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会当击水三千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
原文: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注释:
1、条:山楸。《毛传》:“条,槄(涛tāo);梅,楠也。”
2、渥(沃wò):丰润。
3、君:指秦襄公。
4、纪:借为“杞”。堂:借为“棠”。
5、黻(扶fú)衣:黑白花纹的衣服。
6、将将(锵qiāng):即锵锵。
7、寿考:长寿。忘:亡,结束。
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山楸又有楠。君王受封来此山,锦衣狐裘身上穿。脸色红润像涂丹,君王气度真不凡。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枸杞又有棠。君王受封来山上,锦衣狐裘身上穿。身上佩玉声锵锵,祝君大寿万年长。
诗经故事:
传说中的终南山里有神仙,可那里的山民们却一个也没瞧见。
只是每隔上几十年,有山外来的求仙祈福的人,带来一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和山外的消息,让山民们听了惊奇,也带来一些奇巧闪亮求仙的物件,让山民们开一开眼。
神仙是很难见的了,可山上有酸甜梅子、金黄的山楸条、滋补的红红的枸杞子、高大的山棠树和众多的山产,养育着一代代的山民,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当然,那些神奇的传说故事,也一代代的流传。
十四岁的山露儿的家就在终南山中,她自小就被爷爷说的那些故事迷住了,总想着自已有一天能遇上神仙,也想着那神仙发发慈心送她到山外的世界去看一看。
家中虽然殷实富裕,可露儿也是自小干着活长大的,也和伙伴们成群结队的爬遍了终南山的坡坡沟沟,可神仙是没有遇上过的。有的只是那些进入耳中,植于心中的神话,经常让她浮想联翩。
当一同玩耍劳作的伙伴中有人出嫁以后,当山梁梁那边的姬伯踏进她家来说媒以后,山露儿急了,从心底里生出了一种厌恶感,厌恶着周边的一切,厌恶那山梁上的斑鸠叫,厌恶着斑鸠叫中那随风传来的山歌子声,曾经她是很喜欢那个唱山歌的、经常帮她伐条采梅的少年呢,可现在她有说不出的厌恶来,那山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个啥?嫁与了那个唱歌子的人后,恐怕这一生也难以看见了。
一群山喜鹊一大早就飞到了山露儿的房前屋后,一个劲的叫着,爷爷听见后,吩咐露儿妈:“去把腊肉洗两条煮上。”又对露儿爹说:“领上两个伙计,去山上看看能弄点什么回来,早一点回家来,可能有贵客来。”山露儿听了很好奇,忙放下自已的心事,跑出来问爷爷:“会有谁来啊?你怎么知道有客来?”爷爷笑了笑说:“那山喜雀子围家里叫的事,我最少也遇上三次了,每一次都会有贵客到;加上我昨晚梦到了神仙来对我说……”“爷爷你梦见神仙啦?神仙都对你说了什么?”爷爷突然停住了口,笑了笑:“现在还不能对你说。”山露儿白了白眼,噘了下嘴,但还是按爷爷说的,把院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堂屋的桌椅板凳抹的油油亮亮。
太阳出来时,没有客人来;腊肉飘香时,没有客人到;爹爹和几人提着几只黄脑壳鸡,抬着一只青麂子回来了,还是没有客人来。
山露儿几次去看爷爷,他却老是眯着眼,似是在偷偷的笑。
马蹄声踏碎了山里的宁静,鸾铃声把一串清脆送入到了山露儿的耳旁,当斜阳把院中那棵山棠树的影子投到了院门前时,树影里停下了三辆油光闪亮的马车二三十穿戴整齐的汉子去了四周,马车上下来几位穿锦着绣的人来,山露儿刚想出房门,却被娘一把拽住,拉到了房中的花格窗下,悄悄的看着院中的一切。
爷爷迎上了前去,行了礼后,被一位穿着狐裘的汉子一把扶起,那汉子意气风发,面如朗玉,红光闪闪,他笑着问着,爷爷在一旁说笑着答话;那马车雕花饰玉,那红马佩金挂银,随行的人从马车上取下一些椅凳,在院中安放好,父亲把整好的杯盘碗盏端去了院中;这时,那着狐裘的汉子却和爷爷一道进了堂屋,在神案前恭恭敬敬的敬了三柱香,才又返回了院中,把案几上盘中的物品,每样尝了一尝,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洗了脸,饮了马,一行人向院门口走去,准备上车离开了,当那个着狐裘的人刚要走出院门时,山露儿跑出了房来,站在了堂屋前的'台阶上,大声的喊着: “你!也带我去!”院中的人都吃了一惊,那人回过头来,看清了山露儿急得发红的小脸,挥了挥手示意,仰头又大笑起来,笑声中,他上了车,娘也跑出了房中,拉住了欲跑的山露儿,站在了院门口的大青石上,看着那三辆马车朝山里越走越远,铃声渐悄。