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拟古 其九》(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泥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年代: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2)。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3)。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4)。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5)?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6)!
〔注释〕
(1)这首诗具有明显的政治寓意。诗人以桑喻晋,言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
植根不固,依非其人,最终是山河改变,自取灭亡。
(2)种桑长江边:喻恭帝为刘裕所立,终受其祸。桑:暗指晋。西晋初,人们曾以桑作为晋朝的
祥瑞之物。傅咸《桑树赋》序文说:“世祖(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之君)昔为中垒将,于直庐种
桑一株,迄今三十余年,其茂盛不衰。”又赋中说:“惟皇晋之基命,爱于斯而发祥。”此外,陆机
《桑赋》、潘尼《桑树赋》亦皆咏皇晋兴起之端。陶诗句意本此而引申指晋恭帝。三年望当采:三年
后希望能采桑叶。寓言晋恭帝既已继位三年,应当做出些成绩。
(3)忽值:忽然遇到。山河改:山川河流的变迁。喻刘宋更替司马氏晋朝。
(4)柯:树枝。株:树干。沧海:指东海。
(5)无食:无桑叶可食。欲准待:即“欲待谁”,指望靠谁来吐丝做棉衣。
(6)本:植物的根,这里指桑根。植:种,栽植。这两句是说,桑树本应植根于高原,却被种在长江边,自取毁灭,现在后悔又有何用。
〔译文〕
种植桑树在江边,
指望三年叶可采。
枝叶长出将茂盛,
忽然遇到山河改。
树枝树叶被摧折,
树干树根浮大海。
春蚕无叶不得食,
无茧寒衣哪里来?
不把根植在高原,
如今后悔亦无奈!
拟古九首(其九)阅读答案
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4分)
3.(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4.(4分)桑树象征晋国。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九)》阅读答案
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4分)
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
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诗歌鉴赏
拟古十二首(其九)
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希望“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拟古其七》)。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那么,天上仙界和地下冥府又如何呢?“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把药偷吃了,就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所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这不过是“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罢了。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收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诗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总结,是有丰富内容的。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比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字,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瑰玮形象,可谓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岂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何足珍?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意思是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药,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结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拟作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字,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雄奇形象。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岂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拟古其九,拟古其九李白,拟古其九的意思,拟古其九赏析 -诗词大全
拟古其九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後更叹息,
浮荣安足珍。
拟古 其九,拟古 其九陶渊明,拟古 其九的意思,拟古 其九赏析 -诗词大全
拟古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全诗鉴赏
《拟古十二首》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此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亦不统一,反映的思想也很复杂。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拟古十二首
其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後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注释】
⒃归人:《列子·天瑞》:”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⒄逆旅:寄宿处。《庄子·知北游》:“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白话译文】
活的人是世间过客,死去者为归家的人。天地之间如同一个旅店,可悲呵,人都将化为万古的尘埃。月中白兔徒然捣药,扶桑神木已变成了薪柴。地下白骨寂寞无言,青松岂知冬去春来?思前想后更加叹息不己,功名富贵不值得珍爱。
【赏析】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意思是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药,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结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拟作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字,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雄奇形象。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岂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拟古九首其九赏析-拟古九首其九种桑长江边
导读:
这是陶渊明拟古组诗中的第九首,也是一首非常有价值的诗,不妨细细品读。其原文如下
拟古 其九
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拟古九首其九背景:
渊明此诗当作于晋亡之后不久。
拟古九首其九字词解释:
①这句是说盼望三年之内可以采桑养蚕。
②始:才。值:逢。
③柯:枝干。沧海:指东海。这两句是说桑树的枝干被摧折了,根叶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④欲谁待:即欲何待,还依靠什么?
⑤本:桑树枝干。这句和下句是说桑树不种在高原上,而种在江边,根基不巩固,所以摧折,有什么可后悔的?
