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易经讲解:易其心定其交(共含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quanchyy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交朋友之道,要“易其心而后语”,要彼此知心。但是知心很难,《昔时贤文》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所以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已,死而无憾!”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有一个知已的,尽管我们都有家人、父子。
但夫妇为夫妇,不一定是知已;兄弟是兄弟,父母是父母,也不一定是知已。所以知已只有友道,友道就是社会之道,有人把五伦之外加一伦,那是不通的。朋友一伦就是社会,过去家庭一伦也是社会。
我们中国文化标榜的知心朋友,从古到今只有一对,就是管仲与鲍叔牙两个人。以后的历史虽不敢说没有,但的确很少。
如果大家懂得他们两人全始全终的历史,就可以知道知心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易其心而后语”,这个“易”就是交 易的易,不是容易的易。“易其心”是彼此换了心,就像古人一首非常有感情的词:“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我们为什么讲到这里?就是拿这首词来说明什么叫做“易其心”,也就是朋友与朋友之间要能交 心,才算知心。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与人之间可以谈知心话的多难找!孔子的看法,要能“易其心”,才能讲朋友之道。“定其交 而后求”,我们在社会上交 朋友,人与人之间要“定其交 ”,要有交 情。
记得我们年轻时把朋友分类,一种是一般有朋友,见面之交 的都是朋友;一种是政治上的朋友,就是有利害关系的朋友,除了利害关系,政治上没有朋友;另有一种是经济上的朋友,所谓通财之谊,能做到通财之谊就很难了;最难得的是道义之交 ,那是更难了。
我们一生能不能交 到一个没有一点利害关系的朋友,都是大问题,包括了政治、经济、普通等等一切的朋友在内,能够全始全终的有几个?如果有,这个就是可以相交 的朋友。朋友的'交 情能够“定其交 ”,才可对他有所要求。
譬如我们前面讲过的管鲍之交 ,管子开始跟鲍叔牙做生意,结帐的时候,鲍叔牙也不问赚了多少,管仲就自己装了起来。人家告诉鲍叔牙,管仲太不够意思,两个人做生意赚了一千万,才给你鲍叔牙一百万!鲍叔牙不但不以为意,还说:“他因为穷!他需要钱,我不需要。”这多么难?管仲那个做法是乱来的,拿了就拿了,用了就用了,管仲的心情鲍叔牙了解。
最后管仲要死的时候,齐桓公对他说:你死了以后,我想把这个宰相交 给鲍叔牙来做如何?管仲说:千万不可交 给鲍叔牙,他绝不能当宰相。他就这么爱护鲍叔牙,也只有鲍叔牙懂得,管仲不要他接位,是为了顾全齐桓公,也为了顾全鲍叔牙。
这种胸怀多好,多高超,也只有知已才懂。如果像现在的人,你不做国防部长,应该交 给我,却交 给别人,那还够朋友吗!当年你当部长还是我建议的,要我当部长你却还要反对!不骂你祖宗八代才怪!所以只有知已才能爱人以德。
过去我们念到“定其交 而后求”,很滑头地加了一个小批说:“有酒有肉皆朋友,患难何曾见一人!真有患难的时候,何曾有一人来帮助你啊!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这就是修道,修正人生的行为,人生的大道,能够修正这三个要点,自己才能够“全”。人生境界常有求全之毁,谁也不是一个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被人家挑剔。攻击人批评人的文章,都是求全之毁。诽谤人家容易,要求人家都是圣人,自己却是混蛋。
写文章的人当然绝不是圣人,可是他要求人家都是圣人。所以我们人随时都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呢?有时候人家恭维我们,我们自己还没有想到有这个长处,甚至被人过度地恭维了,会使自己得意忘形。恭维来了,就是不虞之誉。所以我说孟子到底还是圣人。
懂得了求全之毁,人生才能求全,人生才可能全始全终。
易经讲解:易其至矣乎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人生的最高原则
“子曰:易其至矣乎?”