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wo)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fu)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鉴赏: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 “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主要是颂美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势。那君子的脸容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色斑烂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 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而另一解,诗只是对主君的赞扬。纵观秦风各部与其他各师不同不是大多言色,如果按本诗前文到最后的意思承接来看只是对秦君的赞扬,参照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可以解释为第二种。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原文鉴赏
《国风·秦风·终南》是《诗经·秦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秦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
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译文二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那是我的君王啊。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命终结也忘不了。
注:在此“也哉”可用语助词解,而且“也”的其他用法中一般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或许的可能。考为寿命终结和长寿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本诗的不同理解模式。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②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
③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④渥(wò):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⑤纪:山角。堂:山上宽平处。朱熹《诗集传》:“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一说纪和堂是两种树名,即杞柳和棠梨。
⑥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⑦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⑧考:高寿。亡:通“忘”。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
原文: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注释:
这是女子怀念爱人的诗。她长时期见不着爱人,抱怨他把她忘了,甚至怀疑他把她抛弃了。
1、鴥(玉yù):亦作“鹬(玉yù)”,疾飞貌。晨风:一作“鷐(晨chén)风”,鸟名。即鸇(沾zhān),鸷(至zhì)鸟类。一说晨风亦名天鸡,雉类。后一说从者较少,但说到见雉闻雉而思配偶,在《诗经》中例子却较多,如《邶风·雄雉》和《邶风·匏有苦叶》中都有。
2、郁:形容树林的茂密。一说高出貌。北林:林名。
3、钦钦:忧貌。
4、忘:犹“弃”。多:犹“甚”。
5、苞栎(历lì):成丛的栎树。或作“枹(包bāo)栎”,两字合为树名,即橡栗。
6、隰:低洼地。六駮:“駮(伯bó)”亦作“驳”,木名,即赤李。“六”表示多数。一说“六”读为“蓼(廖liǎo)”,长貌。
7、乐:读为“療”,即疗。靡疗言不可治疗。
8、棣(弟dì):郁李。
9、树:竖立。檖(遂suì):山梨。
译文:
鹯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情难平。怎么办呵怎么办?你竟把我忘干净!
山坡栎树真丛错,洼地梓榆真斑驳。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难快乐。怎么办呵怎么办?你把我忘实在多!
山坡长满那唐棣,洼地挺立那山梨。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似醉迷。怎么办呵怎么办?你已把我全忘记!
