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五王昌龄阅读理解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串串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五王昌龄阅读理解(共含6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串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阅读理解

篇1:从军行其五王昌龄阅读理解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阅读理解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释】洮河,水名,在甘肃。土谷浑,敌军首领。

【练习】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然后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导读】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为校书郎,后授汜水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写军队在大漠风沙蔽日的恶劣条件下,主动出击,战事大捷喜人的场景,读来令人振奋。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然后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然后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然后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然后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篇2:从军行王昌龄其五阅读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中描写战争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两句描写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2)诗人描写战争不是正面铺叙,而是通过烘托手法进行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读者自己想像战争场面。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队伍,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队伍只从侧面带出。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像空间。

译文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队伍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鉴赏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从军行七首》的第五首,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队伍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队伍,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队伍,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篇3:王昌龄《从军行其五》阅读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阅读答案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阅读及答案

(1)此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此诗,本此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此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此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说明这首此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②这首此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从此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③这首此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三:

①.第一句写景对于此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分)

②.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此诗要表现什么? (2分)

③.这首此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

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2分)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2分)

参考答案

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②.“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③.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全此诗赏析

这首此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 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 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此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此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此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 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 换新声 ,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 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 旧别情 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 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 关山 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 旧 对应上句的 新 ,成为此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 总是 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 旧 ,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 ,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 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此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 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 奏不完 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 听不够 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 边愁 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 意调酸楚 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 边愁 用了 听不尽 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 不尽 就最见功力。此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 旧别情 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离情入景,使此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此诗人 以不尽尽之 , 思入微茫,似脱实粘 ,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大意

这首乐府此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篇4:从军行王昌龄其一其五对比阅读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其五对比阅读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b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1.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分析。(4分)

2.两首诗歌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其一表达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情感。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传入耳际的缕缕笛声勾起征人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分)

其五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大漠之中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战士们顶着狂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中途听到了前方传来的大捷的消息,战士们因失去了一次杀敌的`机会而遗憾。 (2分)

2.其一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 (2分)

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避免了正面写夜战过程,从侧面写前军夜战的战果辉煌,让读者去体会联想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诗歌更深沉、含蓄。 (2分)

篇5:王昌龄从军行其五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翻译

从军行(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0-756),汉族。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鉴赏】

少伯(王昌龄字少伯)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所作七绝边塞诗,气格高古,雄浑劲健,昂扬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诗中既有对大漠边塞风光和残酷环境的描写,也有对边疆战士舍生忘死保卫家国的歌颂,更有对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发掘,其《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更被人们授予“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誉。

《从军行》为七首七言绝句组诗,此为其中第五首。“从军行”,乃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大漠风尘日色昏”,起句直言大漠风沙弥漫,连天蔽日,光线昏暗。“红旗半卷出辕门”,“辕门”,“辕”本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因古代行军安营时用车环卫,出入口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以此为门,故谓之“辕门”。此句用半卷的红旗从辕门出发,代指军队出征。“洮河”,即洮水,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北的北倾山,属于黄河上游支流。“吐谷浑(音土欲魂)”,原指晋时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此诗中泛指敌人。三四句并不接着写正在出发的军队,而是笔锋一转,写在此之前夜战洮河的军队,已经将敌方打败,捷报于此时传来。本来是一幕充满着紧张气氛的行军增援的图景,此时前方捷报突至,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化为胜利的喜悦之情,节奏亦大落大起,明净爽利。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向来有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言战功事,有献凯之意,如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谓:“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亦乐府所不可少。”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亦谓:“战捷凯歌之词。末即歼厥巨魁之意。谓大寇既擒,余不足论矣。横溢之气,壮烈之志,合并而出。”其解诗重点皆在“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这首诗表面上是献凯,实际上是讥刺主将昏庸。清人潘德舆云:“曩只爱其雄伟,不知其用意深至,殊不易测。盖讥主将于日昏之时,始出辕门,而前军已夜战而擒大敌也,较中唐人‘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二语,浑成多矣。粗中人阅之,直以为雄快之凯歌而已者,未尝于‘日昏’、‘夜战’、‘半卷’、‘生擒’等字,痛下两眼看也。”(《养一斋诗话》)注意到了全诗遣词用语的另一层可能性,亦可备一说。

一诗两解甚至多解的情况,虽然带给诗歌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也增加了其文学魅力,给了读者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启发。如杜少陵《赠花卿》诗云:“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诗面上是极力称赞花卿府中乐曲的动听高妙,而明杨慎《升庵诗话》解之曰:“花卿在晋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清沈潜德亦曰:“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是个中意味,自有领会,《从军行》即此类也。作诗者未必有此深意,然解诗者却不可不多做推敲,能合于情理者,可择善而从之。

篇6:从军行其五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xx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拓展阅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在中国传唱了如此之久,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王昌龄,昌龄的`大名谁不知道,唐朝有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的边塞诗要比高适、岑参来得早,可以说他才是边塞诗的先驱。

王昌龄的青春岁月过得可不是一般。这个经历也是非常人所能经历,似乎这样是大诗人共有的经历,似乎游历天下就是锻造诗人的必经阶段,李白同样是年少出游,曾游历四川湖北等地,王昌龄呢,23岁时在嵩山学道,26岁下山客游山西、陕西一带。后来跑到长安混,没混出结果,27岁干脆就投笔从戎,西出玉门关,走上边塞之路。边塞诗主要就创作于这段时间。

在青春岁月燃烧得过旺,年岁来了,他也开始回归求仕之途。29岁考中了进士及第,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也许是觉得这官太小了,36岁他又参加考试。结果证明他就是一个学霸,这一考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冠绝群芳,再迁河南汜水县尉,又迁任江宁丞。其实这些官都不大,而且40岁之后的官场之路都是一贬再贬。

虽然王昌龄在仕途上没有走得顺畅,似乎当时著名额诗人好像也没有几个做到高位,王昌龄一贬再贬,诗仙李白虽然有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待遇,但是李白也没做什么实职高管,诗圣杜甫就更不用说了,写出了三吏三别的大诗人,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杜甫到后期甚至吃不饱穿不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话从诗圣口中说出,悲壮不已!

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王昌龄和这些个大唐的著名诗人都有着超越一般朋友的情谊,你不信,请接下来看!

李白、高适、岑参、王之焕等诗坛巨无霸都与他交友深厚。连孟浩然都是因为与他见面甚欢,吃海鲜不忌口,引发毒疮发作而死。这让王昌龄好伤心,一顿饭失去了一位好友。路上在巴陵却结识了正去往夜郎流放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王昌龄还作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给李白。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给他写了著名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失孟交李,好基友不断篇。

王昌龄的七绝诗意境深远。他非常重视境界的表现,在《诗格》里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他的语言简练有力度,内涵丰富,气势旷达。《围炉诗话》评价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七绝是到了王昌龄这里才完全成熟的,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王昌龄的人生不是时人眼中的成功标配,在常人眼中,你诗写的再好,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作为支撑,那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作为意境高远的诗人来说,他想做什么就去做,还把一件事做得特别拿手,并做出了优异成绩。虽然这些没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功名利禄,然而他在精神上面的富足和创造出的价值却非一般人可比,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

所以说,诗人,总是那种有着自己独特追求的富足者,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翻译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赏析的内容

从军行其五,从军行其五王昌龄,从军行其五的意思,从军行其五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其六表达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其四

《从军行》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

三年级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阅读理解(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军行其五王昌龄阅读理解,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