一个结论先摆在前边,这是哲学性的。孔子说《易经》的学问,是世界上一切学问的顶点。“易其至矣乎”,就是到了顶点的意思,没有学问可以超过它的范围。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那么《易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呢?拿人生哲学来讲,我们的老祖宗,上古的圣人,拿这个《易经》象、数、理的哲学,指导我们人生的境界,推崇你的人生, 崇高你伟大的德业,发展你伟大的德业——这个业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道德的事业,使我们懂得人生伟大的价值,那就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知崇礼卑”四个 字。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知崇”,智慧要高瞻远瞩,要有最高的目标。“礼”者 履也,履就是走路,第一步开始起步是要从最平凡的地方开始。“卑”就是卑下。目标要高远,但是开始的时候却要踏实,从最平凡处起步。能如此,你这个人生一 定会有成就的。不然仅有高远的理想,不晓得从最平凡、最踏实的第一步开始,便永远停留在幻想中、梦想中,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所以圣人的名言是“知崇礼 卑”。比如说你要创一番事业,理想尺管很高,但着手处的第一步,要用你的.智慧,踏得很低、很卑的地方,不要踏得很高。想一步登天那就完了!最后非跌死不 可。
“崇效天”,所谓崇高就是像效法乾卦一样,像天那么高远,像虚空那样无量无边的伟大崇高。
“卑法地”,就是像大 地一样,那么实在、那么能够担负一切。这个大地,担负了万物生命的一切,好的坏的它都包容、都担负。一个当领导的人,要特别注意这点,要能“卑法地”—— 容纳一切,有能够担负一切的精神。所以孔子研究《易经》,乾坤两卦最为着重,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中矣”!
研究《易经》,首先要把乾 坤两卦研究透彻,这两卦我们过去都讲过的,大家回去要再好好复习复习,务期彻底了解。懂了乾坤两卦就懂了天地,了解了宇宙。天地代表了空间和时间,我们抬头就是天,脚踏就是地,不管我们在太空或飞机中都是一样,天永远在上 边,在虚空那边;地就是实在的大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我们仔细琢磨琢磨这些文字的排列组合,就可看出孔子用字之妙。“设”就是假设,也是人为 规定的。永远看不见、摸不着、无穷尽、无止境、无量无边的就是天。当我们脚踏着地,地是可以摸到的,那个确实的就叫作地。所以乾坤两卦,假设了天地的位 置,而“易行乎其中矣”。整个《易经》的道理,在你懂了乾坤两卦后,对《易经》生生不已的奥妙、秘密,便可洞若观火,统统了解了。
成性存存和如如不动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在人生哲学中不仅仅是《易经》,也与修道有关。这八个字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我过去曾经答允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译成白话, 最后想想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投降了。讲《易经》只有用古文的解释,否则没有办法,因为白话解释没有办法传神达义。像你们学佛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绝 对空吗?不是空!是有吗?也不是有。孔子用“成性存存”四个字,便统统讲完了。可见孔子是得道了。“成性存存”,真到了了解《易经》那个道统,宇宙万有那 个道体的境界,它永远是不生不死的。“存存”,就是这个样子。只有佛家“如来”两字翻译得最好,佛家翻译“如来”是道,“如来”代表了佛家,也代表了道。 什么叫“如来”?就是“如如不动”。什么叫“成性存存”呢?就是“如如不动”。佛家讲“如如不动”,并没有说不动啊!只是好像不动。你听听看!好像不动, 你说它动不动呢?不能说它是动,也不能说它是不动,所以叫“如如不动”,这个样子就叫“如来”。
孔子当年早就在《易经》中提出“成性存 存”的境界。这个“道”,我们不要再解释了,孔子已经说得很明白,就像“义”者宜也,相宜的宜,要恰到好处,太过了是不对的。所以在佛学的心经里说“不垢 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宜也,也就是中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道义之门”,就可以完成道,达到“明心见性”“如如不动”的境界了。
易经讲解:其亡 其亡 系于苞桑
社会为什么会乱呢?怎么用易经来解释呢?人的危险在哪里?怎么看待危险呢?
下面讲否卦九五爻的爻辞。
否卦与泰卦相对,地天就是泰卦,倒过来天地就是否卦。大家仔细研究我们的《易经》,非常奇妙,地在上面,天在下面,反而太平,是好事;倒过来地在下面,天在上面,就糟糕,就不对了。
年轻时我们对这个道理弄不清楚,后来一想天地混沌的时候反而没有事,一有了天地麻烦就来了。有天地而后有男女,有男女而后有夫妇,有夫妇便有是非、烦恼,这样天地间的问题就无穷无尽了。
所以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叫天地否卦,上帝创造了万的,却给人类带来了烦恼与痛苦,这是笑话。我们常常引用否极就泰来,所以懂了《易经》的人,没有什么叫好运坏运的。换句话说,坏里边有好,好里边有坏,好的过去坏的就来,坏的过去好的就来!