鉴赏:
一个女子痴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伤。其实那位“君子”,恐怕压根儿已将她忘个罄尽。这首诗的内容实有揶揄嘲弄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况味。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写妇女担心外出的丈夫已将她遗忘和抛弃,这比起《毛序》“刺秦康公弃其贤臣说”、朱谋玮《诗故》“刺弃三良说”、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秦穆公悔过说”等,相对而言较为通达,可作参考。
全诗三章,章六句。首章用鹯鸟归林起兴,也兼有赋的成分。鸟倦飞而知返,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人却忘了家,不想回来。这位女子望得情深意切。起首两句,很可能是杜甫《望岳》中名句“决眥入归鸟”所本。从眼前景切入心中情,又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仍瞅不到意中的“君子”,心底不免忧伤苦涩。再细细思量,越想越怕。她想:怎么办呵怎么办?那人怕已忘了我!不假雕琢,明白如话的质朴语言,表达出真挚感情,使人如闻其声,如窥其心,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从“忘我实多”可以揣测他们间有过许许多多花间月下、山盟海誓的情事,忘得多也就负得深,这位“君子”实在是无情无义的负心汉。不过诗还是表达得相当蕴藉的,细细咀嚼方能品味。五代冯延巳脍炙人口的《鹊踏枝》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当系从此诗翻出。
“山有……隰有……”是《诗经》常出现的起兴成句,用以比况物各得其宜。上古时代先民物质生活尚不丰富,四望多见山峦坑谷正是历史的必然。那颙望着的女子瞥见晨风鸟箭样掠过飞入北林后,余下所见就是山坡上有茂密栎树和洼地里有树皮青白相间的梓榆。三章则换了两种树:棣和檖。之所以换,其主要作用怕是在于换韵脚。万物各得其所,独有自己无所适从,那份惆怅和凄凉可想而知,心里自然不痛快。三章诗在表达“忧心”上是层层递进的。“钦钦”形容忧而不忘;“靡乐”,不再有往事和现实的欢乐;“如醉”,如痴如醉精神恍惚。再发展下去,也许就要精神崩溃了。全诗各章感情的递进轨迹相当清晰和真实可信。
朱熹为了自圆其说,《诗集传》还特意举了例证说:“此与《扊扅(眼移)》之歌同意,盖秦俗也。”《扊扅歌》的本事是这样的:百里奚逃亡后当上了秦相,宴席时厅堂上乐声齐奏。有个洗衣女佣说自己懂得音乐,于是操琴抚弦而奏,并唱道:“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后询问,方知是失散的妻子,于是夫妻团圆。朱熹用秦俗来证秦风,也颇有说服力。不过诗无达诂,见仁见智,也不必泥于一说。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诗既不露其旨,人固难以意测。”说得很圆通,让人自己去心领神会。高亨《诗经今注》云:“这是女子被男子抛弃后所作的诗。(也可能是臣见弃于君,士见弃于友,因作这首诗。)”这后面两个“也可能”,补充得很有意思。《韩诗外传》和《说苑·奉使篇》载赵仓唐见魏文侯时引及此诗,还用来表达君父忘记臣子之意。因此,关于此诗的主题,还是有继续发掘的余地的。
诗经·国风·秦风·黄鸟
原文: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伊既耍∪缈墒曩猓?税倨渖怼?
注释:
《左传·文公六年》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可见这是一首挽歌。三章分挽三良。每章末四句是诗人的哀呼,见出秦人对于三良的惋惜,也见出秦人对于暴君的憎恨。
1、交交:读为“咬咬”,鸟声。黄鸟:见《周南·葛覃》篇注。
2、穆公:春秋时秦国之君,名任好。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六二一),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从:谓从死,就是殉葬。
3、子车奄息:子车是氏,奄息是名。一说字奄名息。
4、夫:男子之称。特:匹。这句是说奄息的才能可以为百男的匹敌。
5、穴:指墓圹。
6、惴惴:恐惧貌。慄:“栗” 的异体字,恐惧战栗。以上二句是说奄息身临墓穴时的恐怖。
7、歼(尖jiān):灭尽。良人:善人。诗人以子车氏三子为本国的良士,所以称为“我良人”。这里合三子而言,所以说“歼”。
8、人:言每人。百其身:谓百倍其身。以上二句是说:如允许旁人代死以赎取三子的生命,对于每一人都值得以百人之身来代替。“百夫之特”和“人百其身”两“百”字相应。
9、仲行:一作“中行”,人名,或上字下名。
10、防:当,比。百夫之防:犹“百夫之特”。
11、鍼(钳qián)虎:人名,或上字下名。(鍼:又音针,是“针”的异体字。)
12、御:犹“防”。
