家,再生一个小麦伢,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可到大麦伢能放牧时,这事起了一点点变化。

大麦伢放牧时放的主人的马,主人的马喜欢到颖河滩上去吃水草,大麦伢也就常把马群赶到那方去了。

颖河边有一条大道直通少梁城,道上四季都走着奔忙的人,河滩边有一遍麻柳林,是赶路的人常常歇脚的好去处。

那时的大麦伢对过往的人和事都觉得新鲜,常常是把马放到了河滩上后就跑柳林边去看那些过往的人;有一次一位白发老人歇树下,两眼微眯气直喘,他走近去了一点后,老人也感觉到了他,说:“小哥,能有口水喝不?”麻柳林和颖河间隔着个大河滩,要想喝水那可还要走上老半天呢,大麦伢拿出了自已的竹水筒,把剩下的半筒水递给了老人喝,老人喝了水后,歇了一会,唱了个小曲子:“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领,追君到曲沃,既已见到君,怎能能不快活?。。。”大麦伢觉得很好听的,老人也就教会了他。从那以后,大麦伢喜欢上了唱歌子。

大麦伢在柳林中寻了一块湿地,掘了一口井,柳林中歇脚的的人就更多了,也就学到了许多的更好听歌子。

十六岁后,就不能再去放马了,大麦伢学会了种田,经常时一边干活一边唱的,唱着歌干活,人也不觉得累,地里的庄稼也长得似乎比别的田里的好。辛苦一季后,丰收了,主人拉走了几乎是所有的收成,只留下了很少的一点口粮,那一阵,大麦伢的歌声暗了许多。

但随着青苗的窜起,他的歌又亮了起来,特别是有人从田头过时,有人夸庄稼长的好时,歌声中似带有一丝丝的甜呢。

主人是很少到田中来的,庄稼要熟时来查看的也只是管家,主人住的是大屋,很深的院,大麦伢从来也没见过主人,但他知道是有这么一个主人,每一年,他都要让人来拉走大麦伢种出的所有的庄稼,却从没来过地头一次,管家倒是常来,可来了总没有好事的,总会带来一串串的活让大麦伢去干。

三年过去了,大麦伢种了三年的庄稼,三年的收成都很好,连挑剔的管家都说大麦伢是把好手了,可大麦伢却越来越不想干了,他总是想唱,歌声中少了欢快,多了很多的无奈和凄凉。

又是一年麦收尽,麦场上的麦子被主人运的干干净净,那大麦伢头一天还满喜欢的一场金黄,现在却变得空空荡荡。晚风中麦场上飘荡起大麦伢哑哑低沉的声音: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邦。乐邦乐邦,谁之永号?

第二天,管家发现大麦伢不见了,派人顺着颖河、大道,上下找了一两百里,也没有找到大麦伢,再也没听见过他的歌声了。

鉴赏:

这首诗主旨古今看法分歧不大,古人多认为“刺重敛”,《毛诗序》曰:“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朱熹《诗序辨说》曰:“此亦托于硕鼠以刺其有司之词,未必直以硕鼠比其君也。”今人多认为是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被剥削阶级反剥削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经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奴隶更由逃亡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全诗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直呼剥削者为“硕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 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诗经汾沮洳全文注释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诗经·国风·桧风·匪风

诗经·国风·齐风·鸡鸣

汾沮洳原文及赏析

诗经 国风

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诗经·国风·王风·兔爰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