孔子解释这一段政治哲学说: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我们今天台湾的社会,大家都忘了这句名言,这是很危险的。否卦的九五爻就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其亡!其亡!”快要掉下来啦!快要掉下来啦!“系于苞桑”,好象很重的东西,吊在很细的桑树枝上,风一吹摇摇晃晃的,那根细枝一断便完了。所以孔子说:“危者,安其位者也”。
人的危险在哪里?很多朋友出门坐飞机怕飞机出事,走在马路上怕被汽车撞上。其实最危险的地方是在你自己家里床 上。过去不是发生过这种事情吗?一家人都在家里,飞机掉下来把一家人统统都压死了。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危险随时都有。什么叫危险呢?“安其位者也。”自己今天的位置,今天的成就,自己觉得很满足,便会大意,以为自己没有问题,这才是最危险的。危险在不危险里头,平安里头就有危险,路马路不一定危险,坐收音机也不一定危险。
“亡者,保其存者也。”乡下老太婆有几千块钱,一定用袋子装起来,放在她最秘密的地方,小偷一来,一下就找到了。天地间的东西想永远保存,希望永远属于你,那是不可能的`。“亡者”,一个国家灭亡,就在他强盛的进修已种下灭亡的种子了。一个人的失败,就在他成功的进修就种下失败的种子了。所以说,“亡者,保其存者也”。
社会为什么会乱呢?“乱者,有其治者也,”乱出在太平,我们看历史就知道,时代坏了,出来革命,打下天下,争得统治。时代好了,太平了,又种下乱因,因果就在这里。要把这个政治哲学道理搞清楚,就要反过来,“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人生没有太平的,生命随时有麻烦,随时要小心。“存而不忘亡”,当我们现在存在的时候,就要想到有一天不属于我的时候。“治而不忘乱”,社会安定太平的时候,便要想到随时会有乱的发生。
所以大政治家们就是善于堵老鼠洞的人。老房子,一有老鼠洞就把它堵起来,一部机器一个小螺丝钉掉了,马上把它补起来,这部机器就不会坏了。
不然今天掉一个螺丝钉,明天又掉一个螺丝帽,不要好久,这部机器就报销了。大政治家们对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小地方的问题,都已经知道了,一个政策下去,已经把那老鼠洞堵好了。《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这个“治而不忘乱”,懂了这个道理,懂了否卦九五爻的爻辞,我们这个生命,以及宇宙间一切的事情,就像这个卦里说的一样,“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也叫苞萝,也叫鸟萝,江 渐一带叫鸟萝。鸟萝并不是鸟巢,而是一大团 的草窠,上边只有一点点小藤吊着,风一吹,摇摇摆摆,非常危险。生命的道理就像这个草苞子吊在那里,象征着生命的朝不保夕。任何的成功也是这样。所以《易经》的哲学看通了,跟佛家的哲学一样,看人的生命也同样的是朝不保夕。
易经讲解: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噬嗑卦这一爻来解说,这是孔子的名言,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得。孔子说: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佛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天将厚其福而报之,孔子为什么讲出这个道理?