译文: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诗经故事:
当秦穆公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下西戎,开辟方圆千里疆土,增加十二个附国后,国力强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巅峰,就连周天子也派人送来了金鼓祝贺;兴奋之余,穆公觉得累了,想好好歇一歇了;就常常坐在花园的鱼池边,静静的看鱼;所有的往事便一一的浮现在眼前。
秦在文公手上立国,文公在位五十年,而他的儿子竫公却早他两年而去,只好立了竫公的长子为王,那就是宁公,可怜宁公十岁登基,二十二岁便去世,除了生了三个儿子外,国家的大事就没管过多少,都是由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们处理的;宁公去世后,本来应该由长子武公继位的,而那几个人却废了武公,立了五岁的出子,出子十一岁时因一言不慎,便招来了杀身之祸,几位大庶长派人暗杀了出子。
国不可一日无君,杀了出子的大庶长们无奈之下只好又立了武公,可现在的`武公已不是六年前他们说废就废了时的武公了,他清楚的知道在都城里,是斗不过大庶长们的,登位后就借口攻打彭戏氏,领兵远征,到达华山脚下的封宫,一住就是三年。
到大庶长们在都城待不住了,全国上下都要求国王回都时,武公动手了,一下就夷灭了大庶长们的三族。武公在位二十年,死时并没有立他自已的儿子,而是让位给了他的弟弟德公,并且还拉扯上六十六人陪葬。
德公三十三岁继位,当了两年就死了;他的大儿子宣公继位,在位十二年,死时让弟弟成公继位;成公也只当了四年,死后就是穆公任好继位了。
穆公继位时,正年富力强,太阳正午之时,他联姻强晋,收揽百里傒、蹇叔,重用孟明视、丕豹、公孙支,间得由余,终于东破强晋,西灭戎王,开疆扩土,成一代霸业。
可春阳下的穆公却老想过去的事了,想着想着,他猛地一惊: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事啊!以前他可是从来不想过去了的事,就连孟明视远征郑国,只落得三人潜回,他也是在想以后怎样干的事,从没有把失败老挂在心上的,现在他怀旧了。怀旧了就是老了。老了,老了,就得想一想身后的事了。
现在朝中,可真的是人才笈笈,百里傒、蹇叔虽说是老了,可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也能接上了,这三个常年跟随在穆公身边,经常奉穆公之命接触百姓,办更大国家大事,很受百姓的喜爱;孟明视、丕豹、公孙支正当盛年,由余的脑子也很活泛的;但太子罃却是好文不好武的,整天钻在诗啊曲啊里。
得给这帮臣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了!在暖暖的太阳下,在一遍鲜花的簇拥中,在那个鱼池边,秦穆公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是夜,秦穆公大宴群臣,大伙儿奉命去了君臣约束,尽情的吃、喝、唱、跳,孟明视醉后竟然脱光了上衣,和歪豹赌上酒来了;秦穆公也多喝了几杯,趁着酒兴,他端起一大杯酒站起来,笑眯眯的说:“哈哈哈哈,人生得意,莫过今晚,你我众人相遇,干得一番事业,真是大慰平生啊。”“万岁!”喝醉了由余高声的喊了起来,可他那尖尖的声音却引得众人一番大笑,“唉,人哪可能万岁的哦?!”秦穆公叹了一声,接着说:“你我群臣缘份,真乃况古难逢啊,我真的舍不得和大伙儿分开半步,若有一天,上天招我回去,我一定带着大伙儿一块上路,好不好?”被酒烧昏了头的子舆三兄弟想也没想,就答道:“好啊!好啊!跟着大王是我们的福份,都去!都去!”可公孙支和由余嘴里打着喏喏,心里却是一紧;那孟明视吓得酒醒了一半,背上的冷汗把裤子都浸湿了。
没多久,百里傒和蹇叔告老病退了,孟明视早早的和太子交上了朋友,公孙支和有余也忙迭迭跟了上去,只有子舆三兄弟还在尽心尽力的跟着穆公办事。
秦穆公三十九年,穆公去世,太子罃成了秦康公,他奉穆公的遗命,让子舆三兄弟等共一百七十七人,倍着秦穆公去了。
秦国的百姓是舍不得子舆三兄弟的,后世的有识之士也说是秦穆公此举很荒唐,把他改名叫了个秦缪公,并预料到秦国这种无德作法会得罪百姓,伤害天理,秦国不会再发展了,再也不会打过黄河东去。
百姓们哀叹子舆兄弟,黄鸟的歌子飞遍了秦国大地,可有谁能想到,秦穆公此举,也许免去了多少人的生死灾劫呢。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鉴赏:
《黄鸟》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诗。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公元前6,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此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控诉了人殉制的罪恶。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评之为“恻怆悲号,哀辞之祖”,诚然。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诗经·国风·秦风·权舆
