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谭其骧自传》阅读答案(共含11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格里戈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已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人奋进!”(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②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乱世黄河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谭其骧《长水集(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其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处,这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传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2)本文的传主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相信”的关系?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E、C(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分析概括基本正确,他转系与自身的思维特点有关,但并不是唯一原因,表述不够严谨,因此选A项得1分。B项这句话强调的不是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而是传主组织全面绘图的必要性,因此选B项者不得分。C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局部表述,分析合理,因此选C项者得2分。D项“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表述不合适,其实顶礼膜拜与质疑并不是矛盾的`,更不能说明他心理茫然,因此选D项者不得分。E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传记最后一段概述他晚年的规划,这的确能印证相关衔接内容中葛剑雄对他的评价,该选项能准确、细致地覆盖本文和相关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E项者得3分。)
(2)①有自知之明,确定合适的努力方向,锲而不舍,终身以之。②注重集体研究与协作,善于与人分享学术研究成果。③不迷信权威,在研究领域有所成就。④肯下功夫,弥补弱势。⑤为学术而献身。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将才华无私地奉献给学术。(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答对4点得满分。)
(3)①本文叙述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贡献,介绍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和著作成就,叙述的内容具有客观性。②本文为自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自述在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叙述的角度更显真切。③引用历史地理专家葛剑雄对传主谭其骧的评价,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④语言表达比较客观,平实自然,没有任何修辞渲染,没有过多艺术的加工。
(答案分别从叙述的内容、角度、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说明传记叙述的真实性。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
(4)①谭其骧所说的“不迷信”,是不迷信学术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例如他不迷信杨守敬的学术成果,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佩服钱大昕和王国维,但又勇于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治理黄河的学者,他也敢于质疑,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2分)
②在学术研究时,我们确实不能盲目迷信前人的观点和结论。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超越前人。我们对前人的观点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勇于求真,探究真理,实事求是,得出客观的结论。(3分)
③但“不迷信”并非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对于前人正确的研究结论,我们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学术进步。例如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吸收了杨守敬部分研究成果。(3分)
(该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解释“不迷信”的意思以及在谭其骧身上的体现,其次是正面分析“不迷信”的价值,然后辩证分析“迷信”与“相信”的关系。)
薛谭学讴阅读答案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答案:
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鲁迅自传》节选阅读答案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蔣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蔣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1.鲁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2.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到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5.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
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6.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7.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一点:
8.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9.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10.《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
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 和 。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古诗而来,这两句古诗是。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假若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种新元素含量微乎其微的话,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决心和勇气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的设备很差,经费又不足。现在回想起来,幸亏不知道难度会这么大,所以决心才很大,真正干起来之后,尽管发现困难重重,但研究的成果却在不断地显现,所以劲头也就大增,不去想那些困难了。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把这种新元素分离出来了,它就是今天众人皆知的镭。现在我把我们研究和发现它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开始研究时,我们并不了解这种未知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只是知道它的放射性极强,于是我们就紧紧抓住这条唯一的线索不放,穷追不舍。第一步就是想办法从圣约阿希姆斯塔尔运来铀沥青矿,对它进行分析研究。除利用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以外,我们还用皮埃尔发明的精密计电器,精确地测量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这种方法今天已成为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法的基础了。后来,这一分析法被逐渐加以改进完善,为许多人所采用,而且他们因此也发现了其他几种放射性元素。
干了没几个星期,我们便深信我们的预测是正确的,因为未知的那种新元素的放射性在有规律地增强。又过了几个月,我们便从铀沥青中分离出一种与铋混合在一起的元素,其放射性大大超过铀元素,这种新元素具有明确的化学性质。187月,我们便宣布了这种新元素的存在,并命名它为钋,以怀念我的祖国波兰。
在发现钋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从铀沥青矿里分离出来的钡盐中含有另一种未知的元素。我们随即又紧张地工作了几个月,终于分离出来第二种新元素,我们后来才知道它比钋更为重要。1898年12月,我们宣布了这一发现,命名这种新元素为镭。