这几句话大家千万要背得来。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的故事,那不是小说,是事实,正史、小说都有记载。刘备告诉自己的儿子啊斗刘禅说:“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以为善小而不肯做,小的善事也要做。有的人以为这是小善,我何必干呢?没有什么意思。不知道小善也是善。他又说:“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一件小事情,马马虎虎可以原谅。你要知道,积小恶就成大恶,到那个时候可怕了。
刘备快死了,为什么对儿子讲这两句话呢?要知道刘备书也读得不错啊!他也是卢植的学生。与他同时的荆州刘表,还是《易经》大家,有著作传世。三国时代的这些人,都读过书,都很了不起。曹操的诗文更好。不要认为他们都是只会打仗的老粗啊!刘备告诉他儿子这句话的精神,就是从《系传》这里来的。
我们中国人骂人时,说这个人很坏,快要完了,就说他“恶贯满盈”。贯就是跟铜钱一样地患起来,满勇就是像电脑资料库装满了,装不下了。到了这时候就开始报应了。所以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不过中国也有人怀疑这善恶报应的问题,司马迁就说过,中国人讲报应是真的吗?他在《史记·伯夷列传》里就讲到,我看社会上成功的都是坏蛋,好人都没有好报,天道说福善祸婬,是真的吗?司马过讲这话,当然是很愤慨的。其实这个中间也有个道理。中国又有句话说:“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譬如一个坏人,他坏事做得很多,不但没有遭到报应,反而更春风得意。因为他更得意,他便更造孽,更作恶,做坏事的本钱更雄厚,力量也更大,使他快一点把坏事做满,做绝,好接受报应。也就是西洋人说的`“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的道理是一样的。有时候你感觉用心机很得意,那就太可怕了,上帝必厚其福而报之。你的福气好,上帝还要再加一点给你,因为加一点以后,你就快一点把福报消耗完了,好快一点接受报应。
孔子作《春秋》,《春秋》的大义在什么地方?就是说明一部历史的因果。春秋两百七十年,杀了几十个国君,亡国几十个。孔子在坤卦《文言》中也讲过“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部下杀长官,儿子杀父亲,这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等于我们看到台湾社会上的问题,很感叹,这个社会这么糜烂,这么奢侈,也是“非一朝一夕之故”所形成的。我看到大家这几十年来过分的享受,心中也非常感慨。
初到台湾来的进修,大家都穿木拖板。我们由基隆上岸一看,啊!台湾的女孩子真漂亮,就是满口金牙、两条烂腿不敢领教。因为不用蚊帐,女孩子的腿被蚊子咬了!这么漂亮的腿,变得一个疤一个疤的,真叫人可惜。可是这二十年来了一个突变,大家都忘了过去二十年的痛苦,太过分了,真怕“天将厚其福而报之”。静观越想越觉得可怕,在座的诸位要注意呀!
所以佛家常常教人要惜福,珍惜自己的福气,不要享受得太过分了。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成名就是成功,一个人想成功要做好事,但不是说做了一件好事你就可以成功了。你今天跟人家打架报纸登出来,你成名了,这个名靠不住啊!善要慢慢地累积起来,才有真正的幸福。做坏事也一样,坏要累积起来,不累积还不至于灭身,上天还不会马上报应你。所以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个原理一般人不清楚,有些人以小善没有多大意义而不为。路上见到一块石头,应该马上捡起来放在路边,以免后来的人碰到了跌倒,这是我们小时候的教育。现在我们经常看到马路上的香蕉皮,尤其基隆、高雄在过去几年,那真是司空见惯。如果把石头、香蕉皮捡起来,避免人家跌交 ,就是勿以小善而不为,积小善可以为大善。所以不要“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小毛病就要改,不能不改,不改累积起来就成大恶大患,就要吃大亏。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自己不要以为有点小毛病没有关系,累积起来就是大毛病。“故恶积而不可掩”,掩饰不了,到了罪大恶极的时候,永远也无法解决了。
孔子为什么讲出这个道理?这是他读了噬嗑卦上九爻的爻辞“何校灭耳,凶”的感想而来。平常我们以为《易经》很难读,什么叫“何校”?“何”字加一个草字头就是荷花的荷,荷也作“负”讲,如王维的诗:“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校”就是刑械,初爻是“屦校”,上爻是“何校”,“何校”是负着枷锁,负担太重把耳朵都磨掉了。脚指头少了一个没有关系,所以说是“无咎”。但是耳朵少了一个就不好看了,所以说是“何校灭耳,凶!”
第二个解释,就是说肩上背了两块大木头,负担太重了,就倒下来了。“灭耳”!死掉了!“耳”不作耳朵讲,作虚字讲。罪恶太大,负担太重,怎么办?死而已矣!所以说是“灭耳”!死了不能再活了,这是孔子用噬嗑卦说明中国文化的精神。
★ 《拟古 其九》
★ 张九龄感遇其七
★ 穷其可能作文
★ 工业工程其应用
★ 可爱的其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