原文: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1、於(乌wū):叹词。乎:语助词。
2、夏屋:大屋。一说夏屋是大俎(祖zǔ),食器。
3、渠渠:亦作“蘧蘧”,高貌。
4、承:继。权舆:本是草木的萌芽,引申为事物的起始。
5、簋(鬼guǐ):食器名。《释文》:“内方外圆曰簋,以盛黍稷。外方内圆曰簠(府fǔ),用贮稻梁,皆容一斗二升。”
译文:
唉我呀!曾是大碗饭菜很丰裕,如今每顿吃完没剩余。唉呀呀!现在哪能比当初。
唉我呀!曾是每顿饭菜四大碗,如今每顿肚子填不满。唉呀呀!现在哪能比当年。
鉴赏:
《权舆》一诗,通过礼饩今昔薄厚悬殊,刺秦君养士不终。魏源以为“《权舆》诗人其冯谖之流乎”(《诗古微》),所比甚为贴切。《毛诗序》云:“《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虽有坐实之弊,亦不为误。
诗两章结构相同,在反覆咏叹中见“低徊无限”(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之情,感慨秦康公不能礼待贤者。诗首句即以慨叹发语,让听者有“不提倒也罢了,提起两眼泪汪汪”的心理预设,作者以下提及的今昔强烈对比就显得自然而不突兀。过去的日子里大碗吃饭、大碗吃肉,而如今是每顿供应的饭菜都非常简约,几乎到了吃不饱的程度,前后待遇悬殊,让人难以承受。其实,饮食上的一点变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反映出的贤者在国君心目中的位置。嬴秦为求霸业,多有好养游士食客之君主(参见秦李斯所作《谏逐客书》),其中秦穆公便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取由余于戎,获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枝于晋,并且屡败犹用孟明,善马以养勇士,一时间四方游士,望风奔秦。及至穆公死,其子康公立,忘旧弃贤,使游侠之士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诗人在此背景下,唱出这首嗟叹的歌,确实可以证史,“六经皆史”,由此可见。
诗的前后两章虽然相近,但些微变化间显示出歌唱者前后待遇的落差之大,第一章里提及的变化还只是从大碗饭食到每食无余,到第二章里已经从“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饱”了,于是作者一唱三叹,“于嗟乎!不承权舆”,这嗟叹声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对遭受冷遇的现实的失望和对康公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从诗中无法看到诗作者慨叹之后待遇能否得到改变,但从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的战国齐孟尝君食客冯谖身上或可看到他的影子。
陈继揆《读诗臆补》云:“秦上首功,简贤弃士。《权舆》一诗,其逐客坑儒之渐欤?楚穆生因礼酒不设而去。唐明皇时,薛令之为东宫诗曰:‘朝日上团圆,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捥,羹稀箸易宽。’遂去。两贤其得诗人《权舆》之旨者!”他的这番话似乎可以使读者对《权舆》的意义与影响有更深的理解。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注释:
1、终南: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
2、条:山楸。
3、梅:楠木。
4、渥:涂,搽。
5、丹:赭石,一种红色颜料。
6、黻:音服,黑色与青色花纹。
7、将将:佩玉撞击之声。
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
有坚硬的山楸和艳丽的野梅。
远方的客人来到这儿停下脚步,
他穿着锦缎的衣服狐皮裘。
渍丹般赤红的面庞细润光泽,
真是一个有道有德的正人君子!
终南山上有什么?
有陡峭的峰峦和宽阔的山顶。
远方的'客人来到这儿停下脚步,
他穿着漂亮的礼服绣花裳。
身上佩戴的美玉呀“锵锵”作响,
虽是高寿之人但不忘寻求童趣!
赏析:
《终南》传统解释劝戒秦襄公。不过,中描写的君子的确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位贵族,有人考“锦衣狐裘”是国君之服。因此,《诗序》细戒襄公的说法,确有一定的启发。只不过可以理解为,借助外貌,服饰的描写,赞美君子的品德,表达一种永远难以忘怀的感情。
★ 诗经 国风
★ 作文 南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