物理和化学学校并未为我们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但幸运的是校长准许我们使用先前作为解剖教学用房的一间废弃的.木棚。木棚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天窗,只不过有多处裂痕,一下雨就会漏水。棚内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是火炉旁边有一点点热气而已。此外,我们还得自己掏钱购置一切必备的仪器装置,木棚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松木桌和几个炉台、气灯。做化学实验时,常会产生有毒气体,刺鼻呛人,我们不得不把这种实验移到院子里去做,就这样,棚内仍旧有毒气进来。我们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之下,拼命地干着。
尽管如此,我们却觉得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木棚中,度过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有时候,实验不能中断,我们便在木棚里随便做点什么当做午餐,充充饥而已。有的时候,我得用一根与我体重不相上下的大铁棒去搅动沸腾的沥青铀矿。傍晚时分,工作结束时,我已像是散了架似的,连话都懒得说了。还有的时候,我又得研究精密的结晶,进行分离,必须待在灰尘四起的室内。灰尘会影响浓缩镭的程序,难以保存好分离出来的东西,让我苦恼至极。唯一让我觉得满意的是,没有人前来打扰,我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做我们的实验。实验做得很顺利,眼看令人满意的结果即将出来时,我们会激动不已,有说不尽的欢欣鼓舞。但有的时候,干了半天却不见成效,沮丧失望的心情也在困扰着我们。不过,这种情况持续不一会儿,我们就又去考虑新的设想、新的工作了。工作间歇,我俩便在木棚中踱来踱去,一边冷静地思考,讨论正在做的实验,那种喜悦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但是,自我们的发现公布之日起,我们的知名度日见高涨,以致实验室的宁静被扰乱了,渐渐地,我们的研究工作就受到了干扰。
19,我完成了自己的博土论文,并获得了博土学位。这一年的年末,我和皮埃尔以及贝克莱尔因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之后,报纸和杂志对我们大加颂扬,致使我们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法安心工作,每天都有人登门造访,有的请我们去作报告,有的则向我们约稿。
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而且,奖金数额很高,这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大有裨益。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已是精疲力竭,两个人往往总有一个体力不支,以致我们都未能在当年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和发表演说。一直到19,我们才到瑞典首都去,由皮埃尔作了接受诺贝尔奖的答辞。在那里,我们受到瑞典人民的热情欢迎与接待。
我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导致身心疲惫,可现在,由于获奖后探访者不断,我们疲于应付,不胜其烦。我们所喜爱的平静的、有规律的生活被完全破坏了,工作和生活全都受到了影响。我已经说过,我们必须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才能继续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科学研究工作。前来造访的人虽说出自好心,却不知这样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开始阶段并不了解这种未知元素的化学性质,而是抓住它放射性极强的特点进行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
B.皮埃尔发明的精密计电器可以精确地测量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这种方法被许多人所采用,并且让皮埃尔发现了其他几种放射性元素。
C.居里夫人和丈夫具有很强烈的爱国情怀,当她与丈夫皮埃尔从铀沥青中分离出—种放 射性元素时,就命名为“钋”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
D.居里夫人与丈夫在一起实验.虽然条件艰苦,甚至受到有毒气体的毒害,但是,居里夫人 却认为那足他们一生中最美最快乐的时。
E.居里夫人与丈夫皮埃尔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他们随即前往斯徳哥尔摩领奖和发表演说,并受到瑞典人民的热烈欢迎。
(2)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6分)
(3)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闲难?请结合讨料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居里夫人发现“镭”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案:
12.(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C表述不严密,居里夫人的丈夫是法国人,B 张冠李戴,原文是“为许多人所采用,而且他们因此也发现了其他几种放射性元素。 E混淆时间,原文是“以致我们都未能在当年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和发表演说,一直到1905年,我们才到瑞典首部去,由皮埃尔作了接受诺贝尔奖的答词”)
(2)文章第一段写了作者在设备很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坚持研究,最终提取了“镭”这一新元素。(2分) 在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对研究“镭”的过程介绍的作用。(4分)
(3)①设备差,采用常用的化学分析法和皮埃尔发明的精密计电器进行放射线测量。②经费不足。从远方的 圣约阿希姆斯塔尔运来铀沥青矿进行提炼研究。③条件差,没有适合的试验场地.在一间废弃的教学用房 的木棚里实验,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有毒气体刺鼻呛人。(每点2分)
(4)①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克服闲难的决心和勇气。②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改变。③对科学的追求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和信心。即使在过程中有许多闲难和失败,也应该充满信心 与鼓舞。④真正的追求,应该保持单纯,不为外物名利所困扰(干扰),能够耐得住寂寞(或守得住平静、平淡)。 (每点2分,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薛谭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青之技②,自谓尽之③,遂辞归④。秦青弗止⑤,饯于郊衢⑥,扶节悲歌⑦,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⑧。薛谭乃谢求反⑨,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
【注释】
①薛谭、秦青,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②穷:尽,这里是“全部学完”的意思。技:指歌唱的技巧、技艺。
③尽:用作动词,学尽、学完。之:指代上句中的“青之技”。
④遂:于是,就。辞:辞别,告别。归:回(家)。
⑤弗:不。止:劝止、挽留。
⑥饯:设酒食送行。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⑦抚节:打着节拍。悲歌:唱起悲壮动听的歌声。
⑧响:声响,指响亮的歌声。遏(è):阻止。行云:浮动着的云。
⑨乃:于是,就。谢:认错,道歉。反:“返”的古字,返回。
1.根据文后的注释,把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穷青之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谓尽之,遂辞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薛谭乃谢求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终身不敢言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为什么要回家?后来又为什么又不走了?(请引用文章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薛谭的做法是怎样认识的?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的技艺。
②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完全学到手。
③自己认为已经学到了,于是提出回家的请求。
④薛谭于是就向秦青承认错误,要求再回到他身旁继续学习。
⑤以后一生再没有提出回家的要求。
2.因为薛谭“(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薛谭不走的原因是因为秦青在送别时“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被秦青的高超演唱技艺所折服。
3.学无止境。
4.提示:既可以从学习要虚心、要持之以恒、不要浅尝辄止等几方面来谈出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从“终身不敢言归”并不足取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不管从哪方面来谈,都要言之有理。
薛谭学讴出自古籍《列子·汤问》以恒,要虚心好学,追求多学多问。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 小石谭记阅读答案
★ 谭千秋颁奖词
★ 谭君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