拟古九首其九赏析: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种桑于长江边,为期已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获了。乍一看来,起笔二句所写不过是种桑之一小事,可是此一事象,实托喻着重大事件。桑树乃晋朝之象征也。西晋傅咸《桑树赋序》云:“世祖(晋武帝)昔为中垒将军,于直庐种桑一株,迄今三十余年,其茂盛不衰。皇太子(即晋惠帝)入朝,以此庐为便坐。”《赋》文并谓:“惟皇晋之基命,爰于斯而发祥。”可见以桑树象征晋朝,是有来历的。江边本非种桑之地,“种桑长江边”,此暗喻晋恭帝为刘裕所立。恭帝于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即位,至元熙二年(420)六月被刘裕逼迫禅位,前后正是三年,故诗云“三年望当采”。本来,桑树种植三年,则可望采其叶矣――此言其已当茂盛;君主在位三年,则可望有成绩矣――此言其已当自强。此在恭帝,虽说是无望之望,然而同情晋朝的人,毕竟望其能够固本自立。结果如何呢?“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枝条刚开始生长起来,却突然遭到山河变迁。曰“始欲茂”,实是未茂。曰“山河改”,则呼应“长江边”,不言而喻,洪水滔滔,江岸崩溃矣。长江边岂种桑之地?昔日种桑是于斯,今日毁桑亦于斯,此正喻说恭帝是为刘裕所立,亦为刘裕所废也。“忽值山河改”一句,触目惊心,虽是比兴,亦是明言矣。元熙二年六月,刘裕逼恭帝禅位,篡晋称宋,改元永初。山河变色矣。“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洪水滔滔,高岸为谷,冲断了树枝,卷走了根株。那洪水滔滔,正如沧海横流。三年之桑,毁于一旦。刘裕逼恭帝禅位,即废之为零陵王。“根株浮沧海”句,喻指此事。次年宋永初二年(421),刘裕便派人杀害了废帝。从“三年望当采”及“根株浮沧海”之句,可知此诗当作于恭帝被废之后,次年被害之前。恭帝被害之后,陶渊明是以《述酒》一诗,作出反应的。程穆衡《陶诗程传》云:“‘柯叶’、‘枝条’,盖指司马休之之事。休之拒守荆州,而道赐发宣城,楚之据长社。迨刘裕克江陵,奔亡相继,而晋祚始斩。”所言甚是。从“枝条始欲茂”及“柯叶自摧折”看,晋室本来并非未作努力自强,“三年望当采”亦并非毫无来由之望,可是晋室终非刘裕之敌手,同情者之希望,也终于落空。“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此二句,从比兴之表面事象说,是写桑树既毁,春蚕遂无叶可食;蚕丝不成,寒衣亦无资源可制。从所寄托之深层情意言,则是表达天下同情晋朝之人包括诗人自己,当晋亡之后深深的失落悲感,其对于晋朝的依恋之情,亦见于言外。此二句所写晋亡及于人们之影响,托喻春蚕、寒衣之事象,但仍与桑树这一基本象征有密切联系,全诗构思,缜密而自然如此。“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本者,根也。结笔两句,回向桑树,仍是双管齐下。表面意谓当时种桑既在江边,而未植根高原,则今日桑树根株全毁,又如何可以追悔!深层意蕴,则是当时晋室既依赖于刘裕,今日晋之亡于刘裕,亦无可追悔也。诚如黄文焕《陶诗析义》之所言:“事至于不堪悔,而其痛愈深矣!”
如诗所示,在渊明心灵深处,实痛愤刘裕,同情晋朝,对于晋亡,沉痛至深。这就说明,在归隐十六年之后,陶渊明亦决非一忘世之人,他对于世道政治,仍然抱有坚确的是非之判断,鲜明的爱憎之情。就是将他说为一道家,实亦未妥。同时,亦如此诗所示,渊明以一同时之人,能够对晋亡之一段当代历史,表达明晰之认识,提出清醒之教训。尤其“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二句,可以见出其清醒、理智之态度。这,显然又是与他早已弃官归隐,与现实政治之间保持了相当距离所分不开的。可以说,渊明此诗是一幅晋亡之诗史。
渊明此诗艺术造诣很高。诗中采用桑树这一晋朝之象征,喻说晋亡一段历史,比兴已可谓高明、得体。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此诗以比兴结体,桑树作为基本象征,全幅诗篇一以贯之,始终都未脱离这一基本象征。意象毫无支离之感。中国诗歌艺术,以比兴为根本大法。《诗经》之比兴,多局于开篇之起兴,简单之比喻。比兴至于《楚辞》,发展而为自觉之象征,寄托以深意,但亦多为片段,诗幅主体犹是直抒。渊明此诗,以同一象征性意象贯串全幅诗篇,极为完整圆满,而寄托遥深,不著痕迹。可以说,渊明此诗之创造,丰富了中国诗歌比兴寄托之艺术传统。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以上这篇拟古九首其九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拟古其七 陶渊明
导读:
这是一篇透着陶渊明对人生无奈的诗作。其原文如下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拟古其七阅读答案:
1,第二句中的“扇”字,是常见的字眼,却显得新鲜有味。试结合诗句赏析。
答:“扇”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既准确地写出了春风和熙的特点,又形象生动地将无生命的春风写得情意绵绵,构画出一幅春意融融、沁人心脾的浴风图。
2.“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冷语刺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句中的“刺骨”之痛。
答:“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诗人借对花月的嗟叹,抒发了华年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这种人生无常的无可奈何的喟叹让人有刺骨之痛。
拟古其七翻译:
日暮长天无纤云,
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喜爱清澄夜,
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罢凄然长叹息,
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洁明月在云间,
绿叶之中鲜艳花。
虽有一时风景好,
好景不长当奈何!
拟古其七字词解释:
(1)扇:轻吹。微和:微微的和暖之风。
(2)美:赞,喜爱。清夜:良夜。达曙:直到天明。酣:畅饮。
(3)歌竟:歌罢,唱完。持:凭,“念”的意思。此:指上四句的内容。
(4)灼灼:鲜艳灿烂的样子。华:同“花”。
(5)一时好:暂时的美好。不久:不长久。
拟古其七赏析:
这首诗以比兴的手法,感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的悲哀。佳人酣歌,终将衰老;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
“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以上这篇拟古其七 陶渊明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 拟古其十二,拟古其十二李白,拟古其十二的意思,拟古其十二赏析
★ 拟古 其五,拟古 其五陶渊明,拟古 其五的意思,拟古 其五赏析
★ 拟古 其一,拟古 其一陶渊明,拟古 其一的意思,拟古 其一赏析
★ 九大员岗位职责
★ 九不准学习心得
★ 九歌屈原
★ 哪天进九
★ 九上化学课件