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汾沮洳原文及赏析(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枫风sam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汾沮洳原文及赏析
原文:
汾沮洳
[先秦]佚名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那汾河湾里低湿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水面野菜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是那样英俊无法衡量。他长得那样英俊无法衡量,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水的另一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桑叶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他是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拐弯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泽泻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品行如美玉一般纯洁高尚。他品行如美玉般纯洁高尚,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注释
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jù)洳(rù):水边低湿的地方。
言:乃。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彼其之子:他那个人。
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桑:桑树叶。
英:华(花)。
公行(háng):官名。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曲:河道弯曲之处。
藚(xù):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公族:公侯家族的人,指贵族子弟。
赏析:
《魏风·汾沮洳》全诗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此诗女主人公不只是对勤劳男子良好形象的赞叹不已,更重要的在于他美得“殊异”乎公路、公行、公族。这个普通的劳动者,和那些高贵的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复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汾沮洳》原文及赏析
汾沮洳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
在那汾水低湿地,来此采莫心欢喜。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比得上。在那汾水河流旁,来此采桑心欢畅。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在那汾水弯弯处,来此采藚心欢愉。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上。
注释
①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洳(jùrù具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②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③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④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诸侯的路车。
⑤英:华(花)。
⑥公行(háng杭):官名。掌诸侯的兵车。
⑦曲:河道弯曲之处。
⑧藚(xù序):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⑨公族:官名。掌诸侯的属车。
鉴赏
此诗主题,《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韩诗外传》则以为是美隐居之贤者,云“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前者是说因君子勤俭,亲自采莫、采桑,有失体统,故作此诗以刺之。后者是说,汾水沮洳之间,贤者隐居其内,采莫、采桑、采藚以自给,然其才德,实在超乎“公路”、“公行”、“公族”之上。毛、韩二家之外,还有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的“晋人刺其大夫”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说、傅恒等《诗义折中》的“剌遗贤”说、郝懿行《诗问》的“美勤俭”说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文本语义的。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其说可从。
《汾沮洳》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代民间文学作品中不乏其例。汉魏乐府古辞《陌上桑》中采桑女子的夸奖“夫婿殊”的一段话,在艺术表现上和此诗是有因袭继承关系的。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覆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汾水,即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水两岸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深厚的民族文化。汾水两岸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传承者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美如英”“美如玉”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节俭、勤劳、美好的品格和自食其力的高尚情操,“殊异乎公族”讽刺了品质低劣、游手好闲的精英权贵的寄生虫嘴脸。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
1、汾:汾水。发源于山西管涔山,至河津县西南流入黄河。
2、沮洳:音句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3、莫:音木。羊蹄菜,古人解释:茎大如竹筷,赤节,一节一叶,可以为羹,也可以生食。
4、无度:无法度量。度:尺子,这里名词作动词。
5、英:花。这里同“玉”,为了音节和谐而改为英。
6、公路: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7、公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8、藚:音序,泽泻草
9、公族:管王公宗族之事的官吏。
译文:
在那汾水低湿地,来此采莫心欢喜。
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
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和他比。
在那汾水河流旁,来此采桑心欢畅。
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
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弯弯处,来此采藚心欢愉。
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
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汝。
赏析:
《汾沮洳》以农家女子口吻赞美一位在汾水河采摘羊蹄菜的男子,美如花、如玉,又以公室贵族官员作对比和陪衬,表现了一种不寻常的眼光和价值观念。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原文赏析
《汾沮洳》,《诗经·魏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六句。为先秦时代魏地汉族民歌。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自我赞美的歌谣。一章写采莫者之美无可度量,二章写采桑者之美象花朵一样,三章写采荬者之美似美玉一般。《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那汾水低湿地,来此采莫心欢喜。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比得上。在那汾水河流旁,来此采桑心欢畅。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在那汾水弯弯处,来此采藚心欢愉。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上。
注释
①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洳(jùrù具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②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③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④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诸侯的路车。
⑤英:华(花)。
⑥公行(háng杭):官名。掌诸侯的兵车。
⑦曲:河道弯曲之处。
⑧藚(xù序):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⑨公族:官名。掌诸侯的属车。
鉴赏
此诗主题,《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韩诗外传》则以为是美隐居之贤者,云“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前者是说因君子勤俭,亲自采莫、采桑,有失体统,故作此诗以刺之。后者是说,汾水沮洳之间,贤者隐居其内,采莫、采桑、采藚以自给,然其才德,实在超乎“公路”、“公行”、“公族”之上。毛、韩二家之外,还有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的“晋人刺其大夫”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说、傅恒等《诗义折中》的“剌遗贤”说、郝懿行《诗问》的“美勤俭”说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文本语义的。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其说可从。
《汾沮洳》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代民间文学作品中不乏其例。汉魏乐府古辞《陌上桑》中采桑女子的夸奖“夫婿殊”的一段话,在艺术表现上和此诗是有因袭继承关系的。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覆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汾水,即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水两岸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深厚的民族文化。汾水两岸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传承者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美如英”“美如玉”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节俭、勤劳、美好的品格和自食其力的高尚情操,“殊异乎公族”讽刺了品质低劣、游手好闲的精英权贵的寄生虫嘴脸。
诗经汾沮洳全文注释
诗经汾沮洳全文注释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
在那汾河湾里低湿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水面野菜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是那样英俊无法衡量。他长得那样英俊无法衡量,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水的另一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桑叶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他是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拐弯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泽泻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品行如美玉一般纯洁高尚。他品行如美玉般纯洁高尚,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注释
⑴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jù)洳(rù):水边低湿的地方。
⑵言:乃。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⑶彼其之子:他那个人。
⑷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⑸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⑹桑:桑树叶。
⑺英:华(花)。
⑻公行(háng):官名。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⑼曲:河道弯曲之处。
⑽藚(xù):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⑾公族:公侯家族的人,指贵族子弟。
汾沮洳,汾沮洳诗经,汾沮洳的意思,汾沮洳赏析 -诗词大全
汾沮洳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1]。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国风魏风汾沮洳》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经国风魏风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
【注释】
汾:汾水。发源于山西管涔山,至河津县西南流入黄河。
沮洳:音句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莫:音 木,羊蹄菜。公路: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
公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藚:音序,泽泻草。
公族:管王公宗族之事的官吏。
12、这是诗一般被理解为是一首女子赞美情人的诗,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体现出了男子的翩翩风度。
13、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开头使用赋比兴的手法表现出了女子劳作的时间和空间变换。
B、女子不仅因勤劳男子的良好形象赞叹,更重要的是他和那些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
C、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虽然三章字句变化无多,但其诗意却层层递进。
D、全诗没有正面描写女子所思之人,但其形象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显得栩栩如生。
14、《毛传》评这首诗是:“刺俭(讽刺节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认为采菜男子应该也是位贵族青年。贵族哪里要自己亲自动手去采菜,为了节俭却失了身份。朱熹说:“刺俭不中礼之诗。言若此人者、美则美矣。然其俭啬褊急之态、殊不似贵人也。”赞扬了贵族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如此好青年。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2、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
13、A
14、同意朱熹的观点。女主人公仰慕的男青年不但貌美,还爱劳动。相比大众的贵族公子,他不在意贵族身份,亲自采菜显得平易而不流俗、特立独行。三个“殊异乎”看出了女主人公对自己心上人的爱慕与骄傲。从而倾向于积极意义的观点。
注释
⑴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沮(jù)洳(rù):水边低湿的地方。
⑵言:乃。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⑶彼其之子:他那个人。
⑷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⑸殊异:优异出众。公路:官名。掌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⑹桑:桑树叶。
⑺英:华(花)。
⑻公行(háng):官名。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⑼曲:河道弯曲之处。
⑽藚(xù):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⑾公族:公侯家族的人,指贵族子弟。
译文
在那汾河湾里低湿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水面野菜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是那样英俊无法衡量。他长得那样英俊无法衡量,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水的另一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桑叶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他是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拐弯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泽泻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品行如美玉一般纯洁高尚。他品行如美玉般纯洁高尚,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韩诗外传》则以为是美隐居之贤者,云“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前者是说因君子勤俭,亲自采莫、采桑,有失体统,故作此诗以刺之。后者是说,汾水沮洳之间,贤者隐居其内,采莫、采桑、采藚以自给,然其才德,实在超乎“公路”、“公行”、“公族”之上。毛、韩二家之外,还有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的“晋人刺其大夫”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说、傅恒等《诗义折中》的“剌遗贤”说、郝懿行《诗问》的“美勤俭”说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文本语义的。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今人多从之。
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写男子之美无可度量,第二章写男子之美像花朵一样,第三章写男子之美似美玉一般。此诗以侧面烘托手法塑造形象,三章字句变化不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
《魏风·汾沮洳》全诗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此诗女主人公不只是对勤劳男子良好形象的赞叹不已,更重要的在于他美得“殊异”乎公路、公行、公族。这个普通的劳动者,和那些高贵的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复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
原文: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
赞美一个自食其力的贤者美好无比,远远超过贵族子弟。
1、汾(焚fén):汾水。在今山西省,西南流入黄河。沮洳(居茹jū rú):低湿之地。《集传》:“沮洳,水浸处下湿之地。”
2、莫(木mù):野菜名,其味酸。《正义》引陆玑疏:“莫……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干绛,河汾之间谓之莫。”
3、之子:《集疏》:“之子,指采菜之贤者。”
4、殊异:《传疏》:“殊亦异也,乎犹于也。”
5、公路:掌管王公车驾的官吏。
6、英:花。此处意为“英华”,指神采之美。
7、公行:掌管王公军队的官吏。
8、曲:河湾。
9、藚(续xù):泽泻草,亦名水沓菜。
10、公族:掌管王公宗族事务的官吏。
译文:
在那汾水低湿地,来此采莫心欢喜。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和他比。
在那汾水河流旁,来此采桑心欢畅。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弯弯处,来此采藚心欢愉。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汝。
鉴赏:
此诗主题,《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韩诗外传》则以为是美隐居之贤者,云“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前者是说因君子勤俭,亲自采莫、采桑,有失体统,故作此诗以刺之。后者是说,汾水沮洳之间,贤者隐居其内,采莫、采桑、采藚以自给,然其才德,实在超乎“公路”、“公行”、“公族”之上。毛、韩二家之外,还有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的“晋人刺其大夫”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说、傅恒等《诗义折中》的“剌遗贤”说、郝懿行《诗问》的“美勤俭”说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文本语义的。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其说可从。
《汾沮洳》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代民间文学作品中不乏其例。汉魏乐府古辞《陌上桑》中采桑女子的夸奖“夫婿殊”的一段话,在艺术表现上和此诗是有因袭继承关系的。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覆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 声声慢赏析及原文
★ 江上原文及赏析
★ 国殇原文及赏析
★ 六国论原文及赏析
★ 墓门原文及赏析
★ 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 三峡原文及赏析
★ 咏雪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